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龙胆,能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拥#15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圣惠方》:治蛔虫攻#16心如刺,吐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隔宿不食,平旦服。
  《外台秘要》:治卒下血不止。龙胆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五服,差。
  《肘后方》:治卒心痛。龙胆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顿服。
  白蒿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中山川泽。二月采。
  《图经》曰:白蒿,蓬蒿也。今所在有之。似青蒿而叶粗,上有白毛错涩,从初生至枯,白於众蒿,颇似细艾。三月采。此《尔雅》所谓蘩,皤蒿是也。疏云:蓬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云:蘩,游胡。游胡,旁勃也。此草故#17人以为□#18。唐˙孟诜亦云:生挼醋食。今人但食篓蒿,不复食此。或疑此蒿即。蒌蒿。
  陶隐居云: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既不用,皆无复识之,所主疗既殊,则应更加研访。服食七禽散云:白兔食之,仙。与庵子同法耳。
  孟诜云:白蒿,寒。春初此蒿前诸草生。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菹,甚益人。
  白英
  味甘,寒,无毒。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陶隐居云:诸方药不用。此乃有蔛菜,生水中,人蒸食之。此乃生山谷,当非是。又有白草,叶作羹饮,甚治劳,而不用根、华。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之,皆充倦#19无病,疑或是此。
  《唐本》注云:此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饮,解劳。东人谓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识之而不的辨。
  陈藏器云:白英,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煮汁饮之。一名鬼目。《尔雅》云:符,鬼目。注:似葛,叶有毛,子赤如耳珰珠#20,若云子熟黑,误矣。
  紫芝
  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采。薯蓣为之使,得发良,得麻子人、白瓜子、牡桂共益人,恶常山,畏扁青、茵陈蒿。
  《药性论》云:紫芝,使,畏发。味甘,平,无毒。主能保神益寿。
  陶隐居云:按郡县无高夏名,恐是山名尔。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种甚多,形色壤#21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树木株上生,状如木檽,名为紫芝。盖止疗痔,而不宜以合诸补丸药也。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
  《抱朴子》云: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又云:木芝者,松柏脂伦#22地,千岁化为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焦,带之辟兵。
  赤芝
  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霍山。
  陶隐居云:南岳本是衡山,汉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非正也。此则应生衡山也。
  黑芝
  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常山。
  《唐本》注云: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於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青芝
  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不忘强志。一名龙芝。生泰山。
  黄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嵩山。
  白芝
  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华山。
  兜木香
  烧去恶气,除病疫。汉武帝故事,西王母降,上烧兜木香末。兜木香,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宫门,香闻百里。关中大疾疫,死者相枕,烧此香疫则止,内传云:死者皆起,此则灵香,非中国所致,标其功用,为众草之首焉。
  无风独摇草
  带之使夫妇相爱。生岭南。头如弹子,尾若乌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草。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岭南。又云:生大秦国。性温、平,无毒。主头面游风,遍身痒。煮汁淋蘸。陶朱术云: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亦有之。
  羊不吃草
  味苦、辛,温,无毒。主一切风血,补益,攻诸病。煮之,亦浸酒。生蜀川山谷。叶细长,在诸草中羊不吃者是。
  仙人草
  主小儿酢疮。煮汤浴,亦捣傅之。酢疮,头小,大硬。小者,此疮或有不因药而自瘥者。当丹毒入腹必危,可预饮冷药以防之,兼用此草洗疮。亦明目,去肤医,按汁滴目中。生阶庭间。高二三寸,叶细有荐齿,似离鬲草,北地不生也。
  千里及
  味苦,平,小毒。主天下疫气,结黄,疟瘴,虫毒。煮服之吐下,亦捣傅疮,虫、蛇、犬等咬处。藤生,道旁篱落间有之,叶细厚,宣湖间有之。
  钱葛
  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血气羸弱,令人性健。久服风缓及偏风并正。生山南峡中。叶似枸杞,根如葛,黑色也。
  甜藤
  味甘,寒,无毒。去热烦,解毒,调中气,令人肥健。又主剥马血毒入肉,狂犬,牛马热黄。捣绞取汁,和米粉作糗饵,食之甜美,止泄,捣叶汁傅蛇咬疮。生江南山林下,蔓如葛。  又有小叶尖长,气辛臭,捣傅小儿腹,除痞满闪癖。
  地杨梅
  味辛,平,无毒。主赤白痢。取茎、子煎服。生江东温湿地。四五月有子似杨梅,苗如蓑草也。
  天竺乾姜
  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疼,痃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似姜小黄。一名胡乾姜。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九 竟
  #1痹:晦明轩本『痹』上有『喉』字。
  #2苦:晦明轩本作『善』。
  #3口:疑当作『尸』。
  #4令:晦明轩本作『冷』。
  #5面:原作『而』,据晦明轩本改。
  #6一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药:晦明轩本作『栎』。
  #8尔:原作『小』,据晦明轩本改。
  #9轻:晦明轩本作『经』。
  #10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1说:晦明轩本作『别』。
  #12细:原作『纳』,据晦明轩本改。
  #13黄:晦明轩本作『青』。
  #14耀:晦明轩本作『痫』。
  #15拥:晦明轩本作『痈』。
  #16攻:原作『皮』,据晦明轩本改。
  #17故:晦明轩本作『古』。
  #18□:晦明轩本作『菹』。
  #19倦:晦明轩本作『健』。
  #20珠: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21壤:晦明轩本作『环』。
  #22伦:晦明轩本作『沦』。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芎藭
  凤翔府 永康府
  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孪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一名胡藭,一名香果。其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暴乾。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图经》云:蘼芜,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香,关中出者,俗呼为京芎,并通用。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也。山芎藭能去痹湿风气。简文帝《劝医文》曰:麦曲芎藭,终止河鱼之腹。
  《药性论》云:芎藭,臣。能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生,治腹内冷痛。
  陶隐居云:今惟出历阳,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藭。蜀中亦有而细,人患齿根血出者,含之多差。苗名薕芜,亦入药,别在下说。俗方多用。
  《唐本》注云:今出秦州,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为佳。历阳出者,今不复用。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辈,丛生,花白,今出秦州者为善,九月采根乃佳。
  《千金方》:治崩中,昼夜不止。芎藭八两,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分三服。不耐者,徐徐进之。又方#1治胎忽因倒地,忽举动擎重促损,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以芎藭末,酒服方寸匙#2,须臾一二服出。
  《经验后方》:治头风,化痰。川芎不计分两,用净水洗浸,薄切片子,日乾或焙,杵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不拘时,茶、酒嚼下一丸。
  《灵苑方》:治妇人经络,住经三个月。验胎法: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下一匙头。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也。
  《斗门方》:治偏头痛。用京芎细锉,酒浸,服之差。
  《衍义》曰:芎藭,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旧服芎藭,医郑叔熊见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盖单服耳,若单服既久,则走散其#3气。既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致使能至此也。
  黄连
  宣州 澧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4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烦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黄苓、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图经》云: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胡洽方》载九盏汤,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5子大者一枚,乾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并切;先以水五合,着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又香莲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其法以宣莲、青木香分两停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三十丸,日再,如神。其久冷人,即用煨热大蒜作丸。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婴孺用之亦效。又治目方用黄连多矣。
  《药性论》云:黄莲,臣。一名支莲。耳#6白姜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兄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陶隐居云:巫阳在建服#7。今而#8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9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唐本》注云:蜀道者粗#10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今注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11有声者为胜。
  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囚#12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数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后,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际间蟋蟀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13所蒙活者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依此合服,不数月,眼复明,因传此方於世。羊肝丸,黄连末一大两,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於沙盆内,研令极细,众手拈为丸如梧桐子。每食以暖浆水吞二七枚,连作五剂,差。但是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猪肉及冷水。
  《抱朴子》云: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黄连八两,一味付□咀,水七升#14,煮取五升,绞去滓,寒温饮五合,日三服。
  《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痢。宣莲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之。
  《肘后方》:治眼泪出不止,浓汁渍绵乾拭目。又方:赤痢热下,久不止。黄连末,鸡子白丸,饮服十丸,三十丸即差。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绢筛,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
  《经验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黄连、黄芩各一两,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热吃,冷即凝矣。
  《梅师方》:伤寒病,发豌豆疮,未成脓方。黄连四两,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服。
  《斗门方》:治痔疾有头如鸡冠者。用黄连末,傅之即差,更加赤小豆末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