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喘,谓脉至如卒喘状也。藏居高,病则脉为喘状,故心肺二藏#8,而独言之尔。喘为心气不足,坚则病气有余。心脉起於心胸之中,故积气  在中,时害於食也。积,谓病气积聚。痹,谓藏气不宣行也。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而#9从之。
  思虑心虚,故外邪因之,而居止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
  喘为不足,浮者肺虚,肺不足是谓心虚,上虚则下当满实矣。以其不足,故善惊而气积胸中矣。然豚喘而浮,是肺#10自不足,喘而虚者,是心气上乘,肺受热而气不得营,名#11肺痹,而外为寒热也。
  得之醉而使内也。
  酒味苦燥,内益於心,醉甚入房,故心气上胜於肺矣。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肱,名曰肝痹,
  脉长而弹,是为弦紧,紧为寒气,中湿乃弦,肝主朕胁,近於心,故气积心下,又支脑也。《正理论豚名例》曰:紧豚者,如切绳状。言左右弹人手也。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12。
  脉紧#13为寒,豚长为湿,疝之为病,亦寒湿所生,故言与疝同法也。寒湿在下,故腰痛也。肝豚者,起於足,上行至头出额,与督豚会於巅#14,故病则足玲而头痛也。清,亦玲也。疝,所晏切。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
  有厥气,名曰厥疝,脉大为气,脉虚为虚,既气又虚,故脾气积於腹中也,若肾气逆上,则是厥疝,肾气不上,则俱#15虚而脾气积也。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女子同法,言同其候也。风气通於肝,故汗出当风,则脾气积满於腹两丁。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上,谓寸口也,肾主下焦,故气积聚於小腹与阴也。
  得之沐浴清水而外。
  湿气伤下,自归於肾,况沐浴而外,得无病乎。《灵枢经》曰:身半以下,湿之中也。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奇豚,谓与色不相偶合也。几色见黄,皆为有胃气,故不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之奇豚三字。
  面青目青#16、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无黄色而皆死者,以无胃气也。藏以胃气为本。故无黄色焉。皆曰死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竟
  #1际:原作『祭』,据顾本改。
  #2唇:原作『肾』,据顾本改。
  #3裹:原作『裹』,据顾本改。下四『裹』字仿此。
  #4暗也:原作一『睹』字,据顾本改。
  #5作:原作『在』,据顾本改。
  #6胸:顾本作『鬲』。
  #7意:原作『音』,据顾本改。
  #8藏:原作『状』,据顾本改。
  #9而:顾本无『而』字。
  #10肺:原作『脉』,据顾本改。
  #11名:顾本『名』上有『故』字。
  #12脉紧:顾本作一『痛』字。
  #13脉紧:此二字原脱,据顾本补。
  #14巅:原作『颠』,据顾本改。
  #15俱:顾本作『但』。
  #16青:顾本作『赤』。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一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来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五藏别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方士,谓明悟方衍之士也。言互为藏府之差异者,经中犹有之矣。《灵兰秘典论》以肠胃为十二藏相使之次,《六节藏象论》云十一藏取次於胆,《五藏生成篇》云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此则互相矛循尔。脑髓为藏,应在别经。楣;坚久切。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於阴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写,名日奇恒之府。
  脑合髓、骨、脉,虽名为府,不正与神藏为表裹。胆与肝合,而不同六府之传写,胞虽出纳,纳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形容之出,谓化极而生。然出纳之用有殊於六府,故言藏而不写。名日奇怛之府也。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日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
  言水谷入已,糟粕变化而泄出,不能久久留住於中,但当化已,输写令去而已,传写诸化,故日传化之府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谓肛#1之门也,内通於肺,故日魄门。受已化物,则为五藏行使,然水谷亦不得久藏於中。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以未下也。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水谷下也。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气。,则寸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於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人有四海,水谷之海,则其一也,受水谷已,荣养四傍,以其当运化之源,故为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
  气,在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气。之所侯脉动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於胃,变见於气口。
  荣气之道,内谷为实。○新校正云:详此注出《灵枢》,实作宝。○谷入与胃,气传於肺,精专者循肺气行於气口,故云变见於气口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出作入。
  故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下,谓目下所见可否也。调适其脉之盈虚,观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浅成败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又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
  拘於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志意邪则好析祷,言至德则事叉违,故不可与言至德也。
  恶於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恶於针石,则巧不得施,故不可与言至巧矣。恶,音污。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心不许人治之,是其又死。强为治者,功亦不成,故日治之无功矣。
  异法方宜论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不同,谓针石灸媾毒药导引按娇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谓法天地生长收藏及高下燥湿之势。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法春气也。
  鱼盛之地,海滨傍水,
  鱼盐之地,海之利也。滨,水际也。随业近之。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丰其利,故居安。恣其味,故食美。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
  鱼发疮则热中之信,盐发渴则胜血之征。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瘫疡,
  血弱而热,故善为瘫疡。
  其治宜砭石。
  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能为针。则砭石也。○新校正云:按氏一作伐。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东人今用之。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法秋气也。引谓牵引,使收敛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居室如陵,故日陵居。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也。○新校正云:详大抵西方地高,民居高陵,故多风也,不叉室如陵矣。
  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不衣丝绵,故日不衣。褐,谓毛布也。荐,谓细草也。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於内,
  水土刚强,饮食脂肥,肤胜闭封,血气充实,故邪不能伤也。内,谓喜怒悲忧恐及饮食男女之过甚也。○新校正云详悲一作思。当作思,已具《阴阳应象大论》注中。
  其治宜毒药。
  能攻其病,则谓之毒药。以其血气盛,肌肉坚,饮食华,水土强,故病宜毒药,方制御之。药,谓草木虫鱼乌兽之类,皆能除病者也。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人方卫今奉之。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
  法冬气也。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水寒冰冽,故生病於藏寒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满字。
  其治宜灸媾。
  火艾烧灼,谓之灸炉。
  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
  北人正行其法。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法夏气也。地下则水流归之,水多故土弱而雾露聚。
  其民嗜酸而食肘,
  言其所食不芬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食鱼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酸味收敛,故人皆肉理密致。阳盛之处,故色赤。湿气内满,热气外薄,故筋孪脉痹也。
  其治宜微针。
  微,细小也。细小之针,调脉衰盛也。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人盛崇之。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法土德之用,故生物众。然东方海,南方下,西方、北方高,中央之地平以湿,则地形斯异,生病殊焉。
  其民食杂而不劳,
  四方辐辏而万物交归,故人食纷杂而不劳也。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湿气在下,故多病痿弱、气逆及寒热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勿-。感测害皮肉筋脉。居近於湿故尔。
  其治宜导引按娇,
  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广,谓捷举手足。
  故导引按局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随方而甩,各得其宜,唯圣人法,乃能然矣。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达性怀故然。
  移精变气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问,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伸作臾。
  此恬檐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古者巢居穴处,夕隐朝游,禽兽之间,断可知矣。然动躁阳盛,故身热足以御寒;冻气生寒,故阴居可以避暑矣。夫志捐思想,则内无春慕之累,心亡愿欲,故外无伸宦之形,静保天真,自无邪胜,是以移精变气,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当#2今之世不然,
  情慕云为,远於道也。
  忧患绿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帝,谓上古之帝。先师,谓岐伯祖世之师仪贷季也。
  上古使仪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
  先师以色白脉毛而合金应秋,以色青脉弦而合木应春,以色黑脉石而合水应冬,以色赤脉洪而合火应夏,以色黄脉代而合土应长夏及四季,然以是色脉下合五行之体#3王,上副四时之往来,故六合之问,八风鼓拆#4不离常候,尽可与期。何者?以见其变化而知之也。故下文曰:
  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言所以知四时五行之气变化相移之要妙者何?以色脉故也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言脉应月色应日者,占侯之期准也。常求色脉之差武,是则平人之诊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於神明也,所以远死#5近生。
  观色脉之藏否,晓死生之征兆,故能常远於死而近於生也。
  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上帝闻道,勤而行之,生道以长,惟圣王乃尔而常用也。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八风,谓八方之风。五痹,谓皮肉筋骨脉之痹也。《灵枢经》曰:风从束方来,名日婴兄风,其伤人也,外在於筋纽,内舍於肝。风从束南来,名日弱风,其伤人也,外在於肌,内舍於胃。风从南方来,名日大弱风,其伤人也,外在於脉,内舍於心。风从西南来,名日谋风,其伤人也,外在於肉,内舍於脾。风从西方来,名日刚风,其伤人也,外在於皮,内舍於肺。风从西北来,名日折风,其伤人也,外在於手太阳之脉,内舍於小肠。风从北方来,名日大刚风,其伤人也,外在於骨,内合於肾。风从东北来,名日凶风,其伤人也,外在於掖胁,内舍於大肠。又《痹论》曰: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筋痹,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咏痹,以秋庚辛伤於风者为皮痹,以冬壬癸伤於邪者为骨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肉痹,是所谓八风五跷之病也。○新校正云:按此注引《痹论》,今经中《痹论》不如此,当云《风论》曰: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奸风,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季夏戊己伤於邪者为脾#6风,以秋庚辛中於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於邪者为肾风。《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