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广利方》:治鼻衄血出不止。以青葙子汁三合,灌鼻中。
  《三国志》云:《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者,人或识之,谓其已百岁有余耳。
  《衍义》曰:青葙子,《经》中并不言治眼,《药性论》始言之。能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萧炳亦云理眼。《日华子》云益脑髓、明耳目,镇肝。今人多用之治眼,殊不与《经》意相当。
  雚音桓菌音郡
  味咸、甘,平、微温,有小毒。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音癣蛲音饶虫,螫毒#25毒,症瘕,诸虫,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一名雚卢。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乾。得酒良,畏鸡子。
  陶隐居云: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单末之,猪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虫。
  《唐本》注云:雚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咸卤地,自然有此菌尔,亦非是鹳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疗蛔虫有效。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及霖即稀。日乾者良。
  《药性论》云:雚菌,味苦。能除腹内冷痛,治白秃。
  《食疗》云:菌子,发五脏风,壅经络,动痔病,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又,菌子有数般,槐树上生者良。野田中者,恐有毒,杀人。又,多发冷气。
  《外台秘要》: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雚芦一两捣末,羊肉臛和之,日一顿服佳。
  《金匮玉函》云: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木耳青色及仰生者,不可食。
  白及
  兴州
  味苦、辛,平、微寒,无毒。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音肥缓不收,除白癣疥虫。一名甘根,一名连及草。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人。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唐本》注云: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皲音军拆,嚼以涂之有效。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初生栟音并榈音闾棕也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四月开生紫花。七月实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三角,白色,角头生牙。今出申州。二月、八月采根用。
  《吴氏》云:神农:苦。黄帝:辛。季氏:大寒。雷公:辛,无毒。茎叶如生姜、藜芦,十月华,直上,紫赤,根白连,二月、八月、九月采。
  《药性论》云:白及,使。能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疱,令人肌滑。
  《日华子》云:味甘辛,止惊邪血邪,痫疾,赤目症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
  《图经》曰:白及,生北山川谷,又冤句及越山,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长一尺许。似栟榈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叶两指大,青色。夏花开紫。七月结实,至熟黄黑色。至冬而叶凋。根似菱米,有三角,白色,角端生牙。二月、七月采根。今医治金疮及痈疽方中多用。
  大戟
  并州  滁州  信州  河中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巨。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乾。反甘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皆有,至猥贱也。
  禹锡等按:《唐本》注云:畏菖蒲、芦草、鼠屎。《蜀本图经》云:苗似甘遂高大,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尔雅》:荞,邛巨。注云:今本草大戟也。
  《药性论》云:大戟,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味苦、辛,有大毒。破新陈,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日华子》云:小豆为之使,恶署预。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
  《图经》曰:大戟,泽漆根也。生常山,今近道皆有之。春生红牙,渐长作丛,高一尺已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根,阴乾。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医家用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热淋,日再,三日愈。李绛《兵部手集方》疗水病,无问年月深者,虽复脉恶亦主之。大戟、当归、橘皮各一大两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七分#26,顿服。利二三斗,勿怪。至重,不过再服。禁毒食一年,水下后更服,永不作。此方传於张尚客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冷泄气不禁,即煎荠苨子汤解。夫采得后,於槐砧上细锉,与细锉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乾用之。
  《太上八帝玄变经》:大戟必泻。
  泽漆
  冀州
  味苦、辛,微寒,无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利大小肠,明目,轻身。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乾。小豆为之使,恶署预。
  陶隐居云: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汁,故名泽漆,亦能啮人肉。
  禹锡等按:《蜀本#27图经》云:五月采,日乾用。
  《药性论》云:泽漆,使。治皮肌热,利小便。
  《日华子》云:冷,微毒。止疟疾,消痰退热。此即大戟花。川泽中有。茎梗小,有叶花黄,叶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图经》曰:泽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亦有之。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啮人,故以为名。然张仲景治肺咳上气,脉沉者,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然后用半夏半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各三两,八物□咀之,内泽漆汁中,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至夜服尽。
  《唐本余》:有小毒。逐水,主蛊毒。
  《圣惠方》:治十种水气。可用泽漆十斤,於夏间取茎、嫩叶,入水#28一斗,研汁约二斗,於银锅内,慢火熬如稀饧,即止,瓷器内收。每日空心温酒调下一茶匙,以愈为度。
  茵芋
  绛州
  味苦,温、微温,有毒。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一名芫花#29,一名卑共。生太山川谷。三月三日采叶,阴乾。
  陶隐居云:茵芋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茎叶状如莽草而细软,取用之皆连细茎。方用甚稀,惟以合疗风酒#30。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三四尺,叶似石榴短厚,茎赤。今似石南叶,三月#31、四月采茎、叶,日乾。
  《药性论》云:茵芋,味苦、辛,有小毒。疗人五脏寒热似疟,诸关节中风痹,拘急挛痛,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治温疟发作有时。
  《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瘦。入药炙用。出自海盐。形似石南,树生,叶厚,五六七月采。《
  图经》曰:茵芋,出太山川谷,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叶#32赤,茎#33似石榴而短厚,又似石南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月、四月、七月采叶连细茎,阴乾用。或云日乾。胡洽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孪。茵芋酒主之。其方: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南、细辛、桂心各一两,凡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斗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
  赭音者魁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积聚,除三#34虫。生山谷。二月采。陶隐居云:状如小芋子,肉白皮黄,近道亦有。
  《唐本》注云: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叶似杜蘅,蔓生草木上。有小毒。陶所说者,乃土卵尔。不堪药用,梁、汉人名为黄独,蒸食之,非赭魁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蔓延生,叶似萝摩,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黄赤,大#35者轮菌如升,小者若拳,今所在有之。据《本经》云无毒,而苏云有小毒,又云陶所说者,梁、汉人蒸食之,则无毒明矣。乃陶说者为是也。
  陈藏器云:按土卵,蔓生,根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不闻有功也。
  贯众
  淄州
  味苦#36,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花:疗恶疮,令人泄。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一名虎卷,一名扁符,一名伯萍,一名药#37藻。此谓草鸱头。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采根,阴乾。雚菌为之使。
  陶隐居云:近道亦有。叶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似老鸱头,故呼为草鸱头。
  禹锡等按:《尔雅》云:泺,贯众。注: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贯渠,《广雅》云贯节,《蜀本》云:一名药音洛藻。又《图经》云:苗似狗脊,状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鸱头,疗头风用之。今所在山谷阴处有之。
  《药性论》云:贯众,使。主腹热。赤小豆为使。杀寸白虫。
  《图经》曰: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干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亦名凤尾草。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尔雅》云:泺舒若切,贯众。郭璞注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广雅》谓之贯节是也。三月采根,晒乾。荆南人取根为末,水调服一钱匕,止鼻血效。
  荛音尧花
  味苦#38、辛,寒、微寒,有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咳嗽。生咸阳川谷及河南中牟。六月采花,阴乾。
  陶隐居云:中牟者,平时惟从河上来,形似芫花而极细,白色。比来隔#39绝,殆不可得。
  《唐本》注云:此药苗似葫荽,茎无刺,花细,黄色,四月、五月收,与芫花全不相似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苗高二尺许,生岗原上,今所在有之,见用雍州者好。
  《药性论》云:荛花,使。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疰气蛊毒,痃癖气块,下水肿等。
  《衍义》曰:荛花,今京、洛间甚多。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其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牙子
  江宁府
  味苦、酸,寒,有毒。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一名狼牙,一名狼齿,一名狼子。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暴乾。中湿腐烂生衣,杀人。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其根芽亦似兽之牙齿也。
  禹锡等按:《蜀经》云: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绿色。根萌芽若兽之牙。今所在有之。二月、三月采牙,日乾。
  《药性论》云:狼芽,使,味苦,能治浮风瘙痒,杀寸白虫,煎汁洗恶疮。
  《日华子》云: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服。
  《图经》曰:牙子,即狼牙子。生淮南川谷及冤句,今江东、京东州郡多有之。苗似蛇苺而厚大,深绿色。根黑若兽之牙齿,故以名之。三月、八月采根,日乾。古方多用治蛇毒。其法:取独茎狼牙捣,腊月猪脂和以傅上,立差。又杨炎《南行方》云:六月以前用叶,以后用根,生□咀,以木叶裹之,塘火炮令热,用熨疮上,冷即止。张仲景治妇人阴疮亦单用之。
  《圣惠方》:治阴疮洗方。用狼牙五两细锉,水五升煮至三升,温洗之。
  《外台秘要》:范汪治寸白虫方。狼牙五两,捣末,蜜圆如麻子,宿不食,明旦以浆水下一合,服尽差之。又方:治金疮。狼牙草茎叶熟捣傅贴之,兼止血。又方:治妇人阴蚀,若中烂伤。狼牙三两□咀,以水四升煮,去滓,内苦酒如鸡子一杯,以绵濡汤沥患处,日四五即愈。
  《千金方》:治小儿阴疮,浓煮狼牙草洗之。又治射工,即水弩子也。以狼牙叶冬取根,捣令熟傅之。
  及己
  味苦,平,有毒。主诸恶疮疥痂瘘蚀,及牛马诸疮。
  陶隐居云:今人多用以合疮疥膏,甚验。
  《唐本》注云:此草一茎,茎头四叶,叶隙着白花。一好生山谷阴虚软地。根似细辛而黑,有毒。入口使人吐血。今以当杜蘅,非也。疥瘙必须用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二月采根,日乾之。
  《药性论》云:及己亦可单用,能治瘑疥。
  《日华子》云:主头疮,白秃,风瘙,皮肤痒。可煎汁浸并傅。
  羊踯躅
  海州  润州
  味辛,温,有大毒。主贼风在皮肤视中淫淫痛,温疟,恶毒诸痹邪气鬼疰蛊毒。名玉支。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三月采花,阴乾。
  陶隐居云:近道诸山皆有之。花、苗似鹿葱,羊误食其叶,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不可近眼。
  《唐本》注云:玉支、踯躅一名。陶於栀子注云:是踯躅子,名玉支。非也。花亦不似鹿葱,正似旋葍花,色黄者也。
  今注:其苗树生高三四尺,叶似桃叶,花似山石榴。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生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乾。今所在有之。
  《药性论》:羊踯躅,恶诸石及面,不入汤服也。
  《图经》曰:羊踯躅,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今所在有之。春生苗似鹿葱,叶似红花,茎高三四尺。夏开花似陵霄、山石榴、旋葍辈,而正黄色,羊误食其叶,则踯躅而死,故以为名。三月、四月采花,阴乾。今岭南、蜀道山谷遍生。皆深红色如锦绣。然或云此种不入药。古大方多用踯躅。如胡洽治时行赤散,及治五嗽四满圆之类,及治风诸酒方皆杂用之。又治百病风湿等,鲁王酒中亦用踯躅花。今医方捋脚汤中多用之。南方治蛊毒下血,有踯躅花散,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