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故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殡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织,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极妍丽,既病心痛,吨眉苦之。而端正之人,体多宜便,因其吨蹙,更益其美,是以问里见之,弥加爱重。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吨,倍增其陋,故富者恶之而不出,贫人弃之而远走。拾己效物,其义例然。削进伐树,皆学吨之过也。
彼知美殡而不知膑之所以美。
〔注〕况夫#17礼义,当其时而用之,则西施也;时过而不弃,则丑人也。
〔疏〕所以,犹所由也,吨之所以美者,由乎西施之好也。彼之丑人,但美吨之丽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妹好也。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疏〕总会后文,结成其旨。穷之事述,章中具载矣。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聘。
〔疏〕仲尼虽领徒三千,号素王,而盛行五德,未闻大道,故从鲁之沛,自北租南而见老君,以询玄极故也。
老聘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疏〕闻仲尼有当世贤能,未知颇得至道不?答言未得。自楚望鲁,故曰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疏〕问:於何处寻求至道?
曰:吾求之於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疏〕数,算衍也。三年一闰,天道小成,五年再闰,天道大成,故言五年也,道非卫数,故未得之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疏〕更问:求道用何方法?
曰:吾求之於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注〕此皆寄孔老以明绝学之义也。
〔疏〕十二年,阴阳之一周也。而未得者,明以阴阳取道,而道非阴阳。
故下文云,中国有人,非阴非阳。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他也,
〔疏〕夫至道深玄,妙绝言象,非无非有,不自不他。是以不进默於君亲,岂得告於子弟。所以然者,无他由也。故记孔老二君圣以明玄中之玄也。
中无主而不止,
〔注〕心中无受道之质,则虽闻道而过去也。
〔疏〕若使中心无受道之主,假令闻於圣说,亦不能止住於胸怀,故知无他也。
外无正而不行。
〔注〕中无主,则外物亦无正己者也;故未尝通也。
〔疏〕中既受道之心,故外亦无能正於己者,故不可行也。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圣人不出;
〔注〕由中出者,圣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疏〕由,从也#18从内出者,圣人垂进显教也。良由物能感圣,故圣人不应,若使外物不能禀受,圣人亦终不出教。
由外入者,无主於中,圣人不隐。
〔注〕由外入者,假学以成性者也。虽性可#19学成,然要当内有其质,若无主於中,则无以藏圣道也。
〔疏〕隐,藏也。由外入者,习学而成性也。由其外禀圣教,冥在心中,若使素无受入之心,则无藏於圣道。
名#20公器也,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疏〕名,呜也。公,平也。器,用也。名有二种:一是命物,二是毁誉。今之所言,是毁誉名也。
不可多取。
〔注〕矫饰过实,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乱也。
〔疏〕夫令誉善名,天下共用,叉其多取,则矫饰过实而争竞斯起也。
仁义,先王之莲庐也,
〔注〕犹传舍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观而多责。
〔注〕夫七义者,人之性也。人性有变,古今不同也。故游寄而过去则冥,若无滞而系於一方则见。见则伪生,伪生而责多矣。
〔疏〕蓬庐,逆於传合也。观,见也,亦久也。夫还庐舍客,不可久停;仁义礼智,用讫宜废。客停久,疵衅生;圣迸留,过责起。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宿於义,
〔注〕随时而变,无常迸也。
以游逍遥之墟,
〔疏〕古之真人,和光降逃,逗机而行博爱,应物而用人群,何异乎假借涂路,寄托宿止,暂时游寓,盖非真实。而动不伤寂,应不离真,故怛逍遥乎自得之场,彷徨乎无为之境。
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
〔注〕苟,且也。简,略也。贷,施与也。知止知足,食於苟简之田;不损己物,立於不贷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圣人养生之地。
逍遥,无为也;
〔注〕有为则非仁义。
苟简,易养也;
〔注〕全从其简,故易养也。
〔疏〕只为逍遥累尽,故能无为恬淡。苟简,苟且简素,自足而已,故易养也。
不贷,无出也。
〔注〕不贷者,不损己以为物也。
〔疏〕不损我以益彼,故无所出。此三句覆释前义也。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注〕游而任之,斯#21真采也。采真则色不伪矣。
〔疏〕古者圣人行苟简等法,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22游也。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注〕天下未有玖所非自累者,而各没命於所是。所是而以没其命者,非立乎不贷之圃也。
〔疏〕夫是富非责,责於货贿者,岂能让人财禄。是显非隐,滞於荣位者,何能与人名誉。亲爱权势,矜夸於物者,何能与人之柄。柄,权也。唯厌秽风尘,膻躁荣利者,故能弃之若遗。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注〕舍之悲者,操之不能不栗也。
〔疏〕操执权柄,恐失所以战栗;拾去威力,丧去所以忧悲。
而一无所鉴,以闯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注〕言其知进而不知止,则#23性命丧矣,所以为戮。
〔疏〕是富好权之人,心灵愚暗,唯滞名利,一无鉴识,岂能闻见玄理而休心息智者乎。如是之人,虽复楚戮未加,而情性以困,故是自然刑戮之民。
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疏〕夫怨敌必杀#24,恩惠须偿,分内自取,分外与他,臣子谏上,君父教下,应青春以生长,顺素秋以杀罚,此八者治正之器,不得不用之也。
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关矣。
〔注〕守故不变,则失正矣。
〔疏〕循,顺也。湮,塞也。唯当顺於大理,随於变化,达於物情而无滞塞者,故能用八事治之。正事合於正理,故日正者正也。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
孔子见老聪而语仁义。老聪曰:夫播糠咪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嘈#25肤,则通夕不寐矣。
〔注〕外物如之虽小,而伤性已大也。
〔疏〕仲尼滞於圣逵,故发辞则语仁义。夫播糠咪目,目暗故不能辩束西;蚊虻噜肤,肤痛则彻宵不睡。是以外物虽微,为害爻巨。况乎仁非天理,义不率性,拾己效他,丧其本性,其为害也,岂咪目噜,肤而已哉。噜,啮也。
夫仁义懵#26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注〕尚之以加其性,故乱。
〔疏〕仁义惨毒,甚於蚊虻,愤#27愤吾心,令人烦问,扰乱物性,莫大於此。一本亦作愤字者#28,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
〔注〕质全而仁义着。
吾子亦放风而动,总#29德而立矣,
〔注〕风自动而依之,德自立而秉#30之,斯易持易行之道也。
〔疏〕放,纵任也。欲使苍生丧其淳朴之性者,莫若绝仁弃义,则反冥我极也。仲尼亦宜放无为之风教,随机务而应物,总虚妄之至德,立不测之神坊。亦有作放#31,方往反。放,依也。
又奚杰#32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注〕言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
〔疏〕建,击。杰然#33,用力貌。夫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何异乎打大鼓以求逃亡之子,故鼓声大而亡子远,仁义彰而道德废也。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注〕自然各已足。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
〔注〕俱自然耳,无以偏向。
〔疏〕浴,酒也。染缁曰黔。黔,黑也。辫者,别其胜负也。夫鹄白乌黑,禀之自然,岂须日日浴染,方得如是。以言物性,其义例然。然黑白素朴,各足於分,所遇斯适,故不足於分,所以论胜负。亦言:辫,变也,黑白分定,不可变白为黑也。
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注〕夫至足者忘名誉,忘名誉乃广耳。
〔疏〕修名立誉,招物观视,此乃狭劣,何足自多。唯恐遣名誉,方可称大耳。
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陶以湿,相濡以沫,
〔注〕言仁义之誉,皆生於不足。
不若相忘於江湖。
〔注〕斯乃忘仁而仁者也。
〔疏〕此总结前文,斥仁义之弊。夫泉源枯竭,鱼传沬以相濡;朴散淳离,行仁义以济物。及其江湖浩荡,各足所以相忘;道德深玄,得性所以虚淡。既江湖比於道德,濡沬方於仁义,以此格量,故不同日而语矣。
孔子见老聘归,三日不谈。
〔疏〕老子方外大圣,变化无常,不可测量,故无所谈说也。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聘,亦将何规哉?
〔疏〕不的姓名,直云弟子,当是升堂之类,共发此疑。既见老子,应有规诲,何所闻而三日而不谈也?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
〔注〕谓老聘能变化。
〔疏〕夫龙之德,变化不怛。以况至人隐显无定,故本合而成,妙体窈冥;述散而起,文章焕烂。
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
〔注〕言其因御无方,自然已足。
〔疏〕言至人乘云气而无心,顺阴阳而养物也。
予口张而不能啧#34,予又何规老聪哉。
〔疏〕啧,合也。心惧不定,口开不合,复何容暇闻规训之言乎。
子贡曰:然则人#35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
〔疏〕言至人其处也若死尸之安居,其出也似龙神之变见,其语也如雷霆之振响,其默也类玄理之无声,是以奋发机动,同二仪之生物者也。既而或处或出,或语或默,岂有出处语默之异而异之哉。然则至人铃有出处默语不言之能,故仲尼见之,口而#36不能合。
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聪。
〔疏〕赐,子贡名也。子贡欲至#37观至人龙德之相,遂以孔子声教而往见之。
老聪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疏〕倨,企#38也。运,时也。老子自得从容,故企堂敖诞,物感斯应,发微其言。予年衰迈,可以教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王#39五帝之治天下不#40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疏〕浇淳渐异,步骤有殊,用力用兵,逆顺斯异,故云不同,声名令闻,相系一也。先生乃排三王为非圣,有何意旨,可得闻乎?
老聘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疏〕汝少进前,说不同所由。
对曰:尧授舜,舜受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日不同。
〔疏〕尧舜二人,即是五帝之数,自夏禹以降,便是三王。尧让舜,舜让禹,禹治水而用力,汤伐桀而用兵,文王拘美里而顺商辛,武王渡孟津而逆殷纣,不同之状,可略言焉。
老聘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41五帝之治天下。
〔疏〕三皇者,伏牺神农黄帝也。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也。治天下之治#42,列在下文。
黄#43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注〕若非之,则强哭。
〔疏〕三皇行道,人心淳一,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亲死不哭而世俗不非。铃也非之,则强哭者众。
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44而民不非也。
〔注〕杀,降也。言亲疏有降杀。
〔疏〕五帝行德,不及三皇,使子父兄弟更相亲爱,为降杀之服以别亲疏,既顺人心,亦不非毁。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
〔注〕教之速也。
〔疏〕舜是五帝之末,其俗渐浇,朴散淳离,民心浮竞,遂使怀孕之妇,十月生子,五月能言。古者怀孕之妇,十四月而诞育,生子两岁,方始能言。浇淳既革,故与古之乖异也。
不至乎孩而始谁,
〔注〕谁者,别人之意也。未孩已择人,言其竞教速成也。
〔疏〕未解孩笑,已识是非,分别之心,自此而始矣。
则人始有夭矣。
〔注〕不能同彼我,则心竞於亲疏,故不终其天年也。
〔疏〕分别既甚,不终天年,夭逝之始,起自虞舜。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
〔注〕此言兵有顺,则天下已有不顺故也。
〔疏〕去道既远,浇伪日兴,遂使蠢尔之民,好为祸变。废无为之述,兴有为之心,赏善罚恶,以此为化。而禹怀慈爱,犹解泣辜,兵刃所加,爻须天道也。
杀盗非杀,
〔注〕盗自应死,杀之顺也,故非杀。
〔疏〕盗贼有罪,理合其诛,顺乎素秋,虽杀非杀。此则兵有顺义也。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注〕不能大齐万物而人人自别,斯人自为种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其弊至於斯者,非禹也,故曰天下耳。言圣知之述非乱天下,而天下叉有斯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