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道德真经传(宋吕惠卿)
道德真经传(宋吕惠卿)
夫佳兵章第三十-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惑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传曰:文观而武匿者,天地之道,阴阳之理也。兵而佳之,是乃器之不祥,而物之或恶也,是以有道者不处。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其所贵异乎平居之时,则是固以不祥之器处之,而非君子之器也。非所以佳之也,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胜而不美也。非所以佳之也,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者,天之所以乐推而不厌也,则杀人者,岂非乐哉?而美之则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以丧礼处之,则是不祥之器而不美之可知已。以悲哀泣之,则是不乐杀人也可知已。老君之察於礼学如此,而谓老君绝灭礼学者,岂知其所以绝灭之意乎?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传曰:道常无名,名之为道,则与道乖矣。方其无名,固未始有物也。其朴可谓小矣,而天下不敢臣,夫何故?天地资之以始,万物恃之以生,则天下孰有敢臣其所自始与其所自生哉?夫是之谓真君。万物莫不有真君焉,是之谓也。侯王若能守,则是以真君君万物,万物孰有得其真君而不宾者乎?故曰圣人作而万物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则交通成和之至也。侯王执道纪而万物宾之也,亦若是而已,孰得见其形哉?故人莫之令而自均也。无名之朴,无思也,无为也,工宰一动,则始制有名,而名亦既有矣。於是之时,亦将知止,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则何始之有哉?此侯王所以守之之道也。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则其有不归之者耶?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然后能知人,则明者固智之所自出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然后能胜人,则强者固力之所自出也。复命曰常,而知常曰明,不能自知,非所以知常也,则知常者乃所以自知也。明至於自知,则其於知人也何有?守柔曰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非所以守柔也,则守柔者,乃所以自胜也。强至於自胜,则其於圣人也何有?有自知之明,则知万物莫不备於我,而无待於外慕也,故曰知足者富。有自胜之强,则於道也勤行而已矣,无事於他求也,故曰强行者有志。知其足於己而强行之,则能存其所存,而不为物之所迁矣,故曰不失其所者久。能存其所存,则虽死而未尝亡也,故曰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传曰:可以左而不可以右,可以右而不可以左,在物一曲者,非大道也。大道则无乎不在,故泛兮其可左右也。凡物之大者,则不可名於小,小则不可名於大。是道也,以其可以左右也,故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夫唯不居,不为主,故常无欲。常无欲则妙之至者也,故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则容之至者也,故可名於大。虽然既大矣,而可名於小,则非大也,既小矣,而可名於大,则非小也。非大非小,此道之所以隐於无名也。然则道之所以为大也,果不在大也。圣人体道者也,则其所以能成其大者,岂自大也哉。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於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传曰: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万物归焉而不知主,是无形也。无形也者,大象也,则孰将保我而不往哉?故曰执大象,天下往。失道而天下往,则去之而已,则其往也,不能无害,执道而天下往,则虽相忘於道衍,而未尝相离也,故往而不害,安平泰。平者安之至,而泰者平之至。有乐之可乐,有饵之可嗜,则止者过客而已矣。道之出言,淡乎其元味,则非饵之可嗜;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则非乐之可乐。若然者用之,岂可既乎?过客止,则为之蘧庐而已,非可久者也。用之不可既,则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安平泰之所自出也,岂特过客止而已哉?
将欲欢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传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天之道,物之理,人之事,其势未尝不如此者也。於张知歙,於强知弱,於兴知废,於与知夺,非知几者,孰能与於此哉?故曰是谓微明。然则能歙之、张之、弱之、强之、废之、兴之、夺之、与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张、所弱、所强、所废、所兴、所夺、所与者,有形而刚强者也。则柔弱之胜刚强也明矣。人之不可以离柔弱,犹鱼之不可以脱於渊,鱼脱於-渊则获,人离於柔弱则死之徒而已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问。驰骋天下之至坚而入於无问,则器之利者也。操利器以驭天下国家,则其所以图回运动者,常在於无形之际,安可使知其所自来哉?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元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传曰:万物皆有名也,而道常无名,则有名者,莫不为之宾,故言万物将自宾,则以无名言之。虽然,此知无为而已,无为而无不为,则未尝有夫无为也,故万物将自化。自化则我与万物莫非道也,孰知万物之宾与其所以宾哉?故方其自宾也,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者,复於无名之朴而已。方其自化也,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元名之朴亦将不欲也。无名之朴亦将不欲,则岂特无为而已,而亦未始有夫无为者也。天下之动,正夫一者也。侯王守道以至於此,则可谓不欲以静矣,天下其有不自正者乎?夫老君真人也,宜不弊弊然以天下万物为事,而於侯王之间如此其牌谆,何也?道以修之身为真,而以修之天下为普,使王侯者知而守之,则修之天下,不亦普乎?夫不音其道而欲与天下同之,仁也,欲同之天下而先之侯王,义也。而学者顾见其言有绝弃弁义,则曰老君槌提吾仁义而小之也,吾所不取。呜呼,彼不见其所以绝弃之意,宜其不取焉耳。
道德真经传卷之二竟
道德真经传卷之三
资政殿学士吕惠卿传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传曰:道之可道,非常道,则庸有得而有之者乎?上德者,以无得为得,唯其无得,乃所以得也,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以不失之为得者也,唯其不失,故虽得而非德,故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非故无为也,率德之自然而实无以为也。下德不知出此而为之,故不能不有以为也。夫德无以为足矣,而且有仁焉,则是为之也。然上仁者之於仁,无所事化而仁者也,是为之而无以为也。仁则不可独者也,必有义焉,虽上义不得不为者也,是为之而有以为也。仁者施之而已,义则择所施之宜者也,未责所报也。礼则施报矣,来而不往非礼,往而不来亦非礼,施报之义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以其往而不来,虽不以礼继之,犹不为非礼以礼之,理固如是也。上仁、上义、上礼犹如此,则其下者不论而见矣。由是观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岂虚盲哉?礼之相责望者如彼,则忠信自此薄,乱争自此起,而智谋之所以用也,是礼虽所以治乱,适所以首乱也。前识虽所以用智,乃所以始愚也。夫何故?人之治常生於厚,厚则其性,薄则其伪,去性而作伪,未有不乱者也。人之自知,常在於明,明则其实,智则其华,离实而务华,则未有不愚者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忘仁义,绝礼学,遗智慧,而志於道德之大全,是之谓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球球如玉,珞珞如石。
传曰:道一而已,而得之则得之者与道为二,非一也。唯其得之而无得,故谓之得一也。昔之得一者,莫不然也。仰之而天也,得一以清,故覆焉而不倾。俯之而地也,得一以宁,故载焉而不陷。神无形而至寂者也,以得一,故妙乎有生而灵。谷有形而至虚者也,以得一,故应乎所感而盈。其众为之物,以得一,故生而无极。其尊为王侯,以得一,故能制天下之动而贞。夫一则一之不可不政也如此,故一者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寂之所以灵,虚之所以盈,万物之所以生,而侯王之所以为天下贞者也。使天无以清则裂,地无以宁则发,神无以灵则歇,谷无以盈则竭,万物无以生则灭,而侯王也,无以为贞而唯贵高之,知其得不蹶邪?故贵以贱为本,则未有贵者,乃贵之所自而立也。高以下为基,则未有高者,乃高之所自而起也。然则贵而无其贵,高而无其高,乃侯王之所以为天下贞而不蹶者邪?是以孤寡不谷,人之所恶而贱也,而贵高以为称者,以其所本为在此也。故致数而极之,以至於一,则贵不异乎贱,而卑不离乎高,而誉出於无誉矣。誉无誉则毁无毁矣,誉无誉则不可得而贵,毁无毁则不可得而贱。玉可责故绿之,石可贱故落之,不欲绿绿如玉,落落如石,不可得而贵贱之谓也。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传曰:道之周行万物,非不逝也,而其动常在於反,所谓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者是也。运动乎天地,非不强也,而其用常在於弱,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者是也。故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唯有为能生天下之物,而无又能生天下之有,则道之动在於反,而其用在於弱可知已。然则欲反而弱者无他,致一以极乎无而已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传曰: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则闻道者死生固不足以累其心,岂苟知之而已哉?上士闻道,真闻之者也,真闻之则无所复疑,特动而行之而已矣。夫道亦何以动行为哉?日观诸心以契其所闻,则勤行之谓也。中士闻道,闻之而未审焉者也,故若存若亡。若存若亡,则不能勤行之,一出焉,一入焉而已矣。下士闻道,闻之而不信者也,故大笑之。所以大笑者,以情求之而不得故也。使道而可以情求,则彼不笑之矣,故曰不笑不足以为道。若古之建言者有之,凡皆不可以情求之谓也。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是之谓明道若昧。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则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是之谓夷道若类。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是之谓进道若退。上德者,无为而无以为者也,然其应如响,斯不亦若谷乎?大白者,涤除玄览而无疵者也,然受天下之垢,斯不亦若辱乎?广德者,廓乎其无不容也,而未尝自见自是,自矜自伐也,斯不亦若不足乎?善建者不拔,而建之以常无有,非确然有见者也,故曰建德若偷。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问而非所惊也,故曰质真若渝。大方体之,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於不测,无东无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此大方之无隅也。大成若缺,然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此大器之晚成也。大音者,听之不可闻,故希声。大象者,视之不可见,故无形。凡此者,皆道也。然谓之明而若昧,谓之夷而若类,谓之进而若退,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故以道隐於无名,而以名名之则常若相反者也。唯道为能如此,故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而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莫非道也,故曰夫唯道,善,贷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