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取善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御注:生则兆於动出,为则效於变化,长则见於统一。道之降而在德者尔。然生而不有其功,为而不恃其能,长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妙,而小者孰能与此,故曰是谓玄德。
  纂微曰:此都结上生畜等八义也。言道之生乎万物,若显其有,则收其仁矣。养乎万物,若恃其为,则居其功矣。长育群材,成熟庶类,载覆动植,若矜其宰,则处其长矣。有是而退藏於密,可谓阴德深矣、远矣。
  唐明皇白:具如载营魄章所释。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言道用同人。
  此章言道德生畜万物,万物尊贵道
  德。道至尊,德至贵,孰能爵之,常自然而已。然散而言之,则有道德之异。合而言之,皆出於道。故以玄德终焉。是以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吕吉甫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则《经》所谓五?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常无名而为天下母,何也。盖有名徒为万物母,而未足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则自天而下,皆生於无名,故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
  始者,道也。道为天下万物母也。始与母皆道也。自其气之始,则谓之始。自其生生,则谓之母。有始则能生生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御注:道能母万物而字之,则物者其子也。通於道者,兼物物,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王元泽曰:万物由道以出,道为之母,物谓之子。得道则万物之理,不待识而知。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河上公曰:既知天下万物之理,当复守道反无为。
  没身不殆。
  王元泽曰:夫见理之后,逐理不反,则妄作为凶,失道远矣。故知子守母,乃常不殆也。
  既知其子,复当守道,弃智虑反无知以自保,故终无危殆之患。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河上公曰:兑,目也。使目不妄视。门,口也。使口不妄言。
  吕吉甫曰:此则守母之谓也。心动於内,而吾纵焉,是之谓有兑。有兑则心出,而交物我,则塞其兑而不通,不通则心不出矣。物引於外,而吾纳焉,是之谓有门。有门则物入,而扰心我,则闭其门而不纳,不纳则物不入矣。内不出,外不入,虽万物之变,芸芸於前,各归其根,而不知矣。夫何勤之有哉。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舒王曰:没者,存之对。终者,始之对。以事对门者,闭其门,则事之不入可知矣。济其事,则门之不闭可知矣。
  裴处恩曰:开其五欲之门,济其六尘之事,心神内疲,耳目外困,终身劳倦也。
  见小曰明,
  纂微曰:此谓防於未萌,治於未乱也。若知塞兑闭门之术,是见於微小也。见微小则事不能昏,可谓明矣。夫惟守其母者,每见其心於动之。微小者,道之微。见道之微者,自知而已,故无不明。
  守柔曰强。
  张君相曰:顺道无违曰柔,始终不损曰强。
  吕吉甫曰:守无形之至柔,而物莫之胜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
  御注: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圣人之应世,从体起用,则辉散为光。摄用归体,则智彻为明。显诸仁,藏诸用,如彼日月万物,皆照而明,未尝亏,所以神明其德者是也。
  河上公曰:用其光於外,复当反其光明於内,无使精神泄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御注:物之化无常也。惟复命者遗物离人,复归於明,而不与物俱化,故体常而无患,与形谍成光者异矣。
  顾欢曰:若开其兑,济其事,殃咎必至。至非外祸,是自与身殃。
  回光反照,内视存神,不为漏失,则终身不至於有殃咎,是谓密合常久之道。此章主守母之义也。道者物之母,而物者道之子。塞兑闭门,见小守柔,以至应物用光复当反照,皆守母之义也。故其道常存,永无殃咎,是密用真常之道也。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陆佃曰:夫道以无欲守,以无知行,故曰: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盖有知者,於内不能无所矜,於外不能无所徇,是以动而有所畏。
  介者小而辨,於物小有知,於道而由大。道以行者,己惮於施设矣。况有大知者乎。何则至人之道,不以末伤本也。施为盛於外,则根本虚於内矣。故行於大道者,纤虑不萌,万缘俱患,不容有介然之知矣。啮缺问王倪,所队四问而四不知。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陆佃曰:不由道路,取疾而行,谓之径。
  夷,平易也。径,邪不平正也。迷民舍大道而弗由,好邪径而求捷,欲速以邀近功,用知求道而去道也远。又岂知大道以不知而知,则夷之甚者也。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径而不知所内也。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是行於大道也。邪径之弊,具如下文。
  朝甚除,
  顾欢曰:除,修也。好径之人,唯以修朝为善也。
  纣惟宫室台榭,楚之章华,秦之阿房,皆是也。
  田甚芜,
  河上公曰:高台榭,宫室修,农事废,不耕治,而失时也。
  顾欢曰:草长曰芜。芜,荒废也。夫峡宇雕墙,穷侈极丽,则人力凋尽,田芜荒废,内明徇名好利,弃少求多,道业不修,丹田芜废也。
  田莱多荒,《诗》所以刺幽王也。
  仓甚虚,
  舒王曰:朝甚除,治也。其田反至於芜,其仓反至於虚。仓,本也。今乃芜虚,是由人弃大道,而趋邪径也。
  王元泽曰:田事治,仓积实,国之本也。今务除其朝廷,以为一时之荣观,而不恤根本之已竭,岂持久之道乎。明以末伤本者,皆然也。
  服文彩,
  河上公曰:好饰伪,贵外华。
  青赤为文,色丝为采。
  带利剑,
  成玄英曰:黼黻文绣,以丽其身。干将镆铘,以卫其命。
  厌饮食,财货有余。
  韩非曰:夫入其国,其政教可知也。观朝阙甚修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国君好土木之功,多游嬉之娱矣。观田野甚荒芜,农事失耕治,则知国君好力役,夺民时矣。观仓廪甚空虚,农夫多殍饿,则知国君好末作,废本业矣。观衣服多文采,质丧而贵华,则知国君好淫巧,蠹女工矣。观佩带皆利剑,刚强而竞斗,则知国君好武勇,生国患矣。观饮食常厌饮,烹肥而击鲜,则知国君好醉饱,忘民事矣。观财货常有余,务多藏珍异,则知国君好聚敛,困民财矣。仲尼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之谓也。
  唐明皇曰:烹肥击鲜,重滋味,厌饮足也。聚敛积实饶珍异。
  王元泽曰:侈费於外,以取一时之适,而忘本业,此明好施以伤本者。一本作货财。
  纣实鹿台之财,盈巨桥之栗。
  是谓盗夸,非盗也哉。
  罗什曰:取非其有曰盗,贵己之能曰夸。
  盗者,阴取於人而畏人知。如上七事,皆徇末忘本,取非其有,仍不自隐密,夸大於人,是谓盗夸。既矜岂能持久,故曰非道。此章言行於大道者,不可介然,有知若小有所知,则施为盛於外,根本虚於内,是弃大道而趋邪径也。大道者本也。末盛则本衰。下文皆以末伤本而施之过也。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八竟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九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御注:建中以该上下故不拔。
  节解曰:言行人君子,善以道德建立身心,无德可彰,无迹可显,则深根固蒂,不为是非欲恶之所抽拔。若建者伐德求名,显功希报,美善既彰,冥功不着,终为无常业障之所抽拔。故《淮南子》曰:善建者相貌。金刚,火能销之。火热,水能灭之。水流,土能塞之。木强,斧能伐之。唯是建於无建者,不可拔也。
  善抱者不脱,
  纂微曰:善以道抱元守一者,则精神完全,而不脱失也。
  舒王曰:抱,一也。抱一而不离,则不脱矣。
  子孙祭祀不辍。
  御注: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离於精。若是者,岂行一国与当年,盖将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矣。
  唐明皇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杜弼曰:明以近修远立身,以道不技不脱,固蒂深根。以此修身,真德在己也。
  修之家,其德乃余;
  河上公曰:修道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妇贞。其德如是,乃有余也。
  王弼曰: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御注: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所谓其绪余以治人也。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谓土直以治天下国家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尔。故余而后长,丰而后普,於道为外。
  纂微曰:此五者,近修诸身,而远及天下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道冲曰:察身之损益邪正,则知众人矣。察家之逆顺盛衰,则知他之家矣。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御注: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以身观身而身治,推此类也。天下有常,然以之观天下,而天下治矣。
  纂微曰:观者,照察也。故以先、圣治身之\道,反观吾身心。若吾身心能体於道,则其德乃真矣。以先圣治家之道反观吾家人,若吾家人能睦其亲,则其德有余矣。以先圣治乡之道反观吾乡党,若吾乡党能信於友,则其德乃长。以先圣治国之道反观吾国民,若吾国民能遂其生,则其德乃丰矣。以先圣治天下之道反观吾天下之民,能无欲无知,则其德乃普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河上公曰:老子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
  王弼曰: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
  王元泽曰:圣人所守一道,更无异说,故其所以为所以知,皆由此道也。
  此章首言善建抱终之以知天下者,盖天下之本身也。善建抱者,所谓修之身也。推此以及天下,可谓知治之本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御注: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含德之厚,不迁於物,则气专而志一。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唐明皇曰:至人含怀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
  吕吉甫曰:人之初生,其德性至厚也。及其长也,耳目交於外,心识受於内,而益生日多,则其厚者薄矣。为道者损其所益生,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抱也。赤子性淳而未散,气和而不暴。含德之人,性本至厚,不迁於薄,故比於赤子。含德之厚者,非特有赤子之容也,有赤子之心矣。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撄鸟不搏。
  张君相曰:毒虫、蜂虿、蛇虺之类,以气害人为螫。猛兽虎兕之类,以
  足践人为据。攫鸟雕鹗之类,以爪伤人为搏。赤子无害物之心,故不为此等诸物所害。且毒虫喻嗔,猛兽喻痴,攫鸟喻贪,赤子绝此三恶,故不为三毒所伤。含德之人,慈忍久就,内不生嗔,故言毒虫不螫。喜舍既成,贪爱亦尽,故喻攫鸟不搏。常有明智,永绝痴惑,故言猛兽不据。
  夫赤子特以受冲气之和,无害物之心,故物莫能伤。况夫充纯气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孰能害之。庄子曰:人能虚己游世,其孰能害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
  河上公曰:赤子筋骨柔弱而握固,以其意专心不移也。
  赤子意专志一,心无所知,手无所用,故自然握拳牢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
  御注:德全者形全,故骨弱筋柔而握固。形全者神全,故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者,可以入神。庄子曰:圣人贵精。
  林灵素曰:,小儿阴也。作,动也。牝牡之合,即阴阳之运会。赤子未知会合之理而动作者,至精不散也。含德之人,虽了诸法,空寂寂不废动,而能无心应物,动作合德合时,此明身业静。
  王元泽曰:非有慕好於外而作,则是顺其气之自运,而不以心者也。若自营於外而心佚於内,则精丧而死矣。安能久乎。举世之大患,莫大於此,而学者之至戒也。
  终日号而隘不嗄,和之至。
  御注:致一之谓精,精则德全而神不亏。冲气以为和,和则气全而嗌不嗄。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为智之源,和得於天五而为信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复命。而失其赤子之心者,精摇而不守,气暴而不纯,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岂不悲夫。
  啼极无声曰嗄。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以其心不动而气和也。使赤子心有所忧愠,则气戾而不和,其能若是乎。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不竭,此亦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
  舒王曰:和之为用则常而不变,故曰知和曰常。
  人能知和气柔弱,则制命在我,有常而不变。故致道之极,则至於复命。复命曰常。含德之厚,则至於知和。知和亦曰常。则道德虽有间,及其会於常,则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