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道藏
- 正统道藏太玄部
-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五藏募皆在阴。
腹为阴,五藏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问。心之募,巨阙二#36穴,在鸠尾下一寸。脾之募,章#37门二穴,在季胁下直脐。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一寸五分。肾之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
而俞皆在阳者。
背为阳,五藏之俞皆在背。肺俞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肾#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谓也?
募阴俞阳如何。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内藏有病,则出行於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大#39行於阴,阴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也。
所以令募在於阴,俞在於阳。
六十八难曰:
五藏六府各有井、荣、俞、经、合。
肝井大敦,荣行问,俞大冲,经中封,合曲泉。肺井少商,荣鱼际,俞大渊,经经渠,合尺泽。心井少冲,荣少府,俞神门,经灵道,合少海。肾井涌泉,荣丽#40 谷,俞大溪,经复溜,合溜谷#41。脾井隐白,荣大都,俞大白,经商丘,合陵阴泉。心包络井中冲,荣劳官,俞大陵,经问使,合曲泽。此五藏各有井、荣、俞、经、合也。胆井窍阴,荣侠溪,俞临泣,经阳辅,合阳陵泉,原丘虚。大肠井商阳,荣二问#42俞三问,经阳溪,合曲池,原#43 合谷。小肠井少泽,荣前谷,俞后溪,经阳谷,合小海,原#44 腕骨。胃井厉兑,荣内庭,俞陷谷#45经解溪,合#46三里,原冲阳。膀胱井至阴,荣通谷#47,俞束骨,经昆仑,合委中,原京骨。三焦井关冲,荣液门,俞中都,经支沟,合天井,原阳池。此六府各有井、荣、俞、经、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井、荣、俞、经、合,各何所主。
然#48:经言所出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处为井。
所流为荣。
泉水既出,荣迂未成大流为荣。
所注为俞。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为俞。
所行为经。
流行经历而成渠径为经。
所入为合。
经行既达,会合於海为合。
井主心下满。
井法木#49以应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裹脾,故心下满。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荣主身热。
荣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於荣,不令火之乘金则身热又愈。
俞主体重节痛。
俞法土,应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邪在土,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俞穴。
经脉主喘咳寒热。
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之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今邪在金铃克木,木者肝,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故喘。何以然,谓肝之支别,从肝别贯膈金不刑於木。
合主气逆而泄。
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於冲脉,则气逆而裹逆,肾主开窍於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为心火之母,为肾水之子,一忧母受邪,二忧子受刑,肝在志为怒,忧则怒,怒则气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则肝木不忧,故气逆止,邪不在肾,则无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荣、俞、经、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荣俞经合之生#51病,各依四时而调治之,谓四时之邪,各奏荣俞中留止也。
用针补泻第十二#52
六十九难日:
经言虚者补之。
藏府虚弱者补之。
实者泻之。
藏府充实者通利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诸藏皆不相乘,初无偏虚偏实之患,止得就本经次补泻之法。
何谓也?
三者如何。
然:虚者补其母。
春得肾脉为虚邪,是肾虚不能传气於肝,故补肾,肾有病则传之於肝,肝为肾子,故日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春得心脉为实邪,是心气盛实,逆来乘肝,故泻心。心平则肝气通,肝为心母,故云泻其子。
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母能令子实,补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虚,泻其子者,不可不后。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它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不实不虚,诸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是肝藏自病也,於足厥阴少阳之经而补泻焉。当经有金木水火土,随时而取之也。
七十难曰:
经言春夏刺浅。
春夏刺井荣,从肌肉浅薄之处。
秋冬刺深。
秋冬刺经合,从肌肉深厚之处。
何谓也?
浅深如何。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阳气与人气皆在上,故用针以刺毫毛皮肤之浅处。
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阳气与人气皆在下,故用针以刺分肉筋骨之深处。
春夏各致一阴。
春夏,阳也。致者,到也,及也。春夏养阳,叉政一阴之气以养阳,虑其成孤阳。
秋冬各致一阳。
秋冬,阴也。秋冬养阴,铃致一阳以养阴,虑其成孤阴。
何谓也?
四时所致不同如何#53。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春夏病行於阳,故引阴以和阳。
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
人之肌肤,皆有厚薄之处,皮肤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故用针沉手内针入皮五分,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时#54阴气以和其阳。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
秋冬病行於阴,故内阳以和阴。
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故用针浮浅,入皮三分,心肺之部得气,推内针入,引持阳气以和其阴。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再缴上文。
七十一难曰:
经言刺荣无伤卫。
针刺荣血,无伤卫气。
刺卫无伤荣。
针刺卫气,无伤荣血。
何谓也?
二者如何。
然:针阳者,外.而刺之。
卫为阳,故针阳者,入皮二分,病在卫,用针则浅,故低针而刺之,恐其深伤荣气也。
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荣为阴,刺入皮五分为荣气,故先按所针之穴,待气散乃内针,恐其深伤卫气也。
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再缴上文。
七十二难曰: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迎,逆也,取也。随,顺也,补也。卫气逆行,荣气顺行,能知此者,可令调之。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调摄荣卫之方法,叉在於阴阳虚实。
何谓也?
此理如何。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惟知荣卫之流行,经豚之往来,故不容不迎随补泻。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卫气逆行,荣气顺行,随其荣卫之逆顺而补泻,故日迎随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
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阳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阳并於阴,或阴并於阳,或阴阳俱虚,或阴阳俱实,皆随病所在而调其阴阳,则病无不已。
知其内外表裹。
察豚之浮况,识病之虚实,以内知外,以外知内,视表知裹,视裹知表,故知虚实。
随其阴阳而调之。
各随其病在何阴阳豚中而调治之。
故日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再缴上文。
七十三难曰: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诸井在手足指梢,肌肉浅薄,血气尚少,不可使针刺之如何。
然:诸井者,木也;荣者,火也。
井为木,是火之母;荣为火,是木之子。
火者,木子之子,当刺井者,以荣泻之。
肝木实,实则泻其子。荣者,火也,木之子,故当泻之。春刺於荣,此乃休王未毕,火夺木王,法日实邪,故泻荣。假令肝自病,实则取肝中火泻之,虚则取肝中木补之。
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也。
当补者不可泻,当泻者不可补。
七十四难曰:
经言春刺井。
井属木,春刺之。
夏刺荣。
荣属火,夏刺之。
季夏刺俞。
俞属土,季夏乃六月刺之。
秋刺经。
经属金,秋刺之。
冬刺合。
合属水,冬刺之。
何谓也?
四时所刺不同如何。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无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诸井。
夏刺荣者,邪在心。
无令心火邪害乎肺金,故刺诸荣。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无令脾土邪害乎肾水,故刺诸俞。
秋刺经者,邪在肺。
无令肺金邪害乎肝木,故刺诸经。
冬刺合者,邪在肾。
无令肾水邪害乎心火,故刺诸合。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五藏系於四时如何。
然:五藏一病,辄有五者。
五声、五色、五味、五香、五液。
假令肝病。
举肝一藏以为例。
色青者肝也,躁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注见三十四难。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
疾病最多,虽言不能尽。
四时有数,而并击於春夏秋冬也。
四时有一定之数,并系於此。
针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用针微妙之理,即秋毫之细微。
七十五难曰: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如何。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五藏五行更相平伏,宜凭其补泻以调治之。
东方木也。
东方属木。
西方金也。
西方属金。
木欲实,金当平之。
金胜木,肝气强实,肺气虚弱,木反陵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
火欲实,水当平之。
心气强实,肾气虚弱,火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火。
土欲实,木当平之。
脾气强实,肝气虚弱。土反陵木,木家不伏,欲来平土。
金欲实,火当平之。
肺气强实,心气虚弱,金反陵火,火家不伏,欲来平金。
水欲实,土当平之。
肾气强实,脾气虚弱,土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土。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木实谓木有余,则土淫畏之,土畏之则金无所养,而致金虚也。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
举肝一藏以为例。火者,木之子。若不泻火,火叉盛而铄金,金反仇伟於木,金木相胜,而致两相刑克。水者,木之母。若不补水,水爻弱,而不能生木。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子能令母充实,母能令子虚弱。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用针泻,须诊其候,则泻其心,心气既通,肝气既复,又补於肾,肾家得气,相传以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复来平肝。
经古。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肺虚在於肝实,则要泻火补水,若不得治虚之要,何必问其余。
七十六难曰:
何谓补泻?
补助泻利之义如何。
当补之时,何所取气?
当补时候,自何处取气。
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置者,取也,迎也。当泻时候,自何处取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肺行五气,溉灌五藏,通注六经,归於百豚。几取气,须自卫取气,得气乃推内针於所虚之经豚,浅深分部之,所以补之。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邪在荣分,故内针於所实之经,待气引针而泻之。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假令胆不足,肝有余,先补足少阳,后泻足厥阴。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肠。
肝不足,胆有余,当先补足厥阴,而后泻足少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阴阳有余、不足,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故得荣卫通行,即是持针要妙。
七十七难曰:
经言上工治未病。
上工者,万举万全之医工,皆医治未然之疾。
中工者治已病。
中工未能全解悟,故止守一藏而已。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
人之五藏,有余者行胜,不足者受邪,见肝经有病,则知博#56其所胜之.脾土,故先预补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
故日治未病焉。
缴上文。
中工#57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
见肝有病,不晓肝传脾之理,但一心止治肝经。
故日治已病也。
缴上文。
七十八难曰:
针有补泻。
补者,呼则出针;泻者,吸则内针。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补泻之法,非秘呼吸出纳为补泻,但以得气出入为补泻。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
知用针法度,自左手起。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不知用针法度,自右手起。
当刺之时。
当下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