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
  往者资之,求者与之,万物自形自化,自智自力,而不尸其功。譬彼四时,功成者去。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道复於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於至变则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故常来台开无欲,与物交,故万物归焉。覆露乎万物而不示其宰制之功,故不为主。鼓舞乎群众,而莫窥其归往之进,故不知主。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及乎物尔。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故业大而富有,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夫大而能化,则岂有为大之累,所以能成其大。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象如天之垂象,无为也,运之以健,无言也,示之以文。圣人之御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民归之如父母,故曰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
  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群生不伤,万物不夭,民虽有知,无所用之,何害之有?
  安平泰。
  安则无危亡之忧,平则无险陂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乐与饵,过客止。
  悦声与味者,世之人累乎物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故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故淡乎其无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故视之不足见。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故听之不足闻。若是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黄,能官能商,无知也而无不知也,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故用之不可既。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万物之理,人伦之传,其敛散也,其盛衰也,其愤起也,其亏盈也,几常发於至微而莫睹其朕,惟研几之圣人得先见之吉,贤者殆庶几而已。阳盛於夏,而阴生於午,阴凝於冬,而阳生於子。句践欲弊吴,而劝之伐齐,智伯欲袭仇由,而遗之广车。此圣人所以履霜而知坚冰之至,消息满虚,不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夺。
  是谓微明。
  其未兆为微,而其理为甚着,扬雄曰:水息渊,木消枝,贤人睹而众莫知。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庄子》外篇论夔蛇风之相怜曰:指我则胜我,犹我则胜我,而折大木,辈大屋者,惟我能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渊者,鱼之所以藏其身,利器者,国之所以制人。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不可脱於渊。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君见罚则人臣乘其威,赏罚者,治之具,且不可示,况治之道乎?圣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非用其强也,盖有妙道焉。能穷海内而无智名,威服万物而无勇功,不崭於胜物,而得常胜之道。阳开忽阴闭,变化无穷,驭群臣,运天下,而莫之测,故制人而不制於人。本在於上,要在於主,而天下治。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镒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物之方圆曲直不能逃也。侯王守道以御世,出为无为之境,而为出於无为,化贷万物,而万物化之,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故曰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民惟上之从化,而欲作则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将去性而从心,不足以定天下,惟道无名,朴而未散,故作者镇焉。救催者莫若忠,为是故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季真之莫为,在物一曲,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虽然,寡能备天地之体,故亦将不欲,此老氏所以松其惑,解其蔽。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水静则平中准,大匠取法焉。不欲以静,则不失其正,先自正矣,故天下将自正。《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变化,则无为也,各正性命,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也。以道治天下,至於各正性命,此之谓治之至。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之二竟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之三
  德经上
  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与道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德。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不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智,通於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之而弗得,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事,能无为乎?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义,其用多矣。莫先施报而已,施之尽而莫或报之,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怜,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息之小者。圣人厚於仁而薄於义,礼以履之,非所处也。故上仁则同於德,上义则有以为,上礼则有莫之应者。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后仁。仁可为也,则为近乎义,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故失义而后礼。至於礼则离道滋远,而所失滋众矣。凡物不并盛德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而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则徇末而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益困,故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子所以恶子贡。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则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习,其孰能之?《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
  《庄子》曰,通於一,万事毕。致一则不贰,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者,故确然乎上者,纯粹而不杂。障然乎下者,静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一则不昧,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穷,万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制众,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於侯王,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他求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政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
  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以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精气成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失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於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贵高,将不足以自保,能无蹶乎?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为称,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厦,其以此乎?
  故致数誉无誉。
  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不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於世,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至,所以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人乘时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子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非知化之圣不能及此,是谓上德。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则已往而返复乎至静,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无非我,故曰反者道之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之妙用,实在於此。《庄子》曰: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故云弱者道之用。四时之行,敛藏於冬,而蕃鲜於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谓欤?然则有无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有极而归无,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彼蔽於莫为,溺於或使,岂道也哉?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士志於道者也,上士闻道,真积力久,至诚不息。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则有疑心焉。疑心生则用志分,其於道也,一出焉,一入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则信不足,以守智不足与明也,故笑。夫道无形色声味之可得,则其去耳目鼻口之所嗜也远矣。庄子曰大声不入於俚耳,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若日月之光,照临下土者,明也。丰智原而不示,袭其光而不耀,故若昧。
  夷道若颣,
  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进道若退。
  颜渊以退为进,庄子以谓坐忘。
  上德若谷,
  虚而能应,应而不竭,虚而能受,受而不藏,经曰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大白若辱,
  涤除玄览,不睹一疵,大白也。处众人之所恶,故若辱。
  广德若不足,
  德无不容,而不自以为有余,故若不足。秋水时至,河伯自喜,所以见笑於大方之家。
  建德若偷,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质真若渝。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不缁。
  大方无隅,
  大方者,无方之方也。方而不割,故无隅。
  大器晚成,
  大器者,不器之器也。不益生,不助长,故晚成。
  大音希声,
  动於无方,而感之斯应,故希声。
  大象无形。
  托於窈冥,而视之不得见,故无形。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自明道至於大象,皆道也。道之妙不可以智索,不可以形求,可谓隐矣。欲明之而不可得也,圣人得也道,故予而不费,应而不匮,曲成万物,未尝擅而有之,亦且而已。道之体,隐乎无名而用,乃善贷且成,故勤而行之,则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其余事犹足为帝王之功,传曰: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
  道生-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一生二,
  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从之。
  二生三,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三生万物。
  天肇一於北,地耦一於南,人成位为三,三才具而万象分矣。号物之数,谓之万,自此以往,巧历不能计。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止而静,万物负焉。君子所以日入而息。阳融而亨,万物抱焉,圣人所以向明而治。必有阴阳之中,冲气是已。庄子曰:至阳赫赫,至阴肃肃,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物罔隆而不杀,事靡盛而不衰,阴阳之运,事物之理也。消息盈虚,与之偕行,而不失其和,其惟圣人乎付做孤寡不谷,人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已极而返,已满而损,所以居上而不危。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木落则粪本,损之而益故也。月盈则必食,益之而损故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然则王公之所称,乃所以政益而处贵高之道。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以强制弱,以刚胜柔,人之所教也。我之所教,则异乎此。强梁者有我而好争,有死之道。智者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者,惟圣人能之。
  无有入於无间,
  《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而终之以目怜心,盖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视,有所不及,而惟神为无方也。内篇论养生之主,而况以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阴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有余。然则入於无间,非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者,其孰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