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是故有真人然后有真知,
去俗之妄知,而真知见也。
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与。
夫持世俗之妄知以明真知者,难矣。所谓真知者,无是非之知也。则世人是非之知,何能真知?是不知哉。
积慧重货,使民忻忻,人乐其生者,仁也。
俭用则重货,厚泽则积惠耳。
举大功,显令名,礼君臣,正上下,明亲疏,存危阙,继绝世,立无后者,义也。
此皆裁断以合其宜。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
夫若是者,乃尽摄生保性之理。
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芒然无知,在乎名利之外,随遇而适,得丧不能累也。
含阴吐阳而与万物玄同者,德也。
顺阴阳之太常,与物性而同得,乃德也。
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
溢犹失也。
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夫体离真淳,而使物得道散,为德之谓也。故出於自然,方月太上之位矣。夫德之将立,则所依之迹着矣。着而保之,使不溢者,未之有也。是以过由仁义焉。夫由仁义以治物,则诱慕之教大县於世,而自然之道无得之德,斯不亏乎?
老子曰: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
夫神以鉴物,德以全行。故神之忽越,则言之失实;德之流荡,则行之亏真也。
至精亡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
一至越荡,则中无情实,而观乎外物,发言成行也。若然者,故为物役,不能自全耳。又曰,中无精诚而言行居所观之地,则蔽伪百姓,使彼循无行之政,效苟利之法。贤者以多讳而避迹,愚者以日习而成性,斯乃有位者之不怛而以身役於物也。
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者不定而外淫於世俗之风。
愁犹耗也。役於物故有耗尽之时矣。且举楷皆行,何可穷极?以不全之精应触类之行,本且未定,宁免淫於俗哉?
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其仁义,知九窍四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夫体道以成心衍者,则仁义之功外自着矣。保精而以神遇者,,则形骸之宜内自安矣。且一物将间,未可称游。今内外俱顺,斯圣人之游也哉。
老子曰:若夫真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
不知所碍。
游心乎大无,
不知所有。
驰於方外,
不知所累。
行於无门,
不知所由。
听於无声,视於无形,
惟寂惟默,游之真者。
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物系者乃非游。
故圣人之所以动天下者,真人不过也,
济世化民,有为之迹。归德迁善,岂非动哉?故体真之士不过至於是矣。
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不观也。
高行清节,情性外饰,上诱下藄,得非矫哉?故大化之圣不窥观於是矣。
夫人之拘於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於累。
形系者,礼法所拘也。神泄者,智虑所散也。泄而不已,神将丧也。系而不已,质将困也。既困且丧,宁非累於生之大本哉?
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乎外者矣。
信然也。若使我定为礼法所拘,则天命之分全属於外物也。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
恬神自化,知则民诈。
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
君能诚动於天,仁泽於下,故天为之应,民为之顺,百官不旷有司之职,九州岁致任土之贡者也。
养民以公,
无为乃尔。
威厉不诚,
不严而肃。
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夫适於民性,安於俗业,则奸何由而起也?
此圣人之恩也。
圣人治民,盖尽於此。
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
君欲无极,则臣下叨窃其功名者也。
民贫苦而分争生,
税做多端,民贫苦也。困迫,固分争矣。
事力劳而无功,
作无用之器物也。
知诈萌生,盗贼滋彰,
知诈所以萌生,上好利之故也。求利无止,欲不盗不能济矣。
上下相一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噞,喁政苛者即民乱,
水尘浊,鱼不能游乐,故憣喁以求息。政烦苛?民不复安业,故苟生以成乱也。
上多欲即下多诈,
遂设诈以奉上欲。
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无以异於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不以道德为治,而以刑法为政,斯增乱之术者也。
故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
简则易从,故可治也。少则常得,故皆赡也。
不施而仁,
静则各全。
不言而信,
顺则自应。
不求而得,
足则无争。
不为而成,
任则皆成。
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修身则民正,内诚则外应。
老子曰:精神越於外,智虑荡於内不能治形。
人以形气为生也。形以藏精,气以安神。若动为物役,则反害精神,以资智虑而形亏,生理固亦宜焉。
神之所用者远,即所遗者近矣。
自远越其神,则近遗其形。
故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知天道,
言其神全者也。夫以气听,万物之情可知。以神观,万化之理可验。三才之内,精诚感通,宁假户牖之所窥观也?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
役动不已,,弥丧真知。
此言精诚发於内,神气动於天下也。
老子曰: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亟,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而来,不去而往,
亟,数也。冬阳夏阴,物性归之。而四节数迁,未尝不尔,尽自然相感之道也。
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夫可得其由者,非窈冥也。谓阴阳之功日新莫测也。
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命,其於为治难矣。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乎言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有贵乎见者。斯不待目而照见也。
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
推诚者不召而应,任能者不察而明。圣人御天下,宗师於是矣。
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
行者诚之表,故奉化於上。言者实之华,故未信於下也。
故人君好勇,弗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必有劫杀之乱矣。人君好色,弗使风议而国多昏乱,其积至於淫佚之难矣。
上化於下,理之然也。
故圣人精诚别於内,
以其内着,故称别也。
好憎明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
内无精诚,法令不能行於外也。
唯神化为贵,
贵乎无迹而化。
精至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
精之为感,物莫不顺。无德无怨,若二气之行焉。
故君子者,其犹射也,於此豪末,於彼寻丈矣。
发矢有豪末之差,至的则为寻文之失也。言精诚有织芥之难,其於感也不亦远乎?
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县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诚心不抱也。
夫人君推诚於外,则物信而无犯,恃智为治,则民诈而苟免。虽复县法以禁暴,设赏以劝善,亦未足变於浇风薄俗也。
故听音则知其风,
情动则声发,成文则善着。然听音取声,察声见志。志有怨畅,而国风可知也。
观其乐则知其俗,
乐之为体,和民导政,官征不杂,以敛事物。然有治乱之所感,气侯之所宜,则方俗因可知矣。
见其俗则知其化。
百姓所好尚,直由君之化耳。
夫抱真效诚者,感动天地,神踰方外,令行禁止,
抱至真,效丹诚,则天地随感而动,况於人乎?是能化备八方之外,法在心施之地也。
诚通其道而达其意,虽无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
诚能通达是道,虽幽暗异类,孰能不与之相感哉?
故太上神化,其下赏贤而罚暴。
顺物无迹,化之上也。民不忍欺,治之得也。一至诛劝,政之末也。
老子曰:大道无为,
体寂漠也
无为即无有,
体亦无形。
无有者弗居也,
无定方所。
弗居者即处无形,
无所不在。
无形者即不动,
虚故不造。
不动者无言,
理绝名迹。
无言者即静而无声无形,
名迹既无,影响何有?
无声无形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耳目者,唯止於形声之上。
是谓微妙,
体则幽微,用成玄妙。
是谓至神,
为能善贷生成,而特不得其朕,斯神之至者。
绵绵若存,是谓天地之根。
道体虚寂,生化无方,绵绵不穷,故为大块之本也。
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句为名。
夫道本无质,声何立哉?盖圣人强取途路之形,以字无名之体。一以指归万象,一以通贯性命,虽一句胜言,而形声辄具,天下所适,莫不由之。
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
天地至大,以微为本。象物至多,以一为始。
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
上天降圣子临庶类,因天地以定尊卑之位,假万物聿成贵贱之资,则可以至德。圣人功济区宇,盛名威势肃服寰海也。
二德之美,与天地配,
且而与天地为品,万物为资,成斯贵大之二德,自可比配两仪矣。然其子於天,莫非立德之地,而称此位为德者,亦所宜焉。
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母。
既德位配乎天地,即动用侔於造化,安可不执法大道,处无为之中,使夫天下日用而不知也?
老子曰:振穷补急,即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
夫功名生於动作者也。振恤穷困,补救急难,固不免有仁惠之浮名,义济之小利。
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
向使天下各得,则圣人之德何所施为也?
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
君臣父子各当其分,则贤人之功成立无所也。
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施无穷之知,寝说而不言,天下莫之知贵其不言者。
夫有立德之迹,非含德也。循道而往,非抱道也。以其至乃称至人。盖推诚於中,任之自正者耳。虽知鉴无穷,而寝言玄默,故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自化。岂天下碌碌能贵其玄默之道哉?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可物之道者,非自然之常道也;可命之名者,非静体之常名也。故至人不处。
着於竹帛,镂於金石,可传於人,皆其粗也。
功名书於竹帛,典法刊於金石,皆有迹之功,非无为之道。较而论之,信粗矣。
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同济治之心,异政化之路。
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
教其迹者,固不周物,徒敬其遗言耳。
虽博学多闻不免於乱。
多闻礼义者,适足感时,非致治之要也。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说道,
精之为用,无迹而物化,非名言所及也。
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於言枭呼也。
任乎精诚,其化如响。故端天下正矣。
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
同立言而独见信者,此以其诚信素着也。
同令而行,诚在令外也。
同出令而独施行者,由其诚副於令,民皆从之。
圣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也。
以其信在言前,诚在令外,故其化如神之速矣。
动於上,不应於下者,情令殊也。
情犹诚也。
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爱之逾笃者,情也。
婴儿岂知亲疏之利害也,然其慈爱弥厚,则交感之道明矣。故百姓无知,圣人无名,但相感而顺也。
故言之用者变,变乎小哉;
言教之化,不能变俗。
不言之用者变,变乎大哉。
精诚之感,天下皆化。
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
由信傃智,莫不顺其言。以诚至明,莫不副其意也。
忠信形於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也。
夫感道内着,化功外应也。贤谓君子,圣谓圣人,此所以同举成章者,圣人抱君子之能,君子阐圣人之化耳。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死以求名也,恩心藏於中,而不违其难也。
夫为臣子者,岂钓忠孝之名以赴君亲之难?然恩义感中,则自有忘生徇节之事矣。
君子之憯怛,非正为也,自中出者也,亦察其所行。
君子怀仁,憯怛於世,非苟尚之直自中出,然不察其俗而教导之,则失於政矣。
夜行圣人不惭於影,故君子慎其独也,
圣人无私,君子居政。故虽处幽暗,而未尝慑惧,且不负物,宁愧影哉?
舍近期远塞矣。
自得为近物应为远舍其自得远岂通哉。
故圣人在上,即民乐其治,在下即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圣无私属而以当济为志,以济之无极,是称志焉。然亦非立志之志也。故其在位居方,百姓莫不安其德教,慕其诚素也。
老子曰: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其出之诚。
勇者,气也,气出乎诚,而三军众心为之僻易。向非义勇之气,感激之分,虽临敌执兵,然未能卫一身也。
唱而不和,意而不载,中必有不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