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
〔注〕与物同宜而非朋党。
〔疏〕状,进也。义,宜也。降进同世,随物所宜,而虚己均平,曾无偏党也。
若不足而不承;
〔注〕冲#16虚无余,如若不足也;下之而无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韬晦冲虚,犹如神智不足;率也。
与乎其瓤而不坚也,
〔注〕常游於独而非固守#17。
〔疏〕觚,独也。坚,固也。彷徨放任,容与自得,遨游独化之场而不固执之。
张乎其虚而不华也;
〔注〕旷然无怀,乃至於实。
〔疏〕张,广大貌也。灵府宽闲,与虚空等量,而智德真实,故不浮华。
郦邮乎其似喜乎#18。
〔注〕至人无喜,畅然和适,故似喜也。
〔疏〕邓那,喜貌也。随变任化,所遇斯适,实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崔乎其不得已乎#19。
〔注〕动静行止,常居叉然之极。
〔疏〕崔,动也。已,止也。真人凝寂,应物无方,迫而后动,非关先唱故,不得已而应之者也。
痛乎进我色也,
〔注〕不以物伤己也。
〔疏〕清,聚也。进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清聚群生。是以应而无情,惠而不费,适我益我,神色终无喊损者也。
与乎止我德也;
〔注〕无所趋也。
〔疏〕虽复应动随世,接物逗机,而怛容与无为,作於真德,所谓动而常寂者也。
厉乎其似世乎#20。
〔注〕至人无厉,与世同行,故若厉也。
〔疏〕厉,危也。真人一於安危,冥於祸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厉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美里,虽遭危厄,不废无为之事也。
警乎其未可制也;
〔注〕高放而自得。
〔疏〕圣德广大,警然高远,超於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连乎其似好闭也,
〔注〕绵邈深远,莫见其门。
〔疏〕连,长也。圣德遐长,连绵难测。心如路绝,孰见其门,昏默音声,似如闭门,不闻见也。
悦乎忘其言也。
〔注〕不识不知而天机自发,故悦然也。
〔疏〕悦,无心貌也。放任安排,无为虚淡,得玄珠於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历显真人自利利他内外德行,从此以下,明真人利物为政之方也。
以刑为体,
〔注〕刑者,治之体,非我为。
以礼为翼,
〔注〕礼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为治,政之体本;以礼物为驭#21,物之羽仪。
以知为时,
〔注〕知者#22自,时之动,非我唱。
以德为循。
〔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顺也。用智照机,不失时候;以德接物,俯顺物情。以前略标,此以下解释也。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
〔注〕任治之自杀,故虽杀而宽。
〔疏〕绰,宽也。所以用刑法为治体者,以杀止杀,杀一惩万,故虽杀而宽简。是以惠者民之伟,法者民之父。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
〔注〕顺世之所行,故无不行。
〔疏〕礼虽忠信之薄,而为御世之首,故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动,非礼勿言,人而无礼,胡不迷死。是故礼之於治,要哉。羽翼人伦,所以大行於世者也。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於事也;
〔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居#23,不得已之势也,旷然无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会,居师人之极者,奚为哉?任时世之知,委爻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随机感以接物,运至知以应时,理无可视听之色声,事有不得已之形势。故为宗师者,旷然无怀,付之群智,居叉然之会,乘之以游者也。
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於丘也,
〔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则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於本也。付群德之自循,斯与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尽矣。
〔疏〕丘,本也。以德接物,顺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顺其本性,故至於丘也。
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注〕几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
则虽处万机之极,而常闲#24暇自适,忽然不觉事之经身,悦然不识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谓至人为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动若行云,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虚心玄应,岂有怀於为物,情系於拯救者乎。而几俗之人,触涂封执,见舟航庶品,亭毒群生,实谓圣人勤行不怠。诅知汾水之上,凝淡宝然?故文#25云孰肯以物为事。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注〕常无心而顺彼,故好与不好,所善所恶,与彼无二也。
〔疏〕既忘怀於美恶,亦遣荡於爱憎。故好与弗好,出自几情,而圣智虚融,未尝不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异乎不一。
〔疏〕其一,圣智也;其不一,几情也。既而凡圣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
其一与天为徒,
〔注〕无有而不一者,天也。
其不一与人为徒。
〔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齐万物,与玄天而为类也。彼彼而我我,将凡庶而为徒也。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注〕夫真人同天人,齐万致。万致不相非,天人不相胜,故旷然无不一,冥然无不在,而玄同彼我也。
〔疏〕虽复天无彼我,人有之非,确然论之,咸归空寂。若使天胜人劣,岂谓齐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胜负。体斯趣者,可谓真人者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注〕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
〔疏〕夫旦明夜合,天之常道;死生来去,人之分命。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故任变随流,我将於何系哉。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注〕夫真人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今人之有所不得而忧娱在怀,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而流俗之徒,逆於造化,不能安时处顺,与变俱往,而欣生恶死,哀乐存怀。斯乃几物之滞情,岂是真人之通智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注〕卓者,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独化也。人皆以天为父,故昼夜之变,寒暑之节,犹不敢恶;随天安之。况乎卓尔独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则死生变化,唯命之从也。
〔疏〕卓者,独化之谓也。彼之众人,禀气苍昊,而独以天为父,身犹爱而重之,至於昼夜寒温,不能返逆。况乎至道窈冥之乡,独化自然之境,生天生地,开辟阴阳,适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顺也。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注〕夫真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岂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犹胜也。其真则向之独化者也。人独以为君王为胜己尊贵,尚顶身致命,不敢有避,而况玄道至极,自然之理,欲不从顺,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泉个,鱼相与处於陆,相陶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注〕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志。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鲈鲔困苦,共处陆地,频尾曝腮。於是吐沬相濡,徇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亦犹大道之世,物各逍遥,鸡犬声闻,不相来往。淳风既散,浇浪渐兴,从理任教,圣迩斯起;矜整趸以为仁,提跋以为义,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圣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鱼失水所以徇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注〕夫非誉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恶,遗死生,与变化为一,旷然无不适矣,又安知尧桀之所在邪。
〔疏〕此合喻。夫唐尧圣君,夏桀庸主,故誉尧善而非桀恶,祖迷尧舜以勖将来,七义之兴,自兹为本也。岂若无善无恶,善恶两忘;不是不非,是非双遣。然后出生入死,随变化而遨进;莫往莫来,履玄道而自得;岂与夫咐濡圣述,同年而语哉。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为我载,生为我劳,老为我佚,死为我息,四者虽变,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块者,自然也。夫形是构造之物,生是诞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气散之日。但运载有形,生叉劳苦;老#26既无能,暂时问逸;死灭还无,理归停憩;四者虽变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邪。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注〕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已,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为善者,吾死亦可以为善矣。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
〔注〕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举无逃之极,然后明之以铃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注〕夫无力之力,莫大於变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合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27。而世莫之觉,横谓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
〔疏〕夜半合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於海壑,正合其宜;隐山岳於泽中,谓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担负而趋,变故日新,骤如逝水。凡惑之徒,心灵愚昧,真谓山舟牢固,不动妇然。岂知冥中贸迁,无时暂息。昨我今我,其义亦然也。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迟。
〔注〕不知与化为体,而思藏之使不化,则虽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无以禁其日变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逐也;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
〔疏〕遁,变化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泽,此藏大也;藏人於室,藏物於器,此藏小也。然小大虽异而藏皆得宜,犹念念迁流,新新移改。是知变化之道,无处可逃也。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逅,是恒物之大情也。
〔注〕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28,与化无不一,故无外无内,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逐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怛,常也。夫藏天下於天下者,岂藏之哉?盖无所藏也。故能一死生,冥变化,放纵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游者,斯藏天下於天下也。既变所不能变,何所逐之有哉。此乃体凝寂之人物,达大道之真情,岂流俗之迷徒,运人间之小智耶。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之未始有极也,
〔注〕人形乃#29是万化之一遇耳,未足独喜也。无极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岂特人形可喜而余物无乐邪。
其为乐可胜计邪。
〔注〕本非人而化为人,化为人#30,失於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变化无穷,何所不遇。所遇而乐,乐岂有极乎。
〔疏〕特,独也。犯,过#31也。夫大冶洪炉,陶铸群品,独遇人形,遂以为乐。如形者,其貌类无穷,所遇即喜,喜亦何极。是以唯形与喜,不可胜计。
故圣人将游於物之所不得逅而皆存。
〔注〕夫圣人游於变化之涂,放於日新之流,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逐之哉。夫於生为亡而於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逐者,自然也,孰能逃逐於自然之道乎。是故圣人游心变化之涂,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
善夭#32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注〕此自均於百年之内,不善少而否老,未能体变化,齐死生也,然其平粹,犹足以师人也。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注〕此玄同万物而与化为体,故其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系,属也。夫人之识性,明暗不伺,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内,从容平淡,群有欣槭,至於寿夭老少,都不介怀。虽未能忘生死,但复无嫌恶,犹足以为物师傅,人放效之。而况混同万物,冥一变化。属在至人,铃资圣知,为物宗匠,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注〕有无情之情,故无为也;有常无之信,故无形也。
〔疏〕明鉴同照,有情也。赴机若响,有信也。恬淡寂寞,无为也。视之不见,无形也。
可传而不可受,
〔注〕古人传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可得而不可见;
〔注〕咸得自容,而莫见其状。
〔疏〕寄言诠理,可传也。体非量数,不可受也。方寸独悟,可得也。离於形色,不可见也。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注〕明无不得有而无也。
〔疏〕自,从也。存,有也,虚通至道,无始无终。从本#33以来,未有天地,五气未逃,天道存焉。故《老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也。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