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中谓内外感会之际也。夫我唱彼不和,我意彼不载,由其精诚未相接也。
  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诸已也,
  心诚则物应,形正则物儌。
  故说之所勿至者,容貌至焉,
  夫言说之教所不及者,则正形之化而可及矣。
  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
  正形之化所不及者,精诚之感而必及矣。
  感乎心发而成形,
  内全而外自化。
  形精之至者可以形接,而不可以照期。
  形谓容貌,精谓情感。二化之道,期可接乎形类,而不可县解而自期也。若然者,则中有所待,则何精之能纯,形之未正耳?非其形正而能感化於物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
  言有立教之宗,事有制作之本。
  失其宗本,伎能虽多,不若寡言。
  既丧宗本,则蒡衍为害,固不及保其静也。
  害众者倕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
  班咈之巧,有为也,则名着而指断。造化之巧,无为也,是以用成而体全也。
  故匠人知为闭也,能以时闭不知闭也,故必杜而后开。
  顺於变化,与时成功,任乎知巧,必资终败也。
  老子曰: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
  事异所顺,化同所归。
  其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处此四异之际,不忘乎利人之忘也。
  故秦楚燕魏之歌,异传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哀乐者主於中,固非殊俗所能异也。
  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哀之效也,精於中,应於外,故所在以感之矣。
  歌哭者,得丧之验也。夫治化之道,顺其生则皆乐,抑其性则皆哀,而群物怨畅之由,莫非君上之所感也。
  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矣。
  故华夷皆化也。
  老子曰:人无为而治,
  性静而安。
  有为者,即伤无为而治者,
  加知以事,故伤性本。
  为无为者,不能无为也。
  将有所存,斯有为矣。
  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
  既失己之静性,安能治於物哉?
  人无言而神,
  神,精神也。虚寂乃全用耳。
  有言也,即伤无言之神者,
  言以辩物神理而系之,故伤也。
  载无言即伤有神之神者。
  存无於胸中,乃心之不能虚也。以是而碍,则精神不无伤也。
  文子曰:名可强立,功可强成。昔南荣畴耻圣道独亡於己,南见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晓灵,屯闵条达,
  屯难闵疾。
  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
  味道而饱德也。
  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代,智略天地,察分秋豪,称誉华语,至今不休,所谓名可强立者也。
  事具《亢仓子》。
  故田者不强,困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没世无名。
  此篇玄旨,尽以精诚为宗。文子恐世人但欲存诚而忘强学,故历举以为诚也。
  至人潜行譬犹雷霆之下藏,
  其迹不见。
  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进退无难,无所不通。
  适於时变,合於物理。
  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若有丧。
  性与理冥,且无得而无丧;形与物顺,故哀乐之若是也。
  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以我之同物,物亦不我异矣。
  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唯无心以冥天下者,故可为天下牢。
  至人之法始於不可见,终於不可及,
  感以内诚,故始不可见;绝其陈迹故终不可及。
  处於不倾之地,
  以安静为本。
  积於不尽之仓,
  以厚德为宗。
  载於不竭之府,
  以自足为资。
  出令如流水之原,
  利物而常顺。
  使民於不争之官,
  虚柔而治之。
  开必得之门,
  由易故不失也。
  不为不可成,
  不易物材而为也。
  不求不可得,
  不企所无之分也。
  不处不可久,
  去乎骄盈。
  不行不可复。
  离乎执繁。
  大人行可说之政,’而人莫不顺其命,命顺时从小而致大,命逆即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大人政简,莫不悦以化行,理自光大而烦苛之政反此宜焉。
  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无所不覆载,日月无所不照明。大人以善示民,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
  任道立德,则善之可示也;因时顺性,则令之可行。
  政失於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政失於夏,荧惑逆行;政失於秋,太白不当,出入无常;政失於冬,辰星不效其乡;四时失政,镇星摇荡,日月见谪,五星悖乱彗星出。
  唯修德者无之。
  春政不失禾黍滋,
  天时人事合也,故顺和生之气,故得五稼滋茂也。
  夏政不失雨降时,
  则降雨以时也。
  秋政不失民殷昌,
  谷果成实,民自殷之。
  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冬阴安静,政以顺之,故宁康也。
  通玄真经卷之二竟
  通玄真经卷之三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井正仪注
  九守篇
  守者专一於志,而九备於数极,则物无不在其域,事无不与其成。此篇自《守朴》已上,至於《守虚》凡有十章。各标守字,唯一章各隐,九数之中,文着於一篇之内,今称九守者,盖在用九之义也。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混而为一,
  混同元气。
  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
  一至清澄,则自有轻重之比。
  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
  气有滞躁,故生阴阳。数有终始,故为四时。
  精气为人,烦气为虫,
  是以人得最灵之名,虫为庶类之数也矣。
  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刚阳之性也。柔阴之体也。二气推接,乃资生矣。
  精神本乎天,
  禀轻清以虚通。
  骨骸根于地,
  禀重浊而系滞。
  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夫有生化,天理之常。故其生也,则欻尔为形为神。其化也,则寂然反本归根。来非所尚,去非在我,则我尚之见,冯何立哉?门者,复化之蹊也。
  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於俗,不诱於人,
  不敢我尚,推彼自然。
  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宗顺於神形之极,法则於覆载之德。
  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不持此以为纲纪,则无以同乎大顺也矣。
  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逆者死,顺者生。
  天地尚以安静而成其德,况夫所生之物欲躁动而可求存者乎?
  故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
  精神营定,安乎天之静漠;大道宗体,在乎心之虚无。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骸骨者所禀於地也。
  所谓贵神以存形耳。
  故曰:道生一,
  夫道无所生,一无所立。今观肇有之前,强名曰道;数方混,故谓之一也。
  一生二,
  启泮为阴阳二气也。
  二生三,
  阳清上为天,阴凝下为地,二气交和,中为人也。
  三生万物。
  三才既立,万化能生,故品类日新矣。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背阴面阳,物之顺生也。冲之为和,生气之本也。
  老子曰:人受天地变化而生,
  受气以变化,而生此形神。
  一月而膏,
  结聚之始,貌如脂膏。
  二月而脉,
  血气道而成脉也。
  三月而胚,
  内未坚,但有胚段也。
  四月而胎,
  微有状貌。
  五月而筋,
  全生十月,五得其半。筋者,坚肉柔骨,处刚柔半,故此时成也。夫精血之变,以成骨肉,而骨坚肉滞,则生气不通,故肉藏其脉,骨连其筋,以通泄生气,连缀支节也。
  六月而骨,
  精凝结,变之为骨也。
  七月而成,
  内全五藏,外具九窍。
  八月而动,
  动於支体。
  九月而躁,
  动之数也。
  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
  中外各正。
  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
  此之所主,或与诸说不同。虽五藏七窍定有所主,而勾带开通,无所不应。故此独不言心者,以其众藏之灵者,故外之一窍,主所不及也。
  外为表,中为里,
  四支九窍之表,五藏六府之裹。
  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
  天园而地方,故其上下各以类也。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
  九解者,天之九宫门也。
  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骨节;
  皆法象於上也。
  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
  风散之,雨施之,此取与也。寒主杀,暑主和,此喜怒也。
  胆为云,
  勇威之象。
  肺为气,
  皓素之象。
  脾为风,
  动之象。
  肾为雨,
  阴泽之象。
  肝为雷
  震怒之象。
  人与天地相椑类,而心为之主。
  心为感变之主,亦类乎造九之机本也。其余支藏,皆有所应,则天人之际相椑类矣。然心者,本主於舌之一窍,不受外裹,将无所牵,故为众主耳。
  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目象日,耳象月,气象风,血象雨。
  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
  夫日月差度,则至薄蚀;风雨不时,毁折五谷。施之於身,断可知耳。
  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
  五星所镇,各有分野。天时人事,交感而生。故诸侯之国,方伯之州,一至失德,则象变於上,下受其灾。是知人与天地相椑矣。耳目,日月也;血气,风雨也。气悖则风飘,血沉则雨滞,耳目不节,则日月差度。盖其然矣。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视听而不息,精神何能驰聘而不乏。
  夫天地广大,不可际极。日月章耀,未尝不临。尚以亏蚀之损,节其全功,寒暑为恒,爱其神明,况乎居分剂之人而能用之无节者也。
  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
  善守其内者,不为外之所失也。
  夫血气者,人之华,
  华犹颜色。
  五藏者,人之精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皆内藏为精,外用为神者也。
  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
  凡喜怒见於颜色,勇怯变乎喘息,皆血气外越之候也。夫如是,损之与益,自可明矣。故血不逆於中,则肌骨充实;气不游乎外,则情欲寡省。藏气不足,乃有偏嗜和而调者,何有嗜欲哉?
  嗜欲省,即耳目清而听视聪达,
  嗜欲之来,多在耳目。故其寡省即自清矣。清则耳听不惑,目达不眩也。
  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藏能属於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
  五藏皆有所象,神气各异,唯心为百神五藏之主。夫能使有所属,不闻不应,则神全气专矣。然其胆勇脾骄,动成越悖,非心所制,岂可正哉?
  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
  心之全功,能用皆可。
  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
  夫邪气犯中,由其无主;患祸生外,以其昧机。故气正者邪不能袭,神全者福至着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唯宁心则治,五藏自见,乃知天下也。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假是以通明,藉之以出入。
  气意者五藏之使候也,
  意气为使,则五藏可候也。
  故耳目淫於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
  应之有司。
  血气滔荡而不休,即精神驰骋而不守,
  神以形累。
  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静则鉴微,乱则迷着也。
  圣人爱而弗越,
  爱守於形神,不越於声色。
  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
  所谓物诱於前,心慕於后。
  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门,何足见也。
  诚能备前之德,则玄鉴无湩。而况祸福已形,无不见也。夫辩类以相名,明数以相生者,事可观矣。缮性以符本,极神以冥远,则往也可原矣。外者迹之前也,内者兆之间也。往者有迹,过迹以至,外来者未形,当兆以称内。盖明机迭之袁,可得而知。祸福之门,何足称者?
  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外淫则推荡在佗,不能鉴之自我也。
  故五色乱目,使不明,
  色视乃眩。
  五音入耳,使不聪,
  听杂乃惑
  五味乱口,使口厉爽,
  遂失正味。
  趋舍滑心,使行飞扬,
  中有所乱,自无恒业。
  故嗜欲使人之气淫,好憎使人之精劳,
  弗疾去之者,即忘气日耗。
  以是而往,其能久乎?
  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也。
  皆随其所嗜好,厚养以伤生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也。
  忘欢故乐足,遗生故身存。
  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二气交运,所以相通。万物大生,其原一也。
  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
  知其一原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知也。
  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
  不由道本,触类皆昧。
  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
  同生天地之间,则吾身当万物之一数也。
  物之与物,何以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