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疏〕夫仁义礼法约束其心者,非真性者也。既伪其性,则遭困苦。若以此困而为得者,则何异乎鸠鹊之乌在樊笼之中,传其自得者也。
  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鹉冠捂笋绅修以约其外,
  〔疏〕皮弁者,以皮为冠也。鹤者,乌名也,似骛,绪色,出郁林;取其翠羽饰冠,故谓之鹤冠。此乌,知天文者为之冠也。缙,珪#41,亦插也。缙,插。份,犹质也。绅,大带也。修,长裙也。此皆以饰朝服也。夫浮伪之徒,以取舍为业,故声色诸尘柴塞其内府,衣冠插质约其外形,、背无为之道,乖自然之性,以此为得,何异鸠鹊也。
  内支盈於柴栅,外重继缴,院梡然在继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疏〕支,塞也。盈,满。栅,篱也。继缴,绳也。院院,视貌也。夫以取舍塞满於内府,故方柴栅;缙绅约束於外形,取譬缴绳。既因弊如斯,而自以为得者,则何异有罪之人,交臂历指,以绳反缚也。又类乎虎豹遭陷,困於囊槛之中,忧厄困苦,莫斯之甚,自以为得,何异此乎。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四竟
  #1赵本『已』作『止』。
  #2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事』当改作『技』。
  #3《阙误》引张君房本『藏』作『沈』。
  #4郭庆藩引文『尝』作『尚』。
  #5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叔』作『寂』。
  #6郭庆藩引文『盛』作『德』。
  #7郭庆藩引文『和』上补『示』。
  #8郭庆藩引文『不』上补『非非』二字,删『不』下『非』字。
  #9赵本『还』作『旋』。
  #10郭庆藩引文『常』作『寿』。下『庶享多福』作『多其男子』。
  #11郭庆藩引文无『问音』二字。
  #12王孝鱼云,依王叔岷说当改『理』为『通』。
  #13《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已』作『纪』。
  #14原作『盍』,依正文改正作『问』。
  #15『不』字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补。
  #16郭庆藩引文『应』改作『者』。
  #17郭庆藩引文删『之』字。
  #18王孝鱼依赵本删『所』字。
  #19郭庆藩引文『师』作『尔』。
  #20『东』疑『陈』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改。
  #21郭庆藩引文无『辑,音集』三字,
  #22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泛』俱作『问』。
  #23『复』疑为『履』之误,今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当改。
  #24郭庆藩引文『记』作『托』。
  #25《阙误》引张君房本一有』下有『机』字。
  #26《阙误》引张君房本『为』作『桔』。
  #27郭庆藩引文『体』作门骸』。
  #28郭庆藩引文『适』下有【时』字。
  #29郭庆藩引文『警』下补『是』字。
  #30郭庆藩引文『斯』字改作『有』。
  #31郭庆藩引文『古』上补『向』字。
  #32郭庆藩引文『普』上补『以』字。
  #33『勃』疑『怅』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
  #34【上』疑『止』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
  #35四库本、浙江书局本『焦』俱作「妩』。
  #36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导』俱作一道』。
  #37《阙误》引张君房本『相』下有『罪』字。
  #38原作『华』,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俱作『萼』、故改,下疏文同。
  #39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垂』作『缶』。
  #40依赵本改『令』作『会』。
  #41『珪』及以下『亦插也捂插笋犹』八字文意混乱,当依郭庆藩引文改作『插也。质,犹珪,谓插』七字。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五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天道第十三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疏〕运,动也,转也。积,滞也,蓄也。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鼓动陶铸,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1,万物生成也。
  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疏〕王者法天象地,运御群品,散而不积,施化无方#2,所以六合同归,八方款附。
  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无所牵滞也。
  〔疏〕圣道者,玄圣素王之道也。随应垂逵,制法立教,舟航有识,拯济无穷,道合於天,德同於帝,出处不一,故有帝圣二道也。而运智救时,亦无滞蓄,慈造弘博,故海内服也。
  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3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注〕任其自为,故虽六通四辟而无伤於静也。
  〔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谓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无为,洞圣情之绝虑,通六合以生化,顺四序以施为,以此而总万乘,可谓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动,故日自为;晦进韬光,其犹昧合,动不伤寂,故无不静也。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
  〔注〕善之乃静,则有时而动也。
  〔疏〕夫圣人之所以虚静者,直置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静之故静也。若以静为善美而有情於为静者,斯则有时而动矣。
  万物无足以绕心者,故静也。
  〔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体二仪非有,万境皆空,是以参变同尘而无喧挠,非由饬励而得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4准,大匠取法焉。
  〔疏〕夫水,动则波流,止便澄静,悬鉴洞照,与物无私,故能明烛须眉,清而中正,治诸褒#5枉,可为准的,纵使工任之巧,犹须放水取平。故《老经》云,上善若水。此举喻前之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故所照无不洞明。
  〔疏〕夫圣人德合二仪,智周万物,岂与夫无情之水同日论邪。水静犹明烛鬓眉,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是以鉴天地之精微,镜万物之玄迹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6,
  〔注〕凡不平不至者,生於有为。
  〔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四者异名同实者也。欺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为平,道德用兹为至也。
  故帝王圣人休焉。
  〔注〕未尝动也。
  〔疏〕息虑,於静#7。
  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8矣。
  〔注〕伦,理也。〔疏〕既休虑息,则自与虚空合德;与虚空合德,则会於真实。会於真实之道,则自然之理也。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注〕不失其所以动。
  〔疏〕理虚静寂,寂而能动,斯得之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注〕夫无为也,则莘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此之谓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职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静无为,则臣下职任,各司忧责。斯则主上无为而臣下有事,故冕旎垂目而不与焉。
  无为黝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注〕俞俞然,从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夫有为滞境,尘累所以婴其心;无为自得,忧息不能处其虑。俞俞和乐,故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注〕寻其本皆在不为中来。
  〔疏〕此四句万物根原,故重举前言,结成其美#9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疏〕夫揖让之美,无出唐处;君臣之盛,莫先尧舜;故举二君以明四德,虽复南北两面,而平至一焉。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注〕此皆无为之至也。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疏〕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天子帝尧之德也,用此虚淡而居臣下者,玄圣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素王,自贵者,即老君尼父是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疏〕退居,谓晦迩隐处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饭山水,从容闲乐,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即巢许之流是也。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夫无为之体大矣,天下何所不为哉。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
  〔疏〕进为,谓显述出任也。夫妙体无为而同尘降述者,故能抚苍生於仁寿,弘至德於圣朝,着莫测之功名,显阿衡之功绩。是以天下大同,车书共执,尽善尽美,其唯伊望之伦乎。
  静而圣,动而王。
  〔注〕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无为也而尊,
  〔注〕自然为物所尊奉。
  〔疏〕其应静也,玄圣素王之尊;其应动也,九五万乘之贵;无为也而尊,出则天子,处则素主。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贵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注〕夫美配天者,唯朴素也。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注〕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
  〔疏〕夫灵府明静,神照洁白,而德合於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注〕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
  〔疏〕均,平也。调,顺也。且应感无心,方之影响,均平万有,大顺物情,而混进同尘,故与人和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注〕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整万物而不为戾,
  〔注〕变而相杂,故曰羹。自圣耳,非吾师之暴戾。
  〔疏〕圣,碎也。戾,暴也。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再称之者,叹美其德。言我所师大道,亭毒生灵,假令圣万物,亦无心暴怒,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此明虽复断截而非义也。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注〕仁者,兼爱之名耳;无爱,故无所称化。
  〔疏〕仁者,偏爱之进也。言大道开阖天地,造化苍生,慈泽无穷而不偏爱,故不为仁。
  长於上古而不为寿,
  〔注〕寿者,期之远耳;无期,故无所称寿。
  〔疏〕岂但长於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灭不生,亦复何夭何寿。郭注云,寿者,期之远耳。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注〕巧者,为之妙耳;皆自尔,故无所称巧。
  〔疏〕乘二仪以覆载,取万物以刻雕,而二仪以生化为功,万物以自然为用。生化既不假物,雕刻岂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则工拙之名於斯灭矣。郭注云,巧者,为之妙。
  此之谓天乐。
  〔注〕忘乐而乐足。
  〔疏〕所在任适,结成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疏〕既知天乐非哀乐,则知生死。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遣之运行,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疏〕妙本虚凝,将至阴均其寂泊;应述同世,与太阳合其波流。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疏〕德合於天,故无天怨;行顺於世,故无人非;我冥於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负幽显,有何鬼责也。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
  〔注〕动静虽殊,无心一也。
  〔疏〕天地也,结动静无心之义也。
  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
  〔注〕常无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谓之为一。物不能挠,谓之为定。祇为定於一心,故能王於万国。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
  一心定而万物服。
  〔疏〕一心凝寂者类死灰,而静为躁君,故万物归伏。
  言以虚静推於天地,通於万物,此之谓天乐。
  〔注〕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祇言用虚静之智,推寻二仪之理,通达万物之情,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故谓之天乐也?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天乐已。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逵同凡,合天地之至乐者,方欲畜养苍生,亭毒韦品也。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疏〕王者宗本於天地,故覆载无心;君主於道德,故生而不有;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盛德如此,尧之为君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
  〔注〕有余者,间暇之谓也。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注〕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为臣,亦有余也。
  〔疏〕不足者,吸汲之辞。有余者,闲暇之谓。言君主无为,智照宽旷,御用区宇,而闲暇有余;臣下有为,情虑狭劣,各有职司,为君所用,匪懈在公,犹恐不足。是知无为有事,劳逸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