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

  蓍四进之则百,卦四进之则百二十。百则十也。百二十则十二也。
  归奇合卦之数,得五与四四,则策数四九也。得九与八八#35则策数四六也。得五与八八,得九与四八,则策数皆四七也。得九与四四,得五与四八,则策数皆四八也。为九者,一变以应乾也。为六者,一变以应坤也。为七者,二变以应兑与离也。为八者,二变以应艮与坎也。五与四四,去卦一之数,则四八三十二也。九与八八,去卦一之数,则四六二十四也。五与八八、九与四八,去卦一之数,则四五二十也。九与四四、五与四八,去卦一之数,则四四十六也。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策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如天地之相衔,昼夜之相交也。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八八为六十四,九九为八十一,而一不可变也。百则十也,十则一也,亦不可变也。是故数去其一而极于九,皆用其变者也。五五二十五,天数也。六六三十六,乾之策数也。七七四十九,大衍之用数也。八八六十四,卦数也。九九八十一,《玄》、《范》之数也。
  大衍之数,其算法之源乎。是以算数之起,不过乎方圆曲直也。
  阴无一,阳无十。
  乘数,生数也。除数,消数也。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
  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故蓍数四而九,卦数四而十也。犹干、支之相错,干以六终,而支以五终也。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也。六八亦四十八也。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36,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皆自然之相符也#37。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三十六也,阳六而又兼阴六之半,是以九也。故六者言之,阴阳各三也。以三爻言之,天地人各三也。阴阳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有阴阳,故参天两地而倚数也。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於阴,阴上交於阳,四象生矣。阳交於阴,阴交於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於柔,柔交於刚,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为分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
  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兑、离、坎、艮再交也。故震阳少而阴尚多也,巽阴少而阳尚多也,兑、离阳浸多也,坎、艮阴浸多也。是以辰与火不见也。
  一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是故阴阳半而形质具焉,阴阳偏而性情分焉。形质各分,则多阳者为刚也,多阴者为柔也。性情又分,则多阳者阳之极也,多阴者阴之极也。
  兑、离、巽得阳之多者也,艮、坎、震得阴之多者也。以为天地用也。乾阳极,坤阴极,是以不用也。
  乾四分取一以与坤,坤四分取一以奉乾,乾、坤合而生六子,三男皆阳也,三女皆阴也。兑分一阳以与艮,坎分一阴以奉离,震、巽以二相易,合而言之阴阳各半,是以水火相生而相克,然后既成万物也。
  乾、坤之名位不可易也,坎、离名可易而位不可易也,震、巽位可易而名不可易也,兑、艮名与位皆可易也。离肖乾#38,坎肖坤,中孚肖乾,颐肖离,小过肖坤,大过肖坎。是以乾、坤、离、坎、中孚、颐、大过、小过皆不可易者也。离在天而当夜,故阳中有阴也。坎在地而当昼,故阴中有阳也。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也,艮阴长也。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故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天以始生言之,放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位也。
  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39,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40,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肠起於复,而阴起於姤也。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性。动者,性也。静者,体也。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静而阴动。性得体而静,体随性而动。是以阳舒而阴疾也。更详之。
  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用#41。
  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阳有所不徧,而阴无所不徧也。阳有去阴常居也#42。无不徧而常居者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
  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於下,而阴生於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43。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而不言地,言君而不言臣,言父而不言子,言夫而不言妇也。然天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
  阴阳生而分二仪,二仪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成八卦,八卦交而生万物。故二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八卦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类者,生之序也。体者,象之交也。推类者,必本乎生。观体者,必由乎象。生则未来而逆推,象则既成而顺观。是故日月一类,物同出而异处也,异处而同象也。推此以往,物奚逃哉?
  天变时而地应物,时则阴变而阳应#44,物黝阳变而阴应。故时可逆知,物必顺成。是以阳迎而阴随,阴逆而阳顺#45。语其体,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而道不可分也。其终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是以君子贵道也。
  有变则必有应也。故变于内者应于外,变于外者应于内,变于下者应于上,变于上者应于下也。天变而日应之,故变者从天,而应者法日也。是以日纪乎星,月会於辰,水生於土,火潜於石。飞者栖木,走者依草,心肺之相联,肝胆之相属。无它,应变之道也。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故变之与应常反对也。
  阳交於阴,而生蹄角之类也。刚交於柔,而生根荄之类也。阴交於阳,而生羽翼之类也。柔交於刚,而生枝干之类也。天交於地,地交於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腾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各以类而推之,则生物之类不过是矣#46。走者便於下,飞者利於上,从其类也。
  陆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犹影象也。陆多走,水多飞者,交也。是故巨于陆者必细于水,巨于水者必细于陆也。
  虎豹之毛,犹草也。鹰鹯之羽,犹木也。
  木者,星之子。是以果实象之。
  叶,阴也。华实,阳也。枝叶耎,而根干坚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叶繁,应天地之数也。
  动者体横,植者体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飞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两手,翅也。两足,趾也。
  飞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之,而又食飞、走也。故最贵於万物也。
  体必交而后生。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阴交而生脾胃。心生目,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故乾为心,兑为脾,离为胆,震为肾,坤为血,艮为肉,坎为髓,巽为骨,泰为目,中孚为鼻,既济为耳,颐为口,大过为肺,未济为胃,小过为肝,否为膀胱。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心居肺,胆居肝,何也?言性者必归之天,言体者必归之地。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胆象之也。心胆之倒悬,何也草木者,地之本体也。人与草木反生,是以倒悬也。口目横而鼻纵,何也?体必交也,故动者宜纵而反横,植者宜横而反纵,皆交也。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神统於心,气统於肾,形统於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人之四支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胃受物而化之,传气於肺,传血於肝,而传水谷於肠肠矣。
  天圆而地方,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盖焉。地东南下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也。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天浑浑於上而不可测也。故观斗数以占天也。斗之所建,天之行也。魁建子,村建寅,星以寅为昼也。斗有七星,是以昼不过乎七分也#47。更详之。
  天行所以为昼夜,日行所以为寒暑。夏浅冬深,天地之交也。左旋右行,天日之交也。
  日朝在东,夕在西,随天之行也。夏在北,冬在南,随天之交也。天一周而超一星,应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应日之交也。
  日以迟为进,月以疾为退,日月一会而加半日、减半日,是以为闰余也#48。日一大运而进六日,月一大运而退六日,是以为闰差也。
  日行阳度则盈#49,行阴度则缩#50,宾主之道也。月去日则明生而迟#51,近日则魄生而疾#52,君臣之义也。
  阳消则生阴,故日下而月西出也。阴盛则敌阳,故日望而月东出也。天为父,日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日为夫,月为妇,故日东出,月西生也。
  日月相食,数之交也。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犹木火之相克也。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随天而转,月随日而行,星随月而见。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天半明半晦,日半盈半缩,月半盈半亏,星半动半静。阴阳之义也#53。
  天昼夜常见。日见於昼,月见於夜而半不见#54,星半见於夜,贵贱之等也#55。
  月,昼可见也,故为阳中之阴。星,夜可见也,故为阴中之阳。
  天奇而地耦,是以占天文者观星而已,察地理者观山水而已。观星而天体见矣,观山水而地体见矣。天体容物,地体负物。是故体几於道也。
  极南大暑,极北大寒。故南融而北结#56,万物之死地也。夏则日随斗而北,冬则日随斗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也。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是以震,天之阳也#57。巽,地之阳也#58。地,阴也。有阳而阴效之。故至阴者,辰也。至阳者,日也。皆在乎天,而地则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质之物。阴伏阳而形质生,阳伏阴而性情生。是以阳生阴,阴生阳,阳克阴,阴克阳。阳之不可伏者,不见於地。阴之不可克者,不见於天。伏阳之少者,其体必柔,是以畏阳而为阳所用。伏阳之多者,其体必刚,是以御阳而为阴所用。故水火动而随阳,土石静而随阴也。
  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
  金火相守则流,火木相得则然,从其类也。
  水遇寒则结,遇火则竭,从其所胜也。
  阳得阴而为雨,阴得阳而为风。刚得柔而为云,柔得刚而为雷。无阴则不能为雨,无阳则不能为雷。雨,柔也,而属阴。阴不能独立,故待阳而后兴。雷,刚也,属体。体不能自用,必待阳而后发也。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彰#59,言彰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言意则鱼兔也。得鱼兔而忘笭蹄则可也,以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以元亨为变,则利贞为应。以吉凶为应,则悔吝为变。元则吉,吉则利应之。亨则凶,凶则应之以贞。悔则吉,吝则凶。是以变中有应,应中有变也。变中之应,天道也。故元为变,则亨应之#60。利为变,则应之以贞。应中之变,人事也。故变则凶,应则吉。变则吝,应则悔也。悔者,吉之兆也。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从天不从人。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时之始。仁者,德之长。时则未盛,而德足以长人,故言德而不言时。亨者,夏也,礼也。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盛则必衰,而文不足救之#61。故言时而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62。利者,秋也,义也。秋者,时之成。义者,德之方。万物方成而获利义者,不通於利。故言时而不言德也。贞者,冬也,智也。冬者,时之末。智者,德之衰。贞则吉,不贞则凶。故言德而不言时也。故曰:利贞者,性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