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三种《海药余》
瓶香
谨按陈藏器云:生南海山谷,草之状也。味寒,无毒。主天行时气,鬼魅邪精等。并宜烧之。又於水煮,善洗水肿浮气,与土姜、芥子等煎浴汤,治#40风疟,甚验也。
钗子股
谨按陈氏云:生岭南及南海诸山。每茎三十根,状似细辛,味苦,平,无毒。主解毒痈疽,神验。忠、万州者佳。草茎功力相似,以水煎服。缘岭南多毒,家家贮之。
宜南草
谨按《广州记》云:生广南山谷。有荚长二尺许,内有薄片似纸,大小如蝉翼,主邪。小男女以绯绢袋盛一身#41,佩之臂上,辟恶止惊。此草生南方,草生南方,故作南北字。今人多以男女#42,非也。宜男草者,即萱草是。
二十五种《陈藏器余》
藒音挈车香
味辛,温。主鬼气,去臭及虫鱼蛀蚛。生彭城。高数尺,白花。《尔雅》曰:藒车,□音乞舆。郭注云:香草也。《广志》云:黄叶白花也。
《海药》:按《广志》云:生海南山谷。陈氏云:主霍乱,辟恶气,裛衣甚好。蛀者#43煎此香冷淋之,善辛#44蛀蚛也。
朝生暮落花
主恶疮疽□,疥痈蚁瘘等。并日乾。末和生油涂之。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落,小儿呼为狗溺台,又名鬼笔菌。从地出者,皆主疮疥。牛粪黑菌尤佳。更有烧作灰地,经秋雨生菌重台,名仙帽,大主血。
街#45洞根
味苦,平,无毒。主热毒,蛇、犬、虫、痈疮等毒。功用同陈家白药。苗蔓亦相似,岭南恩州,枝#46根,阴乾。
《海药》: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隅。苗蔓如土瓜,根相似,味辛,温,无毒。主一切毒气及蛇伤,并取其根磨服之。应是着诸般毒,悉皆吐出。
井口边草
主小儿啼,着母外席下,勿令母知。
豚耳草
主溪毒射工。绞汁服,滓傅疮上。
《百一方》:豚耳多种,未知何是?菘菜白叶者亦名豚耳。《颜氏家训》:马苋,一名豚#47,马齿苋也。又车前叶圆者,亦名豚耳。
灯花末
傅金疮止血生肉,令疮黑。今烛花落有喜事。不尔,得钱之兆也。
千金草
主蛇竭虫咬等毒。取草捣傅疮上,生肌止痛。生江南,高二三尺也。
断罐草
主丁疮。合白牙荲耻六切,羊啼菜也菜、青苔、半夏、地骨皮、蜂窠、小儿发、绯帛并等分作灰,五月采捣,和诸药末服一钱匕,丁根出也。
杷草
秋穗子并染皂,黑人鬓发,令人不老。生山道傍。
《图经》曰:杷草,主疗丈夫血痢,不疗妇人。若患积年疳痢即用其根,俗间频服有效。患血痢,杷草二斤,捣绞取汁一小升,内白面半鸡子许和之,调令匀,空腹顿服之。极重者不过三服。若无生者,收取苗阴乾,为散。患痢者取散一方寸匕,和蜜水半盏服之。
禹锡等云:杷草,出近世,古方未见其用者。虽陈藏器尝言其黑人鬓发,令不老,生道傍。然未甚详悉。太宗皇帝御书,记其主疗甚为精至,谨用书於《本草图经》外类篇首云。
百草灰
主腋臭及金疮。五月五日采。露取之一百种阴乾。烧作灰,以井华水为团,重烧令白,以酽醋和为饼,腋下挟之,乾即易。当抽一身痛闷,疮出即止。以水、小便洗之,不过三两度。又主金疮,止血生肌,取灰和石灰为团,烧令白,刮傅疮上。
产死妇人冢上草
主小儿醋疮,取之勿回顾,作浴汤洗之,不过三度,佳。
孝子衫襟灰
傅面。
床下鞋履
主脚气。
虻母草
叶卷如实,中有血虫,羽化为虻,便能咬人。生塞北。草叶如葵,以叶合和桂,杵为末傅人、马,山行无复虻来。
故蓑衣
结烧为灰,和油傅蠼螋溺疮,佳。
故炊带
主人面生白驳,以月蚀夜和诸药烧成灰,和苦酒合为泥傅之。
天罗勒
主溪毒。挼碎傅之疮上。似天罗勒生江南平地。
毛蓼
主痈肿疽瘘瘰疬。杵碎内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脚气。生山足,似乌蓼,叶上有毛,根冬不死也。
蛇芮草
主蛇虺及毒虫等螫。取根、叶捣傅咬处,当下黄水。生平地。叶似苦杖而小,节赤,高一二尺,种之辟蛇。又有一种草,茎圆似苎,亦傅蛇毒。
《百一方》:东关有草状如苎,茎方节赤,挼傅蛇毒如摘却,亦名蛇芮草。二草总能主蛇,未知何者的是。有鼠芮草如菖蒲,出山石上,取根药鼠立死。
万一藤
主蛇咬。杵筛以水和如泥,傅痈上,藤蔓如小豆。生岭南,亦名万吉。
螺黡草
主痈肿风疹,脚气肿。捣傅之。亦煮汤洗肿处。藤生石上似螺黡,微有赤色,背有少毛。
继母草
主恶疮。杵傅之。生塞北川原。有紫碧花,花有角,角上有刺,蒿之类也。亦名继母藉。
甲煎
味辛,平,无毒。主甲疽疮及杂疮难差者,虫蜂蛇蝎所螫疼,小儿头疮,吻疮,耳后月蚀疮。并傅之。合诸药及美果花烧成灰,和蜡成口脂,所主与甲煎略同。三年者治虫杂疮及口旁嚵疮、甲疽等疮。
金疮小草
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长肌,断鼻中衄血。取叶挼碎傅之。又预和#48石灰杵为圆,日乾,临时刮傅。亦煮服,断血瘀及卒下血。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齐#49叶短,春夏间有浅紫花,长一粳米也。
鬼钗草
味苦,平,无毒。主#50蛇及蜘蛛咬。杵碎傅之。亦捣绞汁服。生池畔,叶有桠,方茎,子作钗脚,着人衣如针,北人呼为鬼针。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七竟
#1草部下品之上:『之上』二字原脱,循本书文例补。题下原有本卷药目,据全书例体删。
#2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3却:晦明轩本作『於』。
#4油:晦明轩本作『细』。
#5干:原作『十』,据晦明轩本改。
#6身:晦明轩本作『声』。
#7叶:晦明轩本作『气』,连上读。
#8根:晦明轩本『根』下有『润』字。
#9干:晦明轩本作『亦』。
#10嶷:原作『疑』,据晦明轩本改。
#11十:原作『七』,据晦明轩本改。
#12令:原作『今』,据晦明轩本改。
#13叶:晦明轩本作『狭』。
#14桃:晦明轩本作『楸』。
#15二:原作『三』,据晦明轩本改。
#16散:原作『敢』,据晦明轩本改。
#17一一:晦明轩本作『旦』。
#18几:晦明轩本作『衡』。
#19使: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0虚:晦明轩本作『痔』。
#21生:晦明轩本作『即』。
#22尺:原作『天』,据晦明轩本改。
#23细:晦明轩本作『紬』。
#24距:晦明轩本作『跙』。
#25螫毒:晦明轩本作『蛇螫』。
#26分:晦明轩本作『合』。
#27本:原作『入』,据晦明轩本改。
#28水:晦明轩本作『酒』。
#29芫花:晦明轩本作『莞草』。
#30酒:晦明轩本『酒』下有『散』字。
#31似石南叶,三月:晦明轩本作『出华州、雍州』。
#32叶:晦明轩本作『茎』。
#33茎:晦明轩本作『药』。
#34三:原作『二』,据晦明轩本改。
#35大:原作『火』,据晦明轩本改。
#36苦: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37药:晦明轩本作『乐』。下仿此。
#38苦: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39隔:原作『膈』,据晦明轩本改。
#40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1身:晦明轩本作『片』。
#42女:晦明轩本『女』下有『字』字。
#43蛀者:此上晦明轩本有『《齐民要卫》云:凡诸树木』九字。
#44辛:晦明轩本作『辟』。
#45街:晦明轩本作『冲』。
#46枝:晦明轩本作『取』。
#47豚:晦明轩本『豚』下有『耳』字。
#48和:原作『知』,据晦明轩本改。
#49齐:晦明轩本作『荠』。
#50主:原作『生』,据晦明轩本改。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下#1
何首乌
西京
味苦、涩,微温,无毒。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须,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一名野苗,一名交藤,一名夜合,一名地精,一名陈知白。春夏采。临用之以苦竹刀切,米泔浸经宿,暴乾。木杵臼捣之。忌铁。今附。
禹锡等按:《日华子》云: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此药有雌雄,雄者苗叶黄白,雌者赤黄色。凡修合药须雌雄相合吃,有验。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耳。又名桃柳藤。
《图经》曰: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岭外、江南诸州亦有,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靳#2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此有二种:赤者雄,白者雌。采时乘湿以布帛拭去土后,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暴乾。忌铁。以木臼杵捣之。一云: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暴,乃可服。此药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何首乌者,顺州河南县人。祖能嗣,本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子,一日醉卧野中,见田中藤,两本异生,苗蔓相交,久乃解,解合三四。田儿心异之,掘根持问乡人,无能名者。遂暴乾捣末酒服。七日而思人道,百日而旧疾皆愈。十年而生数男,后改名能嗣。又与子庭服,皆寿百六十岁。首乌服药,亦年百三十岁。唐元和七年,僧文象遇茅山老人,遂传其事。李翱因着方录云:又叙苗如木稿,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春末、夏中、初秋三时,候晴明日兼雌雄采之。烈日暴乾。散服酒下,良。采时尽其根,乘润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损皮,密器贮之,每月再暴。凡#3服偶日,二、四、六、八日是。服讫,以衣覆汗出,导引。尤忌猪、羊血,其叙颇详,故载之。
《经验方》:何首乌新采者,去皮土#4后,用铜、竹刀薄切片,上甑如炊饭,蒸下用瓷石锅。忌铁。旁更别烧一锅,常满添水,候药甑气上,逐旋以热水从上淋下,勿令满溢,直候首乌绝无气味,然后取下一匙头汁,白汤亦可,此是药之精英,与常不同。治骨软,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一斤,好酒一升,浸七宿,暴乾。於木臼内捣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又方:治诸处皮里面痛。首乌末、姜汁调成膏,痛处以帛子裹之,用炙鞋底熨之,妙。
《斗门方》:治瘰疬,或破不破,以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鸡卵大,洗,生嚼,常服。又取叶捣覆疮上,数服即止。其药久服黑发延年。或取其头获之九数者,服之乃仙矣。其叶如杏,其根亦类疬子,用之如神。又堪为利术,伏沙子,自有法。一名何首乌,又名赤葛。
《王氏博济》:治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何首乌、艾等分,以水煎令浓,於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
《何首乌传》:昔何首乌者,顺州南河县人。祖名能嗣,父名延秀。能嗣常慕道术,随师在山。因醉夜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问诸人,无识。后有山老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遂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服数月似强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钱。服之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数年之内,即有子,名延秀,秀生首乌,首乌之名,因此而得。生数子,年百余岁,发黑。有李安期者,与首乌乡里亲善,窃得方服,其寿至长,遂叙其事。何首乌,味甘,生温,无毒。茯苓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气心痛,积年劳瘦痰癖,风虚败劣,长筋力,益精髓,壮气驻颜,黑髭延年,妇人恶血痿黄,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毒气入腹,久痢不止,其功不可具述。一名野苗,二名交藤,三名夜合,四名地精,五名首乌。本出虔州,江南诸道皆有之。苗叶有光泽,又如桃李叶,雄苗赤。根远不过三尺,春秋可采,日乾。去皮为末,酒下最良。有疾即用茯苓汤下为使。常杵末,新瓷器盛,服之忌猪肉血、无鳞鱼,触药无力。此药形大如拳连珠,其中有形鸟兽山岳之状,珍也。掘得去皮,生吃,得味甘甜,休粮。赞曰:神效助道,着在仙经。雌雄相交,夜合昼疏。服之去谷,日居月诸。返老还少,变安病躯。有缘者遇,传之勿泄,最尔自如。明州刺史李远传录经验:何首乌所出顺#5州南河县、韶州、潮州、恩州、贺州、广州四会县、潘州,已上出处为上;邕州晋兴县、桂州、康州、春州、琼州、高州、循州,已上所出次之。其仙草五十年者如拳大,号山奴,服之一年,髭鬓青黑;一百年如碗大,号山哥,服之一年,颜色红悦;一百三#6十年如盆大,号山伯,服之一年,齿落重生;二百年如斗栲栳大,号山翁,服之一年,颜如童子,行及奔马;三百年如三斗栲栳大,号山精,服之一年延龄,纯阳之体,久服成地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