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注〕知之所无奈何者,命表事也。
  〔疏〕夫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之妍丑,命之修短,奚及贫富贵贱,愚智穷通,一毫已上,无非命也。故达生於性命之士,性灵明照,终不责於分外,为己事务也,一生命之所锺者,皆智虑之所无奈之何也。
  养形必先之以#2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注〕知止其分,物称其生,生斯足矣,有余则伤?
  〔疏〕物者,谓资货衣食,旦夕所须。夫颐养身形,先须用物,而物有分限,不可无涯。故几鄙之徒,积聚有余而养卫不足者,世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注〕守形太#3甚,故生亡也。
  〔疏〕既有此浮生,而不能离形遗智,爱形太甚,亡失全生之道也。如此之类,世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注〕非我所制,则无为有怀於其问。
  〔疏〕生死去来,委之造物,妙达斯原,故无所恶。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
  〔注〕故弥养之而弥失之。
  〔疏〕夫寿夭去来,非己所制。而世俗之人,不悟斯理,食多资货,厚养其身,妄谓足以存生,深可悲欺。
  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
  〔注〕养之弥厚,则死地弥至。
  〔疏〕厚养其形,弥速其死,故次定不足以存生。
  则世奚足为哉。
  〔注〕莫若放而任之。
  〔疏〕夫驰逐物境,本为资生。生既非养所存,故知世间物务,何足为也。
  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注〕性分各自为者,皆在至理中来,故不可免也,是以善养生者,从而任之。
  〔疏〕分外之事,不足为也;分内之事,不可不为也。夫目见耳听足行心知者,禀之性理,虽为无为,故不务免也。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注〕更生者,日新之谓也。付之日新,则性命尽矣。
  〔疏〕几,尽也。更生,日新也。夫欲有为养形者,无过弃却世问分外之事。弃世则无忧累,无忧累则合於正真平等之道,平正则冥於日新之变,故能尽道之玄妙。
  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注〕所以遗弃之。
  〔疏〕人世虚无,何足损弃?生涯空幻,何足遗忘?故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也。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注〕俱不为也。
  〔疏〕夫形全不扰,故能保完天命;精固不亏,所以复本还原;形神全固,故与玄天之德为一。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注〕无所偏为,故能子万物。
  〔疏〕夫二仪无心而生化万物,故与天地合德者,群生之父母。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注〕所在皆成,无常处。
  〔疏〕夫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反於未生之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
  〔注〕与化俱也。
  〔疏〕移者,迁转之谓也。夫不劳於形,不亏其精者,故能随变任化而与物俱迁也。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注〕还辅其自然也。
  〔疏〕相,助也。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以反本还元,辅於自然之道也。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室,
  〔注〕其心虚,故能御群实。
  〔疏〕古人称师曰子,亦是有德之嘉名。具斯二义,故曰子列子,即列御寇也,关尹#4姓尹,名喜,字公度,为函谷关令,故曰关令尹真人;是老子弟子,怀道抱德,故御寇询之也。窒,塞也。夫至极圣人,和光匿耀,潜伏行世,混迹同尘,不为物境障碍,故等虚室,空而无塞。本亦作空字。
  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注〕至适,故无不可耳,非物往可之。
  〔疏〕冥於寒暑,故不能灾;一於高卑,故心不恐惧。
  请问何以至於此?
  〔疏〕总结前问意也。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
  〔疏〕夫不为外物侵伤者,乃是保守纯和之气,养於性澹之心而致之也,非关运役心智,分别巧诈,勇次果敢而得之。
  列。居,予语汝。
  〔疏〕命御寇令复坐,我告汝至言也。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
  〔注〕唯无心者独逮耳。
  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5而已。
  〔注〕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
  〔疏〕夫形貌声色,可见闻者,皆为物也。二#6彼俱物,何足以远,亦何足以先至乎?俱是声色故也。唯当非色非声,绝视绝听者,故能超貌象之外,在万物之先也。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
  〔注〕常游於极。
  〔疏〕夫不色不形,故能造形色者也;无变无化,故能变化於万物者也。是以群有从造化而受形,任变化之妙本。
  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7焉。
  〔注〕夫至极者,非物所制。
  〔疏〕夫得造化之深根,自然之妙本,而穷理尽性者,世问万物,何得止正而控驭焉。故当独往独来,出没自在,乘正御辫,於何待焉。
  彼将处乎不淫之度,
  〔注〕止於所受之命#8。
  〔疏〕彼之得道圣人,方将处心虚澹,其度量宏博,终不滞於世问。
  而藏乎无端之纪。
  〔注〕冥然与变化汨新。
  〔疏〕大道无端无绪,不始不终,即用比混沌而为纪纲,故圣人藏心晦迹於恍惚之乡也。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注〕终始者,物之极。
  〔疏〕夫物所始终,谓造化也。言生死始终,皆是造化,物固以终始为造化也。而圣人於任乎自然之境,遨#9游乎造化之场。
  壹其性,
  〔注〕饰则二矣。
  〔疏〕率性而动,故不二也。
  养其气,
  〔注〕不以心使之。
  〔疏〕吐纳虚夷,故爱养元气。
  合其德,
  〔注〕不以物离性。
  〔疏〕抱一不离,故常与玄德冥合也。
  以通乎物之所造。
  〔注〕万物皆造放自尔。
  〔疏〕物之所造,自然也。既一性合德,与亦相应,故能达至道之原,通自然之本。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
  〔疏〕是者,指斥以前圣人也。自,从也。若是者,共保守自然之道,全而不亏,其心神凝照,曾无问那,故世俗事物,何从而入於灵府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选物而不折。
  〔疏〕自此已下,几有三譬,以况圣人任独无心。一者醉人,二者利剑,三者飘瓦,此则是初。夫醉人乘车,忽然颠坠,须复困疾,叉当不死。其谓心无绿虑,神照凝全,既而乘坠不知,死生不入,是故选於外物而情无折惧。
  彼得全於酒而犹若是,
  〔注〕醉故失其所知耳,非自然无心者也。
  而况得全於天乎?
  〔疏〕彼之醉人,因於困酒,犹得暂时凝澹,不为物伤,而况德全圣人,冥於自然之道者乎。物莫之伤,故其冥矣。
  圣人藏於天,故莫之能伤也。
  〔注〕不阀性分之外,故曰藏。
  〔疏〕夫圣人照等三光,智周万物,藏光塞智於自然之境,故物莫之伤矣。
  复条者不折模干,
  〔注〕夫干将镇娜,虽与伟为用,然报伟者不事折之,以其无心。
  〔疏〕此第二谕#10也。干将镇娜,并古之良剑。虽用剑杀害,因以结伟,而报伟之人,终不瞋怒此剑而折之也,其为无心,故物莫之害也。
  虽有恢心者不怨飘瓦,
  〔注〕飘落之瓦,虽复中人,人莫之怨者,由其无情。
  〔疏〕飘落之瓦,偶尔伤人,虽恢逆褊心之夫,终不怨恨,为瓦是无心之物。此第三谕也。
  是以天下平均。
  〔注〕凡不平者,由有情。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注〕无情之道大矣。
  〔疏〕夫海内清平,遐荒静息,野无攻战之乱,朝无杀戮之刑者,盖由此无为之道,无心圣人,故致之也。是知无心之义大矣。
  不闻人之天#11,而开天之天,
  〔注〕不虑而知,开天也;知而后感,开人也。然则开天者,性之动也;开人者,知之用也。
  〔疏〕郭注云:不虑而知,开天者也;知而后感,开人者也。然则开天者,性之动;开人者,智之用。郭得之矣,无劳更释。
  开天者德生,
  〔注〕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忘余,斯德生也。
  开人者贼生。
  〔注〕知用者,从感而求,劫#12而不已,斯贼生也。
  〔疏〕夫率性而动,动而常寂,故德生也。运者御世,为害极深,故贼生也。《老经》云,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也。
  不厌其天,不忽於人,
  〔注〕任其天性而动,则人理亦自全矣。
  〔疏〕常用自然之性,不厌天者也;任智自照於物,斯不忽人者也。
  民几乎以其真。
  〔注〕民之所息,伪之所生,常在於知用,不在於性动也。
  〔疏〕几,尽也。因天任人,性动智用,而人天无别,知用不殊,是以率土尽真,苍生无伪也。
  仲尼适楚,出於林中,见痴楼者承蜩,犹攘之也。
  〔疏〕痴偿,老人曲腰之貌。承蜩,取蝉也。攘,拾也。孔子聘楚,行出林籁之中,遇老公以竿承蝉,如倪拾地芥,一无遗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疏〕怪其巧妙一至於斯,故问其方。答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注〕累二丸於竿头,是用手之停审也。故#13其承蜩,所失者不过锱铢之问也。
  〔疏〕锱铢,称两之微数也?初学承蜩,时经半岁,运手停审,故所失不多o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注〕所失愈多。
  〔疏〕时节犹#14久,累丸微多,所承之蜩十失其一也。
  累五而不坠,犹攘之也。
  〔注〕停审之至,故乃无所复失。
  〔疏〕累五丸於竿头,一无坠落,停审之意,遂到於斯,是以承蜩蝉犹如倪拾。
  吾处身也,若标#15株拘;吾执臂也,若点槁木之枝;
  〔注〕不动之至。
  〔疏〕拘,谓斫残枯树枝也。执,用也。我安处身心,犹如枯树,用臂执竿,若槁木之枝,凝寂停审,不动之至。斯言有道,此之谓也。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疏〕二仪极大,万物甚多,而运智用心,唯在蜩翼,蜩翼之外,无他绿虑也。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注〕遗彼故得此。
  〔疏〕反侧,犹变动也。外息攀缘,内心凝静,万物虽众,不夺蜩翼之知,是以事同拾芥,何为不得也。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拘楼文人之谓乎。
  〔疏〕夫运心用志,凝静不离,故累丸承蜩,妙疑神鬼。而尼父勉勖门人,故云痴偿丈人之谓也。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
  〔疏〕觞深,渊名也。其状似柄,因以为名,在宋国也。津人,谓津济之人也。操,捉也。颜回尝经行李,济渡斯渊,而津人操舟,甚有方便,其便僻机巧,妙若神鬼,颜面怪之,故问夫子。
  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
  〔注〕言物虽有性,亦须数习而后能耳。
  〔疏〕颜回问:可学?答曰:好游涉者,数习则能。夫物虽察之自然,亦有习以成性者。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
  〔注〕没一人,谓能骛没於水底。
  〔疏〕注云:谓骛没水底。惊,鸭子也。谓津人便水,没入水下,犹如鸭乌没水,因而捉舟。
  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
  〔注〕习以成性,遂若自然。
  〔疏〕好游於水,数习故能,心无忌惮,忘水者也。
  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
  〔注〕视渊若陵,故视舟之覆於渊,犹车之却退於圾也。
  〔疏〕好水数游,习以成性,遂使顾视渊潭,犹如陵陆,假令舟之颠覆,亦如车之却退於阪。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注〕覆却虽多而犹不以经怀,以其性便故也。
  〔疏〕合,犹心中也。随舟进退,方便万端,陈在目前,不关怀抱。既不#16忘水,岂复劳心。
  恶往而不暇。
  〔注〕所遇皆闲暇也。
  〔疏〕率性操舟,任真游水心无矜系,何往不闲。岂唯操舟,学道亦尔,但能忘遣,即是达生。
  以瓦注#17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婚。
  〔注〕所要愈重,则其心愈矜也。
  〔疏〕注,射也。用瓦器贱物而戏赌射者,既心无矜惜,故巧而中也。以钧带赌者,以其物稍贵恐不中探,故心生怖惧而不着也。用黄金赌者,既是极贵之物,矜而惜之,故心智昏乱而不中也。是以津人以忘遣故若神,射者以矜物故昏乱。是以矜之则拙,忘之则巧,勖诸学者,幸志之焉。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注〕夫欲养生全内者,其唯无所矜重也。
  〔疏〕夫射者之心,巧拙无二,为重於外物,故心有所矜,只为贵重黄金,故内心昏拙,岂唯在射,万事亦然。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
  〔注〕学生者务中适。
  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
  〔疏〕姓田,名开之,学道之人。姓祝,名肾,怀道者也。周公之胤,莫显其名,食采於周,镒日威也。素闻祝肾学养生之道,开之既从游学,未知何所闻乎?有此咨疑,庶禀其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