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女从子右行三十之巳,从巳右行至申,为十月,十月而生女。.申为西方,庚辛金,阴也。
  故男脉在关上。
  关上为寸口,属阳,男子阳气#17,故豚在寸口常盛。
  女脉在关下。
  关下为尺部,属阴,女子阴气盛,故豚在尺部常盛。
  是以男子尺脉常弱。
  男子之气始於少阳,极於太阳,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易》复卦 ,一阳居於尺部。阳明之至,浮大而短,为《易》临卦 ,二阳居於关部。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为《易》泰卦 ,三阳居於寸部。三阳从地长,故男子之豚,寸盛而尺弱。
  女子尺脉常盛#18。
  女子之气始於太阴,极於厥阴。太阴之至,紧大而长,为《易》姤卦 ,一阴居於寸部。少阴之至,紧细而微,为《易》遁卦 ,二阴居於关部。厌阴之至,沉短以敦,为《易》否卦 ,三阴居於尺部。三阴从天生,故女子之豚,寸沉而尺盛。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
  男子尺豚常弱,今反盛;女子尺咏常盛,今反弱。问其病为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
  寸口日阳,男子以阳用事,今阳豚不见於寸。,而反见尺部,尺部之豚,女子常盛,男子亦如是,为不及,阴主内,故病内。
  左得之,病则在左。
  左手得女脉之盛,病则在身体之左。
  右得之,病则在右。
  一右手得女豚之盛,病则在身体之右。
  随脉言之也。
  随所得之豚,言所受之病。女得男脉为太过。女子尺脉本浮,更加见於寸,是谓太过。又女子以阴用事,寸脉常况,却得浮豚。
  病在四肢。
  四肢为诸阳之本,女得男脉,为阳气盛,故病在四肢。
  左得之,病则在左。
  左手得男子之豚,病则在手足之左。
  右得之,病则在右。
  右手得男子之豚,病则在手足之右。
  随脉言之也!
  随豚断病。
  二十难曰:
  经言脉有伏匿。
  豚有伏藏隐匿。
  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伏匿於何处藏府,可以言伏匿。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答阴阳非独寸为阳、尺为阴,肌肉上亦为阳部,肌肉下亦为阴部,或阳脉乘於阴部,或阴脉乘於阳部,或阳部伏阴脉,或阴部伏阳脉。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尺部之内、肌肉之下为阴部,尺中浮滑而长,为阴部见阳豚,阴虚不足则阳入乘之,为阳覆,又阳乘阴部之脉。
  脉虽#19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尺中已浮滑而长,寸口关中况短而涩,此为阳中伏阴。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
  寸口与肌肉之上为阳部,反见沉短而涩之阴脉,为阴脉成阳部,为阴溢。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寸口关中已况涩而短,尺豚浮滑而长,为阴中伏阳。
  重阳者狂!
  豚浮滑而长,又加实数,是谓重阳,故狂言大事,自高自贤,狂越,弈衣登高。
  重阴者癫。
  尺中既况短而涩,又盛实,是谓重阴,故病僵仆於地,闭目不惺,阴极阳复,良久却惺,名日癫。
  脱阳者见鬼。
  脱阳者,无阳气也,谓寸豚细微甚也,目中妄见如睹鬼物。
  脱阴者目盲。
  阴者,精气也,阴气已脱,五藏之气不营於目,盲无所视,若尺脉则微细甚。
  二十一难曰:
  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
  形病者,肌体赢瘦,手足不仁;泳不病者,脉息随呼吸上下,无大还不一及,断之曰生。
  脉病形不病,日死。
  一豚病者,诊诸至数或太#20 过或不叉,则人虽未病寒热等疾,纵不病亦死。
  何谓也?
  生死之异,其说如何。
  然:人形病脉不病者,非有不病也。
  人形体虽有病痛,而脉却未有节病,非是豚息不病,所以如此。
  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豚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气之息数未与血之脉数相应而然耳。
  二十二难曰:
  经言脉有是动。
  有反常之动豚。
  有所生病。
  动豚反常,病所由生。
  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
  一豚之动,变为血气两般之病,如何。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
  气为阳,阳为卫,邪中於阳,气先受热,形之於脉,名日是动。
  所生病者,血也。
  气病传血,血为阴,阴为荣,血壅不润,病生於后。
  邪在气,气为是动?
  阳为气,邪中於阳,气动於豚而反常。
  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气先受邪,传之於血,血壅不行,病所由生。
  气主拘之。
  殉者,吹嘘往来之象,气主流行而不自笋。
  血主濡之。
  濡,润也,血润泽不桔。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气血受热则泞溢妄行,故日是动。
  若贼风博之,则留止而不行。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气传之於血,复受贼风,故血壅不濡而病。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气先动之於咏,然后血所生病。
  二十三难曰:
  手足三阴三阳。
  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经豚丈尺法度数目可晓否。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太阳之豚,自两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行之耳珠子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手阳明之豚,起於两手大拇指次指之侧,上循臂,终於鼻,左之右,右之左,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手少阳之脉,起於两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终於耳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故云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手少阴之豚,起於心中,下络小肠,上肺,出腋下,循臂,出小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属肺,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鱼际,出大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厥阴之脉,起於胸中,属心包络,三焦,出胁腋下,循臑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故云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太阳之脉,起於两足小指之侧,上循膝,交胭中,循背上头,下入目内毗,长八尺,两足上行,合一丈六尺。足阳明之豚,起於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经,上夹脐左右各二寸,终於额角发际,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足少阳之豚,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两膝外康,入季胁,上循目外毗,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故云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两足合有六阴,故云六六三丈六尺。足太阴之豚,起於足大指内侧,循足经内康,上交出厥阴豚之前,上循入腹,属脾络胃,连舌本,长七尺五寸,两行各#21一丈五尺。足厥阴之豚,起於足大指聚毛之上,循足附上康,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阴之后,循腹,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循喉咙,入顽颗,连目出额,长六尺五寸,两行合长一丈三尺。足少阴之豚,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踹股内,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喉咙,侠舌本,长六尺五寸,合长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两足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22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人有阴踏、阳踏二豚,两足合四脉。阳踏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踏亦起於跟中,是足少阴之别络,自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上胸裹,入缺盆,上出人#23迎之前,入项内康,属目内毗,合太阳豚,长七尺五寸,两行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豚,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督脉起於下极之俞,并脊裹,入属於脑,计四尺五寸。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上关元,至咽喉,长四尺五寸。督、任计之长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
  手三阳豚三丈,手三阴脉二丈一尺,足三阳脉四丈八尺,足三阴脉三丈九尺,两足踏脉一丈五尺,督豚、任脉九尺,共计一十六丈二尺。
  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
  已上是十二经豚长短数目。
  经脉十二。
  注见一难。
  络有十五。
  每一经各有一络,十二经络之外,有阳络、阴络、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何始何穷也?
  问经络所始所终去处。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於身者也。
  答经者径也,经豚者,流行血气,疏通阴阳之径路,以荣华一身。
  其始从中焦。
  经络所始之地中焦,直两乳问,名擅中穴,亦名气海,言气从此而起。
  注手太阴、阳明。
  肺与大肠。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
  自大肠至胃与脾。
  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自脾至心、小肠。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自小肠至膀胱与肾。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
  自肾至心包络、三焦。
  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自三焦至胆与肝。
  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血气至肝而终,明日#24良时#25,又复还始於肺。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
  此十五络,皆因十二经为本原,以相流通。
  如环无端。
  经豚终而复始,恰如环之圆转,无有端倪。
  转相溉灌。
  经豚流转,更相溉灌於经络中。
  朝#26於寸部气口,以处百病而央死生也。
  寸口者,豚之大会,手太阴之豚动也,故五藏六府有病,皆见於气。则可以断吉凶死生。况一岁阴阳升降,会於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於良时,一身荣卫还周会於手太阴,同天度一万三千五百息,据本经朝於寸。、人迎,则人迎在左手,属少阴,乃经豚朝会之地矣。愚并下文改作朝於寸部气江,观书者试评之。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
  阴场之气始於肺,终於肝,又别於阳者,知病从来,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微妙在豚,不可不察,察之有经,从阴阳始,故豚之纪纲,实在乎始而终,终而始之阴阳。
  寸部气口,阴阳之气通於朝#27,如环无端,故日始也。
  阴阳之气,自早朝良时会於寸部气,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故日始。据元文寸。人迎,愚僭改作气口。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各有形,故日终也。
  足少阴气绝之形,在齿长而枯,肉濡而却。足太阴气绝之形,在肉满历反。足厥阴气绝之形,在舌巷卯缩。手太阴气绝之形,在皮枯毛折。手少阴气绝之形,在面黑如梨。三阴气绝之形,在目眩目辉。六阳气绝之形,在汗出如珠,故日死各有形,终即死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卷之三
  #1足:据文义似当作『取』。
  #2杂:《集注》十六难丁注作『循』。
  #3不:据文意似当作门木』。
  #4肝肾在下脾:《集注》十六难虞注作一肝肾主下部〕。
  #5此:据上文例,似当作『肝』。
  #6善味:此前《本义》、《集注》有『善思』二字,《集注》并有『脾者,在志为思也』七字。
  #7欠:《本义》作『善欠』。
  #8半痛:依上文例,『半痛』当作『牢而痛』。
  #9王:据文义,似当作『五』。
  #10尺:疑当作『大』字。
  #11能:《本义》、《集注》作『闭』。
  #12在:据文义似当作『狂』。
  #13大肠:原作『太阳』,据文义改。
  #14故:此前《本义》、《集注》有『土主中宫』四字。
  #15左:原作『在』,据文义改。
  #16诊:《本义》、《集注》作『结』。
  #17气:此下疑脱r盛』字。
  #18盛:此下《本义》、《集注》有一是其常也』四字。
  #19虽:此下《本义》、《集注》有『时』字。
  #20太:原作『不』,据文意改。
  #21各:疑当作『合』。
  #22二:原作『』』,据《本义》、《集注》改。
  #23人:原作『今』,据文义改。
  #24日:原作『目』,据文义改。
  #25良时:疑当作『艮时』,三十难、三十七难注即作『艮时』。
  #26朝:原作『脾』,据《本义》、《集注》改。
  #27朝:此下《本义》、《集注》有『使』字。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四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二十四难曰:
  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其气死绝,何者为证侯,可以知其吉凶生死否。
  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
  答足少阴肾之经,内荣骨髓,肾气死绝,则枯随枯槁。
  少阴者,冬脉也。
  足少阴肾,乃冬之脉。
  伏行而温於骨髓。
  肾气隐伏流行,骨髓自然温和。
  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
  骨髓无肾气以温养,故肉肌不着於骨。
  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
  骨肉相离而不相亲,则肉濡滞而却缩。
  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
  齿,骨之余。齿断之肉结缩,故齿渐长而枯燥,谓齿乾燥,色不泽。
  发无润泽。
  脑者,髓之海,肾主骨髓。发者,脑之所养,故华在发。今骨髓既枯,故发不润。
  无润泽者,骨先死。
  发无润泽,是骨先死之证。
  戊日笃,己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