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
〔注〕皆因而任之。
〔疏〕夫所乖舛,事业多端,是以步骤殊时,浇淳异世。故治之者莫先任物,铃须睹见其情事而察其所为,然后顺物而行,则无不当也。
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注〕使物为之,则不化也。
〔疏〕所有施行之事,教令之言,咸任物自为,而不使物从己。如此,则宇内苍生自然从化。
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注〕言指指麾顾昤而民各至其性也,任其自为故。
〔疏〕挠,动也。言动手指挥,举目顾盼,则四方钦附,万国来朝。圣治功能,其义如是。有本作显字者,言用显指挥,四方皆服。此中凡有三人:一圣,二德,三神。以上圣治,
以下次列德神二。愿闻德人。
〔疏〕前之圣治,以蒙敷释;德人之义,深所愿闻。
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
〔注〕率自然耳。
〔疏〕妙契道境,得无所得,故曰德人。德人凝神端拱,寂尔无思,假令应物行化,曾无谋虑。
不藏是非美恶。
〔注〕无是非於胸中而任之天下。
〔疏〕怀道抱德,物我俱忘,岂容蕴蓄是非,包藏善恶邪。
四海之内共利之之为悦,共给之之为安;
〔注〕无自私之怀也。
〔疏〕夫德人惠泽弘博,褊覃韦品,故货利将四海共同,资给与万民无别,是普#32天庆悦,率土安宁。
照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疏〕夫婴儿失母,心照怅#33而无所依;行李迷途,神傥莽而无所据。
用斯二事,以况德人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注〕德者,神人述也,故曰容。
〔疏〕寡欲止#34分,故财用有余;不责滋味,故饮食取足;性命无求,故不知所从来也。总结前义,故云德人之容。
愿闻神人。
〔注〕愿闻所以述也。
〔疏〕德者,神人之逵耳,愿闻所以述也。
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
〔注〕乘光者乃无光。
〔疏〕乘,用也。光,智也。上品神人,用智照物,虽复光如日月,即照而亡,寨体黜聪,心形俱遣,是故与形灭亡者也。
此谓照旷。
〔注〕无我而任物,空虚无所怀者,非阁塞也。
〔疏〕智周万物,明逾三景,无幽不烛,岂非旷远。
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
〔注〕情尽命至,天地乐矣。事不妨乐,斯无事矣。
〔疏〕穷性命之致,尽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问而未尝不逍遥快乐。既达物我虚幻,是以万事销亡。
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注〕情复而混冥无进也。
〔疏〕夫忘照而照,照与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仪并乐。故能观万物之还原,睹四生之复命,是以混沌无分而冥同一道也。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於武王之师。
〔疏〕门与赤张,姓也。无鬼,满稽,名也。二千五百人为师,师,众也。武王伐纣,兵渡孟津,是时则二人共观。
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罹此患也。
〔疏〕罹,遭也。虞舜以揖让御时,武王以干戈济世。而揖让干戈,优劣县隔。以斯商度,互有不及之言。而兵者不祥之器,故遭残杀之祸也。
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注〕言二圣俱以乱故治之,则揖让之与用师,直是时异耳,未有胜负於其问也。
〔疏〕均,平也。若天下太平,物皆得理,则何劳虞舜作法治之。良由尧年将喊,其德日衰,故让重华,令其缉理也。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
〔注〕均治则愿各足矣,复何为计有虞氏之德而推以为君哉。许无鬼之言是也。
〔疏〕宇内清夷,志愿各足,则何须计有虞氏之德而推之为君。此领悟无鬼之言,许其有理也。
有虞氏之药疡也,
〔注〕天下皆息创乱,故求虞氏之药。
〔疏〕疡,头疮也。夫身上患创,故求医疗,亦犹世逢纷扰,须圣人治之。是以不病则无医,不乱则无圣。
秃而施髻,病而求医。
〔疏〕鬓发如云,不劳施松,幸无疾恙,岂假医人。是知天下清平,无烦大圣。此之二句,总结前二事也。
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憔然,圣人羞之。
〔注〕明治天下者,非以为荣。
〔疏〕操,执也。修,理也。焦#35然,憔悴貌。夫孝子之治慈父,既不伐其功绩,圣人之救祸乱,岂矜以荣显。事不得已,是故羞之。
至德之世,不尚贤,
〔注〕贤当其位,非尚之也。
〔疏〕夫不肖与贤,各当其分,非尚之以别贤。
不使能;
〔注〕能者自为,非使之也。
〔疏〕上拙习性,不相夸企,非尚而使之。
上如标枝,
〔注〕出物上而不自高也。
〔疏〕君居民上,恬淡虚忘,犹如高树之枝,无心荣贵也。
民如野鹿;
〔注〕放而自得也。
〔疏〕上既无为,下亦淳朴,譬彼野鹿,绝君王之礼也。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疏〕端直其心,不为邪恶,岂识裁非之义。率乎天理,更相亲附,宁知偏爱之仁者也。
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
〔注〕率性自然,非由知也。
〔疏〕率性成实,不知此实为忠;任其当理,岂将此当为信。
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注〕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
〔疏〕赐,蒙愿也。蠢动之物,即是精爽之类,更相驱使,理固自然。譬彼股肱,方兹耳目,既无心於为造,岂有情於蒙赖。无为理物,其义亦然。
是故行而无边,
〔注〕主能任其自行,故无进也。
〔疏〕君民淳朴,上下和平,率性而动,故无迩之可记。
事而无传。
〔注〕各止其分,故不传教於彼也。
〔疏〕方之首足,各有职司,止其分内,不相传习。迩既昧矣,事亦灭焉。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疏〕善事父母为孝。谈,伪也。馅,欺也。不以正求人谓之馅。为臣为子,事父事君,不馅不谈,尽忠尽孝;此乃再子之盛德也。
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注〕此直违俗而从君亲,故俗谓不肖耳,未知至当正在何许。
〔疏〕不肖,犹不似。君父言行,不择善恶,直致随时,曾无练争之心,故世俗之中,实为不肖,未知正理的在可许也。
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导#36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於亲而尊於君邪?
〔注〕言俗不为尊严於君亲而从俗,俗不谓之馅,明尊严不足以服物,则服物者更在於从俗也。是以圣人未尝独异於世,铃与时消息,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岂有背俗而用我哉。
〔疏〕严,教也。此明违从不定也。世俗然善,则谏争是也。夫违俗从亲,为之导谈,而违亲从俗,岂非馅佞邪。且有逆有顺,故见是见非,而违顺既空,未知正在何处,又违亲从俗,岂谓尊严君父。
谓己导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
〔注〕世俗遂以多同为正,故谓之导谈,则作色不受。
而终身导人也,终身谀人也,
〔注〕亦不问道理,期於相善耳。
〔疏〕勃,怫,皆嚷貌也。导,达也,谓其馅佞以媚君亲也。言世俗之人,谓己馅佞,即作色而怒,不受其名,而终身导谈,举世皆尔。
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37坐。
〔注〕夫合譬饰辞,应受导谈之罪,而世复以此得人以此聚众亦为从俗者,怛不见罪坐也。
〔疏〕夫能合於譬喻,饰於浮词,人皆竞趋,故以聚众,能保其终始,合其本末,众既从之,故不相罪坐也。譬,本有作璧字者,言合珪璧也。
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导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
〔注〕世皆至愚,乃更不可不从。
〔疏〕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以象天地,红紫之色,问而为彩,用此华饰,改动容貌,以媚一世,浮伪之人,不谓导谈,翻且从君馅佞。此乃与夫流俗之人而徒党,更相彼此,通用是非,自谓殊於众人,可谓愚痴之至。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注〕夫圣人道同而帝王殊进者,诚世俗之惑不可解,故随而任之。
[疏〕解,悟也。灵,智也。知其愚惑者,圣人也。随而任之,故愚非惑也。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议阁鄙,触境生迷,所以竟世终身不觉悟也。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注〕天下都惑,虽我有求商至道之情而终不可得。故尧舜汤武随时而已。
〔疏〕适,往也。政,至也。惑,迷也。析,求也。夫三人同行,一人迷路,所往之方,犹自可至,惑少解多故也;二人迷.则神劳而不至,迷胜悟劣故也。今宇内皆惑,庄生虽求向至道之情,无由能致,故可悲伤也。
大声不入於里耳,
〔注〕非委巷之所尚也。
《折杨》《皇萼》#38,则磕然而笑。
〔注〕俗人得情曲,则同声动笑也。
〔疏〕大声,谓咸池大韶之乐也,非下里委巷之所闻。《折杨》《皇华》,盖古之浴中小曲也,斥狎鄙野,故嗑然动容,同声大笑也。昔魏文侯听於古乐,悦然而睡,闯郑卫新声,欣然而喜,即其事也。
是故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
〔注〕不以存怀。
〔疏〕至妙之谈,超出俗表,枚谓之高言。适可蕴常圣之厦府,岂容止於众人之智乎。大声不入於里耳,高言固不止於众心。
至言不出,俗盲胜也。
〔注〕此天下所以未尝用圣而常自用也。
〔疏〕出,显也。至道之言,淡而无味,不入委巷之耳,岂止众人之心。而流俗之言,饰词浮伪,犹如折杨之曲,喜听者多。俗说既其当途,至言於乎隐蔽,故《齐物》云,言隐於荣华。
以二垂#39踵惑,而所适不得矣。
〔注〕各有信据,故不知所之。
〔疏〕踵,足也。夫迷方之士,指北为南,二惑既生,垂脚不得,一,人亦无由独进,砍达前所,其可得乎。此复释前惑者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
〔疏〕夫二人垂踵,所适尚难,况天下皆迷,如何得正。故虽有求向之心,其固不可得。此释前不亦悲乎,伤欺既深,所以郑重。
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
〔注〕即而同之。
〔疏〕释,放也。迷惑既深;造次难解,而强钦正者,又是一愚,莫若放而不推,则物我安矣。
不推,谁其比忧,
〔注〕趣令#40得当时之适,不强推之令解也,则相与无忧於一世矣。
〔疏〕比,与也。若任物解惑,弃而不推,则彼此逍遥,忧息谁与也。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注〕厉,恶人也。言天下皆不愿为恶,或迫於苛役,或迷而失性耳。然迷者自思复,而厉者自思善,故我无为而天下自化。
〔疏〕厉,丑病人。遽,速也。汲汲,勿迫貌。言丑人半夜生子,速取火而看之,情意忽忙,恐其似己。而厉丑恶之甚,尚希改丑以从妍,欲明愚惑之徒,岂不厌迷以思悟邪。释之不推,自无忧息。
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於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於失性一也。
〔疏〕牺,刻作牺牛之形,以为祭器,名曰牺尊也。问,别。既削刻为牛,又加青黄文饰,其一断弃之沟渍,不被收用。若将此两断相比,则美恶有殊,其於失丧性一也。此且起譬也。
蹶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疏〕此合谕也。桀坏之纵凶残,曾史之行仁义,虽复善恶之迸有别,而丧真之处实同。
且夫失性有五:
〔疏〕迷情失性,抑乃多端,要且而言,其数有五。
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疏〕五色者,青黄赤白黑也,流俗耽责,以此乱目,不能见理,故曰不明也。
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疏〕五声,谓官商角征羽也。淫滞俗声,不能闻道,故日不聪。
三曰五臭熏鼻,困傻中颗;
〔疏〕五臭,谓擅熏香经腐。惶,塞也,谓刻贼不通也。言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伤颗额也。外书呼为臭也。故《易》云其臭如兰;《道经》谓五香,故《西升经》云香味是充也。
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疏〕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厉,病;爽,失也。令人着五味,秽浊口根,遂使咸苦成疠,舌失其味,故言厉爽也。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疏〕趣,取也。滑,乱也。顺心则取,违情则舍,挠乱其心,使自然之性驰竞不息,轻浮躁动,故曰飞扬也。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疏〕总结前之五事,皆是伐命之刀,害生之斧,是生民之巨害也。
而扬墨乃始离歧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
〔疏〕离趺,用力貌也。言杨朱、墨翟,各擅己能,失性害生,以此为得,既乖自然之理,故非庄生所得也。
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鹊之在於笼也,亦可以为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