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

  #23『师者之嘉号也』六字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补足。
  #24赵本『逊』下有『也』字。
  #25《阙误》引文成李张诸本无『不』字。
  #26郭庆藩引文『足』下有在『字』。
  #27郭庆藩引文『犯』作『亡』。
  #28郭庆藩引文『久』作『合』。
  #29赵本『知』下有『我』字。
  #30赵本无『也』字。
  #31『矣』字依四库本和郭庆藩引文及正文改作『笑』。
  #32郭庆藩引文『之』作『残』字。
  #33郭庆藩引文『累』下有『也』字,世德堂本无。
  #34王孝鱼依注文『情』下补『能』字。
  #35世德堂本无『矣』字。
  #36原作『若』,今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改正。
  #37郭庆藩引文『全』上有『实』字。
  #38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意『志』疑误,当改作『忘』。
  #39郭庆藩引文『俗』作『物』。
  #40王孝鱼依正文『与』下补『之』字。
  #41『而』字依赵本及疏文当删。
  #42王孝鱼依注文『於』上补『比』字。
  #43赵本无『而』字,下同。
  #44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意『使』当作『饰』。
  #45郭庆文删『使』字。
  #46郭庆藩引文『足』下补一则』字。
  #47郭庆藩引文改『爱』作『受』。
  #48赵本『犹』作『元』,四库本『犹』作『可』。
  #49王孝鱼依刘典文《补正》改『所』作『斯』。
  #50郭庆藩引文移『涉』字于『治』字前。
  #51敦煌本【却』作『陈』。
  #52原作『底』,四库本和郭庆藩引文皆作『泯』,又依文意改正。
  #53『彻』当为『辙』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上下文校改。
  #54王孝鱼依《应帝王篇》名实不入句下疏文改『和』作『利』。后同。
  #55王孝鱼依注文改『也』作『此』,今从其说。
  #56原作『人』,诸本皆作『之』,又依文意改正。
  #57赵本作『性』。
  #58『人』字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改作『大』。
  #59郭庆藩引文『恪』作『俗』。
  #60赵本『独』作r及』。
  #61郭庆藩引文无『也』字。
  #62郭庆藩引文『矣』作『识』字。
  #63郭庆藩引文『常荃』作『内名』。
  #64『也』字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改作『他』。
  #65王孝鱼依刘文典说改『明』作『名』。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七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内篇大宗师第六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注〕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於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也。
  〔疏〕天者,自然之谓。至者,造极之名。天之所为者,谓三景晦明,四时生杀,风云舒巷,雷雨寒温也。人之所为者,谓手捉脚行,目视耳听,心知工拙,几所施为也。知天之所为,悉皆自尔,非关修造,岂由知力。是以内放其身,外冥於物,浩然大观,与众玄同,穷理尽性,故称为至也。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
  〔注〕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於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不为也则为出於不为矣。为出於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称绝而为名去也。
  〔疏〕云行雨施,川源岳渎,非关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并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注〕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叉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绿得终。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或不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人之所知不叉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肢而举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故所知不以无崖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合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也。
  〔疏〕人之所为,谓四肢百体各有御甩也。知之所知者,谓自知於色,即以色为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谓自#1能知色,不能知声。即以声为所不知也。既而目为手足而视,脚为耳鼻而行,虽复无心相为,而济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体,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阔,亦有限极,用其分内,终不强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尽於天年,不横夭折。能如是者,可谓知之盛美者也。
  虽然,有患。
  〔注〕虽知盛,未若遗知任天之无息也。
  〔疏〕知虽盛美,犹有息累,不若忘知而任独也。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
  〔注〕夫知者未能无可无不可,故铃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则遇物而当也。
  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注〕有待则无定也。
  〔疏〕夫知铃对境,非境不当。境既生灭不定,物亦待夺无常。唯当境智两忘,能所双遣#2,方能无可无不可,然后无息已。
  庸诅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注〕我生有崖,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谓耳,物无非天也。天也者,自然也;人皆自然,则治乱成败,遇与不遇,非人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诸身,远托诸物,知能运用,无非自然。是知天之与人,理归无二。故谓天则人,谓人则天。凡庸之流,诅晓斯旨。所言吾者,庄生自称。此则泯合人天,混同物我也。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注〕有真人,而后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乱也。
  〔疏〕夫圣人者,诚能冥真合道,忘我遗物。怀兹圣德,然复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无息累。真知#3之状,列在下文耳。
  何谓真人?
  〔疏〕假设疑问,庶显其旨。
  古之真人,不逆寡,
  〔注〕凡寡皆不逆,则所顺者众。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虚怀任物,大顺群生,假令微少,会不逆杆#4者也。
  不雄成,
  〔注〕不恃其成而处物先。
  〔疏〕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岂雄据成绩,欲处物先邪。
  不谟士。
  〔注〕纵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谋模以政之。
  〔疏〕虚夷忘淡,士众自归,非关运心谋巷招玫故也。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注〕直自全当而无过耳,非以得失经心。
  〔疏〕天时已过,曾无悔吝之心;分命偶当,不以自得为美。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注〕言夫能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远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陆行而非避濡也,远火而非逃热也,无过而非措当也。故虽不以热为热而未尝赴火,不以濡为濡未尝蹈水,不以死为死未尝丧生。故夫生者,岂生之而生哉,成者,岂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无,不至者,真人也,岂有巢意於所遇哉。
  〔疏〕栗,惧也。濡,湿也。登,升也。假,至也。真人达生死之不二,体安危之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怀,登高履危,岂复惊惧。真知之士,有此功能,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
  〔注〕无意想也。
  其觉无忧。
  〔注〕当所遇而安也。
  〔疏〕梦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无情虑,绝思想,故虽寝寐,寂泊而不梦,以至觉悟,常适而无忧也。
  其食不甘,
  〔注〕理当食耳。
  〔疏〕混迸人问,同尘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甘美。
  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注〕乃在根本中来。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於气息,亦复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
  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哑言若哇。
  〔注〕气不平畅。
  〔疏〕哑,喉也。哇,碍也。凡俗之人,心灵驰竞,言语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气促,不能深静,屈折起伏,气不调和,咽喉哑之中怛如哇碍也。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注〕深根宁极,然后反一无欲。
  〔疏〕夫耽嗜诸尘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机神浅钝故也。若使智照深远,岂其然乎。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注〕与化为体。
  〔疏〕气聚为生,生为我时;气散而死,死为我顺。既冥於变化,故不以悦恶存怀。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注〕泰然而任之。
  〔疏〕时应出生,本无情於听乐;时应入死,岂有意於距讳耶。
  翛然而往,鲦然而来而已矣。
  〔注〕寄之至理,故往来而不难。
  〔疏〕修然,无系貌也。绦然独化,任理遨游,虽复死往生来,曾无意恋之者也。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注〕终始变化,皆忘之矣,岂直逆忘其生,而犹伏#5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终,死也。生死都遣,曾无执滞。岂直独忘其生而偏求於死耶?终始均平,所遇斯适也。
  受#6而喜之,
  〔注〕不问所受者何物,遇之而无不适也。
  〔疏〕喜所遇也。
  忘而复之,
  〔注〕复之不由於识,乃至。
  〔疏〕反未生也。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注〕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则天理灭矣。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
  〔疏〕是谓者,指斥前文,总结其旨也。捐,弃也。言上来智德#7忘生,可谓不用取拾之心,捐弃虚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别,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日真人也。
  若然者,其心志,
  〔注〕所居而安为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怀志操#8能致然也。故《老经》云,强行者有志。
  其容寂,
  〔注〕虽行而无伤於静。
  其颗类;
  〔注〕类,大朴之貌。
  〔疏〕颈,额也。类,大朴貌。夫真人降世,挺气异凡,非直智照虚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闲雅,相貌端严。日角月玄#9,即斯类也。
  赓然似秋,
  〔注〕杀物非为威也。
  暖然似春,
  〔注〕生物非为弁也。
  喜怒通四时,
  〔注〕夫体道合变者,与寒暑同其温严,而未尝有心也。然有温严之貌,生杀之节,故寄名於喜怒。
  〔疏〕圣人无心,有感斯应,威恩适务,宽猛逗机。同素秋之降霜,初无心於肃杀;似青春之生育,宁有意於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风动,木茂花敷,覆载合乎二仪,喜怒通乎四序。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注〕无心於物,故不夺物宜;无物不宜,故莫知其极。
  〔疏〕真人应世,赴感随时,与物交涉,铃有宜便。而虚心慈爱,常善救人,量等太虚,故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疏〕尧攻丛支,禹攻有扈,成汤灭夏,周武伐殷,并上合天时,下符人事。所以兴动干戈,吊民问罪,虽复灭亡邦国,而不失百姓欢心故也。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爱人而照之也。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春阳之自和,故蒙#10泽者不谢,妻乎若秋霜之自降,故雕落者不怨。
  〔疏〕利物滋泽,事等阳春,岂直一时,乃施乎万世。若刍狗百姓,故无偏爱之情。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
  〔注〕夫圣人无乐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悬镜高堂,物来斯照,不迎不送,岂有情哉。大圣应机,其义亦尔。和而不唱,非谓乐通。故知惑意於物,非圣人者也。
  有亲,非仁也;
  〔注〕至人#11无亲,任理而自存。
  〔疏〕至人无亲,亲则非至人也。
  天时,非贤也;
  〔注〕时人#12者,未若忘时而自合之贤也。
  〔疏〕占玄象之亏盈,侯天时之去就,此乃小智,岂是大贤者也。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注〕不能一是非之涂而就利违害,则伤德而累当矣。
  〔疏〕未能一穷通,均利害,而择情荣辱,封执是非者,身且不能自达,焉能君子人物乎。
  行名失己,非士也;
  〔注〕善为士者,遗名而自得,故名当其实而福应其身。
  〔疏〕矫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为道之士。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注〕自失其性而矫以从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
  〔疏〕夫矫行丧真,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驱役,焉能役人之哉。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注〕斯皆合己效#13人,徇彼伤我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贤人,云尧时贤人,不受尧让,投河而死。务光,黄帝时人,身长七尺。又云:夏时人,饵药养性,好鼓琴,汤让天下不受,自负石沉於庐水。伯夷叔齐,辽西孤竹君之二子,神农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让,不肯嗣位,闻西伯有道,试往观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於河束首阳山,不食其粟,卒饿而死。箕子,殷纣贤臣,谏纣不从,遂遭奴戮。胥余#14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吴王夫差之臣,忠谏不从,抉#15眼而死,尸沉乎江。纪他者,姓纪,名他,汤时逸人也;闻汤让务光,恐及乎己,遂将弟子陷於窍水而死。申徒狄闻之,因以踏河。此数子者,皆矫情伪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荡,遂至於此。自饿自况,促龄夭命,而芳名令誉,传诸史籍。斯乃被他驱使,何能役人。悦乐众人之耳目,焉能自适其情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