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凛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皆可受盛,转运不息,故为仓凛之本,名日器也。营起於中焦,中焦为脾胃之位,故云营之居也。然水谷滋味入於脾胃,脾胃糟粕转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日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
○新校正云:详此六字当去,并注中引《阴阳应象大论》文四十字亦当去,已解在前条。
此至阴之类,通於土气。
口为脾官,脾主肌肉,故日华在唇四白,充在肌也。四白,谓唇四际之白色肉也。《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脾合土,故其味甘也。又曰:在藏为脾,在色为黄。故其色黄也。脾藏土气,土合至阴,故日此至阴之类,通於土气也。《金匮真言论》曰:阴中之至阴,脾也。
凡十一藏,取央於胆也。
上从心藏,下至於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藏取次於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阳脉法也。少阳,胆脉也。太阳,膀胱脉也。阳明,胃脉也。《灵枢经》日..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三盛而躁在手阳明。手少阳,三焦脉。手太阳,小肠脉。手阳明,大肠脉。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於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已上,阳盛之极,故格拒#12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阴脉法也。厥阴,肝脉也。少阴,肾脉也。太阴,脾脉也。《灵枢经》曰:一盛而躁在手厥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手厥阴,心#13包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手太阴,肺脉也。盛法同阳。四倍已#14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波不得通也。《正理论》曰:闭则不得溺。搜,小便也。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15,不能极於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俱盛,谓俱大於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以久盛,极则衰败,故不能极於天地之精气则死矣。《灵枢经》曰: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日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此之谓也。○新校正云:详赢#16当作盈。脉盛四倍已上,非赢也,乃盛极也。古文赢#17与盈通用。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九竟
#1气:原作『天』,据顾本改。
#2及:原作『反』,据顾本改。
#3六:顾本作『大』。
#4尽:顾本作『盖』。
#5其:顾本作『某』。
#6主:顾本作『王』。
#7入:顾本作『八』
#8天:原作『大』,据顾本改。
#9王:顾本作『主』。
#10主:原作『上』,据顾本改。
#11中:『中』下原衍『天』字,据顾本删。
#12拒:原作『柜』,据顾本改。
#13心:原作『小』,据顾本改。
#14已:原作『也』,据顾本改。
#15赢:顾本作『赢』。
#16赢:顾本作『赢』。
#17赢:顾本作『赢』。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五藏生成篇
新校正云:按此篇云《五藏生成篇》而不云论者,盖此篇直记五藏生成之事,而无问答论议之辞,故不云论。后不言论者,义皆仿此。
心之合脉也,
火气动躁,脉类齐同,心藏应火,故合咏也。
其荣色也,
火炎上而色赤,故荣美於面而赤色。○新校正云:详王以赤色为面荣美,未通。大抵发见於面之色,皆心之荣也,岂专为赤哉。
其主肾也。
主,谓主与肾相畏也,火畏於水,水与为官,故畏於肾。
肺之合皮也,
金气坚定,皮象亦然,肺藏应金,故合皮也。
其荣毛也,
毛附皮革故外荣。
其主心也。
金畏於火,火与为官,故主畏於心也。
肝之口筋也,
木性曲直,筋体亦然,肝藏应木,故合筋也。
其荣爪也,
爪者筋之余,故外荣也。
其主肺也。
木畏於金,金与为官,故主畏於肺也。
脾之合肉也,
土性柔厚,肉体亦然。脾藏应土,故合肉也。
其荣唇也,
口为脾之官,故荣於唇,唇谓四际#1白色之处,非赤色也。
其主肝也。
土畏於木,木与为官,故主畏於肝也。
肾之合骨也,
水性流湿,精气亦然,骨通精髓,故合骨也。
其荣发也,
脑为髓海,肾气主之,故外荣发也。
其主脾也。
水畏於土,土与为官,故主畏於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心合豚,其荣色,咸益肾,胜於心,心不胜,故脉凝泣,而颜色变易也。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肺合皮,其荣毛,苦益心,胜於肺,肺不胜,故皮枯槁,而毛拔去也。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肝合筋,其荣爪,辛益肺,胜於肝,肝不胜,故筋急而爪乾枯也。
多食酸,则肉胝胜而唇揭。
脾合肉,其荣唇,酸益肝,胜於脾,脾不胜,故肉胝胜,而唇#2皮揭举也。胝,丁尼切。胶,侧救切。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肾合骨,其荣发,甘益脾,胜於肾,肾不胜,故骨痛而发堕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五味入口,输於肠胃,而内养五藏,各有所养,有所欲,欲则互有所伤,故下文曰: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
故心欲苦,合火故也。肺欲辛,合金故也。肝欲酸,合木故也。脾欲甘,合土故也。肾欲咸,合水故也。
此五味之所合也。
各随其欲而归嗅之。
五藏之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气也,连上文。《太素》同o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兹,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
黄如棋实者死,
色青黄也。
黑如良者死,
矣,谓臭煤也。良,音苔。
赤如恤血者死,
恤血,谓败恶凝聚之血,赤黑也。恤,方杯切。
白如枯骨者死,
白而枯槁,如乾骨之白也。
此五色之见死也。
藏败,故见死色也。《三部九侯论》曰: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叉死矣。此之谓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鹦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皆谓光润也,色虽可爱,若见朦肿,尤善矣。故下文曰:
生於心,如以缟裹.朱;生於肺,如以缟裹红;生於肝,如以缟裹钳;生於脾,如以缟裹括楼实;生於肾,如以缟裹紫。
是乃真见生色也。缟,白色,给,薄青色。
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荣,美色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各当其所应而为色味也。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各当其所养之藏气也。
诸脉者皆属於目,
脉者血之府,《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由此明诸脉皆属於目也。○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九卷》曰:心藏脉,脉舍神。神明通体,故云属目。
诸髓者皆属於脑,
脑为髓海,故诸髓属之。
诸筋者皆属於节,
筋气之坚结者,皆络於骨节之问也。《宣明五气篇》曰:久行伤筋。由此明诸筋皆属於节也。
诸血者皆属於心,
血居脉内,属於心也。《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诸血皆属於心也。
诸气者皆属於肺,
肺藏主气故也。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溪者,肉之小会名也。八溪,谓肘膝腕也,如是,气血筋脉,互有盛衰,故为朝夕矣。
故人卧血归於肝,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於诸经,人静则血归於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肝受血而能视,
言其用也。目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气行乃血流,故足受血而能行步也。
掌受血而能握!
以当把握之用。
指受血而能摄。
以当摄受之用也。血气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运用。
卧出风吹之,血凝於肤者为痹,
谓痛痹也。痛,音顷,又音君。
凝於脉者为泣,
泣,谓血行不利。
凝於足者为厥,
厥,谓足逆玲也。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空者,血流之道,大经隧也。隧,音遂。
人有大谷十二分,
大经所会,谓之大谷也。十二分者,谓十二经豚之部分。
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小络所会,谓之小溪也。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络言之者,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三名,经言三百五十四者,传写行书,误以三为四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及全元起本、《太素》俞作关。
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卫气满填以行,邪气不得居止,卫气亏缺留止,则为邪气所客,故言邪气所客。
针石绿而去之。
绿,谓寅绿行去之貌。言邪气所客,卫气留止,针其溪谷,则邪气寅绿随脉而行去也。
诊病之始,五次为纪,
五次,谓以五藏之豚,为次生死之纲纪也。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建,立也。母,谓应时之王气也。先立应时王气,而后乃求邪正之气也。
所谓五次者,五脉也。
谓五藏豚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足少阴,肾豚。巨阳,膀胱豚。膀胱之脉者,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然肾虚不能引巨阳之气,故头痛而为上巅之疾也。经病甚已,则入於藏矣。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徇,疾也。蒙,不明也。言目暴疾而不明,招,谓掉也。摇掉不定也。尤,甚也。目疾不明,首掉尤甚,谓暴病也。目冥耳聋,谓渐病也。足少阳,胆豚。厥阴,肝豚也。厥阴之脉,从少腹,上侠胃,属肝络胆,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入顽颗,上出额,与督豚会於巅。其支别者,从目系下颊裹。足少阳之豚,起於目锐毗,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入缺盆。其支别者,从耳后,入耳中;又支别者,别目锐毗,下顾,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鬲,络肝,属胆。今气不足,故为是病。○新校正云:按王注徇蒙,言目暴疾而不明,义未甚显。徇蒙者,盖谓目脸脑动疾数而蒙暗也#4。又少阳之脉下额,《甲乙经》作下颂。顽,胡浪切。颗,苏郎切。系,奚帝切。额,音权。
腹满缜胀,支鬲肚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朕,谓胁上也。下厥上冒者,谓气从下逆上,而冒於目也。足太阴,脾豚。阳明,胃脉也。足太阴脉,自股内前康,入腹,属脾络胃,上鬲。足阳明脉,起於鼻,交於频,下循鼻外,下络颐颌,从喉咙,入缺盆,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康,下侠齐,入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裹,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髑。故为是病。肚,去鱼切。骸,音虞。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手阳明,大肠脉。太阴二肺豚也。手阳明豚,自肩髑前廉,上出於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手太阴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从肺系,横出掖下。故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厥作#5病。
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手巨阳,小肠脉。少阴,心脉也。巨阳之脉,从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毗。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故心烦头痛,病在胸#6中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胸中痛,支满,腰背相引而痛,过在手少阴、太阳也。
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夫脉,小者细小,大者满大,滑者往来流利,涩者往来奏难,浮者浮於手下,沉者按之乃得也。如是,虽众状不同,然手巧心谛,而指可分别也。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央,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
音,谓五音也。夫肝音角,心音征,脾音官,肺音商,肾音羽,此其常应也。然其互相胜负,声见否臧,则耳聪心敏者,犹可以意#7识而知之。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色,谓颜色也。夫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此其常色也。然其气象交互,微见吉凶,则目明智远者,可以占视而知之。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色青者其脉弦,色赤者其脉钧,色黄者其豚代,色白者其豚毛,色黑者其脉坚,此其常色脉也。然其参校异同,断言成败,则审而不惑,万举万全,色脉之病,例如下说。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於食,名曰心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