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27赵本『僇』作『仙』。
#28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之』均作『知』。
#29郭庆藩引文『点』作『默』。
#30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俱无『众』字。
#31《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此以』作『以此因』。
#32世德堂本无『其存人之国也』句。
#33郭庆藩引文『己矣』二字作『则固』,下句『亡』下『也』字作『则』。
#34世德堂本『之』下有『也』字。
#35『人』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当补。
#36世德堂本『响』作『向』,下同。
#37郭庆藩引文『博』作『劣』。
#38『广』字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注文补。
#39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无『其』字。
#40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身』俱作『易』。
#41此处〔疏〕文原缺,今依郭庆藩引文补足。
#42此处〔注〕文原缺,今依郭庆藩引文补足。
#43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让』俱作『辞』。
#44『礼』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当改作『理』。
#45郭庆藩引文『生』作『性』。
#46『羌」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作『蜕』。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四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天地第十二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注〕均於不为而自化也。
〔疏〕夫二仪生育,覆载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其状不殊,念念迁谢,实唯均等,所谓亭之也。故云天地生我并生。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注〕一以自得为治。
〔疏〕夫四生万物,其类最繁,至於率性自得,斯理唯一,所谓毒之也。故又云万物与我为一。
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注〕天下异心,无心者主也。
〔疏〕黔首卒隶,其数虽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无心因任,允当斯位。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注〕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也。
〔疏〕原,本也。夫君主人物,铃须以德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1矣。
〔注〕任自然之运动。
〔疏〕玄,远也。古之君,谓三皇已前帝主也。言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也,盖何为哉。此引古证今,成天德之义也。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
〔注〕无为者,自然为君,非邪也。
〔疏〕以虚通之理,观应物之数,而无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当於王道。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注〕各当其分,则无为位上,有为位下也。
〔疏〕夫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事,尊卑劳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观察,分义分明。
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当其所能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优劣,能受职则物无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注〕无为也,则天下各以其无为应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备足,或走或飞,咸应其用,不知所以,岂复措心。故以理褊观,则庶物之应备。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
〔注〕万物莫不皆得,则天地通。
〔疏〕通,同也。同两仪之覆载,与天地而俱生者,德也。
行於万物者,道也;
〔注〕道不塞其所由,则万物自得其行矣。
〔疏〕至理无塞,恣物往来,同行万物,故曰道也。
上治人者,事也;
〔注〕使人人自得其事。
〔疏〕虽则治人,因其本性,物各率能,威自称适,枚事事有宜而天下治也。
能有所艺者,技也。
〔注〕技者万物之不用也。
〔疏〕率其本性,自有艺能,非假外为,故真技衍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义,义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注〕夫本末之相兼,犹手臂之相包,故一身和则百节皆适,天道顺则本末俱畅。
〔疏〕兼,带也,济也,归也,夫艺能之技,叉须带事。不带於事,技衍何施也。事苟失宜,技#2便无用。虽行於义,不可乖德;虽有此德,理须法道虚通;故曰虚通,终归自然之衍。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是故示本能摄末,自浅之深之义。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无为,兼道所以无欲。故古之帝王养畜拿庶者,何为哉?盖无欲而苍生各足,无为而万物自化也。
渊静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则比屋而可封。故《老经》云我好静而民自正。
《记》曰:通於一而万事毕。
〔疏〕一,道也。夫事从理生,理叉包事,本能摄末,故知一,万事毕。语在《西升经》,庄子引以为证。
无心得而鬼神服。
〔注〕一无为而韦理都举。
〔疏〕夫进混人问之事,心证自然之理,而穷原彻际,妙极重玄者,故在於显则为人物之所归,处於幽则为鬼神之所服。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剖心焉。
〔注〕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剧而去之。
〔疏〕失子者,老子也。庄生师老君,故曰夫子也。制,去也,洒也。虚通之道,包罗无外,二仪待之以覆载,万物得之以化生,何莫由斯,最为物本。叹洋洋之美大,以勖当世之君王,可不法道之无,为洗去有心之累者邪。
无为为之之谓天,
〔注〕不为此为,而此为自为,乃天道。
〔疏〕无为为之,率性而动也。天机自张,故谓之天。此不为为也。
无为言之之谓德,
〔注〕不为此言,而此言自言,乃真德。
〔疏〕寂然无说而应答无方,譬县镜高堂,物来斯照,语默不殊,故谓之德也。此不言而言者。
爱人利物之谓仁,
〔注〕此任其性命之情也。
〔疏〕慈若云行,爱如雨施,心无偏执,德泽弘普,惜其性命,故谓之仁也。
不同同之之谓大,
〔注〕万物万形,各正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
〔疏〕夫刻雕众形,而性情各异,率其素分,素合自然,任而不割,故谓之大也。
行不崖异之谓宽,
〔注〕玄同彼我,则万物自容,故有余。
〔疏〕夫韬光晦述,而混俗扬波,若树德不异於人,立行岂殊於物哉。而心无崖际,若万顷之陂,林薮苍生,可谓宽容矣。
有万不同之谓富。
〔注〕我无不同,故能独有斯万。
〔疏〕位居九五,威夸万乘,任庶物之不同,顺苍生之为异,而韦性咸得,故能富有天下也。
故执德之谓纪,
〔注〕德者,人之纲。
〔疏〕能持己有之德行者,可谓韦物之纲纪也。
德成之谓立,
〔注〕非德而成者,不可谓立。
〔疏〕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济物也。
循於道之谓备,
〔注〕夫道非偏物也。
〔疏〕循,顺也。能顺於虚通,德行方足。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注〕内自得也。
〔疏〕挫,屈也。一毁誉,混荣辱,不以世物屈节,其德完全。
君子明於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
〔注〕心大,故事无不容也。
〔疏〕韬,包容也。君子赞人,肆於已前十事,则能包容物务,心性宽大也。
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注〕德泽滂沛,任万物之自往也。
〔疏〕逝,往也。心性宽闲,德泽滂沛,故为常生之所归往也。
若然者,藏#3金於山,藏珠於渊,
〔注〕不贵难得之物。
〔疏〕若如前行,便是无为,既不羡於荣华,故不贵於宝货。是以珠生於水,不索故藏之於渊;金出於山,不求故韬之於岳也。
不利货财,
〔注〕乃能忘我,况货财乎。
〔疏〕虽得珠玉,尚不食以资身;常用货财,岂复将为利也。
不近贵富;
〔注〕自来寄耳,心常去之远也。
〔疏〕寄去寄来,不哀不乐,故外疏远乎轩冕,内不近乎富贵也。
不乐寿,不一及夭:
〔注〕所谓县解。
〔疏〕假令寿年延永,不以为乐,性命夭促,不以为哀。
不荣通,不丑穷;
〔注〕忘夭寿於胸中,况穷通之闲哉。
〔疏〕富贵荣达,不以为荣华;责贱窒塞,不以为丑。辱寿夭尝#4不以措意,荣辱之情,岂容介怀。
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注〕皆委之万物也。
〔疏〕光临宇宙,统御天下,四海珍宝,总系一人而行不利货财委之万国,岂容拘束入己,用为私分也。
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
〔注〕忽然不觉荣之在身。
〔疏〕覆有黔黎;主领天下,而推功於物,忘其富贵,故不以己大而荣显也。
显则明,
〔注〕不显则默而止。
〔疏〕明,彰也。虽坐汾阳,丧其天下,铃也显智,,岂日韬光也。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注〕蜕然无所在也。
〔疏〕忘於物我,故万物可以为一府;冥於变化,故死生同其形状。死生无变於己,况穷通夭寿之问乎。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浮乎其清也。
〔疏〕至理深玄,譬犹渊海,胶然清洁,明烛鬓眉。渊则叹其居寂#5以深澄,僇则叹其虽动而怛洁也。本亦作君字者。
金石不得,无以呜。
〔注〕声由寂彰。
〔疏〕呜由寂彰,应由真起也。
故金石有声,不考不呜。
〔注〕因以喻体道者物感而后应也。
〔疏〕考工,击也。夫金石之内,素蕴官商,若不考击,终无声响。亦由至人之心,实怀圣德,物若不感,无由显应。前托渊水以明至道,此寄金石以显圣心。
万物孰能定之。
〔注〕应感无方。
〔疏〕喻彼明镜,方兹虚谷,物来斯应,应而无心。物既修短无穷;应亦方圆无定。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於事,
〔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於事也。
〔疏〕素,真也。逝,往也。王盛#6不骄不矜,任真而往,既抱朴以清高,故羞通於物务。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注〕本立而知不逆。
〔疏〕神者,不测之用也。常在理上,往而应物也。不测之神,知通於物,此之妙用,叉资於本。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义也。
故其德广,
〔注〕任素通神,而后弥广。
〔疏〕夫清素无为,任真而往,神知通物,而怛立本原,用不乖体,动不伤寂。德行如是,岂不大中之者邪。
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注〕物探之而后出耳,非先物而唱也。
〔疏〕探,求也。夫至圣虚怀,而物我斯应,自非物求圣德,无由显出圣心。圣心之出,良由物探。欲和#7而不唱,不为物先。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疏〕形者,七尺之身;生者,百龄之命;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万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鉴照理原,故非德不明。《老经》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
〔疏〕存,任也。穷,尽也。任形容之妍丑,尽生龄之夭寿,立盛德以匡时,用至道以通物。能如是者,其唯王德乎。
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
〔注〕忽,勃,皆无心而应之貌。动出无心,故万物从之,斯荡荡矣。故能存形穷生,立德明道而成王德也。
〔疏〕荡荡,宽平之名。忽,勃,无心之貌。物感而动,逗机而出,因循任物,物则从之。犹具众美,故为王德也。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疏〕至道深玄,圣心凝寂,非色不可以目视,绝声不可以耳听。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注〕若夫视听而不寄之於寂,则有合昧而不和也。
〔疏〕虽复冥冥非色,而能陶甄万象;乃云寂寂无响,故能谐韵八音。欲明从体起用,功能如是者也。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注〕穷其原而后能物物。
〔疏〕即有即无,即寂即应,遣之又遣,故深之又深。既而穷理尽性,故能物众物也。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注〕极至顺而后能尽妙。
〔疏〕神者,不测之名。应寂相即,有无洞达,既而非测非不测,亦不#8非测,乃是神之精妙。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
〔注〕我确斯而都任彼,则彼求自供。
〔疏〕遣之又遣,乃曰至无。而接物无方,随机称适,千差万品,求者即供,若县镜高堂,物来斯照也。
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注〕皆恣而任之,会其所极而已。
〔疏〕骋,纵也。宿,会也。若夫体故至无,所以随求称适,故能顺时因任,应物多方,要在会归而不滞一。故或大或小,乍短乍长,乃至修远,其来者,随彼机务,悉供其求,应病以药,理无不当。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9归,遗其玄珠。
〔注〕此寄明得真之所由。
〔疏〕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动,位在北方。譬迷心绿镜,合无所照,故言赤水北也。昆丘,身也。南是显明之方,望是观见之义,玄则疏远之目,珠乃珍贵之宝。'欲明世问韦品,莫不身心迷妄,驰骋耽者,无所觉知,合似北方,动如流水,迷真丧道,实此之由。今欲返本还源,析真访道,是以南望示其照察,还归表其复命,故先明失真之处,后用显得道之方。法所显方法,列在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