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原发微

  汉上曰:刘昭云:日行北陆谓冬,西陆谓春,南陆谓夏,东陆谓秋。
  世言南北陆是矣。至言东西陆,不误则疑。《 隋志》 言东陆日春,西陆曰秋。又当别考,不可混而言之也。盖南北为经,子午相对。冬至一阳生子,神灵合论天地,以并一年造化。日月星斗,皆自此始。故曰:行北。陆日冬,行南陆日夏。方与时,皆不可易。由是天自北而东,左旋以生物。日则自北而西,右转以为之纬。孟春,日在营室,北宿也。是为正月建寅,会于课訾之亥。仲春,日在奎,西宿也。二月建卯,会于降娄之戌。季春,日在胃。三月建辰,会于大梁之酉。以西纬东,故曰:日行西陆谓之春。以至四月,巳与申合,会于实沈。日行南陆,一阴生午,造化收功挚敛万物。於是天道自南而北,从西右旋以成物。日则自南而东,左行以为之纬。孟秋日在翼,申合巳,日鹑尾。仲秋,日在角,酉合辰,日寿星。季秋,日在房,戌合卯,日大火。以东纬西,故曰:日行东陆谓之秋。所以东不言春而言秋,西不言秋而言春,以见南北之经不可变,东西之纬互相备也。日为阳,阳用事,故自东至夜半而发南。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进故为温为暑。阴用事,故自夏至日中而发北。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寒为凉。二至之中,道齐景至,春秋分焉。日则有中道,月则有九行。朔会陆行邻於所交,亏夺生焉,日为寒为温。冬至日南极晷长,南不极则温为害。夏至日北极晷短,北不极则寒为害。
  邵子曰:天行所以为昼夜,日行所以为寒暑。夏浅冬深,天地之交。左旋右行,天日之交。
  天一日一周。日行一度,为天之所转,日随之。夏出寅入戌,冬出辰入申,春秋出卯入酉。出为昼,入为夜,虽系乎日之出入,其行也则系乎天。日在地下则寒,姐在天上则暑。冬行北陆为寒,日行地下深。夏行南陆为暑,日行地下浅。春行西陆,秋行东陆,为寒暑之中。日行所以为寒暑,天道向南则自深之浅,向北则自浅之深,天地之交也。或谓:夏则南极仰,冬则南极俯。引人首为喻,为夏浅冬深之说,此不知日有黄道也。夏至日在午而正于午,冬至日在子而正于子,随天运而然。故以浅深,为天地之交。冬至日起,星纪右行,而日移一度。天左旋一周而过十度,日巡六甲与斗相逢,此天日之交也。冬至之夜如夏至之日,夏至之夜如冬至之日。冬之夜仅如春秋之昼者,昼侵夜五刻也。日出本有常时,所以然者,未出二刻半而明也,入二刻半而后昏矣。
  又曰:朝东夕西,随天之行。夏北冬南,随天之交。天一周超一星,应日之行也。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应日之交也。
  冬至夜半子,日起星纪。日右行一度,天亦左移一度,故夜半日常在。所以朝叉出东,夕叉入西。天之行,而非日之行也。夏则日行随一在北,冬则日行在南。日最北,去极最近,故影短而日长。日最南,去极最远,故影长而日短。此随天之交也。日日行一度,天日一周,而过一度。一度者,星之一度也,故为应日之行也。冬至日在子,夏至日在午,春分日在酉,秋分日在卯,天之移也。冬至子日正在子,夏至午日正在午,春秋二分日,或正于酉,或正于卯。东西迭纬,所以为春夏阴阳之交,此应日之交也。愚稽之古志矣。冬至日在牵牛初度,春分日在娄四度,夏至日在东井二十一度,春分日在角十度。《隋志》曰:日去极近,则景短而日长。言其时为夏至。日行内道去极近,则昼极长。八尺之表,尺有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故立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隋志》又曰:日去极远,则景长而日短。言其时为冬至。日行外道,去极远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就中去一尺五寸,则余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故曰:日有中道。北至牵牛,去极近,为夏至。南至牵牛,去极远为冬至。东角西娄,去极中。故南至角,东至娄,为春秋分。郑曰:春分日在娄,月上弦#5於东井,圆於角,下弦於牵牛。秋分日在角,上弦於牵牛,圆於娄,下弦於东井。亦以其景知气至否#6。春秋冬夏气皆至,则四时序正。冬夏致日者,日实也。故於长短极时,政之极则气至。冬无愆阳,夏无伏阴。致日之时,日中视其景如度者,岁美人和。不如度者,岁恶人伪。若人君政教得,则四时景依度。
  晷进则水者,谓晷长於度。日之行黄道外,则晷长。晷长者,为阴胜,故水。晷退则旱者,谓晷短於度。日之行入进黄道内,故晷短。食者,为阳胜,故旱。进尺二寸'晷短则月,月以十二为数也。退尺二寸则日食,日数备于十也。晷进为盈,晷退为缩,亦以其景知气至与不而得之也。
  又曰:圣人仰观日月之运,配以坎离,而八卦之义着矣。
  《系辞》曰: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朱子曰:如纳甲法。坎纳戊,离纳己。乾之一爻属戊,坤之一爻属己。留戊就己,方成坎离。盖乾坤是大父母,坎离是小父母也。汉上曰:虞日日月县天成八卦象,晦夕朔旦则坎象,水流戊,日中则离象。火就己成戊,己土位象,见於中,日月相催而明生。乾坤二五交则生坎离,而日月出焉。三日震象,月出庚。八#7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8六日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月灭乙。合而论之,则坎离为日月,生明於震,生魄於巽,上弦於兑,下弦於艮,盈於乾而灭於坤。甲至癸十日,具於八卦中也。《记》曰:大明生於东,月生於西。
  《诗》曰:东方之日,东方之月。
  月之始则生於西,其盛则生於东。日之所出,乃在东方。未旦则己行於地中,特未出地之上耳。古者训日字,实也。月字,缺也。日常实是如此。天行有差,日月星辰又迟,赶他不及。惟日之行,铁定是如此,故日实也。
  又曰: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存乎合心
  午则日随天在南,子则日随天在北,一日之寤寐也。夏则日正在午,冬则日正在子,一年之寤寐也。故夏日昊天,而离为万物相见之卦。日者,天之神也。人之神,昼在心,夏也;夜在肾,冬也。昼相应夜,藏密也。《玄》曰:藏心于渊,神不外也。谓栖心气腑所以存神也。天地之交十之三。夏至之昼,日在天上七分,冬至之夜,在地下亦七分。自天言之,在地上者十之七,在地下者十之三。故阳数盈于七也。日与天不同者,日行有南北道故也。
  又曰:日入地中,构精之象。
  一日之夜,犹一岁之冬。天神地灵,阳魂阴魄。冬至子半夜至子半,相与会合於黄泉之官。所以胎育元造,萌芽万物也。故曰:男女会精气而后生人。日以场精交地气而后生物。知此则知性命之学。又曰:日者,天之阳魂。阳抱阴为日,以魂制魄。阴抱阳为月,以魄拘魂也。
  朱子曰:日月出水乃升于天。其西下,又入于水。
  或有问浑天於朱夫子者,曰:天外是水,所以浮天而载地。答曰:天外无水,地下是水载。孟子曰:水由地中行。苏子曰:地中无往而非水。知此,则知地下有水,天外是气明矣。阳金为水母,水为万物母,天只是一个纯刚清明之气。地平着。乎其中。天之日每夜周地下一匝,而过一度。天一之气既生水,以为万物利。日为阳精,又能涸地下之水,而不为万物害。水岂沃焦尾闲之所能泄哉。盖天一之神,是为气母。出云多水滔天云蒸雾沦日夜流转则水珠流出。使水盛而无日以涸之山奋’则时雨以降天地。阴阳二气自然有许多气也。有许则浩浩下民昏垫。史载尧时十日出,虽不足信。然天之哀念下民有是理,日为火而常明日以为之进退也,《易》曰:明入地中转也。天在水中为需也。日为阳而水为阴而阴气无不散。水气无不消。出则为昼宇宙之间,天实有之行尔。是亦造化扶阳之意。然则天体正圆络天腹如内郭月为水而有盈亏,随言天一生水故日一升天日一从地下转,而容并验之潮汐可见。,明夷日从地下,入则为夜。其可一日无阳明之象哉。隋《天文志》说:日涸水极好。
  又曰:天有黄赤二道。沈存中云:特历家说#10色,以记日月之尔。
  天体正圆,如两盖之相合。赤道横如两盖之交处。赤道之北,如上覆盖。赤道之南,如外郭,如下仰盖。皆以图心为极。赤道而北为北极,自赤道而南为南极。朱子云:黄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又云: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横过在那赤道之问。又曰:赤道一半在黄道内,一半在黄道外。东西两处与黄道相交度,却是将天横分为许多度数。会时是那黄道赤道十字路头#11相交处厮撞着#12 望,时在#13月与日正相向,如一个在子,一个在午,皆同一度。如月在毕十一度,日亦同在此度,却南北相向。日所以食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会,日被月在下面遮了。故曰:食望时月食,故阴敢与阳为敌也。
  日有中道,一日黄道。
  或曰:中央戊己土,应之星辰,四时有四游。春西秋东夏北冬南,与日春东秋西夏南冬北行道不同。及四季辰戌丑未之月,皆属土,是为黄道之正。其时星辰亦属黄道。还复正位,日常依行黄道中。郑注《洪范》 云:四时之问,合於黄道问者何?愚谓:冬春'之问,春夏之问,秋冬之问,即四季属土之月。每季寄王十八日,通计七十二日,而末居火金之问,其位在坤,以时言也。黄道居中,亦日中道。青赤白黑四分为八,并为九月,佐日以生成万物也。故《天文志》 曰:日之所由,谓之黄道。月#14 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15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16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而九,立春、春分,月#18 东从青道;立秋、秋分,月西从白道;立冬、冬至#19月北从黑道;立夏、夏至,月南从赤道。黄正色。又曰: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月失节而行,出阳道则旱风,出阴道则雨水,在黄道为正。故《星备》 云:明王在上,则日月五星皆乘黄道。月之行,虽有白黑赤青,道不同,然不过在黄道之东西南北耳。日行黄道之中,又其内为北,自奎至较,亥至巳也。外为南,自角亢至室壁,辰至戌也。东方角其间,天门又房为天街,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
  邵子曰:日月之相食,数之交也。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犹水火之相克。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月相对日望,相会日晦。日食朔,是月近日,无光,为晦。故小人狎比之时,多能危君。月食望,是月敌日而尤盛。如小人在外,虽盛铃自危。如水克水,掩而克之,小人用力也。火克水,叉隔物焉,君子用智也。日月一年十二会。十二望交则食,不交则不食。故日行黄道,月行九道,亦有交而不食者。其合朔时,日月同在一度。其望日,则日月极远而相对。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而远三。如日在午,月或在卯酉之类。合朔时,日月东西,虽同在一度,而月道南北,或差远於日,则不食。或南北,虽日相近,而日在内,月在外,则不食。
  朱子曰:日月之食,皆非其常也,而以月食为常。日食为不臧者,以阴胜阳而掩之,不可古rr 也。故春秋日食必书,而月食无纪焉,亦以此尔。
  日月一岁十二会,方会月光都尽而为晦。已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朔后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对。月光正满而为望,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日亢月而月为之食。晦朔而日月之合,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是皆有常度矣。然王者修德,用贤去邪。阳盛而阴不能侵,则月常避日。虽参差不齐,亦当食而不食也。不然,德政不修,臣子背君父,小人侵君子,夷狄乱中国。阴盛阳微,当食叉食,实为非常之变。谷梁子书日食有四种:日有食晦日者,隐三年是也。有食既朔者,次日也,相十七年是也。日有食之既者,相三年也。他如夜食者,则庄十八年也。一日一夜为一日,日不食而夜食,则日在地下,人不见其形。至朔日,日始出,如见其有亏伤之处,日光未复,故知其夜食也。夜食亦属前月之晦。夜食,星无光也。
  《诗》:十月之交。朱子取孔注说得甚详,今攘其说于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古#20历及《周脾》皆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皆右行於天。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是日迟月速,二十九日有余。而月行一周,追及於日而与之会,是之谓交。每月交会,而月或在日道表,或在日道裹,故不食其食,要於交会。又月与日同道乃食,周十月夏八月也。日月交会而日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以日食者,月食之也。何休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睹。故疑言日有食之,从甲至癸为日。甲刚乙柔,其中有五刚五柔,十日皆为干,故日为君。子至亥为臣。子阳丑阴,其中有六阳六阴以对,十日皆为支,故辰为臣。卯比#21臣,辛比君,金应胜木。今臣反侵君,是五行相逆。以辛王在秋,臣以休废之,时侵当王之幼君也。
  古今天度一也。日月之食,本无常时。历家为日月交会之衍,大率以百七十三日有奇为限。日月行天,各自有道。虽至朔相逢,而道有表裹。若月先在裹,依限而食者多。若月先在表,虽依限而食者少。杜预见其参差乃云: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少有盈缩。故虽有交会而不食者,唯正阳之日,君子忌之。是日月食无常时,非分至之月,叉相食也。正以二分昼夜等,有类同道,二至长短极似。若相过因名示义,非实然也。其实日食皆为异矣。若人君改过修善,虽正阳之月,祸亦可消。若长恶遂非,虽分至之月,亦将有咎。安得二至二分,独为不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