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注〕夫工人无为於刻木而有为於用斧,主上无为於亲事而有为於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疏〕无为者,君德也;有为者,臣道也。若上下无为,则臣僭君德;上下有为,则君滥臣道。君滥臣道,则非主矣;臣僭君德,岂曰臣哉。於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乱,既乖天然,铃招危祸。故无为之言,不可不察。无为,君也。古之人贵夫无为。郭注此文,甚有辞理。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注〕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耳。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今之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亲事,故虽舜禹为臣,犹称有为。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疏〕夫处上为君,则铃须无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为臣,亦当亲事有为,称所司之职任;则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
  〔疏〕谓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达,笼落二仪,而垂拱无为,委之臣下,知者为谋,故不自虑也。
  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
  〔疏〕宏辫如流,雕饰万物,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
  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注〕夫在上者,息於不能无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丝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植,则韦才失其任而主上困於役矣。故冕流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
  〔疏〕艺衍才能冠乎海内,任之良佐而不与焉,夫何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经》云,是谓用人之力。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
  〔注〕所谓自尔。
  〔疏〕天无情於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心於长成而万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谓自然也。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两仪之含育,顺四序以施上,任万物之自为,故天下之功成矣。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疏〕夫日月明晦,云雷风雨,而荫覆不测,故莫神於天。囊括川原,包容岳渎,运载无穷,故莫富於地。位居九五,威跨万乘,日月照临,一人总统,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经》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注〕同乎天地之无为也。
  〔疏〕配,合也。言圣人之德,合天地之无为。
  此#10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旱之道也。
  〔疏〕达覆载之无主,是以乘驭两仪;循变化之往来,故能驱驰万物;任黔黎之才用,用人韦之道也。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
  〔疏〕本,道德也。末,仁义也。言道德淳朴,治之根本,行於上古;仁义浇薄,治之末艺#11,行於下代。故云,本在於上,末在於下也。
  要在於主,详在於臣。
  〔疏〕要,简省也。详,繁多也。主道逸而筒要,臣道劳而繁冗。繁冗,故有为而奉上;简要,故无为而御下也。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
  〔疏〕五兵者,一弓,二受,三矛,四戈,五战也。运,动也。夫圣明之世,则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则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则五兵动乱;偃武修文,则四民安业。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疏〕赏者,轩冕荣华,故利也。罚者,诛残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鲸,三刖,四官,五大辟。夫道丧德衰,浮伪日甚,故设刑辟以被黎元,既亏理本,适为教末也。
  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疏〕礼法者,五礼之法也。数者,计算;度者#12,丈尺;形者,容仪;名者,字讳;比者,校当;详者,定审。用此等法以养苍生,治乖淳古,故为治末也。
  锺鼓之音,羽旎之容,乐之末也;
  〔疏〕乐者,和也。羽者,乌羽;旎者,兽毛;言采鸟数之羽毛以饰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乐者,歌下#13调阴阳,上和时俗也。古人闻乐即知国之兴亡,治世乱世,其音各异。是知大乐与天地同和,非羽毛锺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浇浪荐兴,赏郑卫之淫声,弃云韶之雅韵,遂使羽毛一文采,盛饰容仪,既非咸池之本,适是濮水之末。
  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疏〕绖者,实也。衰,摧也。上曰衰,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绖。隆杀者,言礼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总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述外仪,非情发於衷,故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注〕夫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
  〔疏〕卫,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衍也。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铃须精神心智率性而动,然后从於五事,即非矜矫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谓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
  〔疏〕夫尊卑先复,天地之行也。
  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注〕言#14此先后虽是人事,然皆在至#15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行也。夫天地虽大,尚有尊卑,况在人伦,而无先后。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观四序之自然,故能笃君臣之大义,正父子之要道也。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春先冬后,次序殷乎。举此二条,足明万物。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疏〕夫万物变化,未始暂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万种,色类不同,而前兆区分,各有形状。
  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疏〕夫春夏盛长,秋冬衰杀,或变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关措意,故随流任物而所造皆适。
  夫天地至神#16,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注〕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
  〔疏〕二仪生育,有不测之功,万物之中最为神化,尚有尊卑先后,况人伦之道乎。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注〕言非但人伦所尚也。
  〔疏〕宗庙事重,叉据昭穆,以嫡相承,故尚亲也。朝廷以官爵尊卑,乡党以年齿为次第,行事择贤能用之,此理铃然,故云大道之序。
  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疏〕议论道理而不知次第者,虽有语言,终非道语;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注〕所以取道,为有序也。
  〔疏〕既不识次第,虽语非道,於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则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开大道次序之义。言古之明闲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
  〔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适也。
  〔疏〕失德后仁,失仁后义,故仁义次之。
  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
  〔注〕理适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爱之仁,又明裁非之义,次令各守其分,不相争夺也。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倾夺,次劝修身,政其名誉也。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注〕无所复改。
  〔疏〕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而皆须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问也。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注〕物各自任,则罪责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虽复因任其本性,而不无其僭#17过,故宜布之恺泽,宥免其辜也。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注〕各以得性为是,失性为非。
  〔疏〕虽复赦过宥罪,而人心渐薄,次须示其是非,以为鉴诫也。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注〕赏罚者,失得之报也。夫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极於斯。
  〔疏〕是非既明,臧#18否斯见,故赏善罚恶,以勖黎元也。
  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
  〔注〕官#19各当其才也。
  〔疏〕用此赏罚,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智之明暗#20,安处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贵贱咸履其位。
  仁#21贤不肖袭情,
  〔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贤,智也;不肖,愚也。袭,用也。主上圣明,化导得所,虽复贤愚各异,而咸用本情,终不合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必分其能,
  〔注〕无相易业。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异,艺能固别,才用铃分,使之如器,无不调适也。
  必由其名。
  〔注〕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做也。
  〔疏〕夫名以召实,而由实故名。若使实不当名,则名过其实。今明名实相称,故云铃由其名也。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
  〔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为臣事上,为君畜下,外以治物,内以修身也。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疏〕至默无为,委之韦下,塞聪闭智,归之自然,可谓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盖圣人之应进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迸也。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赏罚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疏〕夫为治之体,铃随世污隆,而世有浇淳,故治亦有宽急。是以五变九变,可举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则是太平至治也。
  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
  〔疏〕骤,数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伦序,数语形名,以为治卫,而未体九变,以自然悉#22宗,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
  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
  〔疏〕速论赏罚,以此驭时,唯见枝条,未知根本。始,犹本也,互其名耳。
  倒道而言,在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注〕治人者叉顺序。
  〔疏〕逢,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迎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
  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注〕治道先明天,不为弃赏罚也,但当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疏〕夫形名赏罚,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注〕夫用天下者,又大通顺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赏罚可施用於天下者,不足以用於天下也。斯乃苟饰华辞浮游之士,一节曲见偏执之人,未可以议通方,悟於大道者也。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寄此事於韦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迭前语。古人有之,但寄韦下而不亲预,故是臣下之衍,非主上养民之道。总结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归也。
  昔者舜问於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疏〕天王,犹天子也。舜问於尧为帝王之法,若为用心以合大道也。
  尧曰:吾不敖无告,
  〔注〕无告者,所谓顽民也。
  〔疏〕敖,侮慢也。无告,谓顽愚之甚,无堪告示也。尧答舜云:纵有顽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诲,不敖慢弃舍也。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傲字者,合不用也。
  不废穷民,
  〔注〕怛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贫穷之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归人。
  〔疏〕孺子,犹稚子也。哀,怜也。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儿,妇人孤寡,并皆矜惩善嘉养恤也。
  此吾所以用心已。
  〔疏〕已,止也。总结以前,问答舜问。我之用心,止尽於此。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疏〕用心为治,美则美矣,其道狭劣,未足称大。既领尧答,因发此讥。
  尧曰:然则何如?
  〔疏〕尧既被讥,因兹请益,治道之大,其衍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宁,
  〔注〕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
  〔疏〕化育之方,与玄天合德,迸虽显着,心怛宁静。
  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注〕此皆不为而自然也。
  〔疏〕经,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冻暑,四序运行,昼夜昏明,云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无心於偏爱,岂有情於养育。帝王之道,其义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