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疏〕夫虚通之道,善恶两忘。今乃拾己效人,矜名企善,既乖於理,所以称离也。
  险德以行,
  〔注〕行者,违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险,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真,晦其踪逵,乃矫情立行以取声名,完由外行声名浮伪,故令内德危险,何清夷之有哉。
  然后去性而从於心。
  〔注〕以心自役,则性去也。
  〔疏〕离虚通之道,拾淳和之德,然后去自然之性,从分别之心。
  心与心识,
  〔注〕彼我之心,竞为先识,无复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谋虑,是非臧否,竞为前识者也。
  知而不足以定天下,
  〔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绿於有境,知分别於无崖,六合为之姻尘,八荒为之腾沸,四时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孛。斯乃祸乱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
  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
  〔注〕文博者,心质之饰也。
  〔疏〕前既#9使心运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后依附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不知质是文之本,文华则隐灭於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於心灵。唯当绝学而去文,方会无为之美也。
  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注〕初,谓性命之本。
  〔疏〕文华既灭於素质,博学又溺於心灵、於是民始成蠢乱#10矣,欲反其恬澹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过。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注〕夫道以不贵,故能存世。然世存则贵之,贵之,道斯丧矣。道不能使世不贵,而世亦不能不贵於道,故交相丧也。
  〔疏〕丧,废也。由是事述而观察之,故知时世浇浮,废弃无为之道,亦由无为之道,废变淳和之世。是知世之与道交相丧之也。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
  〔注〕若不贵,乃交相兴也。
  〔疏〕故怀道圣人,高蹈尘俗,未肯兴弘以驭世,而浇伪之世,亦何能兴感於圣道也。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注〕今所以不隐,由其有情以兴也。何由而兴?由无贵也。
  〔疏〕浇季之时,不能用道,无为之道,不复行世。假使体道圣人,降述尘俗,混同莘小,无人知者,韬藏圣德,莫能见用,虽居朝市,何异山林矣。
  隐,故不自隐。
  〔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则道世交相兴矣,何隐之有哉。
  〔疏〕时逢昏乱,故圣道不行,岂是韬光自隐其德耶。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一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述而逐进以求一,愈得述,愈失一,斯大谬矣。虽复起身以明之,开言以出之,显知以发之,何由而交兴哉。祇所以交丧也。
  〔疏〕谬,伪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见,虽见而不乱莘;非闭其言而不出,虽出而不件物;非藏其智而不发,虽发而不炫耀,但时逢谬妄,命遇逵这,故随世污隆,全身远害。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时也。
  则反一无迩;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无连。
  〔疏〕时逢有道,命属清夷,则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归根,彼我冥符,故无朕述。
  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时也。
  则深根宁极而待;
  〔注〕虽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澹漠也,故深根宁极而待其自为耳,斯道之所以不丧也。
  〔疏〕时遭无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则大穷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宁至极之性,安排而随变化,处常而待终年,穷通岂有休戚於其闲哉。
  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兴者也。
  〔疏〕在穷塞而常乐,处危险而安宁,任时世之行藏,可谓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11身者,不以辩饰知,
  〔注〕任其真知而已。
  〔疏〕古人轻辫重讷,贱言贵行,是以古之行其身者,铃不用浮华之言辫,饰分别之小智也。
  不以知穷天下,
  〔注〕此澹泊之情也。
  〔疏〕穷者,困累之谓也。不纵知毒害以困苦苍生也。
  不以知穷德,
  〔注〕守其自得而已。
  〔疏〕知止其分,不以无涯而累其自得。
  危然处其所而及其性已,又何为.哉。
  〔注〕危然,独正之貌。
  〔疏〕危,犹独也。言独居乱世之中,处危而所在安乐,动不伤寂,怛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动,复何为之哉?言其无为也。
  道固不小行,
  〔注〕游於坦涂。
  〔疏〕大道广荡,无不制围,小成隐道,固不小行矣。
  德固不小识。
  〔注〕块然大通。
  〔疏〕上德之人,智周万物,岂留意是非而为识鉴也。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疏〕小识小知,亏损深玄之盛德;小学小行,伤毁虚通之大道也。
  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注〕自得其志,独夷其心,而无哀乐之情,斯乐之全者也。
  〔疏〕夫己身履於正道,则所作皆虚通也。既而无顺无逆,忘哀忘乐,所造皆适,斯乐全之者也。至乐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注〕全其内而足。
  〔疏〕益,加也。轩,车也。冕,冠也。古人淳朴,体道无为,得志在乎恬夷,取乐非关轩冕。乐已足矣,岂待加之也。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
  〔疏〕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责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轩冕在身,非性命#12也,物之傥来,寄也。
  〔疏〕傥者,意外忽来耳。轩冕荣华,身外之物,物之傥来,非我性命,堑寄而已,岂可久长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时属傥来,泛然而取轩冕;命遭寄去,澹尔而拾荣华。既无心於杆御,岂有情於留怯也。
  故不为轩冕肆志,
  〔注〕淡然自若,不觉寄之在身。
  不为穷约趋俗,
  〔注〕旷然自得,不觉穷之在身。
  〔疏〕肆,申也。趋,竞也。古人体穷通之有命,达荣枯之非己,假使轩冕当涂,亦未足申其志熙,甘俭约以穷窘,岂趋竞於嚣俗。
  其乐彼与此同,
  〔注〕彼此,谓轩冕与穷约。
  〔疏〕彼,轩冕也。此,穷约也。夫轩冕穷约,俱是傥来,既乐彼轩冕,亦须喜兹穷约,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故无忧而已矣。
  〔注〕亦无欣欢之喜也。
  〔疏〕轩冕不乐,穷约不苦,安排去化,所以无忧者也。
  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注〕夫寄去则不乐者,寄来则荒矣,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识见浮浅,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忆然不乐。岂知彼此事出傥来,而寄去寄来,常忧常喜,故知虽乐而心未始不荒乱也。
  故曰,丧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注〕营外亏内,甚倒置也#14。
  〔疏〕夫寄去寄来,且忧且喜,以己徇物,非丧如何。轩冕穷约,事归尘俗,若习俗之常,失於本性,违真背道,定此之由,其所安置,足为颠倒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八竟
  #1『俗』字浙江书局本重,四库本不重,《阙误》引张君房本亦不重。
  #2《阙误》引张君房本『俗』作『敌』。
  #3《阙误》引张君房本『忠』作『中』。
  #4『理』疑『礼』之误,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及疏文、注义当改。
  #5《阙误》『褊』作『偏』。
  #6【彼也仕』字郭庆藩引文作『必己』。
  #7《阙误》引张君房本『得』作『应』。
  #8四库本『濂』作『跃』。
  #9『彼』疑『既』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改。
  #10『民始成蚕乱』五字郭庆藩引文作『蠢民成乱始」。
  #11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行』均作『存』。
  #12《阙误》引张君房本『为』下有『乎』字。
  #13《阙误》引张君房本『命』下有『之有』二字。
  #14『甚倒置也』四字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均作『其倒置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九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秋水第十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泪渚涯#1之问,不辩牛马。
  〔注〕言其广也。
  〔疏〕河,孟津也。泾,通也。泪,岸也。涯,际也。渚,洲也,水中之可居日洲也,大水生於春而旺於秋,素秋阴黑猛盛,多政霖雨,故秋时而水至也。既而凡百川谷,皆灌注黄河,通流盈满,其水甚大,涯崖旷阔,洲渚迢遥,遂使隔水远看,不辫牛之与马也。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疏〕何伯,河神也,姓冯,名夷,华阴潼堤乡人,得水仙之道。河既旷大,故欣然惧喜,谓天下荣华盛美,尽在己身。
  顺流而东行,至於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疏〕北海,今莱州是。望洋,不分明也。水日相映,故望洋也。若,海神也。河伯泌流东行,至于大海,聊复顾陌,不见水之端涯,方始回旋面目,高视海若,仍慨然发叹,托之野语。而百是万之一,诚未足以自多,遂为无如己者,即河伯之谓也。此乃鄙里之谈,未为通论耳。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於子之门则始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注〕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则理分有素,跋尚之情无为乎其问。
  〔疏〕方,犹道也。世人皆以仲尼删定《六经》为多闻博识,伯夷让国清康,其义可重。复有通人达士,议论高谈,以伯夷之义为轻,仲尼之闻为寡,即河伯尝闻,窃未之信。今见大海之宏博,浩汗难穷,方觉昔之所闻,谅不虚矣。河伯'不至海若之门,於事大成危殆。既而所见狭劣,则长被嗤笑於大道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2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墟#3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东於教也。
  〔注〕夫物之所生而安者,趣各有极。
  〔疏〕海若知河伯之狭劣,举三物以譬之。夫坎井之蛙,闻大海无风而洪波百尺,叉不肯信者,为拘於墟域也。夏生之虫,至秋便死,闻玄冬之时,水结为冰,雨凝成霰,铃不肯信者,心厚於夏时也。曲见之士,偏执之人,闻说虚通至道,绝圣弃智,大毫末而小太山,寿殇子而夭彭祖,而必不信者,为束缚於名教故也。而河伯不至洪川,未逢海若,自矜为大,其义亦然。
  今尔出於涯埃,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注〕以其知分,故可与言理也。
  〔疏〕河伯驾水乘流,超於涯泪之表,适逢海若,仍於澎海之中,详观大壑之无穷,方鄙小河之陋劣。既悟所居之有限,故可语大理之虚通也哉。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闻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疏〕尾闲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闲族,故曰尾闲。海水沃着即焦,亦名沃焦也。《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言迂诞,今不详载。春雨少而秋雨多,尧遭水而汤遭旱。故海之为物也,万川归之而不盈,沃焦泻之而不虚,春秋不变其多少,水旱不知其增喊。论其大也远过江海#4之流,优劣悬殊岂可语其量数也。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5天地而受气於阴阳,吾在#6天地之问,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注〕穷百川之量而县於河,河县於海,海县於天地,则各有量也。.此发.辞气者,有似乎观大可以明小,寻其意则不然。夫世之所息者,不夷也,故体大者快#7然谓小者为无余,质小者块然谓大者为至足,是以上下夸趺,俯仰自失,此乃生民之所惑也。惑者求正,正之者莫若先极其差而因其所谓。所谓大者至足也,故秋毫无以累乎天地矣;所谓小者无余也,故天地无以过乎秋毫矣;然后惑者有由而反,各知其极,物安其分,逍遥者用其本步而游乎自得之场矣。此庄子之所以发德音也。若如惑者之说,转以小大相价,则相倾者无穷矣。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视小而自以为多,将奔驰於胜负之境而助天民之矜夸,岂达乎庄生之旨哉。
  〔疏〕存,在也。奚,何也。夫覆载万物,莫大於天地;布界生化,莫大於阴阳也。是以海若比形於天地,则无等级以寄,言受黑於阴阳,则是阴阳象之一物也。故托诸物以为譬,犹小木石之在太山乎,而海若於天理在乎寡少,物各有量,亦何足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问也,不似晷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疏〕寻空#8,蚁穴也。梯,草似牌而米甚细小也。中国,九州也。夫四海在天地之问,九州居四海之内,岂不似蚁孔之居大泽,梯米之在大仓乎,言其大小优劣有如此之悬也。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马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