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光矣而不耀,
〔注〕用天下之自光,非五。耀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韬光晦迩,故不炫耀於物也。
信矣而不期。
〔注〕用天下之自信,非五。期也。
〔疏〕逼机赴感,如影随形,信若四时,铃无差武,机来方应,不预期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疏〕契真,故凝寂而不梦,累尽,故常适而无忧也。
其神纯粹,
〔注〕一无所欲。
〔疏〕纯粹者,不杂也。一既无梦无忧,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纯粹而无问杂也。
其魂不罢。
〔注〕有欲乃疲。
〔疏〕恬快无为,心神闲逸,故其精魂应用,终不疲劳。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注〕乃与天地合其#8恬恢之德也。
〔疏〕叹此虚无,与天地合其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
〔疏〕违心则悲,顺意则#9乐,不达违从,是德之邪妄。
喜怒者,道之过;
〔疏〕称心则喜,乖情则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过。
好恶者,德之失。
〔疏〕无好为好,无恶为恶,此之妄心,是德之愆答也。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注〕至姨常适,故情无所果。
〔疏〕不喜不怒,无忧无乐,恬恬虚夷,至德之人也。
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注〕静而一者不可变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嚣尘而不变,自非至静,孰能如斯。
无所於件,虚之至也;
〔注〕其心豁然确尽,乃无纤介之违。
〔疏〕件,逆也。大顺韦生,无所乖逆,自非虚豁之极,其孰能然也。
不与物交,淡之至也;
〔注〕物自来耳,至淡者无交物之情。
〔疏〕守分清高,不交於物,无所须待,恬快之至也。
无所於逆,粹之至也。
〔注〕若杂乎浊欲,则有所不顺。
〔疏〕智照精明,至纯无杂,故能混同万物,大顺苍生,至#10诺件之与逆,厥理不殊,显虚粹两义,故再言耳。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注〕物皆有当,不可失也。
〔疏〕夫形体精神,禀之有限,而役用无涯,铃之死地。故分外劳形,不知休息,则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铃当劳损,损则精熙枯竭矣。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注〕象天德者,无心而阶会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鉴於物。若混而杂之,郁#11而闭塞之,则乖於常性,既不能溴猜流注,亦不能鉴照於物也。唯当不动不闭,则清而且平,洞照无私,为物准的者,天德之象也。以况圣人心虚峡洁,鉴照无私,法象自然,与玄天合德,故《老经》云上善若水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
〔注〕无非至当之事也。
〔疏〕虽复和光同尘,而精神凝湛。此覆释前其神纯粹也。
静一而不变,
〔注〕常在当上住。
〔疏〕纵使千变万化,而心怛静一。此重释一而不变。
淡而无为,
〔注〕与会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扬波,而无妨虚淡,与物交接,亦不废无为。此释前恬淡之至也。
动而以天行,
〔注〕若夫逐欲而动,人行也。
〔疏〕感物而动,应而无心,同於大道之运行,无心而生万物。
此养神之道也。
〔疏〕总结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卫,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12用也,宝之至也。
〔注〕况敢轻用其神乎。
〔疏〕干,汉名也。越,山名也。干汉越山,但出良剑也户又云:干,吴也。言吴越二国,并出名剑,因以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宝剑,柙中而藏举之,自非敌国大事,不敢轻用。宝而重之,遂至於此,而况宝爱精神者乎。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
〔注〕夫体天地之极应万物之数以为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轻用也。
〔疏〕流,通也。夫爱养精神者,故能通达四方,并流无滞。即而下蟠薄於厚地,上际逮於玄天,四维上下,无所不极,动而常寂,非轻用之者也。
化育万物,不可为象,
〔注〕所育无方。
〔疏〕化导苍生,含育万物,随机俯应,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其名为同#13帝。
〔注〕同天帝之不为。
〔疏〕帝,审也。总结以前,名为审实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为也已o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注〕常以纯素守乎至寂而不荡於外,则冥也。
〔疏〕纯精素质之道,唯在守神。守而不丧,则精神凝静,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两忘,身神为一也。
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伦,理也。既与神为一,则精智无碍,故冥乎自然之理。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注〕与神为一,非守神也;不远其精,非贵精也;然其道则贵守之迸#14。
〔疏〕庄子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泛举大纲,略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无的当。且世俗众多之人,咸重财利,则盗坏之徒是也;贞康洁素之士,皆重声名,则伯夷介推是也;贤人君子,高尚志节,不屈於世,则许由子州支伯是也。唯体道圣人,无所偏滞,故能宝贵精神,不荡於物,虽复应变随时,而不丧其纯素也。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注〕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虽龙章凤姿,倩乎有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质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邺,庸得谓之纯素哉。
〔疏〕夫混述世物之中而与物无杂者,至素者也;参变嚣尘之内而其神不亏者,至纯者也;岂复独立於高山之顶,拱手於林籁之问而称纯素哉?盖不然乎。此结释前纯素之道义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疏〕体,悟解也。妙契纯素之理,则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谓得真道之人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七竟
#1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问』作『闲』。
#2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导』作『道』。
#3《阙误》引张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
#4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阻险』作『险阻』。
#5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般』当改作『殷』。
#6王孝鱼依上疏改『通』作『逼』。
#7『赴』疑『起』之讹,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
#8世德堂本无『其』字。
#9『即』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作『则』。
#10郭庆藩引文改『至』作『此』字。
#11郭庆藩引文『郁』字上有『拥』字。
#12浙江书局及成疏本『敢』下均有『轻』字。
#13唐写本无『同』字。
#14『然其道则贵守之迩』一句浙江书局本作『然其述则贵守之也』四库本无『也』字,赵本之作『边』。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八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缮性第十六
缮性於俗,俗#1学以求复其初;
〔注〕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缮,治也。性,生也。俗,习也。初,本也。言人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於理。今乃智於伪法,治於真性,矜而矫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七义礼智儒俗之学,以求归复本初之性,故俗弥得而性弥失,学逾近而道逾远也。
滑欲於俗#2,思以求致其明;
〔注〕已乱其心於欲,而方复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逾远。
〔疏〕滑,乱也。玫,得也。欲,谓名利声色等可食之物也。言人所以心灵昏乱者,为食欲於尘俗故也。今还役用分别之心,思量求学,望得获其明照之道者,铃不可也。唯当以无学学,可以归其本矣;以无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於欲者也。
谓之蔽蒙之民。
〔注〕若夫发蒙者,必离俗去欲而后几焉。
〔疏〕蔽,塞也。蒙,昏也。此则结前,以俗学归本,以思虑求明,如斯之类,可谓蔽塞蒙暗之人。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疏〕恬,静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国者,铃以恬静之法养真质之知,使不荡於外也。
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无心而知,无以知为也。任知而往,无用造为,斯则无知而知,知而无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终日知而未尝知,亦未尝不知,终日为而未尝为,.亦未尝不为,仍以此真知养於恬静。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注〕知而非为,则无害於恬;恬而自为,则无伤於知;斯可谓交相养矣。二者交相养,则和理之分,岂出他哉。
〔疏〕夫不能恬静,则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政兹恬静?是故恬由於知,所以能静;知资於静,所以获真知。故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岂关他哉。
夫德,和也;道,理也。
〔注〕和,故无不得;道,故无不理。
〔疏〕德被於人,故以中和为义;理通於物,故以大道为名也。
德无不容,仁也;
〔注〕无不容者,非为仁也,而七透行焉。
〔疏〕玄德深远,无不包容,慈爱宏博,仁述斯见。
道无不理,义也;
〔注〕无不理者,非为义也,而义功着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当理,理既宜矣,义功着焉。
义明而物亲,忠#3也;
〔注〕若夫义明而不由忠,则物愈疏。
〔疏〕义理明显,情率於中,既不矜骄,故物来亲附也。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
〔注〕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进则乐也。
〔疏〕既仁义由中,故志性纯实,虽复涉於物境而怛归於真情,所造和适,故谓之乐。
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4也。
〔注〕信行容体而顺乎自然之节文者,其述则礼也。
〔疏〕夫信行显着,容仪轨物而不乖於节文者,其述勋礼也。
礼乐褊#5行,则天下乱矣。
〔注〕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
〔疏〕夫不能虚心以应物而执逵以驭世者,则铃滞於华藻之礼而溺於荒淫之乐也,是以刍狗再陈而天下乱矣。
彼正而蒙已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则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乱也。彼,谓履正道之圣人也。官人彼也#6冒乱,则物我失其性矣。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
〔疏〕谓三皇之前,玄古无名号之君也。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而与时世为一,冥然无逵,君臣上下不相往来,俱得恬澹寂寞无为之道也。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7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当时混沌之时,淳朴之世,举世恬快,体合无为。遂使阴升阳降,二黑和而静泰;鬼幽人显,各守分而不扰。炎冻顺序,四时得节,即无灾青,万物不伤,群生各尽天年,终无夭折。人虽有心知之衍,无为,故无用之。
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於无为,混是非於恬啖,物我不二,故谓之至一也。莫,无也。莫之为而自为,无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当是时也,人怀无为之德,物合自然之道焉。
逮德下衰,
〔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圣人不继世,则在上者不能无为而羡无为之述,故政斯弊也。
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注〕世已失一,或不可解,故释而不推,顺之而已。
〔疏〕逮,及也。古者茹毛饮血,与麋鹿同韦。及至燧人始变生为熟,伏牺则服牛乘马,创立庖厨,画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网。既而智诈萌矣,嗜,欲渐焉,浇淳朴之心,散无为之道。德衰而始为天下,此之谓乎。是顺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注〕安之於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为弊增甚。故神农有共工之伐,黄帝致蚩尤之战,祆气不息,兵革屡兴。是以诛暴去残,吊民问罪,苟且欲安於天下,未能大顺於韦生是也。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凛#8淳散朴,
〔注〕圣人无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圣也。圣能任世之自得耳,岂能使世得圣哉。故皇王之述,与世俱迁,而圣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夫唐尧虞舜,居五帝之末,而兴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设五典而纲纪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浇讹,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于兹,岂非毁淳素以作浇讹,散朴质以为华伪。
离道以善,
〔注〕善者,过於适之称,故有善而道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