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公曰:已死矣。
  〔疏〕答曰:圣人虽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疏〕夫酒滓曰糟,渍糟曰粕。夫醇耐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义,已陈刍狗,曾何足云。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疏〕贵贱礼隔,不可轻言,庸委之夫,辄敢议论。说若有理,方可免辜,其如无辞,叉获死罪。
  输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断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问。
  〔疏〕甘,缓也。苦,急也。数,衍也。夫斯轮失所则罕固,若使得宜,则口不能言也。况之理教,其义亦然。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断轮。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学之无益也。
  〔疏〕喻,晓也。轮扁之卫,不能示其子,轮扁之子,亦不能禀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勉斤斧之劳。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注〕当古#35之事,已灭#36於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
  〔疏〕夫圣人制法,利物随时,时既不停,法亦随变。是以古人古法沦残於前,今法今人自兴於后,无容执古圣迩行乎今世。故知所读之书,定是糟粕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五竟
  #1『薄』疑『转』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改。
  #2『方』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补。
  #3《阙误》引张君房本『自』下有『然』字。
  #4『中』字依郭注本、四库本补足。
  #5郭庆藩引文『褒』作『邪』。
  #6《阙误》引张君房本『至』下有『也』字。
  #7『於静』二字郭庆藩引文作『故平至也』四字。
  #8《阙误》引张君房本『伦』作『备』。
  #9郭庆藩引文『美』作『义』。
  #10世德堂本无『此』字。
  #11郭庆藩引文『艺』作『叶』。
  #12『者』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补。
  #13『下』和下句『上』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互换。
  #14#15赵本无『言』字『至』字。
  #16《阙误》引张君房本『神』下有『也』字。
  #17『偬』疑为『僭』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当改。
  #18『藏』疑『臧』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改。
  #19世德堂本『官』作『言』。
  #20『照』疑『暗」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意当改。
  #21『仁』字依诸本补。
  #22郭庆藩引文『悉』作『为』。
  #23赵本作『太』。
  #24世德堂本『已」作『以』。
  #25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无『而』字。
  #26郭庆藩引文原作『峙』,改作『埃』。
  #27原作『林』,疑为『朴』之讹,今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改。
  #28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境』作『竟』。
  #29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如』俱作『知』。
  #30《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重『渊』字。
  #31郭庆藩引文改『许』作『诵』。
  #32郭庆藩引文『犹』前有『我』字。
  #33王孝鱼依宋本及疏『彼』下补『之』字。
  #34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者』均作『为』。
  #35赵本『古』作『今』。
  #36赵练议本『灭』作『咸』。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六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天运第十四
  天其运乎?
  〔注〕不运而自行也。
  〔疏〕言天禀阳气,清浮在上,无心运行而自动之也。
  地其处乎?
  〔注〕不处而自止也。
  〔疏〕地禀阴气,浊沈在下,亦无心宁静而自止。
  日月其争於所乎?
  〔注〕不争所而自代谢也。
  〔疏〕昼夜照临,出没往来,自然如是。既无情於代谢,岂有心於争处。
  孰主张是?
  〔疏〕孰,谁也。是者,指斥前文也。言四时八节,云行雨施,覆育苍生,亭毒群品,谁为主宰而施张乎?此一句解天运。
  孰维纲是?
  〔注〕皆自尔。
  〔疏〕山岳产育,川源流注,包容万物,运载无穷,春生夏长,铃无差武。是谁维持纲纪,故得如斯?此一句解地处也。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注〕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
  〔疏〕夫日月代谢,星辰朗耀,各有度数,咸由自然。谁安居无事,推算而行之乎?此一句解日月争所。已前三者,并假设疑问,显发幽微。故知皆自尔耳,无物使之然也。
  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疏〕机,关也。缄,闭也。玄冬肃杀,夜宵暗昧,以意亿度,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致令如此。以理推者,皆自尔也。方地不动,其义亦然也。
  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注〕自尔,故不可知也。
  〔疏〕至如青春气发,万物皆生,昼夜开明,六合俱照,气序运转,致兹生育,寻其理趣,无物使然。圆天运行,其义亦尔也。
  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
  〔注〕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疏〕夫气腾而上,所以为云:云散而下,流润成雨。然推寻始末,皆无攸肇,故知二者不能相为。
  孰隆弛是?
  〔疏〕隆,兴也。弛,废也。言谁兴云雨而洪注滂池,谁废甘泽而致兹亢旱也。
  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
  〔疏〕谁安居无事,自励劝彼,作此淫雨而快乐邪?司马本作倦字。
  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1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疏〕彷徨,回转之貌也。嘘吸,犹吐纳也。披拂,犹扇动也。北方阴气,起风之所,故云北方。夫风吹无心,东西任适,或彷徨而居空裹,或嘘吸而在山中,披拂升降,略无定准。孰居无事而为此乎?盖自然也。
  敢问何故?
  〔注〕设问所以自尔之故。
  〔疏〕此句总问以前有何意故也。
  巫咸招曰:来。吾语汝。天有六极五常,
  〔注〕夫物事之近,或知其故,然寻其原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尔也。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也,但当顺之。
  〔疏〕巫咸,神巫也,为殷中宗相。招,名也。六极,谓六合,四方上下也。五常,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伦之常性也。言自然之理,有此六极五常,至於日月风云,例皆如此,但当任之,自然具足,何为措意於其问哉。
  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注〕夫假学可变,而天性不可逆也。
  〔疏〕夫帝王者,上符天道,下顺苍生,垂拱无为,因循任物,则天下治矣。而逆万国之欢心,乖二仪之和气,所作凶游#2,则祸乱生也。
  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
  〔疏〕九洛之事者,九州聚落之事也。言王者应天顺物,驭用无心,故致天下太平,人歌击壤。九州聚落之地,治定功成;八荒夷狄之邦,道圆德备。既合二仪,覆载万物;又齐三景,照临下土。
  天下载之,此谓上皇。
  〔注〕顺其自尔故也。
  〔疏〕道合自然,德均造化,故众生乐推而不厌,百姓荷戴而不辞,可谓返朴还淳,上皇之治也。
  商大宰荡问仁於庄子。
  〔疏〕宋承殷后,故商即宋国也。太宰,官号,名盈,字荡。方欲央己所疑,故问仁於庄子。
  庄子曰:虎狼,仁也。
  〔疏〕仁者,亲爱之进。夫虎狼猛兽,犹解相亲,足明万类皆有仁性也。
  曰:何谓也?
  〔疏〕太宰未达深情,重问有何意谓。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疏〕父子亲爱,出自天然,此乃真仁,何劳再问。
  曰:请问至仁。
  〔疏〕虎狼亲爱,厥义未弘,故请至仁,庶闻深旨。
  庄子曰:至仁无亲。
  〔注〕无亲者,非薄恶之谓也。夫人之体,非有亲也;而首自在上,足自处下,府藏居内,皮毛在外,外内上下,尊卑贵贱,於其体中各任其极,而未有亲爱於其间也。然至也足矣,故五亲六族,贤愚远近,不失分於天下者,理自然也,又奚取於有亲哉。
  〔疏〕夫至仁者,忘怀绝虑,与太虚而同体,混万物而为一,何亲疏之可论乎。泊然无心而顺天下之亲疏也。
  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疏〕夫无爱无亲,便是不孝。谓至仁不孝,於理可乎?商荡不悟深旨,遂生浅惑。庄生为其显折,义列下文。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注〕爻言之於忘仁忘孝之地,然后至耳#3。
  〔疏〕至仁者,忘义忘仁,可贵可尚,岂得将爱敬近逵以语其心哉?固不足以言也。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注〕凡名生於不及者,故过七孝之名而涉乎无名之境,然后至焉。
  〔疏〕商荡之问,近滞域中,庄生之答,远超方外。故知亲爱之旨,非过孝之谈,封执名教,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注〕冥山在乎北#4极,而南行以观之;至仁在乎无亲,而仁爱以言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山,仁孝虽彰而愈非至理也。
  〔疏〕郢地居南,冥山北,故郭注云,冥山在乎北极,南行以观之,至化在乎无亲,而仁爱以言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山,仁孝彰而愈非至道。此注甚明,不劳更释。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疏〕夫敬在形逵,爱率本心。心由天性,故难;迎关人情,故易也。
  以爱孝易,而忘亲难;
  〔疏〕夫爱孝虽难,犹滞域中,未若忘亲,澹然无系。志既胜爱,有复劣无#5,以此格量,难易明之矣。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疏〕夫腾狠#6断肠,老牛舐犊,恩慈下流,物之怛性。故子忘亲易,亲忘子难。自非达道,孰能行此。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注〕夫至仁者,百节皆适,则终日不自识也。圣人在上,非有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为,则众务自适,韦生自足,天下安得不各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谓兼忘也。
  〔疏〕夫兼忘天下者,弃万乘如脱展也;使天下兼忘我者,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夫垂拱汾阳而游心姑射,揖让之美,贵在虚忘,比兼忘天下者也。方前则难,比后便易,未若忘怀至道,息智自然,将造化而同功,与天地而合德者,故能恣万物之性分,顺百姓之所为,大小咸得,飞沈不丧,利泽潜被,物皆自然,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当是时也,主其安在乎?此使天下兼忘我者也,可谓轩顼之前,淳古之君耳。其德不见,故天下忘之。斯则从劣向优,自粗入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也。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
  〔注〕遗尧舜,然后尧舜之德全耳;
  若系之在心,则非自得也。
  〔疏〕遗,忘弃也。言尧舜二君,盛德深远,而又忘其德,任物不为。斯解兼忘天下难。
  利泽施於万世,天下莫知也,
  [注〕泯然常适#7。
  〔疏〕有利益恩泽,惠润韦生,万世之后,其德不替,而至德潜被,日用不知。斯解使天下兼忘我难也。
  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注〕失於江湖,乃思濡沬。
  〔疏〕太息,犹嗟欺也。夫盛德同於尧舜,尚能遗忘不自显,岂复太息言於化孝,嗟欺於陈进乎。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疏〕悌,顺也。德者,真性也。以此上八事,皆矫性伪情一勉强励力,拾#87己效人,劳役其性,故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
  〔注〕并者,除弃之谓也。夫贵在身,身犹忘之,况国爵乎。斯贵之至。
  〔疏〕并者,除弃之谓也。夫贵爵禄者,本为身也。身犹忘之,况爵禄乎。斯至贵者也。
  至富,国财并焉;
  〔注〕至富者,自足而已,故除天下之财者也。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知足之人,以不责为宝,纵令倾国资财,亦弃而不用。故《老经》云,知足者富,斯之谓也。
  至愿,名誉并焉。
  〔注〕所至愿者适也,得适而仁孝之名都去矣。
  〔疏〕夫至愿者,莫过适性也。既一毁誉,混荣辱,忘物我,泯是非,故令问声名,视之如涕唾也。
  是以道不渝。
  〔注〕去华取实故也。
  〔疏〕渝,变也,万也。既忘富贵,又遗名誉,是以道德淳厚,不随物变也。
  北门成问於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疏〕姓北门,名成,黄帝臣也。欲明至乐之道,故寄此二人,更相发起也。咸池,乐名。张,施也。咸,和也,大也。洞庭之野,天地之问,非太湖之洞庭也。
  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息,卒闻之而惑;
  〔疏〕怠,退怠#9也。卒,终也。复,重也。惑,合也。不悟至乐,初闻之时,惧然惊悚;再闻其声,想悟音旨,故惧心退息;最后闻之,知至乐与二仪合德,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心无分别,有同暗惑者也。
  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注〕不自得,坐忘之谓也。
  〔疏〕荡荡,平易之容。默默,无知之貌。第三闻之,体悟玄理,故荡荡而无偏,默默而无知,芒然坐忘,物我俱丧,乃不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