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柔之胜刚,无之摄有,道之妙用,实寓於此。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兹所以为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不言之教,设之以神,无为之益,不亏其真。圣人以此抱朴而天下宾,无为而万物化,故及之者希。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两臂重於天下,则名与身孰亲?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则身与货孰多?至愿在我,名非所亲也。至富在我,货非所多也。惟不知亲疏多寡之辨,而残生损性,以身为殉,若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下,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上,岂不惑哉?达生之情而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得与亡孰病?
  列士徇名,贪夫徇利,其所得者,名与货。而其亡也,乃无名之朴,不赞之躯,病孰甚焉?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无慕於外,则音而不费。无累於物,则守而不失。取予之相权,积散之相代,其至可必。若循环然,岂可长久?
  知足不辱,
  处乎不淫之度,何辱之有?
  知止不殆,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故无危殆之患。
  可以长久。
  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域中有四大,道居一焉,体道之全,故可名於大。无成与亏,是谓大成。不有其成,故若缺。知化合变,而不以故自持,故其用不敝。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为圣之时。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充塞无外,赡足万有,大盈也。虚以应物,冲而用之,故施之不竭,其用不穷,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
  大直若屈,
  顺物之变,而委蛇曲折,不求其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赋物之形,而圆方曲直,不暗其妙,故若拙。
  大辩若讷。
  不言之辫,是谓大辫,惠施多方,其辩小矣。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阳动而躁,故胜寒。阴止而静,故胜热。二者毗乎阴阳而不适乎中,方且为物汨,方且与动争,乌能正天下?惟无胜寒之躁,胜热之静,则不维而清,抱神而静,天下将自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以道治天下者,民各乐其业,而无所争,粪其田畴而已。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强陵弱,众暴寡,虽疆界不能正也。
  罪莫大於可欲,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人之有欲,至於次性命之情以争之,罪之所起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平为福,有余为祸,知足不辱,何祸之有?
  咎莫大於欲得。
  欲而得,则人所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见可欲,则不知足,不知足则欲得,欲得则争端起而祸乱作。泰至则戎马生於郊,然则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何争乱之有?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天下虽大,圣人知之以智,天道虽远,圣人见之以心,智周乎万物,无远之不察,故无待於出户。心潜於神明,无幽之不烛,故无待於窥牖。庄子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兹圣人所以密运而独化。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近取诸身,万理咸备,求之於阴阳,求之於度数,而去道弥远,所知弥少矣。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以吾之智而知天下,是谓不行而知。以吾之心而见天道,是谓不见而名。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夫何为哉?巍巍乎其有成功,是谓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学以致其道,始乎为士,终乎为圣,日加益而道积於厥躬,孔子谓颜渊曰,吾见其进也。
  为道日损。
  致道者,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而万事销忘,故曰损。连伯玉所以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学以穷理而该有,道以尽性而造无,损之又损,则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无为也。寂然不动,无不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静则圣,以动则王。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体道而以其真治身,帝之所兴,王之所起,偶而应之,天下将自宾,太王直父,所以去邓而成国於岐山之下。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之心,万物之照也。虚而能受,静而能应,如镒对形,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何常之有?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因民而已。此之谓以百姓心为心。庄子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善否相非,诞信相讥,世俗之情,自为同异,岂德也哉?德善则见百行无非善者,故不善者亦善之。德信则见万情自非信者,故不信者亦信之。真伪两忘,是非一政,是谓全德之人。此舜之於象,所以诚信而喜之。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心。
  方其在天下,则吉凶与民同息,虽无常心,而不可以不戒也。故所以为己,则惵惵然不自暇逸,所以为天下,则齐善否,同信诞,两忘而闭其所誉,浑然而已。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故圣人以百姓为心,圣人作而万物睹,故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惟圣人之视听,则圣人者民之父母也。矜怜抚奄,若保赤子,而仁覆天下。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万物皆出於机入於机,大机自张,与出俱生,天机自止,与入俱死,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阴阳之所变。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与生死为徒者,出入乎生死之机,固未免夫累。
  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贪生而背理,亡心生而徇利,凡民之生,动之死地,则其生也与死奚择?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悦生而累形,死之徒趣寂而忘身。动之死地,桁杨者相接也,刑戮者相望也,是皆不知身之为大患,生之为有涯,而存生之过厚耳。古之得道者,富贵不以养伤身,贫贱不以利累形,不乐寿,不哀夭,朝彻而见独,故能无古今而入於不死不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善摄生者,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其天守全,其神无却,港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故物而不折,物莫之能伤也。《易》曰:通乎昼夜之道,而出入於死生之机者,物莫不然。知死生之说,而超然通乎物之所造,其惟至人乎?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德畜之,
  物得以生谓之德。
  物形之,
  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
  势成之。
  形质既具,体势斯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其势然也。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莫不首之者,道也。成而上者,德也。尊,故能胜物而小之,贵,故物莫能贱之。孟子曰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非德故也。
  道之尊,德之贵,莫之爵,而常自然。
  物有时而弊,势有时而倾,真君高世,良贵在我,不假势物,而常自若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别而言,则有道德势物之异,合而言,则皆出於道。道者万物之奥也,万物化作而道与之生,万物敛藏,而道与之成。出乎震,成乎艮,养乎坤,覆乎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若有机缄而不能自已,道实冒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则兆於动出,为则效於变化,长则见於统壹,道之降而在德者尔。然生而不有其功,为而不恃其能,长而不睹其刻制之巧,非德之妙而小者,孰能与此?故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与母皆道也。自其气之始则谓之始,自其生生则谓之母,有始则能生生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道能母万物而字之,则物者其子也。通於道者兼物,物故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穷物之理而不累於物,达道之缴而不失其妙,则利用出入,往来不穷,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而无危殆之患。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以言悦,门以言出,物诱於外,则心悦於内。耳目鼻口,神明出焉。慎汝内,闭汝外,不以通物为乐,物无得而引之,则乐天而自得,孰弊弊然以物为事?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妄见可说,与接为构,而从事於务,则与物相刃相靡,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见小曰明,
  小者,道之妙,见道之妙者,自知而已,故无不明。
  守柔曰强。
  柔者,道之本。守道之本者,自胜而已,故无不胜。
  用其光,复归其明。
  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圣人之应世,从体起用,则辉散为光,摄用归体,则智彻为明,显诸仁,藏诸用,如彼日月万物,皆照而明,未尝亏,所以神明其德者是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物之化,无常也。惟复命者遗物离人,复归於明,而不与物俱化,故体常而无患,与形谋成光者异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道去奢去泰,奢则淫於德,泰则侈於性,施之过也。介者,小而辩於物。介然辩物,而内以自知,则深根固蒂,而取足於身,故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道夷而径速,欲速以邀近功,而去道也远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尚贤使能,以致朝廷之治,而不知力穑积用,以成富庶之俗,则徇末而弃本,非可久之道。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则惟施是畏,志乎期费,则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财有余以为荣,不足以为辱,估侈灭义,骄淫矜夸,岂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建中以该上下,故不拔。
  善抱者不脱,
  抱一以应万变,故不脱。
  子孙以祭杞不辍。
  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离於精,若是者,岂行一国与当年,盖将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矣。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所谓其绪余以治人也。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谓其土直以治天下国家也。其修弥远,其德弥广,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耳。故余而后长,丰而后普,於道为外。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故以身观身而身治,推此类也。天下有常然,以之观天下,而天下治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含德之厚,不迁於物,则气专而志一。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含德之厚者,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物莫能伤焉。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蛟作,精之至也。
  德全者形全,故骨弱筋柔而握固。形全者神全,故未知牝牡之合而蛟作。精之至者,可以入神,《庄子》曰:圣人贵精。
  终日号而嗑不嘎,和之至也。
  致一之谓精,精则德全而神不亏,冲气以为和,和则气全而哑不嗄。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为智之源,和得於天五而为信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复命,而失其赤子之心者,精摇而不守,气暴而不纯,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岂不悲夫?
  知和曰常,
  纯气之守,制命在内,形化而性不亡。
  知常曰明,
  明足以见道者,知性之不亡故也。
  益生曰祥,
  祥者,物之先见,生物之理,增之则赘,祸福特未定也。
  心使气曰强。
  体合於心,心合於气,则气和而不暴,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心实使之兹强也。以与物敌,而非自胜之道。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道无古今,物有壮老,强有时而弱,盛有时而衰,役於时而制於数,岂道也哉?
  不道早已。
  道未始有穷,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无问,问无应,知道者默而识之,无所事言。啮缺问於王倪,所以四问而四不知,多言数穷,离道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