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使知索之而不得,
  〔注〕言用知不足以得真。
  〔疏〕索,求也。故绝虑不可以心求也。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
  〔疏〕非色,不可以目取也。
  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注〕聪明吃诟,失真愈远。
  〔疏〕吃诟,言辨也。离言不可以辨索。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疏〕罔象,无心之谓。离声色,绝思虑,故智与离朱自涯而反,吃诟言辨,用力失真,唯罔象无心,独得玄珠也。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注〕明得真者非用心也,象罔然即真也。
  〔疏〕离娄迷性,恃明目而丧道,轩辕悟理,叹罔象而得珠。勖诸学生,故可以不离形去智,黜聪享体邪。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被衣。
  〔疏〕已上四人,并是尧时隐士,厌秽风尘,怀道抱德,清康洁己,不同人世,尧知其贤,欲让天下。庄生示有承禀,故具列其师资也。
  尧问於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
  〔注〕谓为天子。
  吾藉王倪以要之。
  〔注〕欲因其师以要而使之。
  〔疏〕配,合也。藉,因也。尧云:啮缺之贤者,有合天,位之德,庶因王倪,遥能屈政。情事不次,故问许由o
  许由曰:殆哉圾于天下。
  〔注〕圾,危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若要啮缺,让万乘,危亡之征,其则不远也。
  啮缺之为人也,聪明截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
  〔注〕聪敏过人,则使人跋之,屡伤於民也。
  〔疏〕欢,圣也。给,捷也。敏,速也。夫圣人治天下也,冕流垂目,难绩塞耳,所以杜聪明,不欲多闻见。今啮缺乃内怀圣智,外眩聪明,词锋捷辫,计数宏达,德行性机,所作过人;其述既彰,铃以为息。危亡之状,列在已下。
  而又乃以人受天。
  〔注〕用知以求复其自然。
  〔疏〕物之丧真,其日已久,乃以心智之衍,令复其初,故自然之性失之远。
  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
  〔注〕夫过生於聪知,而又役知以禁之,其过弥甚矣。故曰,无过在去知,不在於强禁。
  〔疏〕过之所由生者,知也。言啮缺但知审禁苍生之过息,而不知息生之由智也。
  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
  〔注〕若与之天下,彼且遂使后世任知而失真。
  〔疏〕若与天位,令御韦生,铃运乎心智,悦乎天理,则物皆丧己,无复自然之性也。
  方且本身而异形,
  〔注〕夫以万物为本,则韦变可一而异形可同。斯迸也,将遂使后世由己以制物,则万物乖矣。
  〔疏〕方,将也。夫圣人无心,因循任物。今啮缺以己身为本,引物使归,令天下异形,从我之化。物之失性,实此之由,后世之患,自斯而始也。
  方且尊知而火驰,
  〔注〕贤者当位於前,则知见尊於后,奔竞而火驰也。
  〔疏〕夫不能忘智以任物,而尊智以御世,遂将徇迸,拾己效人,驰骤奔逐,其速如火矣。
  方且为绪使,
  〔注〕将兴后世事役之端。
  〔疏〕绪,端也。使,役也。不能无为,而任知御物,后世劳役,自此为端。
  方且为物该,
  〔注〕将遂使后世拘牵而制物。
  〔疏〕演,碍也。不能用道以通人,方复任智以碍物也。
  方且四顾而物应,
  〔注〕将遂使后世指麾以动物,令应上务。
  〔疏〕方将顾昤四方,抚安万国,令彼之氓黎,应我之化法。
  方且应众宜,
  〔注〕将遂使后世不能忘善,而利仁以应宜也。
  〔疏〕用一己之知,应众物之宜,既非无心,未免危殆矣。
  方且与物化,
  〔注〕将遂使后世与物相逐,而不能自得於内。
  〔疏〕将我己知,施与物众,令庶物从
  化,物既失之,我亦未得也。
  而未始有恒。
  〔注〕此皆尽当时之宜也,然今日受其德,而明日承其弊矣,故曰未始有叵o
  〔疏〕以智理物,政出多门,前荷其德,后遭其弊,既乖淳古,所以无怛。
  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
  〔注〕其事类可得而祖效。
  〔疏〕族,薮也。夫啮缺隐居山薮,高尚其志,不能混逵,未足配天。而流俗之中,罕其辈类,故志尚清遐,良可效耳。
  可能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
  〔注〕众父父者,所以述也。
  〔疏〕父,君也。言啮缺高尚无为,不夷乎俗,虽其道可迷,适可为众人之父,而未可为父父也。父父者,尧也。夫尧寄坐万物之上,而心驰乎姑射之山,往见四子之时,即在汾阳之地。是以即寂而动,即动而寂,无为有为,为无为有,有无一时,动寂相即,故可为君中之君,父中之父。所谓穷理尽性,玄之又玄,而为众生之父,故其宜矣。故郭注云,父父者所以进也,
  治,乱之率也o
  〔注〕言非但治主,乃为乱率。
  〔疏〕率,主也。若用智理物,当时虽治,於后叉乱。二途皆以智为率。
  北面之祸也,
  〔注〕夫桀纣非能杀贤臣,乃赖圣知之逵以祸之。
  〔疏〕桀纣赖圣智以杀贤臣,故圣智是北面之祸也。
  南面之贼也。
  〔注〕田恒非能杀君,乃资仁义以贼之。
  〔疏〕田怛资仁义以杀主,故仁义南面之贼。注云,田怛非能杀君,乃资仁义以贼之。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
  〔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嘻,叹声也。封人见尧有圣人之德,光临天下,请祝愿常#10富,庶享多福。
  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疏〕夫富寿多男子,实为繁挠,而能体之者,废无为。故寄彼二人,明兹三息。辞让之旨,列在下文。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
  〔疏〕前之三事,人之大欲存焉。汝独致辞,有何意谓。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疏〕夫子胤扶疏,忧惧斯重;财货殷盛,则事业实繁;命寿延长,则贻困辱。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疏〕我曰言汝有无双照,便为体道圣人;今既拾有趣无,适是贤人君子也。
  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注〕物皆得所而志定也。
  〔疏〕天地造化为万物,各有才能,量才授官,有何忧惧。
  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
  〔注〕寄之天下,故无事也。
  〔疏〕百姓丰饶,四海殷实,寄之韦有而不以私焉,斯事无为也。
  夫圣人,鹑居
  〔注〕无意而期安也。
  而毂食,
  〔注〕仰物而足。
  〔疏〕鹑,鹊鹑也,野居而无常处。壳者,乌之子,食铃仰母而足。圣人寝处检薄,譬彼鹊鹑;供誊栽充,方兹谷鸟。既无心於侈靡,岂有情於滋味乎。
  乌行而无彰;
  〔注〕率性而动,非常进也。
  〔疏〕彰,文逵也。夫圣人灰心灭智而与物俱冥,犹如乌之飞行,无踪迹而可见也。
  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
  〔注〕猖狂妄行而自蹈大方也。
  〔疏〕运属清夷,则抚临亿兆;物来感我,则应时昌盛。郭注云猖狂妄行,恐乖文旨。
  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问;
  〔注〕虽汤武之事,苟顺天应人,未为不问也。故无为而无不为者,非不间也。
  〔疏〕问音#11闲。时逢扰乱,则混俗韬光,修德隐迩,全我生道,嘉遁闲居,逍遥遁世。所谓隐显自在,用拾随时。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注〕夫至人极寿命之长,任穷理#12之变,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故云厌世而上仙也。
  〔疏〕夫圣人达生死之不二,通变化之为一,故能一尽天年之修短,厌嚣俗以消升。何铃鼎湖之举,独为上仙,安期之寿,方传千岁。
  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注〕气之散,无不之。
  〔疏〕精灵上升,与太一而冥合,乘云御气,届于天帝之乡。
  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疏〕三息,前富寿多男子也。夫驾造物而来往,乘变化而遨游,三息本自虚无,七尺来从非有,殃辱之事,曾何足云。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疏〕请言既饱,封人於是去之。尧方悟非,所以请答也。
  封人曰:退已#13。
  〔疏〕所疑已次,宜速退归。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
  〔疏〕伯成子高,不知何许人也,盖有道之士也。
  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疏〕唐虞之世,南面传孤,逮乎有夏,退耕於野。出处顿殊,有何意谓。
  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
  〔疏〕夫赏罚者,所以着劝畏也。而尧以无为为治,物物从其化,故百姓不待其褒赏而自勉行善,无劳刑罚而畏恶不为。此显之圣明,其德如是。
  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疏〕盛行赏罚,百姓犹不仁,至德既衰,是以刑书滋起,故知将来之乱,从此始焉。
  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侣侣乎耕而不顾。
  〔注〕夫禹时三圣相承,治成德备,功美渐去,故史籍无所载,仲尼不能问,是陕虽有天下而不与焉,斯乃有而无之也。故考其时而禹为最优,计其人则虽三圣,故一尧耳。时无圣人,故天下之心俄然归启。夫至公而居当者,付天下於百姓,取与之非己而往故失之不求,得之不辞,忽然恫然而来,是以受非毁於康节之士而名列於三王,未足怪也。庄子因斯以明尧之弊,弊起於尧而衅成於禹,况后世之无圣乎。寄远述於子高,使弃而不治,将以绝圣而反一,遗知而宁极耳。其实则未闻也。夫庄子之言,不可以一涂诂,或以黄帝之述秃尧舜之经,岂独贵尧而贱禹哉。故当遗其所寄,而录其绝圣弃智之意焉。
  〔疏〕阖#14何不#15也。落,废也。他亿,耕地之貌。伯成谓禹为夫子。夫子何不行去邪。莫废我农事。於是用力而耕,不复顾昤也。夫三圣相承,盖无优劣,但浇淳异世,故其迸不同。郭注云弊起於尧而衅成於禹者,欲明有圣不如无圣,有为不及无为,故高远进,以明绝圣弃智者耳。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注〕无有,故无所名。
  〔疏〕泰,太,初,始也。无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太初之时,惟有此无,未有於有。有既未有,冬将安寄。故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注〕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无也。然庄子之所以屡称无於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难,而犹上不资於无,下不待於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又何营生於已生以失其自生哉。
  〔疏〕一应#16道也,有无一之名而无万物之状。
  物得以生,谓之德;
  〔注〕夫无不能生物,而云物得以生,乃所以明物生之自得,任其自得,斯可谓德也。
  〔疏〕德者,得也,谓得此也。夫物得以生者,外不资乎物,内不由乎我,非无非有,不自不他,不知所以而生,故谓之德也。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问,谓之命,
  〔疏〕虽未有形质,而受质以有素分,然且此分修短,愁乎更无问隙,故谓之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疏〕留,静也。阳动阴静,氛氲升降,分布三才,化生万物,物得成就,生理具足,谓之形也。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注〕夫德形性命,因变立名,其於自尔一也。
  〔疏〕体,质;保,守也。弃受形质,保守精神,形则有丑有妍,神则有愚有智。既而宜便轨则,各自不同,素分一定,更无改易,故谓之性也。
  性修反德,德至伺於初。
  〔注〕怛以不为而自得之。
  〔疏〕率此所弃之性,循复生初之德,故至其德处,同於太初。
  同乃虚,虚乃大。
  〔注〕不同於初,而中道有为,则其怀中故为有物也,有物而容养之德小矣。
  〔疏〕同於太初,心乃虚豁;心既虚空,故能包容广大。
  合喙呜,
  〔注〕无心於言而自言者,合於喙吗。
  〔疏〕喙,鸟。也。心既虚空,迩复真物,故其说合彼乌呜。乌吗既无心於是非,圣言岂有情於憎爱。
  喙呜合,与天地为合。
  〔注〕天地亦无心而自动。
  〔疏〕言既合於鸟吗,德亦合於天地。天地无心於覆载,圣人无心於言说,故与天地合也。
  其合缙缙,若愚若昏,
  〔注〕坐忘而自合耳,非照察以合之。
  〔疏〕缙,合也。圣人内符至理,外顺常生,唯迸与本,罄无不合,故曰缙缙。是混俗扬波,同尘万物,既若愚蠢,又如昏暗。又解:既合喙吗,又合天地,亦是缙缙。
  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注〕德玄而所顺者大矣。
  〔疏〕总结已前,欺其美盛。如是之人,可谓深玄之德,故同乎太初,大顺天下也。
  夫子问于老聘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
  〔注〕若相放效,强以不可为可,不然为然,斯矫其性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