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注〕小大之辫,各有阶级,不可相跋。
  〔疏〕号,名号也。卒,众也。夫物之数不止於万,而世问语便,多称万物,人是万数中之一物也,中国九州,人众聚集,百谷所生,舟车来往,在其万数,亦处一焉。然以人比之万物,九州方之宇宙,亦无异乎一毫之在马体,曾何足以介怀也。
  五帝之所连#9,二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注〕不出乎一域。
  〔疏〕五帝连接而揖让,三王兴师而争夺,七人殷忧於社稷,任士劬劳於职务,四者虽事业不同,俱理尽於毫末也。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於水乎?
  〔注〕物有定域,虽至知不能出焉。故起大小之差,将以申明至理之无辫也。
  〔疏〕伯夷让五等以成名,仲尼论《六经》以为博,用斯.轻物,持此自多,亦何异乎向之河伯自多於水。此通合前喻,并覆释前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也。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10末,可乎?
  〔疏〕夫形之大者,无过天地,质之小者,莫先毫末;故举大极#11小,以明禀分有差。河伯呈己所知,询於海若。又解:若以自足为大,吾可大於两仪;若以无余为小,吾可小於毫末。□河伯既其领悟,故物我均齐所以迷己解心,询其可不也已。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
  〔注〕物物各有量。
  〔疏〕既领所疑,答云不可。夫物之器量,禀分不同,随其所受,各得称适,而千差万别#12,品类无穷,称适之处,无大无小,岂得率其所知,抑以为定。
  时无止,
  〔注〕死与生皆时行。
  〔疏〕新新不住。
  分无常,
  〔注〕得与失皆分。
  〔疏〕所禀分命,随时变易。
  终始无故。
  〔注〕日新也。
  〔疏〕虽复终而复始,而未尝不新也。
  是故大知观於远近,故小而不寡,
  〔注〕各自足也。
  〔疏〕此下释量无穷也。以大圣之知,观於远理,察於近事,故毫末虽小,当体自足,无所寡少也。
  大而不多,
  〔注〕亦无余也。
  〔疏〕天地虽大,当体无余,故未足以自多也。不多则无夸,不寡则息企也。
  知量无穷;
  〔注〕览而观之,知远近大小之物各有量。
  〔疏〕以大人之知,知於物之器量,大小虽异,各称其情,名不同,故无穷也。此结前物量无穷也。
  证局今故,
  〔注〕舞,明也。今故,犹古今。
  〔疏〕此下释时无止义也。舞,明也。既知小大,非小大,则证明古今无古今也。
  故遥而不闷,
  〔注〕遥,长也。
  攘而不歧,
  〔注〕攘,犹短也。
  〔疏〕遥,长也。攘,短也。既知古今无古今,则知寿夭。无寿夭是故年命延长,终不厌生而忆问;禀龄夭促,亦不欣企於遐寿;随变任化,未始非吾。
  知时无止;
  〔注〕证明古今,知变化之不止於死生也,故不以长而忆问,短故为跋也。
  〔疏〕此结前时无止义也。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疏〕此下释分无常义也。夫天道既有盈虚,人事宁无得丧。是以观乎盈虚之变,达乎得丧之理,故傥然而得,时也,不足为欣;偶尔而失,命也,不足为戚也。
  知分之无常也;
  〔注〕察其一盈一虚,则知分之不常於得也,故能忘其忧喜。
  〔疏〕此结前分无常义也。
  明乎坦涂,
  〔注〕死生者,日新之正道。
  〔疏〕此下释终始无故义也。坦,平也。途,道也。不以死为死,不以生为生,死生无隔故。明乎坦然平等之大道者如此。
  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
  〔疏〕夫明乎坦然之道者,生#13也不足以为欣悦,其死也不足以为祸败。达死生之不二,何忧乐之可论乎。
  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注〕明终始之日新也,则知故之不可执而留矣,是以涉日新而不愕,舍故而不惊,死生之化若一。
  〔疏〕此结前终始无故义。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注〕所知各有限也。
  〔疏〕强知者乖真,不知者会道。以此计,当故不如也。
  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注〕生时各有年也。
  〔疏〕未生之时,无喜所以无忧;既生之后,有爱所以有憎。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注〕莫若安於所受之分而已。
  〔疏〕至小,智也;至大,境也。夫以有限之小智,求无穷之大境,而无穷之境未周,有限之知已丧,是故终身迷乱,返本无由,丧己企物而不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若毫末不求天地之功,则周身之余,皆为弃物;天地不见大於秋毫,则顾其形象,裁自足耳;将何以知细之定细,大之定大也。
  〔疏〕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故毫末虽小,性之可以称大;二仪虽大,无余可以称小。由此观之,至小之倪,何铃定在於毫末,至大之域,岂犹理穷於天地。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疏〕信,实也。世俗议论,未辩是非,弃言至精细者无复形质,至旷大者不可围绕。未知此理情智虚实。河伯未达,故有此疑也。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注〕目之所见有常极,不能无穷也,故於大则有所不尽,於细则有所不明,直是目之所不逮耳。精与大皆非无也,庸诅知无形而不可围者哉。
  〔疏〕夫以细小之形视於旷大之物者,铃不尽其宏远,故谓之不可围。又以旷大之物观於细小之形者,叉不晓了分明,故谓之无形质。此并未出於有境,岂是至无之义哉。
  夫精,小之微也;坪,大之殷也;故异便#14。
  〔注〕大小异,故所便不得同。
  〔疏〕精,微小也。终,殷大也。欲明小中之小,大中之大,禀气虽异,并不离有形#15,天机自张,各有宜便也。
  此势之有也。
  〔注〕若无形而不可围,则无此异便之势也。
  〔疏〕大小既异,宜便亦殊,故知此势未超於有之已。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
  〔注〕有精粗矣,故不得无形。
  〔疏〕夫言及精粗者,铃期限於形名之域,而未能超於言象之表也。
  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疏〕无形不可围者,道也。至道深玄,绝於心色,故不可以名数分别,亦不可以数量穷尽。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注〕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辫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而神。所不能言,圣心不#16能察者,妙理也。爻求之於言意之表,岂期叉於精粗#17之问乎。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18,
  〔注〕大人者,无意而在天行也,举足而投诸吉地,岂出害人之涂哉。
  〔疏〕夫大人应物,譬彼天行,运而无心,故投诸吉地,出言利物,终不害人也。
  不多仁恩;
  〔注〕无害而不自多其恩。
  〔疏〕慈泽类乎春阳,而不多褊行恩惠也。
  动不为利,
  〔疏〕应理而动,而理自无害。
  〔疏〕应机而动,不域心以利物。
  不贱门隶;
  〔注〕任其所能而位当於斯耳,非由贱之故措之斯职。
  〔疏〕混荣辱,一穷通,故守门仆隶,不以为贱也。
  货财弗争,
  〔注〕各使分定。
  〔疏〕寡欲知足,守分不食,故於彼货财,曾无争竞也。
  不多辞让;
  〔注〕适中而已。
  〔疏〕率性谦和,用拾随物,终不矫情,饰辞多让。
  事焉不借人,
  〔注〕各使自任。
  〔疏〕愚智率性,工拙袭情,终不假借於人,分外求务。
  不多食乎力,
  〔注〕足而已,
  〔疏〕食於分内,充足而已,不多食求,疲劳心力。
  不贱贪污;
  〔注〕理自无欲。
  〔疏〕体达玄道,故无情欲,非关苟贵清康,贱於食污。
  行殊乎俗,
  〔注〕己独无可无不可,所以与俗殊。
  〔疏〕和光同尘,无可不可,而在染不染,故行殊乎俗也。
  不多辟异;
  〔注〕任理而自殊也#19。
  〔疏〕居正体道,故不多邪僻,而大顺群生,故曾无乖异也。
  为在从众,
  〔注〕从众之所为。〔疏〕至人无心,未曾专己,故几厥施为,务在从众也。
  不贱佞诸;
  〔注〕自然正直。
  〔疏〕素性忠贞,不履左道,非鄙贱佞馅而后正直也。
  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
  〔注〕外事不接#20於心。
  〔疏〕夫高官重禄,世以为荣;刑戮黜落,世以为耻。既而体荣枯之非我,远通塞之有时,寄来不足以劝励,寄去不足以羞辱也。
  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注〕故玄同也。
  〔疏〕各执是非,故是非不可为定分,互为大小,故细大何得有倪限;即天地毫末之谓乎。
  闻曰:道人不闻,
  〔注〕任物而物性自通,则功名归物矣,故不闻。
  〔疏〕夫体道圣人,和光韬晦,推功於物,无功名之可闻。寓诸他人,故称闻曰。
  至德不得,
  〔注〕得者,生於失也;物各无失,则得名去也。
  〔疏〕得者,不丧之名也。而造极之人,均於得丧,既无所丧,亦无所得。故《老经》云,上德不德。
  大人无己。
  〔注〕任物而已。
  〔疏〕大圣之人,有感斯应,方圆任物,故无己也。
  约分之至也。
  〔注〕约之以至其分,故冥也,夫唯极乎无形而不可围者为然。
  〔疏〕约,依也。分,限也。夫大人利物,抑乃多涂,要切而言,莫先依分,若视目所见,听耳所闻,知止所知,而限於分内者,斯德之至者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疏〕若物之外,若物之内,谓物性分之内外也。恶,何也。言贵贱之分,小大之倪,为在物性之中,为在生分之外,至何处所而有此耶?河伯未达其源,故致斯请也。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注〕各自足也。
  〔疏〕道者,虚通之妙理;物者,质碍之赢事。而以赢观妙,故有大小,以妙观赢,故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注〕此区区者,乃道之所错综而齐之#21也。
  〔疏〕夫物情倒置,迷惑是非,皆欲贵己而贱他,他亦自贵而贱彼,彼此怀惑,故言相也。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
  〔注〕斯所谓倒置也。
  〔疏〕夫荣华戮耻,事出傥来,而流俗之徒,妄生欣惑#22。是以寄来为贵,得之所以为宠;寄去为贱,失之所以为辱;斯乃宠辱由乎外物,岂贵贱在乎己哉。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观矣。
  〔注〕所大者,足也;所小者,无余也。故因其性足以名大,则毫末丘山不得异其名;因其无余以称小,则天地梯米无所殊其称。若未观差而不由斯道,则差数相加,几微相倾,不可胜察也。
  〔疏〕差,别也。夫以自足为大,则毫末之与丘山,均其大矣;以无余为小,则天地之与梯米,均其小矣。是以因毫末#23为大,则万物莫不大矣,因天地以为小,则万物莫不小矣。故虽千差万降,数量不同,而以此观之,则理可见。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
  〔注〕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24,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者也,故因其自为而无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无矣;因其不可相无而有其功,则天下之功莫不皆有矣。若乃忘其自为之功而思夫相为之惠,惠之愈勤而伪薄滋甚,天下失业而情性澜漫矣,故其功分无时可定也。
  〔疏〕夫东西异方,其义相反也,而非东无以立西,斯不可以相无者也。若近取诸身者,眼见耳听,手捉脚行,五脏六腑,四肢百体,各有功能,咸禀定分,岂眼为耳视而脚为手行哉?相为之功,於斯喊矣。此是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也。然足不行则四肢为之委顿,目不视则百体为之否塞,而所司各用,无心相为,济彼之功,自然成矣,斯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也。以此观之,则功用有矣,分各定矣。若乃忘其自为之功而思夫相为之惠,则彼我失性而是非壳乱也,岂庄生之意哉。
  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注〕物皆自然,故无不然;物皆相非,故无不非。无不非,则无然矣;无不然,则无非矣。无然无非者,尧也;有然有非者,桀也。然此二君,各受天素,不能相为,故因尧桀以观天下之趣操,其不能相为也可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