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曰:射干,生南阳山谷田野,今在处有之,人家庭砌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如翅羽状,故一名乌翣,谓其叶耳。叶中抽茎,似萱草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文。秋结实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三月三日采根,阴乾。陶隐居云:疗毒肿方多作夜干。今射干#9作夜音。又云:别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茎长,似射人之执竿者。故阮公诗云:射干临层城是也。此不入药用。苏恭:射干,此说是鸢尾,叶都似射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茎,根似高良姜而肉白,根即鸢头也。又按《荀子》云: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其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杨葆注云:当是草,而云木,误也。今观射干之形,其茎梗疏长,正似长竿状,得名由此耳。而陶以夜音为疑,且古字音呼固多相通,若汉官仆射主,射而亦音夜,非有别义也。又射干多生山崖之间,其茎虽细小,亦类木梗。故《荀子》名木,而苏谓陶说为鸢尾。鸢尾花亦不白,其白者自是射干之一类,非鸢尾也。鸢尾布地而生,叶扁阔於射干。苏云:花紫碧色,根如高良姜者是也。《本经》云:生九嶷#10山谷,今在处有,大类蛮姜也。五月采。一云:九月、十#11月采根,日乾。
  雷公云:凡使,先以米泔水浸一宿漉出,然后用□竹叶煮,从午至亥,漉出,日乾用之。
  《外台秘要》:治喉痹。射干一片,含汁差。
  《肘后方》:治小儿疝发时,肿痛如刺。用生射干汁取下,亦可圆服之。
  《衍义》曰:射干,此乃《荀子》所说:西方之木,名曰射干者也。注复引《本草》曰:不合以射干为木。殊不知五行止於水、火、木、金、土而言之。故儒者以草、木皆木也,金、铅皆金,粪、土皆土也,灰、火皆火也,水、池皆水。由是言之,即非佛经所说火宅喻之兽,及阮公所云临层城者之木。况《本经》亦曰一名草姜,故知是草无疑。今治肺气、喉痹为佳。《日华子》曰:大小似高良姜,赤黄色。此乃得之。
  蛇合合是含字
  兴州
  味苦,微寒,无毒。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疗心腹邪气,腹痛湿痹,养胎,利小儿。一名蛇衔。生益州山谷。八月采,阴乾。
  陶隐居云:即是蛇衔。蛇衔有两种,并生石上,当用细叶黄花者,处处有之。亦生黄土地,不必皆生石上也。
  《唐本》注云:合字乃是含字。陶见误本,宜改为含。含、衔义同,见古本草也。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蛇衔,主蛇咬。种之,亦令#12无蛇。今以草内蛇口中,纵伤人,亦不能有毒矣。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生石上及下湿地。花黄白,人家亦种之,五月采苗,生用。
  《药性论》云:蛇衔,臣,有毒。能治丹疹,治小儿寒热。
  《日华子》云:蛇含,能治蛇虫、蜂虺所伤,及眼赤,止血,□风疹,痈肿。茎、叶俱用。又名威蛇。
  《图经》曰:蛇含,生益州山谷,今近道亦有之。生土石上,或下湿地。蜀中人家亦种之。一茎五叶或七叶。此有两种,当用细叶黄色花者为佳。八月采根,阴乾。《古今录验方》治赤疹。用蛇含草,捣令极烂,傅之差。赤疹者,由冷湿搏於肌中,甚即为热,乃成赤疹。得天热则剧,冷则减是也。古今诸丹毒疮肿方通用之。又下有女青条云:蛇衔根也,生朱崖。陶隐居、苏恭皆以为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崖。或云是雀瓢,即萝摩之别名。或云二物同名,以相类故也。医家鲜用,亦稀识别,故但附着於此。
  雷公云:凡使,勿用有蘖尖叶者,号竟命草,其味别空,只酸涩,不入用。若误服之,吐血不止,速服知时子解之。采得后,去根、茎,只取叶,细切晒乾,勿令犯火。
  《肘后方》:治金疮。亦捣傅之,佳。又方:治蜈蚣螫人,蛇含草挼傅之。
  《斗门方》:治产后泻痢。用小龙牙根一握,浓煎服之,甚效。蛇含是也。
  《抱朴子》云:蛇衔膏,连已断之指。
  晋《异苑》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又见蛇衔一草着其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其草以治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
  常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一名互草。生益州川谷及汉中。八月采根,阴乾。畏玉札。
  陶隐居云: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雄鸡骨常山,用最胜。
  《唐本》注云:常山,叶似茗狭长,茎圆,两叶相当。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生山谷间。高者不过三四尺。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三四尺,根似荆根,黄色而破,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五月、六月采叶,名蜀漆也。
  《药性论》云:常山忌葱,味苦,有小毒。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用小麦、竹叶三味合煮,小儿甚良。主疟、洒洒寒热不可进多,令人大吐,治项下瘤瘿。
  萧炳云:得甘草,吐疟。
  《日华子》:忌菘菜。
  《图经》曰:文具蜀漆条下。
  雷公云:凡使,春使茎、叶,夏秋冬一时,用使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乾,熬捣,少用,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外台秘要》:治疟。常山三两,以浆水三升浸经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然后微吐。
  《肘后方》:治疟病。常山三两捣末,以鸡子白和圆如梧桐子,空心三十圆。
  《衍义》曰:常山,蜀漆根也。亦治疟吐痰,如鸡骨者佳。
  蜀漆
  海州    明州    明州
  味辛,平、微温,有毒。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疗胸中邪气,吐出之。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一采叶,阴乾。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陶隐居云:是常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仍萦结作圆,得时燥者佳。
  《唐本》注云:此草,日乾微萎,则把束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阴乾,便黑烂郁坏矣。陶云作圆。此乃梌饼,非蜀漆也。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五月采,日乾之。
  《药性论》云:蜀漆,使,畏橐吾,味苦,有小毒。常山苗也。能主治瘴、鬼疟多时不差,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不可多进,令人吐逆。主坚症,下肥气,积聚。
  萧炳云:桔梗为使。
  《日华子》云:蜀漆治症瘕。又名鸡尿草、鸭尿草。李含光云:是常山茎也。八九月采。
  《图经》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常山苗也。常山生益州山谷及汉中,蜀漆根也。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是同处耳。今京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叶似茗而叶#13长,两两相当,茎圆有节。三月生红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苗高者不过三四尺,根似荆,黄色。而海州出者,叶似桃#14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似山楝子而小。五月采叶,八月采根,阴乾。些二#15味为治疟之最要。张仲景蜀漆散:用蜀漆、云母、龙骨等分,捣末,患者至发前,以浆水和半钱服之。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香,其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亦凉,饮之益人,非此常山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和根、苗。临用时即去根,取茎并叶,同拌,甘草四两,细锉用,拌水令湿同蒸。临时去甘草,取蜀漆五两,细锉,又拌甘草水匀,又蒸了任用,勿食木笋。
  《衍义》曰:蜀漆,常山苗也。治疟,多吐人。其他亦未见所长。此草也,虑岁久,人或别有异论,故预云。余如《经》。
  甘遂
  江宁府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音癊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一名甘稿,一名陵稿,一名凌泽,一名主田。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乾。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陶隐居云: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音雁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唐本》注云: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疗痈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亦无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台也。
  禹锡等按:《药性论》云:京甘遂,味苦,能泻十二种水肿,能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肿。
  《日华子》云:京西者上,汴、沧、吴者次,形似和皮甘草,节节切之。
  《图经》曰:甘遂生中山川谷,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或云京西出者最佳,汴、沧、吴者为次。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又似和皮甘草。二月采根,节切之,阴乾。以实重者为佳。又有一种草甘遂,苗一茎,茎端六七叶,如蓖麻、鬼臼叶。用之殊恶,生食一升,亦不能下。唐注云:草甘遂即蚤休也。蚤休自有条。古方亦单用下水。《小品》疗妊娠小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已服猪苓散#16不差者,以甘遂散下之。太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以白蜜二两,和圆如大豆粒,多觉心下烦,得微下者,日一服之。下后还将猪苓散,不得下,日再服,渐加可至半钱匕,以微下为度,中间将散也。猪苓散见猪苓条。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茎,於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令脆而用之。
  《肘后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於中,以火炙之令熟,一一#17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
  《杨氏产乳》:治腹满,大小便不利,气急。甘遂二分为散,分五服,熟水下,如觉心下烦,得微利,日一服。
  《衍义》曰:甘遂,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此药专於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
  白敛
  滁州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几#18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代赭为之使#19。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乾。生取根捣,傅痈肿亦效。
  《唐本》注云:此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殊不似白芷。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蔓生,枝端有五叶,今所在有之。
  《药性论》云:白敛,使,杀火毒,味苦,平,有毒,恶乌头。能主气壅肿。用赤小豆、菵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一切肿毒,治面上疱疮。子:治温疟,主寒热,结壅热肿。
  《日华子》云: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
  《图经》曰:白敛,生衡山山谷,今江淮州郡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采根,破片暴乾。今医治风,金疮及面药方多用之。濠州有一种赤敛,功用与白敛同,花实亦相类,但表里俱赤耳。
  《圣惠方》:治丁疮,以水调白敛末傅疮上。
  《外台秘要》:《备急》治火汤灼烂,用白敛末傅之。
  《肘后方》:治发背,白敛末傅并良。
  《衍义》曰:白敛、白及,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於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
  青葙子
  滁州
  青葙子味苦,微寒,无毒。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恶疮疥虱,虚#20蚀,下部□疮。子名草决明,疗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生平谷道傍。三月采茎叶,阴乾。五月、六月采子。
  陶隐居云:处处有。似麦栅花,其子甚细。后又有草蒿,《别本》亦作草稿。今生#21主疗殊相类,形名又相似极多,足为疑,而实两种也。
  《唐本》注云:此草,苗高尺#22许,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捣汁单服,大疗温疠甘□。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细软长,亦为蔓。今所在下湿地有。
  《药性论》云:青葙子,一名草稿,味苦,平,无毒。能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疮。
  萧炳云:今主理眼,有青葙子圆。又有一种花黄,名陶珠术,苗相似。
  《日华子》云: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苗止金疮血。
  《图经》曰:青葙子,生平谷道傍,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内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细软,茎似蒿,青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有似莨菪。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根。六月、八月采子。又有一种花黄,名陶珠术,苗亦相似,恐不堪用之。
  雷公云:凡用,勿使思蓂子并鼠细#23子,其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其思蓂子味距#24,煎之有涎。凡用先烧铁臼杵,单捣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