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希则无所从事,无声之表,独以性觉,与道为一而不与物共,岂德之可名,失之可累哉?惟不知独化之自然,而以道为难知,为难行,疑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乃始苦心劳形而从事於道,或倚於一偏,或蔽於一曲,道术为天下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而不自得其得,则其得之也,适所以为失欤?
信不足,有不信。
信则不妄,妄见真伪,以道为真,以物为伪,则於信为不足,故有不信。惠施、韩非之徒,皆原於道而失之也远,信不足故也。
跛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难矣。以德为循,则有足者皆至。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见则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道之所在,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泰色淫志,岂道也哉?故於食为余,於行为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侈於性则盈,天之所亏,地之所变,人之所恶也,故有道者不处。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日浑沦,合於浑 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天地亦待是而后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寂兮寥兮,
寂兮寥兮,则不涉於动,不交於物,湛然而已。
独立而不改,
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周行而不殆,
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
可以为天下母。
万物恃之以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名生於实,实有数焉,字者滋而已。道常无名,故字之大者对小之称,故可名焉。道之妙,则小而幽,道之中,则大而显。
大曰逝,
运而不留故曰逝。
逝曰远,
应而不穷故曰远。
远曰反。
归根曰静,静而复命,故曰反。道之中体,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御也。动者静,作者息,则反复其道,不离於性,《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自道而降,则有方体,故云域中。静而圣,动而王,能贯三才而通之人道,於是为王。故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功,而同谓之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其所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应物故也。自然非道之全,出而应物,故降而下法。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则不摇夺而有所守,故为轻根,静则不妄动而有所制,故为躁君。静重以自持,则失之者鲜,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是以履畏涂而无患。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在物,燕处在身,身安然后物可乐。
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故不可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不重则不威,故失臣。不倡而和,则犯分,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故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故无瑕谪。言行之大,始於拟议,而终於成变化。惟圣人为能善其言行,而成变化之妙。故行无辙进之可寻,言无瑕谪之足累。
善计不用筹算,
通於一,万事毕,况非数者乎?故不用筹算,而万殊之变,若数一二。
善闭无关枪而不可开,
涂邻守神,退藏於密。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待绳约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则不约而固,孰能解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者道之继,冥於道则无善之可名。善名立则道出而善世。圣人体道,以济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於人物无弃。然圣人所以爱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乐其性者,非意之也。反一无进,因其常然而已。世丧道矣,天下举失其恬淡寂常之性,而日沦於忧息之域,非圣人其孰救之?
是谓袭明。
袭者不表而出之,袭明则光矣而不耀。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后知善之为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与不善,彼是两忘,无容心焉,则何贵爱之有?此圣人所以大同於物。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之要妙,不睹众善,无所用智,七圣皆迷,无所问涂,义协于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以刚胜物,雌柔静而已。圣人之智,知所以胜物矣,而自处於柔静,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故为天下溪。溪下而流水所赴焉,盖不用壮而持之以谦,则德与性常合而不离,是谓全德,故曰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气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婴儿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武,复归於无极。
白以况德之着,黑以况道之复。圣人自昭明德,而默与道会,无有一疵,天下是则。是效乐推而不厌,故为天下式。正而不妄,信如四时,无或差武,若是者难终难穷,未始有极也。故曰常德不武,复归於无极。《书》於《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言为天下式,曰复归於无极。极,中也。有极者,德之见於事,以中为至。无极者,德之复於道,不可致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性命之外,无非物也。世之人以得为荣,以失为辱,以泰为荣,以约为辱。惟圣人为能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心。然不志於期费,而以约为纪,亦虚而已,故为天下谷。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於此,则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朴者道之全体,复归於朴,乃能备道。夫孤寡不谷,而王公自以为称,故抱朴而天下宾。
朴散则为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则全,天与人合而为一,器则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之全,圣人以治身。道之散,圣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职率属,而天下理。此之谓官长。《易》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同义。
故大制不割。
化而裁之,存乎变,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而无以天下为者,若可以寄托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则用智而恃力,失之远矣。是以圣人任道化而不尚智力,秦失之强,殆谓是欤!
天下神器,
制於形数,囿於方体,而域於覆载之两间,器也。立乎不测,行乎无方,为之者败,执之者失,故谓之神器。
不可为也。
宰制万物,役使群动,必有不器者焉,然后天下洽。故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为者败之,
能为而不能无为,则智有所困。庄子曰:多知为败。
执者失之。
道之贵者时,执而不化,则失时之行,是谓违道。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万物之理,或行或随,若日月之往来。或嘘或吹,若四时之相代。或强或赢,若五行之王废。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役於时而制於数,固未免乎累,惟圣人为能不累於物,而独立於万物之上。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故运神器而有余裕,物态不齐,而吾心常一。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多累,故无益生,无侈性,无泰至,游乎券内而已。若是则岂有为者之败,执者之失乎?故日繁文饰貌无益於治。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末者,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以道佐人主者,务本而已,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孟子所谓反乎尔者。
师之所处,刑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下夺民力,故荆棘生焉。上违天时,故有凶年。《诗》曰:绥万邦,屡丰年。绥万邦,则人和矣,人和则天地之和应。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
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以强胜人,是谓凶德,故师克在和不在众。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绿於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故师以中而吉,以正而无咎,不得已而后应,功求成而已。自矜则不长,自伐则无功,自骄则不足观也已。体此四者,所以成而勿强。
物壮则老,
夏长秋杀之化可见已。
是谓非道,
道无终始,不与物化。
非道早已。
外乎道,则有壮老之异。
夫佳兵章第三十-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另外而非难
吉事有祥,兵,凶器也,故曰不祥。兵戢而时动,有道者耀德不观兵,故不处。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左为阳而主生,右为阴而司杀,阳为德,阴为刑,君子贵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
禁暴救乱,逼而后动,故不得已。无心於胜物,故日恬淡为上。无心於胜物,则兵非所乐也,故不美。
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安其危而利其首,乐其所以亡者,怨之所归,祸之所集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易》以师为毒天下,虽战而胜,又有被其毒者,故居上势与战胜者,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道者,天地之始,岂得而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朴以喻道之全体,形名而降,大则制小,道之全体,不离於性,小而辨物,庄周所谓其有真君存焉。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道足以为物之主,则物将自宾。庄子日:素朴而民性得矣,服万物而不以威刑,几是已。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纯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将自宾,上际於天,下蟠於地,上下与天地同流,则交通成和,而万物咸被其泽。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传》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
下及大宁,中及万灵,则甘露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大道之序,五变而形名可举,有形之可名,则道降德衰,浇淳散朴,而莫之止。世之化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次性命之情,而饕贵富。圣人不然,始制有名,
则不随物迁,澹然自足,孰能危之?故云知止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各之与江海也。
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由川谷之与江海,以水之聚,同焉者得,类焉者应,圣人之临莅,何为哉?因性而已矣。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传》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之事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易》曰:复以自知,《传》曰:内视之谓明,智以知人,则与接为构,日以心哄,复以自知者,静而反本,自见而已,天地之鉴也,万物之照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至人尚德而不尚力,务自胜而不务胜人。智者诈愚,勇者若怯,此胜人也。而所恃者力。胜己之私,以直养而无害者,自胜也。出则独立不惧,处则逐世无闷,无往而不
胜,所以为强。
知足者富,
有万不同之谓富,知足者务内游而取足於身,万物皆备,国财并焉。
强行者有志。
自强不息,斯志於道。
不失其所者久,
立不易方,故能久於其道。与时推移,与物转徙者,可暂而已。
死而不亡者寿。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圣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死之未始异於生,故其形化,其神不亡,与天地并,而莫知其极,非寿而何?此篇之义,始於知人,所以穷理,中於知足,所以尽性,终於不亡,所以至於命,则造化在我。非夫无古无今,而入於不死不生,孰能与此?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泛然无所系较,故动静不失,往来不穷,左之右之,而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