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尧曰:胶胶扰扰乎。
  〔注〕自嫌有事。
  〔疏〕胶胶,扰扰,皆乱之貌也。领悟此言,日嫌多事,更相发起,聊此为谦。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疏〕尧自谦光,推让於舜,故言子之盛德,远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尧舜二君,德无优劣,故寄此两圣以显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疏〕自此已下,庄生之辞也。夫天覆地载,生育韦品,域中四大,此当二焉。故引古证今,欺美其得。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疏〕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故知轩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为其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疏〕官古之怀道帝王,何为者哉?盖无心顺物,德合二仪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於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聪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辅,故将己所修之书,欲藏於周之府藏,庶当来君王为治化之卫,故与门人谋议,详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聘,为周之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见周室版荡,所以解免其官,归休静处。故子路咨劝孔子,何不暂试过往,因而问焉。
  孔子曰:善。往见老聘,而老聪不许,
  〔疏〕老子知欲藏之书是先圣之已陈刍狗,不可久留,恐乱后人,故云不许。
  於是翻十二经以说。
  〔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此六经也;又加《六纬》,合为教十二经也。委曲敷演,故翻覆说之。
  老聘中其说,曰:大#23护,愿闻其要。
  〔疏〕中其说者,许其有理也。大馒者,嫌其繁馒太多,请简要之衍也。
  孔子曰:要在仁义。
  〔疏〕经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论,莫先仁义也。
  老聪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疏〕:问此仁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疏〕然,犹如此。言仁义是人之大性也。贤人君子,若不仁则名行不成,不义则生道不立。故知仁义是人之真性,又将何为是疑之也邪?
  老聘曰:请问,何谓仁义?
  〔疏〕前言仁义是人之真性,今之重问。请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注〕此常人之所谓七义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恺,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慈爱平等,兼济无私,允合人情,可为世教也。
  老聪曰:噫,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
  〔注〕夫至仁者,无爱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声也。几,近也。迂,曲也。后发之言,近乎浮伪,故兴噫欺,以长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无心思虑,而汝存情兼爱,不乃私曲乎。
  无私焉,乃私也。
  〔注〕世所谓无私者,释己而爱人。夫爱人者,欲人之爱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疏〕夫兼爱於人,欲人之爱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疏〕牧,养也。欲使天下苍生威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养,则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韦性,则天下太平也。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疏〕夫天地覆载,日月照临,星,辰罗列,此并自然之理也,非关人事。岂唯三种,万物悉然,但当任之。莫不备足,何劳措意,妄为矜矫也。
  禽兽固有掌矣,树木固有立矣。
  〔注〕皆已#24自足。
  〔疏〕有识禽默,无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莘分,岂资仁义,方获如此。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而#25至矣;
  〔注〕不待於兼爱也。
  〔疏〕循,顺也。放任己德而逍遥行世,顺於天道而趋步人问,至极妙行,莫过於此也。
  又何愒愒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注〕无由得之。
  〔疏〕愒愒,励力貌也。揭,修负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励身心,修.负仁义,强行於世,以教苍生,何异乎打击大鼓而求觅亡子,是以鼓声愈大而亡者愈离,仁义弥彰而安道弥远,故无由得之。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注〕事至而爱,当义而止,斯忘七义者也,常念之则乱真矣。
  〔疏〕亡子不获,罪在呜鼓;真性不明,过由仁义;故发噫欺,总结之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国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研而不敢息。
  〔疏〕姓士,字成绮,不知何许人。舍,逆旅也。研脚生泡浆创也。成绮素闻老子有神圣之德,故不辞艰苦,慕义远来。百经旅舍,一不敢息,途路既遥,足生重妍。
  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
  〔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时籍甚,谓是至人;今日亲观,知无圣德。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嫌其秽恶,故发此讥也。
  而弃妹,不仁也,
  〔注〕无近恩,故曰弃。
  〔疏〕妹,犹昧也。合昧之徒,应须诱进,弃而不教,岂曰仁慈也。
  生熟不尽於前,
  〔注〕至足,故怛有余。
  〔疏〕生,谓粟帛;熟,谓饮食。充足之外,不复药怀,所以饮食资财,目前狼籍。且大圣宽弘而不拘小节,士成庸锁,以此为非。细碎之问,格量真圣,可谓以螺酌海,焉测浅深也。
  而积敛无崖。
  〔注〕万物归怀,来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圣德,为物所归,故供给聚敛,略无崖岸#26,浩然无心,积散任物也。
  老子漠然不应。
  〔注〕不以其言檗意。
  〔疏〕尘垢之言,岂曾入耳。漠然虚淡,何足介怀。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郁矣,何故也?
  〔注〕自怪刺讥之心,所以怀也。
  〔疏〕部,空也,息也。昨日初来,妄生讥刺,今时思省,方觉己非,所以引过责躬,深怀暂练。心之空矣,不识何邪。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
  〔注〕脱,过去也。
  〔疏〕夫巧智神圣之人者,盖是进,非所以述也。汝言我欲於圣人乎?我於此久以免脱,汝何为乃谓我是圣非圣邪?老君欲抑成绮之讥心,故示以息述归本也。郭注云,脱,过去也。谓我於圣已得过免而去也。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注〕随物所名。
  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
  〔注〕有实,故不以毁誉经心也。
  再受其殃。
  〔注〕一毁一誉,若受之於心,则名实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吹我作牛,我即从汝唤作牛,唤我作马,我亦从汝唤作马,我终不拒。且有牛马之实,是一名也。人与之名,讳而不受,是再殃也。讥刺之言,未甚牛马,是尚不讳,而况非乎。
  吾服也恒服,
  〔注〕服者,容行之谓也。不以毁誉自殃,故能不变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谓也。老君体道大圣,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马,唯物是从,此乃怛常,非由措意也。
  吾非以服有服。
  〔注〕有为为之,则不能怛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关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叉也用心,便成矫性,既其有作,岂日无为。
  士成绮鸦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疏〕成绮自知失官,身心惭愧,於是码行斜步,侧身避影,随逐老子之后,不敢履蹑其进,乃徐进问,请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
  〔注〕进趋不安之貌。
  〔疏〕而,汝也。言汝庄饰容貌,夸骇於人,自为崖岸,不能舒适。
  而目冲然,
  〔注〕冲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驰动,故左盼右娣,睢吁充讪也。
  而颗俯然,
  [注]高露发美之貌。
  〔疏〕颡额高亢,显露华饰,持此容.仪,矜敖於物。
  而口闯然,
  〔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琥豁之貌也。谓志性强梁,言语雄猛,夸张琥豁,使人可畏也。
  而状义然,
  〔注〕缇趺自持之貌。
  〔疏〕义,宣也。提跋骄豪,实乖曲礼,而修饬容状,自然合宜也。
  似击马而止也。
  〔注〕志在奔驰。
  〔疏〕形虽矜庄,而心性谊躁,犹如逸马被系,意存奔走。
  动而持,
  〔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驰情逐境,触物而动,工不能任适,每事拘持。
  发也机,
  〔注〕趣合速也。
  〔疏〕机,弩牙也。攀绿之心,遇境而发,其发猛速,有类弩也。
  察而审。
  〔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卢遣,达顺两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审是。
  知巧而睹於秦,
  〔注〕泰者,多於本性之谓也。巧於见泰,则拙於抱朴#27。
  〔疏〕秦,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观无为之一理,而诈知诈巧,见有为之多事。
  凡以为不信。
  〔注〕凡此十事,以为不信性命而荡夫毁誉,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实也。言此十事,皆是虚诈之行,非真实之德也。
  边境#28有人焉,其名为窃。
  〔注〕亦如#29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窃,贼也。边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惮宪章,但行窃盗。内则损伤风化,外则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绮之行,其猥亦然,举动睢吁,犹如此贼也。
  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终,於小不遗,故万物备。
  〔疏〕庄周师老君,故呼为夫子也。终,穷也。二仪虽大,犹在道中。不能穷道之量;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此则於小不遗。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备在万物。
  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30乎其不可测也。
  〔疏〕既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二仪,故广广欺其宽博,渊乎美其深远。
  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疏〕夫形德仁义者,精神之末述耳,非所以述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圣神人,谁能定其粗妙邪。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
  〔注〕用世,故不息其大也。
  〔疏〕圣人威跨万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阳,忘物忘己,即动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天下奋样而不与之偕,
  〔注〕静而顺之。
  〔疏〕株,权也。偕,俱也。社稷类覆,宇内崩摧,趋世之人,奋动权株,叉静而自守,不与并逐也。
  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
  〔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静,委命任真,荣位既不关情,财利岂能迁动也。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
  〔疏〕夫圣人灵鉴洞彻,穷理尽性,斯极物之真者也。而应感无方,动不伤寂,能守其本。
  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疏〕虽复握图御寓,总统韦方,而忘外二仪,遗弃万物,是以为既无为,事既无事,心闲神王,何困弊之有。
  通乎道,合乎德,
  〔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虚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会,能所冥符也。
  退仁义,
  〔注〕进道德也。
  宾礼乐,
  〔注〕以情性为主也。
  〔疏〕退仁义之浇薄,进道德之淳和,宾礼乐之浮华,主无为之虚淡。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注〕定於无为也。
  〔疏〕恬淡无为而用不乖寂,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疏〕道者,言说:书者,文字。世俗之人,说见浮浅,或托语以通心,或因书以表意,持许#31往来,以为贵重,不知无足可言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疏〕所以致书,贵宣於语,所以宣语,贵表於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疏〕随,从也。意之所出,从道而来,道既非色非声,故不可以言传说。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32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注〕其贵怛在意言之表。
  〔疏〕夫书以载言,言以传意,而末世之人,心灵暗塞,遂贵言重书,不能忘言求理。故虽贵之哉,犹不足贵者,为言书糟粕,非可贵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贵恒在意之表。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注〕得彼#33情,唯忘言遗书者耳。
  〔疏〕夫目之所见,莫过形色,耳之所听,唯在名声?而世俗之人,不达至理,谓名言声色,尽道情实。岂知玄极,视听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欺。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遗书者也。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注〕此绝学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贵德者不知,而聋俗愚迷,岂能识悟。唯当达者方体之矣。
  桓公读书於堂上。轮扁断轮於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34何言邪?
  〔疏〕桓公,齐桓公也。轮,车轮也。扁,匠人名也。斯,雕斫也。释,放也。齐君骯读,轮扁打车,贵贱不同,事业各异,乃释放其具,方事质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传集,故寄桓公匠者,略显忘言之致也。
  公曰:圣人之言也。
  〔疏〕所谓宪章文武,祖迷尧舜,是圣人之言。
  曰:圣人在乎?
  〔疏〕又问:圣人见在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