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正一部
- 太平御览道部
太平御览道部
又曰:张正礼,汉末在衡山学道,服黄精,受西城君虹景丹。患药之难得,至广州为道士,遂得内外洞彻砂,兼修守一之法。仙去。
《真请》曰:章震,南郡人,少学经昼,周幽王时人,而常叹曰:人生世闲,日失一日,去生转远。乃着道书百余篇。精於五行,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为旨。后入崆峒山仙去。
又曰: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累迁至中散大夫。博学,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汉桓帝嗣位,闻之,连诏不出,使郡国逼载以至京师,但低头闭口不苔。诏乃题宫门板四百余字,皆说方来。帝恶之,归乡里,同郡故太尉公陈耽为方平驾道室,日一夕事之。方平在耽家四十余年。后语耽云:吾当去。明日日中发。至明日果卒。耽知仙去,日:先生舍我矣。
又曰:严青,会稽人,家贫,常於山中作炭。忽有一人与青语,不知其异人也。临别以一卷书与青曰:汝得长生,故以相授,当以洁器盛之,置於高处。青受之。后得其术,入霍山仙去。
又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本大儒,晚学长生之道,得九鼎丹经。闻蜀中多名山,乃入呜鹄山,着道书二十余篇。仙去。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来渡江入剡小白山中。学道,受左慈玄中之道,并彻视法。如此积年,周行郡国,或卖药,人莫知也。多来都下市丹砂,作九华丹。仙去。
又曰:郭景世,晋初学道於庐江济山中,受孟德然口诀,兼服胡麻玄丹,仙去矣。
又曰:赵伯威,东郡人也,少学於郸郢张先生。晚在中岳,受玉佩金珰经。道成,仙去。主仙籍,并记学道者。
又曰:李方回,晋武帝时人也。学道在华山,受管成子蒸丹饵木法。又受苏门周寿陵丹霞之法。五十年清心内视,仙去。
又曰:李修着书四十篇,名曰《道源》。其书曰:弱能制强,阴能蔽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朽,长生之道也。年四百岁,颜色不衰。后仙去。
刘向《列仙传》曰:马师皇者,黄帝马师。后数有病,龙出於水治之。一旦仙去。
又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呜。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仙去。
葛洪《神仙传》曰:苏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时人也。家濮阳曲水。林少孤,以仁孝闻。贫,常自牧牛。得道,母食思鲜,仙公以匕着置器中,携钱去即以鲜至。母曰:便县有鱼,去此百余里,汝欺我哉!仙公跪曰:不妄。明日舅至,云昨见仙公便县市鲜。母方骇其神异。后仙去。有白鹤来止郡城束北楼,以爪画楼板,似漆书,云城郭是人民非。于今仙公故第犹在,丁令威亦如此。
又曰:沈文泰者,九疑人,得红泉神丹法,去土符还年之道,服之甚效。欲之昆仑,留息积年,以传李文渊曰:土符不去,服药行道无益也。文渊遂受其秘要,后亦仙去。令以竹根汁煮丹及黄神去三尸法。
又曰:沉羲,昊郡人,学道於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后遇羽衣持节人,以白玉版青玉丹书授羲,羲不能读。须臾大雾,雾解失其人。羲还,后仙去。
又曰:陈安世,京兆人,为灌叔本佣,禀性慈仁,叔本好道,有二道人托为书生,从叔本游,以观试之。叔本不知其异人也,久而益息。书生乃问安世曰:尔好道否?曰:无绿知之。曰: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无所见。曰:书生诈我哉?三期,安世辄早至,乃以药授安世,后仙去。
又曰:昊睦,长安人,少为县吏,掌局枉克人。民讼之,睦逃去入山林。饥累日,行至石室,遇孙先生,令学种黍及胡麻,扫除驱使。经四年,先生遂授其道,后服丹仙去。
又曰:董威辇,不知何许人,晋武帝末,在洛阳白社中,寝息土上。衣服篮缕,常吞一石子,经日不食。或市乞佣作,人或往观之,亦不与言。时或着诗,莫知所终。
又曰:萧史,秦缪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鹊。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遂教弄玉作凤呜,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仙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雍宫,世有萧声。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汉孝景时,结草庵於河上。帝读老子经,景帝好其言,有所不解,闻公以问之。以素书二卷与帝曰:读此析疑,勿示於非人。公后仙去。
又曰:黄子阳,少知长生之道,隐博落山中九十余年,但食桃,饮石泉。后逢司马季主。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遂度世仙去。
又曰:王生,阳城人,居壶谷中,不知时。汉武帝登蒿山,东方朔等从,忽见一神人,长丈余。帝礼而问之,曰:某,九疑山人也,闻中岳有石菖蒲,一寸九节,食可长生,故来采之。忽失神人。帝遂采服之。帝性热烦闷不快,从官皆服,皆能迟久。.惟王生闻神人教服,遂采食之,仙去。
又曰: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少明五经,汉成帝时人也。入嵩山石室峻绝之处。尝曰:上药有九转还丹,太一金液,次有云母雄黄之属,亦可长生。次乃草木之药,能治病益气。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必欲长生,即先定心志,除嗜欲,乃可授神方五色篇根。后入鸡头山,仙去。
又曰:阴长生,新野人,后汉阴皇后之属籍也。少居富贵,不好荣利。知马明生得度世之术,乃寻求之,遂相见,执御者之礼事之。十余年不懈。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入青城山授以太清神丹经,告别,后於平都山仙去。
《风俗通》曰:汉明帝时,尚书郎王乔为叶令。月朔,常诣朝堂。明帝知其来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亮从东南飞来,使因见凫,举罗得一舄,使尚方识之,乃四年所赐尚书官履也。每朝,叶门下鼓不击自呜,闻於京师。后天上乃下一玉棺於厅前,乔曰:天帝召我。沐浴寝其中,盖便上覆,葬於城东,土自成坟。百姓为立祠,号叶君祠。
《三洞珠囊》曰: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於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费长房为市令,知其人。后诣公,公携长房去,授以治病之术,令还。士亚公后仙去。戴公柏有太微黄书十余卷,即壶公之师也。
又曰:乐子长,齐人也,少好道,到霍林山,服巨胜赤松散,方去仙。
又曰: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子度世入山见父,叔卿语曰:吾齐书室西北塘大柱下有玉函,中有书,取而按合服之。度世归,果如言。饵五色云母,仙去。
又曰:魏伯阳者,昊人也。好道不仕,封己养高,后入山,饵神丹,仙去。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意,而世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又曰:尹轨,字公度,太原人。博极草书,晚乃学道,常服黄精,年百余岁,言天下盛衰安危吉凶,未尝不效。入太和山,仙去。
又曰:东郭延年者,山阳人也。服灵飞散,能在暗室中夜书。又身生光,远照小物,见其采色。一旦,数十人乘虎豹来迎之,延年遂诣昆仑山,仙去。
又曰:王真,上党人,七十九乃学道,徐行若飞,有兼人之力。邮元节事真十余年,真以蒸丹小饵法授之,容常不衰。乡人计真之年,以四百余岁。后登女几山,仙去。
又曰:平中节,河东人,晋以羯胡乱华,遂隐苍梧山,受宋君存心之道。积四十五年,精思不懈,体有真气,后仙去。
又曰:葛玄,善於变幻,拙於用身。初在长山,近入盖竹,亦能乘虎使鬼,但未得受职耳。常与谢稚坚、黄子阳、郭声子相随也。葛玄是抱朴子从祖,即郑思远之师也。时人莫测所处,传言东海中仙人寄书,呼为仙公。
又曰:鲁妙典者,九疑山女道士也。生而好道,忽谓母曰:人之上寿所传,得者稀。喜乐悲哀,日以相害,况埋没真性,混于流浴乎?有道士过其门,授以大洞黄庭经,谓曰:所患人不能知,知不能修,修不能精,精不能久。不惟有玄科之责,亦将苦报无穷也。妙典奉其言,入九疑山,累有魔试,介特不挠。山上一石盆中有泉,用之不竭。又有大铁臼,不知何处来。今并在山中石坛上,宛然有仙履迹及古镜一,广三尺。古锺一,形如偃月,在无为观中,妙典后仙去。
又曰:谢自然,女道士也,果州人。词气高异,其家在大方山下,顶有古像,老君其形。自然因拜礼,不愿下山。母从之,乃迁居山顶。自此常诵《道德经》、《黄庭内篇》,於开元观受紫虚宝筹,於金泉山居之。山有石坛,烟箩修竹。一十三年,昼夜不寐,两膝上忽有印,似小於人闲官印,四堧若朱,有古篆六字,集如白玉。忽於金泉道场有云气遮匝,一川散慢弥久。仙去。其《金泉碑略》曰:天上有白玉堂,壁上列高仙、真仙之名,如人闲壁记。时有朱书注其字下日:降世为某官某职。又自然於所居堂束壁上书数字,皆道德之意,真迹有焉。
又曰:王奉仙,宣州当涂县民家女也。得其道,尝以忠孝正直之道、清挣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训于人,故远近瞻仰,金玉委前,奔而不顾。后入洞庭山,无病而化。有云鹤异香之瑞,仙去。
道部四竟
道部五
地仙
《史记》曰:蓬莱、方丈、瀛洲,左渤梅中,去人不远,盖常有至者,诸仙及灵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未至,望之如云。
《秘要经》曰: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抱朴子》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太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益劳苦耳。故不切於升腾,而止乎人问者八百年。
《述异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俯眄而杳不见底。晋咸康中,江州刺史庚亮迎昊猛,将弟子登山游览,因过此梁,见一爷坐桂树下,以玉枉承甘露,与猛,猛分赐弟子。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金玉房宇,器物不可识。与猛言,若旧设玉膏终日。
《裴君傅》西玄三洞周千里,西山有柑连各一宫,金城九重,潜通洞道,距玄洲昆仑,非人迹所及。裴君、周君分处其内。
《五岳图》曰:青城山洞周二千里,蜀郡界黄帝拜五为岳丈人。
又《名山记》曰:北接嶓冢,南接峨媚,东至成都,山形似城。其山有赤壁,张天师所治处,今遗迹犹存。
《魏夫人传》曰:赤城丹山洞周三百里,有日月仗根,三辰之光照洞中。《五岳图》云:此山在会稽罗江,其西北有赤城。按《茅君传》云:霍林司命治赤城丹山玉洞之府。齐永明中,忽有大群鸽从西北来,下集霍门溪,溪谷填塞,弥漫数里,多所踏籍。状如为物所惊,一夕还飞向西北,计是赤城上都泉湖中物也。罗浮山山洞周五百里、真诰呼为层城。葛洪交州远停此解化。
《茅君传》曰:句曲山洞周一百五十里,秦时名为句金之坛。汉时三茅君得道,来治此山。
《五符》曰:林屋山周四百里,一名苞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於此。吴王阖闾使龙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
《真诰》云:包山下有石室银房,方圆百里。又有白芝隐泉,泉水紫色。
又曰:城玉山洞周三千里,周司命先在恒山中。太玄玉女语令往西城师王君,於是往焉,即此山也。
又曰:厚载之中,有洞天三十六所。又八海中,诸山亦有洞宫。或方千里、五百里,非三十六洞天之例也。五岳名山皆有洞宫,或三十里二十里,并舍神仙,又非小天之数也。
《名山记》曰:岳洞方百里,在终南太一闲。或名桂阳宫,多诸灵异。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名曰小有清虚天。按《王君内传》云:在河内沁水县界,济水所出之源也。北有太行,东南有北郁嵩山,内洞天口,日月星辰,云气草木,万类无异矣。宫阙相映,金玉镂饰,皆地仙所处,即清虚王君所居也。
《真诰》云:此诸天所谓阳台也,诸得道者皆诣焉。委羽山在海中,司马季主所处也。
又曰:括苍山洞周三百里,东岳佐命也,在会稽东南,群帝之所游。山多神异,又有缙云堂,孤峰直耸,岩岭秀杰,特冠群山。山中茅玄岭独高处,有司命埋丹砂六千斤,深二丈,盘石填上。其山左右泉皆小赤色,人饮之寿。茅山天帝坛石正当洞天之中央,玄窗之上也。昔东海青童君乘风飞轮车,按行洞天,曾来於此。
刘向《列仙传》曰: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仙去。
又曰:渥佺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瞳,能飞行。
又曰:广成子,古仙也,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闻而造焉,问其道要,广成子曰:帝治天下,云不待族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语至道?黄帝退居三日,顺风再拜。广成子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靖必清。吾将去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
又曰:白石先生者,中黄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根,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饮酒食谷。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
又曰: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百余岁有少容。彭祖去,乃追论其言为经。
又曰:《上清六甲经》曰:宋玄德,周宣时人也。服六甲灵飞符,得真灵之道,止嵩高山。
又曰:李意期,蜀人也,世常见之。衍道行於人,於蜀城角穴土居之。当刘备欲东伐昊,报关羽之怨,使迎意期到,甚重之。问其伐吴,不苔,而求纸画兵马器仗万数,乃一一裂坏之。又画一尊官,掘地埋之,乃径去。备不悦。后果为吴所破,大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还,器甲军资略尽。备患怒病,终於永安宫。意期少言,人有所问,不对。蜀中人有忧患,往问之,曰:吉凶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惨悦耳?后入琅琊山,不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