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注〕与物无际。
  〔疏〕淇津,自然之气也。茫荡身心大同,自然合体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注〕坐忘任独。
  〔疏〕魂,好知为也。解释,遣荡也。莫然,无知;涤荡心灵,同死灰枯木,无知魂也。
  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
  〔注〕不知而复,乃真复也。
  〔疏〕云云,众多也。众多往来,生灭不离自然,归根明矣,岂得用知然后复命矣哉。
  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
  〔疏〕浑沌无知而任独,千变万化,不离自然。
  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注〕知而复之#28,与复乖矣。
  〔疏〕用知慕生本,乃离自然性也。
  无问其名,无阀其情,物固自生。
  〔注〕闯问则失其自生也。
  〔疏〕道离名言,理绝情虑。若以名问道,以情闯理,不亦远哉。能遣情忘名,任于独化,物得生理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注〕知而不默,常自失也。
  〔疏〕降道德之言,示玄点#29之行,立身以来,方今始悟。
  再拜稽首,起辞而行。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於己也。
  〔疏〕染习之人,迷执日久,同己喜惧,异己嫌恶也。
  同於己而欲之,异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注〕心欲出常为众舞也。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恶异者,铃欲显己功名,超出韦众。
  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
  〔注〕众皆以出众#30为心,故所以为众人也。若我亦欲出乎众,则与众无异而不能相出矣。夫众皆以相出为心,而我独无往而不同,乃大殊於众而为众主也。
  〔疏〕人以竞先出乎众为心,此是怛物鄙情,何能独超莘外。同其光尘,方大殊於众而为众杰。
  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
  〔注〕吾一人之所闻,不如众技多,故因众则宁也。若不因众,则众之千万,皆我敌也。
  〔疏〕用众人技能,因众人闻见,即无忿竞。所谓明者为之视,智者为之谋也。
  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
  〔注〕夫欲为人之国者,不因众之自为而以己为之者,此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见己为之息也。然则三王之所以利,岂为之哉?因天下之自为而任耳。
  〔疏〕用一己偏执为国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为丧身之大患也。
  此#31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疏〕侥,要也。以皇王之国利要求非分,为一身之幸会者,未尝不身遭顼败。万不存一,故云几何也。
  其存人之国也,#32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
  〔注〕己与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专制天下,则天下塞矣,己岂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万方有余丧矣。
  〔疏〕以侥幸之心为帝王之主,论存己矣#33无一成,语亡也有余败也。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疏〕此一句伤叹君王不知侥幸为弊矣。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疏〕九五尊高,四海宏巨,是称大物也。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
  〔注〕不能用物而为物用,即是物耳,岂能物物哉。不能物物,则不足以有大物矣。
  〔疏〕苟求三王之国,不能任物自为,翻为物用。已自是物,焉能物物。断不可也。
  而不物,故能物物。
  〔注〕夫用物者,不为物用也。不为物用,斯不物矣,不物,故物天下之物,使各自得也。
  〔疏〕不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
  〔注〕用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不穷。
  〔疏〕圣人通自然,达造化,运百姓心知,用群生耳目,是知物物者非物也。岂独戴黄屋,坐汾阳,佩玉玺,治天下哉?固当排六合,陵太清,超九州,游姑射矣。
  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注〕人皆自异而己独韦游,斯乃独往独来者也。独有斯独,可谓独有矣。
  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注〕夫与众玄同,非求贵於众,而众人不能不贵,斯至贵也。若乃信其偏见而以独异为心,则虽同於一致,故是俗中之一物耳,排独有者也。未能独有,而欲饕窃轩冕,冒取非分,众岂归之#34哉。故非至贵也。
  〔疏〕人皆自异而己独与韦游,斯乃独往独来者也。独有斯独,可谓独有矣。人#35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独有之人,苍生乐推,百姓荷戴。以斯为主,可谓至尊至贵也。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声之於响#36。
  〔注〕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大人之於天下何心哉?犹影响之随形声耳。
  〔疏〕大人,圣人也。无心感应,、应不以心,故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
  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
  〔注〕使物之所怀各得自尽也。
  〔疏〕圣人心随物感,感亦称机,尽物怀抱。
  为天下配。
  〔注〕问者为主,应故为配。
  〔疏〕配,匹也,先感为主,应者为匹也。
  处乎无响,
  〔注〕寂以待物。
  〔疏〕处,寂也。无感之时,心如桔木,寂无影响也。
  行乎无方。
  〔注〕随物转化。
  〔疏〕行,应机也。逗机不定方所也。
  挈汝适复之挠挠,
  〔注〕挠挠,自动也。提挈万物,使复归自动之性,即无为之至也。
  〔疏〕挠挠,自动也。逗机无方,还欲提挈汝等韦品,令归自本性,则无为至也。
  以游无端;
  〔注〕与化俱,故无端。
  〔疏〕游,心与自然俱游,故无朕逵之端崖。
  出入无旁,
  〔注〕玄同无表。
  〔疏〕出入尘埃生死之中,玄同造物,无边可见。
  与日无始;
  〔注〕与日新俱,故无始也。
  〔疏〕与日俱新,放无终始。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疏〕项,赞,论,语。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阀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
  大同而无己。
  〔注〕有己则不能大同也。
  〔疏〕合二仪,同大道,则物我俱忘也。
  无己,恶乎得有有。
  〔注〕天下之难无者己也。已既无矣,则韦有不足复有之。
  〔疏〕己既无矣,物焉有哉。
  睹有者,昔之君子;
  〔注〕能美其名者耳。
  〔疏〕行仁义,礼君臣者,不离有为君子也。
  睹无者,天地之友。
  〔注〕睹无则任其独生也。
  〔疏〕睹无为之妙理,见自然之正性,二仪非有,万物尽空,翻有入无,故称为友矣。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注〕因其性而任之则治,反其性而凌之则乱。夫民物之所以卑而贱者,不能因任故也。是以任贱者贵,因卑者尊,此叉然之符也。
  〔疏〕民虽居下,各有功能;物虽轻贱,咸负村用。物无弃材,人无弃用,庶咸亨也。
  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
  〔注〕夫事藏於彼,故匿也。彼各自为,故不可不为,但当因任耳。
  〔疏〕匿,藏也。事有隐显,性有工拙,或显於此,或隐於彼,或工於此,或拙於彼,但当任之,悉事齐也。
  厅而不可不陈者,法也;
  〔注〕法者妙事之进也,安可以逵赢而不陈妙事哉。
  〔疏〕法,言教也。以教望理,理妙法粗,取谕荃蹄,故须陈说故也。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
  〔注〕当乃居之,所以为远。
  〔疏〕义虽去道疏远,苟其合理,应须取断。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注〕亲则若偏,故广乃仁耳。
  〔疏〕亲虽偏爱狭博#37,周普广#38爱,乃大仁也。
  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
  〔注〕夫礼节者,息於系一,故物物体之,则积而周矣。
  〔疏〕积,厚也。节,文也。夫礼贵尚往来,人情华薄,故外示折旋,内敦积厚,此真礼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
  〔注〕事之下者,虽中非德。
  〔疏〕中,顺也。修道之人,和光处世,卑顺於物,而志行清高,涅而不缁其德也。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注〕事之难者,虽一非道,况不一哉。
  〔疏〕妙本一气,通生万物,甚自简易,其唯道乎。
  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注〕执意不为,虽神非天,况不神哉。
  〔疏〕神功不测,显晦无方,逗机无滞,合天然也。
  故圣人观於天而不助,
  〔注〕顺其#39自为而已。
  〔疏〕圣人观自然妙理,大顺韦物而不助其性分。此下释前文。
  成於德而不累,
  〔注〕自然与高会也。
  〔疏〕能使境智冥会,上德既成,自无瑕累也。
  出於道而不谋,
  〔注〕不谋而一所以为身。#40
  〔疏〕显出妙一之道,岂得待(显)谋而复说。#41〔疏〕《老经》云,为而不恃。仁慈博爱,贵在合宜,故无恃赖。
  薄於义而不积,
  〔注〕率性居远,非积也。#42
  〔疏〕先王篷庐,非可宝重,已陈刍狗,岂积而留。
  应於礼而不讳,
  〔注〕自然应礼,非由忌讳。
  〔疏〕妙本湛然,进应於礼,岂拘忌讳。
  接於事而不让#43,
  〔注〕事以理#44接,能否自任,应动而动,无所辞让。
  〔疏〕混俗扬波,因事接物,应机不取,亦无辞让。
  齐於法而不乱,
  〔注〕御粗以妙,故不乱也。
  〔疏〕因於物性,以法齐之,故不乱也。
  侍於民而不轻,
  〔注〕恃其自为耳,不轻用也。
  〔疏〕民惟邦本,本固而邦宁,故侍籍不敢轻用也。
  因於物而不去。
  〔注〕因而就任之,不去其本也。
  〔疏〕顺黔黎之心,因庶物之性,虽施於法教,不令杂於性本。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
  〔注〕夫为者,岂以足为故为哉?自体此为,故不可得而止也。
  〔疏〕物之禀生#45,功丹万殊,如蜕#46娘转丸,蜘蛛结网,出自天然,非关假学。故素无之而不可强为,性中有者不可不为也。
  不明於天者,不纯於德;
  〔注〕不明自然则有为,有为而德不纯也。
  〔疏〕合自然之理,则浇薄之德不纯也。
  不通於道者,无自而可,
  〔注〕不能虚己以待物,则事事失会。
  〔疏〕闭虚玄道性,故触事面培,谅无从而可也。
  不明於道者,悲夫。
  〔疏〕合天人之理,惑君臣之义,所作类蹙,深可悲伤。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注〕在上而任万物之自为也。
  〔疏〕无事无为,尊高在上者,合自然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注〕以有为为累者,不能率其自得也。
  〔疏〕司职有为,事累繁扰者,人伦之道。
  主者,天道也;
  〔注〕同乎天之任物,则自然居物上。
  〔疏〕君在上任物,合天道无为也。
  臣者,人道也。
  [注〕各当所任。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
  〔注〕君任无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与焉。二者俱以不为而自得,则君道逸,臣道劳,劳逸之际,不可同日而论之也。
  〔疏〕君位尊高,委之宰牧;臣道卑下,竭诚奉上;故君道逸,臣道劳,不可同日而语也。
  不可不察也。
  〔注〕不察则君臣之位乱矣。
  〔疏〕天道君而无为,人道臣而有事。尊卑有隔,劳逸不同,各守其分,则君臣咸无为也。叉不能鉴理,即劳逸失宜,君臣乱矣。夫二仪生育,变化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念念推迁,实为等均,所谓亭之毒之。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三竟
  #1郭庆藩引文『静』上有『其』字。
  #2四库本、世德堂本、浙江书局本『夭』均作『失』。
  #3郭庆藩引文『受』作『爱』。
  #4『伧』,四库本、世德堂本、浙江书局均作『怆』,郭庆藩《庄子集释》作『猜』,下注文同。
  #5郭庆藩引文『非』作『而』。
  #6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均无『自』字。
  #7赵本『圣』作『至』。
  #8赵本『大』作『太』。
  #9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若』均作『故』。
  #10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俱无『遂』字。
  #11郭庆藩引文『不』下有『知』,『愧』上有『无』。
  #12浙江书局本、世德堂本『斯』作『思』。
  #13浙江书局本、赵本『骄』均作『娇』,下同。
  #14王孝鱼依《阙误》引张君房本成疏改『上』作『山』。
  #15郭庆藩引文『放』作『於』。
  #16郭庆藩引文『搀抢』作『搀枪』。
  #17浙江书局本『间』作『闲』。
  #18『大』疑『夭』之误,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当改。
  #19『漠』疑『真』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及注文当改。
  #20郭庆藩引文『之』作『则』。
  #21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髁爵』作『脾雀』,下同。
  #22王孝鱼依《释文》改『木神』作『神木』。
  #23敖一疑『遨』之误,依郭庆藩引文当改。
  #24赵本『予』作『子』。
  #25『效』字疑衍,今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当删。
  #26『叹』字疑遗,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