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诗藏
- 剧曲
- 须贾大夫谇范叔
须贾大夫谇范叔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乔牛之孙,瞽叟之子也,曰重华。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亲。承受大命,依于倪皇;明通知,为天下工。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於民;使后稷播种,务勤嘉,以作饮食;羲、和掌历,敬授民时;使益行火,以辟山莱;伯夷主礼,以节天下;夔作乐,以歌舞,和以钟鼓;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经。其言不惑,其德不慝,举贤而天下平。南抚交、大、教,鲜支、渠、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於苍梧之野。”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说,民说至矣;予也,非其人也。”宰我曰:“予也不足,诚也,敬承命矣。”他日,宰我以语人,有为道诸夫子之所。孔子曰:“吾欲以颜色取人,於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於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於师邪改之。”宰我闻之,惧,不敢见。
●帝系第六十三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
黄帝产元嚣,元嚣产乔极,乔极产高辛,是为帝喾。
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
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乔牛,乔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
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氵氐水,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
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纟呙,氏产重黎及吴回。
吴回氏产陆终。
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ㄨ,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饯},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季连产什祖氏,什祖氏产内熊,九世至于渠,娄鲧出。
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无康,为句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戚章王。
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陬訾氏,产帝挚。
帝尧娶于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氏。
帝舜娶于帝尧之子,谓之女氏。
鲧娶于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
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谓之女╂氏,产启。
●劝学第六十四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矣,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水则为冰,而寒於水;木直而中绳,柔而为轮,其曲中规,枯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
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
是故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故知明则行无过。诗云:“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咎。
孔子曰:“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见也;升高而招,非臂之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非声加疾也,而闻者著;假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君子之性非异也,而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鸟,名曰妄鸠,以羽为巢,编之以,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子死卵破,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兰氏之根,怀氏之苞,渐之氵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是故君子靖居恭学,身致志,处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
物类之从,必有所由;荣辱之来,各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殆教亡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折,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布薪若一火就燥,平地若一水就湿,草木畴生,禽兽群居,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正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川,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传,圣心备矣。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跞,不能千里;驽马无极,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
夫寅无爪牙之利,筋脉之强,上食土,下饮黄泉者,用心一也。蟹二螯八足,非蛇夔之穴,而无所寄者,用心躁也。是故无愤愤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涂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蛇无足而腾,<鼠石>鼠五伎而穷。诗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若结兮。”君子其结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夫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行;玉居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为善而不积乎?岂有不至哉?
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如ㄜ邪,水潦氵属焉,莞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
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知者能秉之,贱其所贵,而贵其所贱;不然,矜寡孤独不得焉。
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
子张问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也。”子张曰:“安身取誉如何?”孔子曰:“有善勿专,教不能勿,已过勿发,失言勿,不善辞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且夫忿数者狱之所由生也,距谏者虑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堕怠者时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历者狱之所由生也。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而进是利,而除是害,而无求其报焉,而民情可得也。故临之无抗民之志,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狡民之辞,养之无扰於时,爱之勿宽於刑;言则身安誉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临官,所见迩,故明不可弊也;所求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至也;法象在内,故不远;源泉不竭,故天下积也;而木不寡短长,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乱。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则身安而誉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临官;不治则乱至,乱至则争,争之至又反於乱;是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以优柔之,而民自得也已。故躬行者政之始也,调悦者情之道也。善政行易则民不怨,言调悦则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显以佚之也。财利之生徵矣,贪以不得;善政必简矣,苟以乱之;善言必听矣,详以失之;规谏日至,烦以不听矣。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民之表也,迩臣便辟者群臣仆之伦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誓,表弊则百姓乱,迩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矣,故不可不慎乎三伦矣。故君子身返道察说,而迩道之服存焉;是故夫工女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赍材、贤君良上必自择左右始。故佚诸取人,劳於治事;劳於取人,佚於治事。故君子欲誉则谨其所便,欲名则谨於左右。故上者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马之离必於四面之衢,民之离道必於上之佚政也。故上者尊严而绝,百姓者卑贱而神;民而爱之则存,恶之则亡也。
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关於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也。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後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纟光塞耳,所以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故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虽行必邻矣;不以道御之,虽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於百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者矣。四者治民之统也。”
●盛德第六十六
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不灾,诸侯无兵而正,小民无刑而治,蛮夷怀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乱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乱得失,可坐庙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则法,德不盛则饰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王也。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灾者,生於天;天道不顺,生於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即饰明堂也。
凡民之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无度量也;无度量,则小者偷堕,大者侈靡而不知足;故有度量则民足,民足则无为奸邪、窃盗,历法、妄行者。故有奸邪、窃盗、历法、妄行之狱,则饰度量也。
凡不孝生於不仁爱也,不仁爱生於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爱故能致丧祭,春秋祭祀之不绝,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况於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狱,则饰丧祭之礼。
凡弑上生於义不明,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贵贱有序,民尊上敬长矣。民尊上敬长,而弑者,寡有之也。朝聘之礼,所以明义也。故有弑狱,则饰朝聘之礼也。
凡斗辨生於相侵陵也,相侵陵生於长幼无序,而教以敬让也;故有斗辨之狱,则饰乡饮酒之礼也。
凡淫乱生於男女无别、夫妇无义;昏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故有淫乱之狱,则饰昏礼享聘也。
故曰:刑罚之所从生有源,不务塞其源而务刑杀之,是为民设陷以贼之也。刑罚之源,生於嗜欲好恶不节。故明堂,天法也;礼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恶,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故季冬听狱论刑者,所以正法也,法正论吏公行之。是故古者天子孟春论吏德、行,能理功、能德法者为有德,能行德法者为有行,能理德法者为有能,能成德法者为有功。故论吏而法行,事治而成功;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也。
德法者御民之衔也,史者辔也,刑者也;天子御者,内史、太史左右手也。古者以法为衔勒,以官为辔,以刑为,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堕。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手不摇,不用,而马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德法、饬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敬听言不出於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
夫民善其德,必称其人;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厚。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於皇天,上帝歆焉,故永其世而丰其年。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譬犹御马,弃衔勒,而专以御马,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专以刑法御民,民心走,国必亡。亡德法,民心无所法循,迷惑失道,上必以为乱无道;苟以为乱无道,刑罚必不克,成其无道,上下俱无道。故今之称恶者,必比之於夏桀殷纣,何也?曰法诚不德,其德诚薄。夫民恶之,必朝夕祝之,升闻於皇天,上帝不歆焉;故水旱并兴,灾害生焉。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