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传(宋吕惠卿)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传曰:道之在天下,莫与之偶者,莫与之偶则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既谓之一,则谓之者与所谓为二,故曰一生二。有一有二,则有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唯无名则已,苟谓之一,则其适遂至於三,三立而万物生矣,故曰三生万物。凡幽而不测者,阴也。明而可见者,阳也。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测之阴,而向於明而可见之阳,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则背之,抱则向之也。虽然,必有冲炁以为之和,盖阴与阳二也,冲炁一也,万物不得一,无以生故也。故人之所欲者,轩冕富贵也,而其所恶者,孤、寡、不谷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而遂有之以为固,则向阳而不知反之甚者也。古之制名者,以其所恶而为王公之称者,欲其贵而不忘贱,高而不志下,抱而知所负,向而知所反,以不失乎冲一之和而已,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满招损,谦受增,时乃天道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我之所教道也,教而不以我义者,则亦非道而已。盖唯通於道者为得一,得一则无我,无我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反是死之徒而已。君子之教人,虽或不同,然至於反一而无我,教之所自而生也,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传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观於物则水是也。无有入於无间,观於物则炁是也。水以其柔弱,故几於道,然而不能无形者也,而犹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炁以其无质,故合於神,然而不能无炁者也,犹能入於无间,而况以无形之至柔,太易之未见炁,於以驰骋天下之至坚,而入於无间,则孰不为之动,而亦何入而不自得哉?故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亦不知反其宗而已矣。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传曰:列士之所徇者,名也,而至於残生伤性,则不知身之亲於名也,故曰名与身孰亲。食夫之所徇者,货也,而至於残生伤性,则不知身之多於货也,故曰身与货孰多。所徇者冷,则世谓之君子。所徇者货,则世谓之小人。君子小人之所徇虽或不同,而亡其所存则一也。然则得名与货而亡其存,则不知亡之病於得也,故曰得与亡孰病。是故爱名欲以贵其身也,以甚爱之,故并其良贵而失之,是大费也。蓄货欲以富其身也,以多藏之,故并其至富而害之,是厚亡也。夫唯有德者知至贵之在己,而无待於名也,故知足而不辱;知至富之在己,而无待於货也,故知止而不殆。不辱不贻,则可以长久矣。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传曰:万物始乎是,终乎是,是大成也,然始无所始,终无所止,故若缺。唯其若缺,故其用日新而不敝。万物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冲。唯其若冲,故其用日给而不穷。大直者,曲之而全,枉之而直者也,故若届。大巧者,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者也,故若拙。大辫者,不言而辫者也,故若讷。如是无它,凡以有本故也。本者何也?今夫寒热者,天地之所为,有形之所不免也,而一躁焉,则可以胜寒,一静焉,则可以胜热。以一时之躁静,犹可以胜天地之所行,况夫体无为之清静,以为天下正,则安往而不胜者乎?故以言其成,则若缺而不敝,以言其盈,则若冲而不穷,其直若屈而伸,其巧若拙而工,其辫若讷而谕,此之谓有本。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传曰:天下有道,民之智能已於耕食之间,而盗争销於无欲之际,而其死已脱矣,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见可欲以为造兵之本,虽有封疆之界,不能定也,故曰戎马生於郊。然则罪之所由生者,何耶?可欲而已矣,故曰罪莫大於可欲。由可歌故不知足,则虽有余而不止也。平为福,有余为祸,故曰祸莫大於不知足。由不知足故欲得,欲而得之,则怨咎之招而兵之所以不已也,故曰咎莫大於欲得。故不知足者-,虽足而不足,则知足之足,常足也可知矣。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传曰:天下之所以为天下者,果何邪?知天下之所以为天下,则不出户而知之矣。天道之所以为天道者,果何邪?见天道之所以为天道,则不窥牖而见之矣。今夫天下之大,固无穷也,必待出而后知之,则足力之所及者寡矣,所知者几何哉?天道之远,固不测也,必待窥而后见之,则目力之所及者寡矣,所见者几何哉?故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知天下之所以为天下,故不行而知;见天道之所以为天道,故不见而名。夫何故?以其备於我故也。知之於所不行,名之於所不见,则不为而成矣。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传曰:为学者,未闻道者也,未闻道而求之,则不得不搏,故曰益。为道者,已闻道者也,已闻道者而为之,则期至於无为而已,故曰损。而损之者未免乎有为也,并其损之者而损焉,而后至於无为。无为者,无有而已。无不为者,乃所以无无也。此之谓绝学无忧。无忧之谓神,神也者,物物而非物者也,则取於天下 也何有?由此观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观庄 周之所以应帝王者,而深求之则可知已。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喋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传曰: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拾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操存拾亡则无常体之可测,出人无时则非今昔之可求,莫知其乡则非方所之可得。神则若是,人心亦然。圣人先得我心之尽者也,故无常心,而以百姓心为心,犹之鉴也无常形,以所应之形为形而已。,圣人之视己心也如此,则其视百姓心亦若是而已,则善不善、信不信,亦何常之有哉?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知其心之善不善无常,而以德善之故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知其心之信不信亦无常,而以德信之故也。物得以生之谓德,形体保神、各有仪则之谓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则德者性之所自出,则无不善不信明矣。圣人之在天下,蝶蝶然不已,为百姓浑其心。浑其心也者,使信善者不以自异,而不善、不信者不自弃故也。百姓皆注其耳目,唯圣人之为视听,而圣人皆孩之。孩之也者,遇之以慈,待之以厚,虽有不善不信,犹善而信之,知其心之无常犹己而已矣。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传曰: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则生死相为出入而已矣。生之徒十有三,则由生而得生,非幸生者也。死之徒十有三,则由死而得死,非不幸而死者也。民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则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非不以生为事,顾不得其道,而动之死地者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由生得生,由死得死者,固不必论,而以生为事,而反之死地,其失为在此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老子之於此言固已体之,而言盖以疑之,言闻以质之,何也?此庄周所谓重言耶?尝试论之:人之所以遇虎兕被甲兵,而虎兕甲兵之所以能伤人者,以吾有身故也。今我视吾心莫知其乡,则吾心不可得,吾心不可得,则吾身与物亦不可得,内不见有身,外不见有物,则孰为死地?孰为虎兕甲兵而投其角、措其爪、容其刃哉?然则善摄生者,夫何以加此?
  道生之章第五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传曰:万物之生,常本於无名之物而其畜常在於一而未形,而物得以生之际。无名者,道也。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者,德也。及其为物,则特形之而已,非其所以生且畜也。已有形矣,则裸者不得不裸,鳞介羽毛者不得不鳞介羽毛以至於幼壮老死不得不幼壮老死,皆其势之必然也,故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然则势出於形形出於德,德出於道。道德本也,形势末也,本尊而末卑,本贵而末贱,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此其所以能以无为之柔弱而胜形势之刚强,则王侯之所以宾化万物者,在此而不在彼也。然则虽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至本而言之,则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莫非道也。而道终无名焉,故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传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则经所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常无名而为天下母,何也?盖有
  名徒为万物母,而未足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则自天而下皆生於无名,故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闻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今我既得其母,以与心契矣,非特闻之而已也,则知天下之物皆我之所出也。知天下之物皆我之所出,而我常守之而不失,则天下孰能以其所出而害其所自出哉?此其所以役身不殆也。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此则守其母之谓也。心动於内而吾纵焉,是之谓有兑。有兑则心出而交物,我则塞其兑而不通,不通则心不出矣。物引於外而吾纳焉,是之谓有门。有门则物入而扰心,我则闭其门而不纳,不纳则物不入矣。内不出,外不入,虽万物之变芸芸於前,各归其根而不知矣,夫何勤之有哉?古之人有能废心而用形者,以此道也。若开其兑而不塞,济其事而不损,则我之心直为物之逆旅莫适守者,何恃而不亡哉?此所以终身不救也。夫惟守其母者,每见其心於动之微,则寂然不动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见小曰明。守无形之至柔,而物莫之能胜也,故曰守柔曰强。既用其光以照其动之微,复归其明以反於寂然也,则未尝开兑济事,以至於不救,何殃之有哉?如是则袭於知和而深不可见矣,故曰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传曰:君子之於道,不可以不剧心。心制而无余,虽万变陈於前,而不足以挠吾之静,夫何施而畏哉?使我不能制心,而有介然之知行於大道,则唯施是畏,求其周行不殆,不可得也,况夫开其兑,济其事者耶?大道之为体,不知而知,则夷之甚者也,而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径而不知所由也。人之生以食为本,而食必出於田,田治而仓实,仓实而食足,食足而财丰,财丰而廷治,以知其本之所自出故也。今以介然有知之心,而行於大道,则已不得其母,不得其母则其子非吾有也,非吾有而取之,犹之酒扫其庭内,芜其田,虚其仓,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亦非其有而取之矣。非盗夸无以为也,岂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传曰:凡物以建而立者,未有不拔者也。唯为道者,建之以常无有,则善建而不技矣。凡物以抱而固者,未有不脱者也,唯为道者,抱神以静,则善抱而不脱矣。夫唯所建所抱者如此,则其传岂有穷哉?此子孙所以以祭祀不辍也。世之所谓修德者,或修之於天下国家,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或修诸其身,而不能推之於天下国家者,故曰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也。庄周以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其说出於此也。然则何观而修之身哉?以身观身而已矣。何谓以身观身?今吾观吾身之所有何自也,则知吾身之所自而有矣;又观吾身之所以观者何自也,则知吾观之所自而观矣。既知吾身之所自而有,又知吾观之所自而观,则所以修之身者已足,而无待於外也。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亦若是而已矣。古之所以藏天下於天下者,用是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