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雷公云: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乾用之。
  《食疗》云:青蒿,寒。益气长发,能轻身补中,不老明目,煞风毒。捣傅疮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治骨蒸,以小便渍一两宿,乾,末为圆,甚去热劳。又,鬼气,取子为末,酒服之方寸匕,差。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百一方》:治蜂螫人。嚼青蒿傅疮上,即差。
  《斗门方》:治丈夫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一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圆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以温酒吞下二十圆。
  《衍义》曰: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旋覆花
  随州
  味咸、甘,温、微冷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音嗤音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风湿。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乾,二十日成。
  陶隐居云: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葍根,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芎藭,惟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所入,非此覆花根也。
  《唐本》注云:旋覆根在中品。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姜而钿,此是山姜。证不是旋覆根。今复道从北国来,似芎藭,芎藭与高良姜全无仿佛尔。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旋覆花,叶似水苏,花黄如菊。今所在皆有,六月至九月采花。
  《药性论》云:旋覆花,使,味甘,无毒。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尔雅》云:蕧,盗庚。注:旋覆似菊。疏:复,一名盗庚也。
  萧炳云:旋覆用花,葍旋用根。
  《日华子》云:无毒。明目,治头风,通血脉。叶止金疮血。
  《图经》曰:旋覆花,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已后生苗,多近水傍,大如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已来,叶似柳,茎细。六月开花似菊花,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月、八月采花。暴乾,二十日成。今近都人家园囿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如上说,极易繁盛,恐即旋覆也。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汤。胡洽有除痰饮在两胁胀满等疾,旋覆花圆用之者尤多也。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里花蕊壳皮并蒂子,取花蕊蒸,从巳至午,晒乾用。
  《外台秘要》:《救急》续断筋法:取旋覆花草根净洗土捣,量疮大小傅之。日一二易,以差为度。又方:破斫筋断者。以旋覆根捣汁沥疮中,仍用滓封疮上,十五日,即断筋便续。此方出苏景仲家獠奴用,效。
  《经验后方》:治中风及壅滞。以旋覆花洗尘令净,捣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圆至七圆、十圆。
  《梅师方》:治金疮止血,捣旋覆花苗傅疮即止。
  《衍义》曰:旋覆花,叶如大菊,又如艾蒿。七八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亦一异也。其香过如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别一种,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六 竟
  #1拆:晦明轩本作『坼』。下仿此。
  #2了: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3渍:原作『清』,据晦明轩本改。
  #4毒:晦明轩本作『热』。
  #5采:晦明轩本作『正月二月采』。
  #6旋:晦明轩本『旋』下有『添』字。
  #7灸:晦明轩本作『灰』。
  #8裂:原作『烈』,据晦明轩本改。
  #9斗:晦明轩本作『升』。
  #10天:原作『大』,据晦明轩本改。
  #11制:原作『刺』,据晦明轩本改。
  #12此: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13晒:原作『丽』,据晦明轩本改。
  #14子:原与上『同』字误倒,据晦明轩本乙正。
  #15肺:原作『脚』,据晦明轩本改。
  #16梅:晦明轩本作『深』。
  #17每:晦明轩本『每』下有『五两』二字。
  #18虚:晦明轩本作『灵』。
  #19三:晦明轩本作『一二』。
  #20腹:晦明轩本『腹』下有『痛』字。
  #21毒:晦明轩本作『黄』。
  #22也易:晦明轩本作『乾乃』。
  #23朽:原作『柏』,据晦明轩本改。
  #24常:晦明轩本作『当』。
  #25勿:晦明轩本作『弗』。
  #26粗:原作『废』,据晦明轩本改。
  #27汤:晦明轩本『汤』下有『何也』二字。
  #28近:原作『迫』,据晦明轩本改。
  #29本:晦明轩本作『尤』。
  #30偏:晦明轩本作『扁』。
  #31弹:原作『脾』,据晦明轩本改。
  #32熬:原作『然』,据晦明轩本改。
  #33止:晦明轩本作『上』。
  #34微:原作『征』,据晦明轩本改。
  #35下:晦明轩本作『后』。
  #36二月:晦明轩本作『二八月』。
  #37治: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8黄:晦明轩本作『苗』,连下读。
  #39别:晦明轩本『别』下有『有』字。
  #40吸:晦明轩本作『泣』。
  #41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2又:晦明轩本作『亦』。
  #43浸一宿,至明看牛乳汁:此九字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4主: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5复:晦明轩本作『伏』。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七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1
  藜芦
  解州 解州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蛊毒,去死肌,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一名葱苒,一名葱菼音毯,一名山葱。生太山山谷。三月采根,阴乾。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郁金、秦胶、蘘荷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枯。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乾。
  《吴氏》云:藜芦,一名葱葵,一名礼芦,一名蕙葵。神农、雷公:辛,有毒。岐伯:咸,有毒。季氏:大毒,大寒。扁鹊:苦,有毒。大叶,根小相连。
  《范子》曰:藜芦出河东,黄白者善。
  《药性论》云:藜芦,使,有大毒。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图经》曰:藜芦,生太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采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有黑皮裹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乾。有此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2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此药大吐上膈风痰,暗风痫病,小儿□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今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尔。
  雷公云:凡采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乾用。
  《圣惠方》:治黑痣生於身面上。用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灰汁於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以针微拨破痣处点之,不过三遍,神验。
  《千金翼》:治牙痛。内藜芦末於牙孔中,勿咽汁,神验。
  《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却#3脐子上陷一个坑子,内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圆如赤豆大。每服三圆,温酒下。
  《百一方》:治黄疸。取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
  《斗门方》:治疥癣。用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和傅之。
  《简要济众》: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藜芦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乾碎切,炒微褐色,捣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风涎为效。如人行三里未吐,再服。
  《衍义》曰:藜芦,为末,油#4调,治马疥痒。
  钩吻
  味辛,温,有大毒。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破症积,除脚膝痹痛,四肢拘孪,恶疮疥虫,杀鸟兽。一名野葛。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生傅音附高山谷及会稽东野。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陶隐居云:五符中亦云钩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核胡革切事而言,乃是两物。野葛是根,状如牡丹,所生处亦有毒,飞鸟不得集之,今人用含膏服之无嫌。钩吻别是一草,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初生既极类黄精,故以为杀生之对也。或云钩吻是毛莨,此本及后说参错不同,未详云何?又有一物名阴命,赤色,着木悬其子,生山海中,最有大毒,入口能立杀人。
  《唐本》注云: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间巷间皆有。彼人通名钩吻,亦谓苗名钩吻,根名野葛,蔓生。人或误食其叶者皆致死,而羊食其叶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则肥也。陶云:飞鸟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时新采者,皮白骨黄。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汉防己,皮节断者良。正与白花藤根相类,不深别者,颇亦惑之。其新取者,折之无尘气。经年已后则有尘起,根骨似枸杞,有细孔者。人折之则尘气从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经言折之青烟起者名固活为良,此亦不达之言也。且黄精真如生龙胆,泽漆两叶或四五叶相对,钩吻蔓生,叶如柿叶。《博物志》云:钩吻叶似凫葵,并非黄精之类。毛莨是有毛,石龙芮何干#5钩吻?
  禹锡等按:《蜀本》秦钩吻,主喉痹,咽中塞,身#6变,咳逆,叶#7温中。一名除辛。生寒石山。二月、八月采。谨按:钩吻,一名野葛者,亦如徐长卿、赤箭、鬼箭等,并一名鬼督邮。自是一物。今钩吻一名野葛,则野葛自有一种,明矣。且药有名同而体异者极多,非独此也。据陶注云:钩吻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者是。苏云:野葛出桂州,叶似柿叶,人食即死者。当别是一物尔。又云:苗名钩吻,根名野葛,亦非通论。按今市人皆以叶似黄精为钩吻。按《雷公炮炙方》黄精勿令误用钩吻,钩吻叶似黄精,而头尖处有两毛若钩是也。
  吴氏云:秦钩吻,一名毒根。神农:辛。雷公:有毒,杀人。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根黄,正月采。
  《葛洪方》云:钩吻与食芹相似,而生处无他草。其茎有毛,误食之杀人。
  《岭表录异》云: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误食之,则用羊血解之。
  陈藏器云:人食其叶,饮冷水即死。冷水发其毒也。彼人以野葛饲人,勿与冷水。至肥大,以冷水饮之,至死悬尸於树,汁滴地生菌子,收之名菌药,烈於野葛。胡蔓叶细长光润。
  雷公云:凡使,勿用地精,苗茎与钩吻同。其钩吻治人身上恶疮毒,效。其地精煞人,采得后,细锉捣了,研绞取自然汁入膏中,勿误饵之。
  《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死者乎?天老曰:太阴之精,名曰钩吻,不可食之,入口即死。
  《博物志》云:钩吻,毒。桂心、葱叶涕解之。
  射音夜干
  味苦,平、微温,有毒。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久服令人虚。一名乌扇,一名乌蒲,一名乌翣,一名乌□,一名草姜。生南阳川谷田野。三月三日采根,阴乾。
  《唐本》注云:射干,此说者,是其鸢尾叶都似射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茎,根似高良姜而肉白,根即鸢头。陶说由跋都论此尔。
  禹锡等按:《蜀本》云:射干,微寒。
  《图经》云:高二三尺。花黄实黑,根多须,皮黄黑,肉黄赤。今所在皆有。二月、八月采根,去皮,日乾用之。
  陈藏器云:射干、鸢尾,按此二物相似,人多不分。射干,总有三物。佛经云:夜干貂僦,此是恶兽,似青黄狗,食人。郭云能缘木。又阮公诗云:夜干临层城。此即是树。今之射干殊高大者,本草射干,即人间所种为花卉,亦名凤翼,叶如鸟翅,秋生红花,赤点。鸢尾亦人间多种,苗低下於射干,如鸢尾,春夏生紫碧花者是也。又注云:据此犹错,夜干花黄,根亦黄色。
  《药性论》云:射干,使,有小毒。能治喉闭,水浆不入,能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日华子》云: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根#8亦有形似高良姜大小,赤黄色淡硬,五六七八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