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灵图类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简要济众方》:小儿吐血不止。以一两去须,捣碎为散,每服一钱,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进。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渐黄瘦。黄连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用#15大合,浸经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两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杜壬方》: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一两,乾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子母秘录方》:小儿赤白痢多时,体弱不堪。宣连浓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减二分,顿#16服。又方:治儿耳后月蚀疮,黄连末傅之。又方:小儿鼻下两道赤者名日□,亦名赤鼻疳。鼻以米泔洗,傅黄连末,日三四度,佳。
《衍义》曰: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热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血#17,乃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18》。
蒺藜子
秦州 同州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道#19,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乾。乌头为之使。
《图经》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乾。又冬采。黄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此《诗》谓墙有茨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古方云蒺藜子皆用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饵蒺藜,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及妇人发乳,带下。
《药性论》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疬疡#20,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
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於蒺藜。言其凶伤。今按《别本》注云:《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
《日华子》云:治贲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净拣,择了蒸,从午至酉,出,日乾。於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乾用。
《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硕,当七八月熟时收,日乾,舂去刺,然后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已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
《外台秘要方》: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乾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又方: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乾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一切丁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醋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以蒺藜子苗煮汤洗之,立差。《千金翼方》同。
《梅师方》:治难产碍胎在腹中,如已见儿,并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
《衍义》曰: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阴乾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
黄耆
宪州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举,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乾。恶龟甲。
《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寸#21已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木耆不通用。唐˙许裔言#22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差。乃造黄耆防风汤数斛,置於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医者,知所取法焉。
《药性论》云:黄耆,一名王孙。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
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唐本》注云: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
《日华子》云:黄耆,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23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又云: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间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於黄耆,遇关即焙乾#24之。
《别说》云:谨按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乾脆为别尔。
《圣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黄耆二两,杵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梅师方》:补肺排脓。以黄耆六两,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孙用和方》: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右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席延赏方》: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乾,又不可服凉药。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
肉苁蓉
味甘、酸、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乾。
《图经》曰:旧说是野马遗山#25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门#26及土正#27垣中多生此,非游牡#28之所而乃有者,则知自有种类耳。或疑其初生於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於人血之类是也。草苁蓉,性温,补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鲜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见於此。
《药性论》云:肉苁蓉,臣。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日御过倍大补益。主赤白下,补精败,面黑,劳伤。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陶隐居云: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
陈#29藏器序云:强筋健髓,苁蓉、鲜#30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乾宁记》。
《唐本》注云:此注论草苁蓉,陶未见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尔。《本经》有肉苁蓉,功力殊#31胜。比来医人,时有用者。
《日华子》云:治男阳不兴,女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雷公云: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凡使用,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褊穿阴乾。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根长尺余。
据本草云:即是野马精余沥结成。采访人方知勃落树下并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耳。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较微耳。
《衍义》曰:肉苁蓉,《图经》以谓皮如松子,有鳞。子字当为壳。於义为允。又曰:以酒净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气味皆尽。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药,少则不效。
防风
同州 齐州 河中府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懑,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茎#32。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简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乾。得泽泻、稿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乾姜、藜芦、白敛、芫花。
《图经》云: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上黄色,与蜀葵根泪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时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乾。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疗头风眩痛。
《药性论》云:防风,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青州防风子,可乱荜拨。
陶隐居云: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呀者。爵#33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
《唐本》注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痈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思#34,匀气脉。
《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蒲黄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图经》曰: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太山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於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止泄,殊胜。
陶隐居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日华子》云:蒲黄,治扑损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黄花。入药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蒲黄筛下后有赤滓,名为萼。炒用,甚涩肠,止泻血血痢。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跙及吐人。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乾,用之妙。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蒲黄,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千金方》:治脸上#35,舌上生疮,涎出。以蒲黄傅之差。又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傅之良。
《肘后方》: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转。以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三度通。
《梅师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妙。
《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黄末,空心温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蒲黄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匕服。
催生:蒲黄、地龙、陈橘皮等分,地龙洗去土,於新瓦上焙令微黄,各为末,三处贴。如经日不产,各炒#36一钱匕,新汲水调服,立产。此常亲用之,甚妙。
《衍义》曰: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