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
〔注〕无也尸岂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34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则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疏〕言大道能神於鬼灵,神於天帝,开明三景,生立二仪,至无之力,有兹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也。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35老。
〔注〕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高为无高,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且上下无不格#36者,不得以高卑称也;外内无不至者,不得以表裹名也;与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终始常无者,不可谓老也。
〔疏〕太极,五气也。六极,六合也。且道在五气之上,不为高远;在六合之下,不为深邃;先天地生,不为长久;长於厦古,不为耆艾。言道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者也。
稀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疏〕稀韦氏,文字已前远古帝王号也。得灵通之道,故能驱驭群品,提挈二仪。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万物,符合二仪者也。
伏牺氏得之,以袭气母;
〔疏〕伏牺,三皇也,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袭,合也。气母者,元气之母,应道也。为得至道,故能画八卦,演六爻,调阴阳,合元气也。
维斗得之,终古不武;
〔疏〕维斗,北斗也,为众星纲维,故谓之维斗。武,差也。古,始也。得於至道,故历於终始,维持天地,心无差武。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疏〕日月光证於一道,故得终始照临,竟无休息者也。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
〔疏〕昆仑,山名也,在北海之北。堪坏,昆仑山神名也。袭,入也。堪坏人面兽身,得道入昆仑山为神也。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
肩吾得之,以处太山;
〔疏〕肩吾,神名也。得道,故处东岳为太山之神。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疏〕黄帝,轩辕也。探首山之铜,铸鼎於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於鼎以迎帝,帝遂将群臣及后官七十二人,白日乘云驾龙,以登上天,仙化而去。
颛顼得之,以处玄宫;
〔疏〕颛顼,即黄帝之孙,即帝高阳也,亦日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探羽山之铜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灵异。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处於玄官也。
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疏〕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乌身,乘龙而行,与颛顼并轩辕之胤也。虽复得道,不居帝位而为水神。水位北方,故位号北极也。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疏〕少广,西极山名也。王母,太阴之精也,豹尾,虎齿,善笑。舜时,王母遣使默玉环,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广之山,不复生死,故莫知始终也。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疏〕彭祖,帝颛顼之玄孙也。封於彭城,其道可祖,故称彭祖,善养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长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束维,骑箕尾。而比於列星。
〔注〕道,无能也。此官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为得也。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於道,内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夫生之难也,犹独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息於生之不得而为之哉。故夫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於己为也,而为之则伤其真生也。
〔疏〕武丁,殷王名也,号日高宗。高宗梦得傅说,使求之天下,於陕州河北县傅岩版筑之所而得之,相於武丁,奄我清泰。傅说,星精也。而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束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而与角亢等星比并行列,故云比於列星也。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七竟
#1『自』疑为『目』字误。
#2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当改作『目』。
#3郭庆藩引文『遣』作『绝者』。
#4郭庆藩引文改『知』作『人』。
#5郭庆藩『抒』作『作』。
#6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及郭庆藩引文『伏』当作『复』。
#7赵本『受』作『爱』。
#8郭庆藩引文『德』作『惠』。
#9郭庆落引文『操』作力而』。
#10郭庆藩引文『玄』作『弦』。
#11世德堂本脱『蒙』字,四库本同。
#12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人』均作『仁』,又依正文当改,下疏文『人』亦当改作『仁』。
#12四库本、浙江书局本『人』均作『之』,郭庆藩引文『人』作『天』。
#13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效』作『循』,四库本作『殉』。
#14原作『子胥余纪他』五字,依郭庆藩及正文、疏文改作『胥余』。
#15原作『决』,疑『抉』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文意改正。
#16原作『中』,诸本皆作『冲』,故改正。
#17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及郭庆藩引文『固』下皆有『守』字,故补。
#18《阙误》引文如海、张君房本『喜乎』作『喜也』。
#19《阙误》引文、张本重『崔』字,『已乎」』作『已也』。
#20又引文,张本世『乎』作『世也』。
#21郭庆藩引文『驭』作『御』。
#22『者』字依郭注本,四库本补。
#23赵本『居』作『君』,四库本『居』作门军』。
#24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问』均『闲』。
#25郭庆藩引文『文』上有『前』字。
#26『者』疑『老』之误,今依郭庆藩引文及正文当改正。
#27赵本无『哉』字。
#28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共』当改作『冥』。
#29原作『方』,今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郭庆藩引文改正。
#30【『化为人』三字依四库本、浙江书局本补。
#31郭庆藩引文『过』作『遇』。
#32《阙误》引张君房本『夭』作『少』。
#33『本』字依正文当改作『古』字。
#34世德堂本『神』作『人』.
#35世德堂本无『为』字。
#36『知』疑『格』字误,故据四库本、浙江书局本改。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八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南伯子葵问乎女偶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疏〕葵当为茶字之误,犹是《人问世篇》中南伯子茶也。女偶,古之怀道人也。孺子,犹稚子也。女偶久闻至道,故能摄卫养生,年虽老,犹有童颜之色,驻彩之状。既异几人,是故子葵问其何以致此。
曰:吾闻道矣。
〔注〕闻道则任其自生,故气色全也。
〔疏〕答云:闻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还童,色如稚子。
南伯子葵曰:道#1可得学耶?
〔疏〕睹其容色,既异常人,心怀景慕,故询其方衍者也。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疏〕恶恶可,言不可也。女偶心神内静,形色外彰。子葵见有#2容貌,欣然请学。嫌其所问,故抑谓其非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疏〕卜梁,姬姓也,倚,名也。虚心凝淡为道,智用明敏为才。言梁有外用之才而无内凝之道,女偶有虚淡之道而无明敏之才,各滞一边,未为通美。然以才方道,才劣道胜也。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
〔疏〕庶,慕也。几,迩也。果,次也。夫上士闻道,犹藉勤行,若不勤行,道无由致。是故虽蒙教诲,爻须修学,慕近玄道,次成圣人。若其不然,告示甚易,为须修守,所以成难。然女偶久闻至道,内心凝寂,今欲传告,犹自守之。况在初学,无容懈怠,假令。说耳闻,盖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难,行之难者也。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注〕外,犹遗也。
〔疏〕外,遗忘也。夫为师不易,传道极难。方欲教人,故凝神寂虑,修而守之,凡经三日。心既虚寂,观万亿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注〕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
〔疏〕天下万境疏远,所以易忘;资身物亲近,所以难遣。守经七日,然后遣之。故郭注云,物者朝夕所须,切己难忘之者也。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注〕都遗也。
〔疏〕寨体离形,坐忘我丧,运心既久,遗遣渐深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
〔注〕遗生则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
〔疏〕啊,旦也。彻,明也。死生一观,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场初启,故谓之朝彻也。
朝彻,而后能见独;
〔注〕当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见独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绝言象,非无非有,不古不今,独往独来,绝待绝对。睹斯胜境,谓之见独。故经云寂寞而不改。
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注〕与独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随变化而俱往,不为物境所迁,故无古今之异。
无古今,而后能入於不死不生。
〔注〕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
〔疏〕古今,会也。夫时有古今之异,法有生死之殊者,此盖迷徒倒置之见也。时既运新运新#3,无今无古,故法亦不去不来,无死无生者也。会斯理者,其唯女偶之子也。
杀#4生者不死,生生不生。
〔疏〕杀,灭也;死,亦灭也。谓此死者未曾灭,谓此生者未曾生。既死#5既生,能入於无死无生,故体於法,无生灭也。法既不生不灭,而情亦何欣何恶耶。任之而无不适也。
其为物,无不将也,
〔注〕任其自将,故无不将。
无不迎也;
〔注〕任其自迎,故无不迎。
〔疏〕将,送也。夫道之为物,拯济无方,虽复不灭不生;亦复而生而灭,是以迎无穷之生,送无量之死也。
无不毁也,
〔注〕任其自毁,故无不毁。
无不成也。
〔注〕任其自成,故无不成。卜
〔疏〕不送而送,无不毁灭;不迎而迎,无不生成之也。
其名为樱宁。
〔注〕夫与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宁也。
〔疏〕搂,扰动也。宁,寂静也。夫圣人慈救#6,道济苍生,妙本无名,随物立称,动而常寂,虽搂而宁者也。
樱宁也者,樱而后成者也。
〔注〕物萦而独不萦,则败矣。故萦
而任之,则莫不曲成也。
〔疏〕既能和光同尘,动而常寂,然后随物樱扰,善贷生成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疏〕子葵怪女偶之谈,其道高妙,故问子於何处独得闻之?自斯已下,凡有九重,前六约教,后三据理,并是女偶告示子葵之辞也。
曰:闻诸副墨之子,
〔疏〕诸,之也。副,副贰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谓文字为副贰也。夫鱼叉因荃而得,理亦因教而明,故闻之翰墨,以明先因文字得解故也。
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且教从理生,故称为子;而诵因教起,名之曰孙也。
洛诵之孙闻之瞻明,
〔疏〕瞻,视也,亦至也。读诵精熟,功劳积久,渐见至理,灵府分明。
瞻明闻之聂许,
〔疏〕聂,登也,亦是附耳私语也。既诵之精深,因教悟理,心生惧悦,私自许当,附耳窃私语也。既闻於道,未敢公行,亦是渐登胜妙玄情者也。
聂许闻之需役,
〔疏〕需,须也。役,用也,行也,虽复私心自许,智照渐明,必须依教遵修#7,勤行勿怠。解也#8不行,道无由致。
需役闻之於枢,
〔疏〕枢,讶谣也。既因教悟理,依解而行,遂使威德显彰,枢谓满路者也。
於枢闻之玄冥,
〔注〕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
〔疏〕玄者,深远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称。既德行内融,芳声外显,故渐阶虚极,以至於玄冥者矣。
玄冥闻之参寥,
〔注〕夫阶名以至无者,铃得无於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於参寥,亦玄之又玄也。
〔疏〕参,三也。寥,绝也。一者绝有,二#9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故谓之三绝也。夫玄冥之境,虽妙未极,故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
参寥闻之疑始。
〔注〕夫自然之理,有积习而成者。盖阶近以至远,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后及无之名,九重而后疑无是始也。
〔疏〕始,本也。夫道,超四句,离彼百非,名言路断,心知处灭,虽复三绝,未穷其妙。而三绝之外,道之根本,而谓重玄之域,众妙之门,意亦难得而差言之矣。是以不本而本,本无所本,疑名为本,亦无的可本,故谓之疑始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