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道部

  又曰:封君达,陇西人,服黄连五十年余。入乌鼠山中,服练百余岁,往来故里。常骑青牛施药愈病人,惟呼青牛道士。居人问积年,后入虎丘山,仙去。
  又曰:王仲都,西汉人也。少修道德孝文,以积寒之日,令仲都单衣载四马於上林昆明,环水而驰。御者原衣狐裘而寒栗垂死,仲都色曾不变,体和气溢如焰。及盛暑,围以烈火,体亦不汗。后不知所之。
  又曰:有稷丘公者,太山下道士也。汉武帝东巡狩至泰山,稷丘公乃冠章甫衣黄,拥琴来迎。上曰:陛下勿上也,恐伤足。帝必欲上,及数里,果如言,但讳之。故但祠而还,为稷丘公立祠,复百户使奉承之也。
  又曰: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入华山及武当山,受裴君玉佩金珰经及受石精金光符。复有太微黄书,能周旋名山。
  又曰: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明五经,通星气,见汉祚衰微,乃学道精思於天柱山,得石室中九丹金液经,是太清中经法也。师李仲甫。又葛玄师於慈,曹操闻而召之,问学道之由。慈不苔,操怒,欲规杀之。乃为置酒,俄失慈。建安末渡江,寻山入洞,在小括山,颜色甚好。
  又曰:王遥,字伯辽,鄱阳人也。颇行治病,皆愈。遥有筐长数寸,一弟子姓钱,随遥十数年,未尝见开之。夕,天雨晦冥,遥使钱以九节杖负此箧,将钱出行,所道非所曾经。度行十数里,登一小山,入石室中。先有二人,遥见既至取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三人各鼓一簧,良久,复内箧中,辞石室中人。及还家,着奋葛单衣及自负竹箧而去,遂不复还。后三十,弟子见遥在马蹄山下,颜更少,盖地仙也。
  又曰:陈子皇,济阴人也,得饵术方,服之绝谷。初,年七十余,衰老。及服饵,反少。在民闲积年,入霍山去。
  又曰:葛洪,字稚川,琅邪人。不好荣爵,闭门却扫。尚神仙道术,未尝交游。於余杭山见何多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从祖玄,昊时学道得成,以其炼丹术授弟子郑隐,字思远,洪就隐学,悉得其法。
  《道学传》曰:鲍靓,字太玄,以太兴元年八月二十日步道上京。行达龙山,见前有一少年,姿容整茂,徒行甚,而去殊疾。说垂名马,密逐数里,终不能及,意甚异之。及问曰:视君似有道者。少年答曰:我中山阴长生也。
  又曰:介像,字元则,会稽人也。学通五经,能属文。后学道,闻有《还丹经》,周疑天下,求之不得。其师乃入山精思,遇一人授以《还丹经》,告曰:得此便仙,勿复他为也。乃辞归。像尝往弟子骆延雅舍帷下,平床中,有诸生论左氏义不平,像傍闻为辨正。诸生知非常人,密表荐於昊主。像欲去,吴主诏至武昌,甚尊异之,称为介君。为赐第供帐,黄金千斤。像后告病,须臾便死。诏葬之,为立庙。先生时躬祭,常有白鹤集座上,徘徊而去。
  又曰:李根,字子侧,许昌人也。昔往寿春吴太文家,弟子知根有道术,穷窃视其器,见《素书》一卷,自记学道,服药时日。又太文说根自瞳子方,根乃地仙耳。
  又曰;伯山甫者,雍州人也。入华山中二百年,不到人家,即言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临见。又知方来吉凶。
  又曰:刘政,沛人也,高才博物,寻考异闻。苟胜己,虽隶奴必师事之,求养生之术饵丹,年四百余岁。
  又曰:王烈,字长休邯郸人也。常黄精及铅二百余岁,行步苦飞,博极群书,嵇甚重之数数学,共入太行山,见山裂,有青石髓流出。烈取髓,丸之成石,气如米饭,嚼之亦然。烈因携少归,欲遗康。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康即与往视断山,山已如故。烈入河东抱犊山,见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莫识其字。暗记数十字以示康,康尽识之。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至其所,失其石室。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来合得道故也。按《神仙经》云:神仙五百年山辄一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老。烈后莫知所之。
  又曰:步正者,字玄真,巴东人也。说秦始皇时事,了如目前。汉末,将数十弟子入吴,授以服气及石髓方小丹法,年四百岁。
  又曰:焦光,字孝然,河东人也。常食白石,煮如芋。每入山伐薪,负之与人。魏受禅,与人别去不知所适。
  又曰:孙登,不知何许人,常止山门,穴地而坐,弹琴读《易》。冬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被发丈余,自覆身。历世见之、颜色如故。更无余资,亦不食。时杨骏为太傅,使迎,问之不苔,驳遗布袍,登出门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骏门下,知骏当伏诛。时会稽、嵇康曾诣登,登不与语。康乃扣难之,登弹琴自若。久之,康退。登曰:康才高识寡,劣於保身。
  又曰:帛和,字仲理,辽东人也。入地肺山,事董奉。奉以行气服木法授之,告和曰:吾道尽此,不能得神丹金沙,周游天下,无山不往。汝今少壮,广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君语和《大道诀》曰:此山石室中,当熟视北壁。当见壁有文字,则得道矣。视壁三年,方见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皆着石壁。和讽诵其万言,义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诀日:作地仙在林虑山。
  又曰:宫嵩,琅邪人也,能文,着道书二百卷,服云母为地仙。
  又曰:李常在,蜀郡人也,少治道卫,世常见之在虎寿山下。陶潜《桃源记》曰:晋太康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林尽得山,山下有一小口,初极狭,行四五步,豁然开朗。屋宇连接,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来此,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魏、晋。既出,白太守,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
  《真诰》曰:刘凭,沛人也,学道於稷丘子,常服石英,年三百余岁,有少容。尝到长安,诸贵人闻凭有道,乃往拜见之。又有百余人随凭,语贼曰:汝辈作人,何豺狼其心。相教断道,危人利己,此是伏尸都市,肉飨乌鸢之法。一贼忽顿伏骇去。凭后入太白山,数十年归乡里,颜色更少。
  又曰:尹思,字少龙,安定人。晋元康五年正月十五日夜,坐屋中,遣儿视月中有异物否。兄曰:今当有大水,月中有一人披蓑带剑。思自视之曰:月中人乃带剑伏矛当大乱,三十年复当小清。思后不知所之。
  又曰:皇初平者,丹溪人,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寻索,历年后,见市中一道士言其处。初起即随去,得见。语毕,问羊何在,曰:近在东耳。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初平乃往叱石,为羊数万头。初起知得仙道,便奔家共服松脂狭苓,至五百岁。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赤鲁班。
  又曰:吕恭,字文敬,於太行山采药,忽逢人授以仙方。得道,因遣恭去,曰:可视卿里。及孙吕习者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恭传言到习家,扣门问讯。奴出,问公从何来,恭曰:此是家。习闻,惊喜出拜。恭乃以神方授习而去。习时已年八十,服之还少。至二百岁,乃入山中,子孙世不复老。又曰:沈建,丹阳人,世为长吏。建好道不仕,学服饵之卫,能治病飞行,或去还。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
  又曰:许远游第三男名口,字翔,小名王斧。糠枇世务,居雷平山下,修业精勤。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遂诣北洞,以梁太和六年於茅山旧宅,年三十而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园馆中,常去来四平方台。后为上清仙去。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为县吏,逐贼被伤,遇太真以灵丸得差。后师安期生,受服太清丹,在世五百年,汉灵帝光和中去世。
  《集仙录》曰:杨平,不知名姓,在杨平山居,多变化之术。或问之,乃曰:我杨平洞中仙人耳。称每岁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善恶,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开报洞中。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洞中仙曹,如人闲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也。言讫而去。
  道部五竟
  道部六
  尸解
  《西城王真人传》曰:解化之道,尸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宝剑上经》曰: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从一旁出者;有形存而无骨者。
  又曰:夫尸解者,本真之炼蜕也,五属之隐适也。虽仙品之下第,其禀受亦不轻也。所谓隐回三光,白日陆沉者也。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此谓上解之道也。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闲隙,虽获隐运,世志未厌,又不得返归,故游柄不定也。
  又曰:以丸药和水而饮之,又并抱草而卧,则伤死於空室中,谓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纪,受而不行,余皆白日尸解,得为飞仙。
  《登真隐诀》曰:尸解者,当死之时,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切,不异世人也。既死之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示。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时服气炼形,年百余岁不老。常见诬系狱,尸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汉高祖时卒也。至光武时故不老,后尸解去。
  《真诰》曰:顾欢,字玄平,吴郡人。齐永平中,卒於剡山,葬盐官乐附里。木连理生墓,县令江山图表状,欢尸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字延期,陇西定谷人。好道,行渡秦川长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张祖常者,彭城人,吴时北来,行入方山洞室中,托形堕车,隐化幽馆而修守一之业。
  又曰:刘平河者,无名字,汉末为九江平河长。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居於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气,颜貌甚少。后尸解而去。
  又曰:受大戒者死,灭度炼神,上补天官,谓之尸解。
  又曰:人死,必视其形。如生人,视足不青,皮不皱,目光不毁者,皆尸解也。白日尸解,自是仙也,非尸解之例,其用药得尸解,非是。用灵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乡,三官执之也。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晚暮之际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也。
  《琼文四纪篇》曰:得九真中经者白日尸解。或曰:飞行羽经轻也。又《六纪篇》曰:灵书紫芝或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
  《神仙传》曰:介象字元则,会稽人也。吴先主甚重之,常谓曰:介君象速求去。先主不听。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赐美梨一奁。须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祀谓杨君曰:可寻解剑之道,作吉终之术。自尽出嘿之,会隐显之迹。
  又曰:葛玄,字孝先,从左慈受九丹金液经,常饵木,语弟子张奉曰:当尸解去,八月十二日时当发。至期,玄衣冠而外,无气而色不变,尸解而去。
  又曰:士亚公谢元,历阳人也,费长房师之。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积年,长房及两弟子皆隐变解化。
  又曰:鲍说,字太玄,琅邪人,晋明帝时人。葛洪妻父阴君授其尸解法。一说云:靓,上党人,汉司隶鲍宣之后,修身养性,年过七十而解去。有徐宁者,师事说。宁夜闻说室有琴声而问焉,苔曰:嵇叔夜昔示迹东市,而实兵解耳。
  《晋中兴书》曰:葛洪赴岣嵝令,行至广州,其刺史邓岱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中,炼丹积年。忽与岱书,当远行寻药。岱得书径往别,而洪已亡。年八十一,颜色如平生,入棺轻如空衣,尸解而去。
  《道学传》曰:吴猛,字云世,有道术。庚亮闻其神异,厚礼迎之来武昌。寻求归,辞以算尽,请具棺。庚公闵然,即日发遣。未达家五十里而终,形状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尚少,入中品,以为尸解遁变也。降此以下,是正服御。功行浅劣,则入阶下阶。胜者则灭度更生。更生之后,修道随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书》曰:修学上法,时入山林,服饵灵药,因绿应过,虽复尸解和光世,礼与世大异者,不棺不椁,拂山平之上,扫深树之下,单衾覆於地。
  《太上太真科》曰:若祠祀先人,应知归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孙仁孝,则化形来游,故所设也。亦尸解之类。
  《金阙圣君传》曰:灵书紫文者,或日《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行之者成道。
  《东海青童传》曰:《保洞观经》曰:蕾买灵上玄品有之者,白日尸解。
  《抱朴子》曰:道林中有五种尸解符,今太玄阴生符及是一病解者。
  《列仙传》 曰:宁封,黄帝时为陶正,以火自烧而随烟上下。《真诰》云:宁生服石脑而火则是作,火解也。
  又曰:司马季主,汉文帝时人,受西灵子都剑解之道。在委羽山大有宫。服明丹之华,抱扶晨之晖,貌如女子,须长三尺。一男名法育,一女名济华,同得《道真诀》。云季主服灵散潜升,犹首足异处。此语似作剑兵解法。兵解则不得在太极,而其女尚读《洞经》,便是别修高法也。
  守玄白卫隐居太茅山东,守玄白能隐形,亦数见身介琰者,白羊公弟子也。今在建安方山。琰初为孙权所杀,解化而去。
  又曰:愕绿华者,女仙也。颜整,晋穆帝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降於羊权家,自云南山人。权字道学,即晋简文时黄门侍郎羊欣之祖也。权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绿华云:凡修道之士,视爵位如过客,视金玉如瓦砾,则得长生。因授权尸解法,亦隐景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