道德真经取善集

  知常曰明。
  松灵仙曰:和是不二之中。夫道一相无相,不为生死所倾动,故名曰常。能知此常,则智慧日明也。
  舒王曰:不明则不足以知常。
  益生曰祥。
  舒王曰:夫生不可益,而人常求益於生,则有凶祥。
  孙登曰:生生之厚,动之妖祥。
  一受其成形,而素分定,生理至足,无欠无余,以直养之,则亦至矣。从而增焉,秖以为赘,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是曰凶祥。
  心使气曰强。
  御注:体合於心,心合於气,则气和不暴。蹶者趋者,是气也。心实使之,兹强也。以与物敌,而非自胜之道。
  舒王曰:气者当专气致柔,今反为心之所使,不能专守於内,则为暴矣。故曰:心使气曰强。《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上章曰:守柔曰强。此祥者非作善之祥,乃灾异之祥。此强者非守柔之强,乃强梁之强。
  王元泽曰:有心以使气,则气复使心。心气交使,则天和凋丧,损其真矣。人所受者,不可益损,故增生损气,俱为失理。孟子有揠苗不芸之戒,老子有益生使气之说。凡以全其淳气而已。此强非自胜之强,强梁之强也。
  嗟乎,流俗有为之徒,不能同其赤子之无心,纵无穷之欲,丧甚真之精,或补以药石,或行以小术,求益真元,反成疾病。故老子有益生之戒也。不能似赤子之气和,或用意以存想,或役心而行气,欲气盛而体充,反神劳而气耗,故老子有使气之说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苏子由曰:益生使气,不能听其自然,日入於刚强,而老从之,则其非赤子之性矣。
  物不可以壮,壮则老矣。夫道者,先天地而不为壮,长於上古而不为老,若不知道之真常,而益生使气,为强梁之人,是物而已,岂道也哉。故曰早已。此章言赤子之无心,含德之厚者似之。赤子无心害物,而物莫之伤也。故精全而不散,气和而不暴,知此乃真常也。不能知此,则益生使气,而有壮老之异,失赤子之心矣。非含德之厚者也。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
  河上公曰: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成玄英曰:知道之人,达於妙理,理无言说,所以不言。
  顾欢曰:明道则忘言,存言则失道,道可默契,不可口说,故庄云:道无问,问无应。
  言者不知。
  纂微曰:知道者以心而不以辩,贵行而不贵言。谈道者以辩而不以心,丧道而不丧说。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道者不言,故孔圣欲无言,孟子岂好辩。正容以悟物者有之,目击而道存者有之,四问而四不知,三问而三不答,是皆知道不可言也。且识音者口不能传,斲轮者。不能言,彼进乎技者尚尔,况道深微妙,安可言乎。多言数穷,离道远矣。
  塞其兑,闭其门。
  御注:涂守神,退藏於密。
  纂微曰.;此与第五十二章文同而旨异也。彼则约道清静,以塞嗜欲爱悦之端。此则宗道无言,故兴损聪弃明之说。夫道无形,故不可以目视,又不可以口传。夫至人塞兑闭门,而善能收眂敛听,钳口结舌,故曰:塞其兑,闭其门也。
  陆佃曰:兑者所以说物也。门者所以通物也。塞其所悦,闭其所通,然后可以挫其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裴处恩曰:和其光,令光不耀。同其尘,令尘不染。
  挫锐而内不出,解纷而外不入,和光而不耀,同尘而不染,真知者其处己如此。
  是谓玄同。
  苏子由曰: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闭门,以杜其外,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治其内者,默言不言,而与道同矣。
  玄升而入道,至於玄则小而与物辩,唯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默而不言,而与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御注:世之人爱恶相攻,而有亲疏之态。情伪相感,而有利害之见。用舍相权,而有贵贱之分。反复更代,未始有极,奚足为天下贵。知道者忘言,忘言者泯好恶,忘情伪,离用舍,而玄同於一性之内,良贵至足,天下兼忘,故为天下贵。
  吕吉甫曰:若然者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就利,不违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荣通,不丑穷,故不可得而责,不可得而贱。夫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则贵在於物,而物皆贱之。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贵在於我,而物不能贱也。其为天下贵,不亦宜乎。
  不可得而亲疏者,若列御寇居郑圃,人无识者是也。不可得而利害者,若列子辞郑子阳之粟是也。不可得而贵贱者,若曾子居卫是也。
  此章贵忘言而体道,下文皆默而成之之道也,又孰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哉。良贵在我,物莫能贱,故为天下贵。
  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政治国,
  体道之常之谓正。正止於一而不变,道之常也。治国之道,以常为贵。孟子曰:一正君而国定矣。
  以奇用兵,
  顾欢曰:奇者,变诈也。临难制变,兵不厌诈,三略九奇,九攻百胜,此上将军师静难息寇武之功也。
  刘仲平曰:杂而不纯者,天下之常心也。流而不制者,天下之常情也。正之为道,异於是矣。故一而不杂者,正之体也。止而不流者,正之用也。一而不杂,则不纯者之所宗也。止而不流,则流而不制者之所主也。是以治国者不可以他求,以正为守而已。若夫用兵则不然,操凶器,临危事,有万之众,央胜负於顷刻之间,有可以制敌,则乘权适变宜,无不可为者。故其容与治国常异,故用奇而不以正也。以无事取天下。
  御注:正者道之常,奇者道之变,无事者道之真。国以正治,兵以奇胜,道之真无容私焉。顺物自然而天下治矣。
  《杂说》曰:正可以治一国而已,奇可以用五兵而已。唯其无事者,然后可以取天下。故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然而汤放武伐,亦可以无事乎。曰:然则汤武者,顺乎天,应乎人,其放伐也,犹放伐一夫尔,未闻有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唐明皇曰:以此,下文知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纂微曰:忌讳,谓禁令也。人君不能无为,而以政教治国,禁网繁密,民虑其抵犯,无所措其手足,避讳不暇,弗敢云为,举动失业,日至贫穷。
  王元泽曰:事为之禁,则民扰而失业,故贫也。此乱之所始。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王弼曰:利器几所以利己之器。民强则国家弱。
  王元泽曰:有利器则必有机心,机心生则下难知,故国家昏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御注:伎巧胜则人趋末,而异服奇器出以乱俗。
  王弼曰: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
  纂微曰:伎巧,谓工伎巧妙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唐明皇曰:无为既失,法令益明,窃法为奸,尽成盗贼,则岂非多有乎。
  舒王曰:法令者,禁天下之非。因其禁非,所以起伪。盖法出奸生,令下诈起,故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河上公曰:谓下文也。
  我无为,而民自化;
  御注: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圣人天地而已,故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尧、舜渊默乎法宫之中,垂拱而视,天民之阜,文武不识不知而顺,帝则垂衣拱手而天下治,此帝王无为而民自化。庄子曰:无为而万物化。
  我无事,而民自富;
  河上公曰: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
  《类解》曰:心既无为,迹又无事,四民乐业,百姓丰饶。此反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上无事则不兴力役,岂夺农时,而民自富。此申上文弥贫之义。
  我好静,而民自正;
  王元泽曰:好静则复性。上复性则民亦复性,故自正。申上文盗贼之义。
  羊祜曰:我动则民邪,我静则民正。此反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我无欲,而民自朴。
  唐明皇曰:无为则清静,故人自化。无事则不扰,故人自富。好静则得性,故人自正。无欲则全和,故人自朴。此无事取天下矣。朴者,性之全。我性全而无欲,民亦无欲,而自朴也。此申上文奇物之义。此章主无事以取天下也。自天下多忌讳至盗贼多有,此有事以取天下之过也。自我无为而民自化至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事以取天下之证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河上公曰: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故民淳淳富厚,相亲睦也。
  唐明皇曰:政教闷闷无为宽大,人则应之淳淳然而质朴矣。
  吕吉甫曰:淳淳者,言其不於薄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唐明皇曰:政教察察,有为苛急,人则应之,缺然而凋弊矣。
  舒王曰:闷闷者,无所分别。唯其无所分别,则常使民无知无欲,故其民淳淳察察者,有所分别也。有所分别,则其民不能无知无欲,而常缺缺矣。
  吕吉甫曰:缺缺者,言其不全於朴。
  祸兮福所倚,
  河上公曰:倚,因也。夫祸因福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
  福兮祸所伏。
  河上公曰:祸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唐明皇曰: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闷闷,俗则以为无政理之体,人反淳淳然而质朴。此则祸为福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则以为有政理之术,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为祸之所藏也。
  祸福倚伏在吉凶之域者,将何处也。盖祸至不惧,省躬自咎,以免於祸而已,将处乎祸与福之间也。若是则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庄子:宁於祸福。
  孰知其极,
  河上公曰: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
  孙登曰:孰,谁也。极,尽也一夫祸福相因,倚伏无定,祸因福至,福假祸来,孰知其尽也。
  其无正邪。
  王元泽曰:大运不留当时者,为是欲定其正,而不知正不可常,则可谓智乎。虽然以为无正者,是以无正为正者也,邪者疑辞,亦不定乎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御注:通天下一气尔。今是而昨非,先迕而后合,神奇臭腐,相为终始,则奇正之相生,妖善之更化,乃一气之自尔。天下之生久矣,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自私之俗,胜而不明乎。祸福之所倚伏,且复察察以治之民,安得而反其真乎。
  陆佃曰:其无正邪,盖有正者有正,正者所谓正,正者无正是也。夫唯无正,故能超乎吉凶之表,而无祸无福,以知其极也。若夫未能致於无正之地,而流於吉凶之域,则一祸一福,其运如轮,其循如环,终於迷而已矣。故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御注:方者,介於辨物大方,无隅止而不流,无辨物之迹。
  顾欢曰:方正其身,妖奇自隔,不以其方割,彼从我也。
  廉而不刿,
  廉者,矜於自洁。大康不嗛,清而容物,无刻制之行。
  王弼曰:廉,清康也。刿,伤也。以清康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康,刿伤於物也。
  直而不肆,
  河上公曰:肆,申也。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也。
  王弼曰:以直导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拂於物,所谓大直若屈也。
  王元泽曰:直而肆则有其直。大直於理,为直而常,委曲以从理。
  《书》曰:直而温,温则不暴内。直而外,不暴以凌物。所谓不肆也。
  《语》曰:质直而好义。
  光而不耀。
  御注:直而肆则凌物而态生,光而耀则扬行之患至。内直而外曲,用其光而复归其明,其唯圣人乎。民之迷也,以方为是者,如子莫之执乱口中。以康为是者,如仲子之操。知伸而不知屈,知彰而不知微,以夸世末之弊俗,而失圣人之大全,岂足以正天下。圣人所以正天下者,何哉,如斯而已。
  王元泽曰:光以爚物,谓之耀。和其光归其明者,岂耀以爚物哉。
  此章言祸福正奇善妖相生,而不可知民之迷。此固以久矣,柰何复以察察之政始之,则民安得全其朴乎。是以圣人虽方康直光以处己,然未尝显迹以示人,盖取此闷闷,去彼察察,而宁於祸福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
  御注:保其精神而不以外耗内者,啬也。精神四达并流而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化育万物,其名为同帝。人之所以为人,天之所以为天者也,唯音也。爱养精神,然后俯治人,仰事天。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复;
  吕吉甫曰:夫唯啬,其精神而不用,则早复也。苟唯不啬而费之。至於神敝精劳,虽欲反其情性,亦无由入矣。其於复也,不亦晚乎。故曰:夫唯啬,是谓早复。
  王元泽曰:动极而静,则其复晚矣。唯啬者不侈於费,已其去本也,未尝远。故复静为早。
  早复谓之重积德;
  吕吉甫曰;人之生也,固足於德矣。诚能音而早复之,则德日益以充。故曰:早复谓之重积德。
  王元泽曰:德不外耗则积於内,而资纳无穷,则其为积也。积之又积者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御注:能胜之谓克。宰制万物,役使群动,而无所不胜者,惟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