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原发微

  夫以昭昭大明,临照下土。忽尔纤亡,俾昼作夜,其为怪异,莫斯之甚。故有伐鼓用币,贬胜去乐之典,皆所以重天变警人君也。而天道深远,有时而验。或亦人之祸衅,偶与相逢。故圣人因其变,常假灵神,以为劝戒。使智达之士,识先圣之深情;中下之士,信妖祥以自惧。但神可以助教,不可以为教。神之则惑众,去之则害宜。故其言若有若无,其事若信若不信,期於大通而已。杜预曰:日光以望时夺月光,故月食。日月相会,月掩日,故日食。苏氏曰:仲尼修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星之变铃书,而月食不纪。解之者云:月,诸侯道也,夷狄象也。彼有亏王者,中国之政胜。故不为灾。
  左氏卜楚丘曰: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晋杜氏曰: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鸡呜为士,夜半为阜,人定为舆,黄昏为隶,日入为僚,哺时为仆,日映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尊王公也。禺中巳也,日出卯也,皆阙。亦如一月五卦,初侯二大夫三卿四公五辟之类。愚曰:《易》崇阳抑阴之书也。日为君象,故尊之崇之。上经三十卦而终於离。离在天为日,则苍生无不仰照。下经三十四卦而终於既未济,离皆在其中。民无此则不生活,所以济生民之日用也。乾,君象也,坤来交乾成离。臣事君以忠之义,是故以离升天上,则日大有,而柔得尊位。反是,则下之为同人。离出地上,则日晋,而昼日三接。反是,则入地中,为明夷,皆所以崇阳抑阴,而惟恐阳明一息之不升于天也。其余散入诸卦,各尽其用。或为烹饪之鼎,或为人文之贵,或为日中之丰,或为治历明时之革。若夫睽噬旅家人#22,则离之反矣。名其象曰:太阳者,所以为群物之宗。月星且分其光而丽天,况万物乎。文王入美里而为明夷,文王之不幸也。又能演《易》以启夫子十翼之传。然则,仲尼之日与文王相继而代明,昼夜有经,其又天下后世之大幸欤。
  天原发微卷之六竟
  #1『天』,原作『大』,据《四库全书》本改。
  #2『谓』,原作『请』,据《四库全书》本改。
  #3『二十』,原作『一十』,据《四库全书》本改。
  #4『北』,原作『及』,据《四库全书》本改。
  #5『月上弦』,原作『月在弦』,据《四库全书》本改。
  #6『否』,原作『不』,据《四库全书》本改。
  #7『八』,原作『入』,据《四库全书》本改。
  #8『十』,原作『丁』,据《四库全书》本改。
  #9『着』,原作『者』,据《四库全书》本改。
  #10『说』《四库全书》本作『设』。
  #11『头』,原作『愿』,据《四库全书》本改。
  #12『着』,原作『看』,据《四库全书》本改。
  #13『在』,《四库全书》本作〔是』。
  #14『月』,原作『有』,据《四库全书》本改。
  #15『道』,原作『失』,据《四库全书》本改。
  #16『青』,原作『在』,据《四库全书》本改。
  #17『并』,原作『井』,据《四库全书》本改。
  #18『月』,原作『五』,据《四库全书》本改。
  #19『冬至』,原作『不至』,据《四库全书》本改。
  #20『古』,原作『右』,据《四库全书》本改。
  #21『比』,原作『此』,据《四库全书》本改。
  #22原脱『人』字,据《四库全书》本补。
  天原发微卷之七
  鲁斋鲍云龙景翔编着虚谷方回万里校正
  太阴
  《说卦》曰:坎为水为月,月水之精也。《河图□帝览》云:金之精,坎一阳居内。内明外暗,在天为月,在地为水。胡氏曰:月体坎,阳用阴,阳故行速,阴故昱乎夜。《历本议》曰:日朝见日纳,夕见日跳。《五行传》云:晦而月见西方,谓之跳。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亦名跳纳。跳则侯王其舒,侧匿则侯王其速。《太玄》注云:跳,侧变之貌。跳,见也。朔月见东方曰侧,晦见西方日跳。日雄月雌,经於天而无已也。《司天考》云:月离跳脯,随历校定。日缠跳纳,临用加喊。又曰:日缠月离,跳纳定数,跳喊纳加。《周脾》云:月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京房云: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日照处明,不照处则合。月,阙也,满则阙也。先天乾一兑二,月自兑起者,月行不及日之数也。日月皆有盈缩。日盈月缩,则后中而先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后朔。
  张子曰: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月所位阳,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则光之为蚀,精之不可以二也。又曰:日月之精,互藏其宅。
  朱汉上曰:泰,言天地交而万物通。否,则不交不通。泰当坎九五,水气上行。坎坤体,坎中之乾,二五也。乾阳流於坤阴,故月以速为退。月体不明,待日而明。明者,乾也。乾言日月合明者,坎离互用也。豫言日月不过者,坎为月伏离为日,日月会于北方也。怛言日月得天者,乾九四之五,变离坎也。小畜上九,中孚六四,归妹六五。月几望者,小畜四有伏坎,巽有伏震。月在东,日在西,望也。孚讼坎变震,月在东,亦望也。归妹六五,月在东,日在西,亦望也。小畜中孚,坎在四。归妹六五,爻在五。坎在四五则中矣。是故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坎离交胜也。或曰:坎水离火,火丽乎水,何也?曰:离非水则明,无自而托。坎非离则明,无自而生。水聚则精聚,精聚则神生。焚薪为炭,枯拚成灰。朽木夜明,湿尽光暗。血为走磷,见於暮夜阴雨之时。故曰:离者,丽也。坎水尽,则离亦无所丽矣。横渠言: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月阴精反乎阳,故其右行则速。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於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之,食亏盈法。月於人为近,日远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於外。人视其终,初如钧之曲,及其中天,如半璧然。此亏盈之验也。金水内光、能辟而受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各得所安。故日月之形,万古不变。
  或问程子曰:月有定魄,而日远於月。月受日光,以人所见为有亏盈否?曰:日月一也#1岂有日高於月之理。
  月若无亏盈,何以成岁。盖月一分光,则是魄亏一分也。
  月不受日光,故食。不受日光者,月正相当阴亢阳也。鼓者所以助阳,然则日月之青,皆可鼓也。月不下日,与日正相对,故食日。月薄食而旋复者,不能夺其常也。日之与月,有阴阳尊卑之辨。近君则威损,远君则势盛。故月远日则其光盈,近日则其明缺。未望则出西,既望则出东。扬雄甲:月未望载魄于西,月既望终魄于东。言月方生,则以日之光,加被于魄之西而满其东,以至望而后圆。既望则以日之光,终守其魄之东,而渐亏其西,以至於晦而后尽。月邈日以为明,未望则日在其右,既望则日在其左,故各以其所在受光。朱子日子云两句,亦错说了。
  《书》曰:一月壬辰旁死魄。又曰:厥四月哉生明。《礼》曰: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蔡九峰曰:一月建寅,正月也。不日正,而日一者,以商建丑故。此云一月,当是一月。二日死魄,朔也。旁死魄,二日也。始生明月三日也。《历志》曰:几月朔而未见,日死魄。夕而成光,则谓之绌。陈氏曰:或以生明为月三日。唐孔氏以为生明死魄,俱在月初,如何日朔日?月以生明,但明处极微昧明生,则魄死矣。故为始死魄,魄死明生矣哉。生明月一日也,旁死魄月二日也。至望日,则明全生而魄全死。自望后一日,则月生魄。魄生则明死矣。至晦日,则明全死而魄全生。故月终谓之晦,以其魄全晦。月始谓之朔,以其明初见。以晦朔观之,当以颖达为正。诸儒以哉生魄为十六日。夫望后一日魄始生,而望或在十五日,与十六日,与十四日,不可指定。十六日为生魄也。考亭夫子曰:月小大,只是以每月二十九日半九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九计之,观其合朔为如何?明之径时,大尽则初三,小尽则初二。生明上弦至十五日,望其光,满生魄。下弦又至十五日,晦其光,缺日为魂。月为魄,魄是黯处,魄死则明生。或言:载营魄。载如车之载人,魂加於魄,魄载魂也。月受日之光常全,人在下望之,故见其亏盈不同。西山真氏曰:和而后月生者,阴阳和合。而月始生明#2月本无光,以受日光之多少而为亏盈。朔则日月合。三日明生。八日上弦,其光半。望日十五,其光满。三五而盈也。既望渐亏,二十二日下弦,其亏半。三十日而晦,其光尽。此三五而阙也。方晦为纯阴,故魄存而光泯。至日月合朔,而明复生。
  邵子曰: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月者日之影也。又曰:阳中之阴,月也。以阳之类,故能见于昼。
  月体黑者,阴也。受日光而白者,得阳之气也。朱子言:天包地外地形小。日在地下,则月在天中。日光大从地四面光起,地碍日之光。月中之影,即山河地影也。王普曰:日月在天,如两镜相照。地居其中,四旁皆空水。故月中微黑处,乃镜中大地之影,非真有桂树蟾兔之说。斯言有理,足以破千古之惑。月中黑精,只在地形一块实物隔住,故微有碍。西山真氏曰:月如圆球,只有一面受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正相对,受光为盛。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问空为日月往来地。有时月在天中央,日在地中央,则光从四旁上受光於日。其中暗处,便是地之影。望以后,日与月行,便差背向一半,相去渐渐远,其受光面不正,至朔又相遇,日与月正紧相合,日便食无光。月或从上过,或从下过,非#3不受光,受日光但小耳。
  朱子曰: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晦日则月与日相迭了,至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日行迟月行速,一夜一夜渐向东,便可见月退处。
  日月相会时,日在月上,光都载在上面一边,故地上无光。到得日月渐渐相远时,月光渐渐见於下。望时月光浑在下面一边,望后又渐渐光向上去。又曰:下弦至晦,则月与日相杳。月在日后,光尽体伏。魄加日之上,则日食。在日之后,则无食。晦朔则日月相并也。《楚词》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此问月有何德,乃能死而复生。月何利而顾望之,菟常居其腹乎?答曰:历家旧说,月朔则去日渐远,故魄死明生。既望则去日渐近,故魄生明死。至晦而朔,则又远日而明复生。所谓死而复有#4也。此说误矣。若果如此,则未望之前,西近东远,而始生之明,当在月东。既望之后,东近西远,而未死之明,却在月西矣。安得未望载魄于西,既望终魄于东,而邈日以为明乎?故为沈括之说,乃为得之。其曰:月本无光,犹一银丸,日耀之乃光。尔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钧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大抵如一弹九,而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钧,对视之则正圆也。近世王普又申其说,曰:月生明之夕,但见一钧。至日月相望,人处其中,方得见其全。不知弦晦之时,亦与望夕无二。人自不见尔。以此见月光常满,其有盈有亏者,由人所立所见之有偏正,非死而复生也。月阴精形圆而质清,日光照之则见其明,不照则魄尔。至日月相望,人居其间,则尽睹其明而其形圆。上下弦则日照其侧,人观其旁,故半明半魄也。晦朔之日,日照其表,人在其裹,故不见也。
  又曰:月至明,中有暗虚,其暗至微。望时月与日正对,无分毫差。月为暗虚所射,故蚀。虽是阴胜阳,毕竟不好。若阴有退避之意则不至,相对而蚀之矣。
  汉张衡曰:火外光水含景,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谓暗虚。在星星微月,遇则食日之旧地。其明曰:由暗视明,明无所屈,是以望之若火。方於中天,天地同明。丝明视合,合还有夺,故望之若水。火当夜而扬光,在昼则不明。愚曰:暗虚之说本此。所谓暗虚者,阴抱阳为月。坎为月,坎中一画阳,本是离中一画阴。乾入坤中为月,坤入乾中为日。望时日月相对,贞#5精相会,故离日以乾体,欲吸取月中一画之阳,故月为之食。其所谓暗虚者,即离中一画之#6。也。此是眼前事,只是古中无人曾说来。
  又曰:月去日近,则光露一眉。渐远,则光渐大。如日在午,月在酉,则是近一远三为弦。至望,则日在西,月在东,人在下望之,见其光之全。
  《浑仪略说》曰:月行速而日行舒,当以二十九日强而相及。故一岁周而十有二会。会而为晦,晦而复苏,明於是乎生焉。是之谓朔月之行速,渐远於日。以周天言之,其近日九十一度有奇。其远於日也,三百七十四度有奇。是谓近一远三为弦,此谓之上弦也。其行甚远,而与日对去,日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有奇,是谓相与为衡。分天之中而为望,日与月相望故也。其行过中,远於日也,二百七十四度有奇。其谓近一远三为弦,此谓下弦也。上弦在於八日,下弦在於二十二日,望在於十五日,此其常也。上弦或退则是七日,进则九日。下弦或退则是二十一日,进则二十三日。望日或退则在於十四,进则日之十六。此其变也。上弦是月盈,及一半,如弓之上弦。下弦是月亏了一半,如弓之下弦。
  又曰:《先天图》有一月之象,自复而震。初三日,月生明。至兑,初八日,月上弦。十五,至乾,月之望也。至巽,则月之始亏,十八日也。至艮,则月之下弦,二十三日也。至坤,则月之晦而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