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清话


  ○元建安叶氏刻书建安余氏书业,衰于元末明初。继之者有叶日增广勤堂,自元至明,刻书最夥,亦有得余板而改易其姓名堂记者,如元天历庚午(是年改元至顺。)仲夏刻《新刊王叔和脉经》十卷,见《张志》、《森志补遗》、(《针灸资生经》下,元刊本。)《瞿目》。(旧钞本。)明正统甲子(九年。)良月吉日三峰叶氏广勤堂刻《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图经本草》一卷,见《森志补遗》。正统十二年孟夏三峰叶景逵刻《针灸资生经》七卷,有墨图记,云“广勤书堂新刊”,见《瞿目》、《陆续志》、《丁志》。(误作元刻。)又有“三峰叶景逵谨咨”牌记,见《森志》、《陆志》、《陆续跋》。成化九年岁次癸巳刻《埤雅》二十卷,云“叶氏广勤书堂新刊”,见《森志》。元版《唐诗始音辑注》一卷,《正音辑注》六卷,《遗响辑注》七卷,目录后有“广勤堂”鼎式木印,“建安叶氏鼎新绣梓”木长印,见《孙记》。(按此明时所刻。)此其自刻板也,日增、景逵当是父子相继。《天禄琳琅》六元板集部《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中有一部云:将皇庆壬子余氏木记刂去,别刊广勤堂新刊木记,其钟式、炉式二木记尚存,而以“皇庆壬子”易刻“三峰书舍”:“勤有堂”易刻“广勤堂”。目录后“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十二字虽已刂去,而卷二十五后犹未刂补。(《后编》一部,误入宋板。)《瞿目》,元刊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附《文集》二卷,云此即皇庆元年余氏勤有堂刊本。后广勤书堂得其板,附以文集二卷,故所刊字迹迥异;而目录后及卷二十五末叶原有“皇庆壬子余志安刊于勤有堂”一条,亦已铲去不存。《杨录》,元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文集》二卷,云杨蟠《观子美画像》诗后,有“广勤书堂新刊”木记;卷二十五后,有“壬寅年孟春广勤堂新刊”一行,此壬寅当在至正二十二年,已在元末。《丁志》有一部,云后有“广勤书堂新刊”六字木记,门类后有“三峰书舍”四字钟式木印:“广勤堂”三字鼎式木印。盖是时余板《杜诗》久归广勤堂,后又转售金台汪谅。《天禄琳琅》六,别一部云:削去广勤堂木记,惟以“三峰书舍”四字易刊“汪谅重刊”四字。《丁志》二本皆有之,其一误为汪谅翻刻,丁云“行款字数与元刊无异,惟笔画稍肥”。不知笔画肥由于久印低损,非出翻刻。汪谅,金台书估,嘉靖四年为柯维熊刻《史记》者。殆由叶而得其板,削去旧名,换以己名。《天禄琳琅》十明板《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二十五卷,云:“前元版中有是书,目录末叶板心,标‘至大辛亥三月刊’,此本板式似之,而目录末叶板心则称‘正统己巳二月印’,当即由前板翻出者。”其所载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木记,系仍元刻之旧,此余板《李杜集》元明间售归广勤堂之确证。其后屡经转鬻,但改印记牌名。如前《天禄琳琅》六所载之一部,将广勤堂削去,易“三峰书舍”印记为“汪谅重刊”印记之例。盖同一刻板而数易主名,否则岂有翻板时只改元号年月不改堂名之理,是亦显而易见者也。

  ○广勤堂刻万宝诗山世传钱谦益绛云楼所称宋板《万宝诗山》,后归湖州陆心源<;百百>;宋楼。前有□□□□□(此缺五字。)雍作噩重九日蒲阳余性初序云:“书林三峰叶景逵氏,掇拾类聚,绣梓以传于世,目之曰《万宝诗山》。”《陆续跋》以为宋麻沙本,谓序“著雍”在戊,“作噩”在酉,戊酉不相值,非戊戌即己酉之讹。盖理宗淳末年刊本。是书亦载《莫录》,云宋巾箱本。又载王闻远《孝慈堂书目》,云宋袖珍本。日本岛田翰作《<;百百>;宋楼藏书源流考》驳之,谓序所缺为“宣德四年”四字,“著雍作噩”当是“屠维作噩”之偶然笔误,不免为书估所愚。岛田驳之诚是。不知“著雍屠维”四字,形近易误,当刻书检查时粗略致误,非笔误也。至所缺年号,即售于钱谦益时估人之所为,非陆始受其愚。使钱当日得见正统三年景逵所刻各书,则无此误谬矣。至《孙记》所载元本《唐诗始音辑注》等,目后有“广勤堂”鼎式印、“建安叶氏鼎新绣梓”长木印,此似在《万宝诗山》之前,然亦不出明代。何也?如《始音》、《正音》、《遗响》等类,与分初、盛、中、晚唐诗者知解相同。初、盛、中、晚之别,始于明高秉编《唐诗品汇》、《拾遗》。据其序,书成于洪武甲子十七年,而《拾遗》则补于癸酉。其书子目有大家、名家、羽翼、余响诸类,区画唐诗门户,风气开自明初,元人无此例也。然则《诗山》及《始音》等集精刻本,埒于宋、元,故自来收藏家,不误以为宋,即误以为元,亦其鱼目可以混珠故也。《万宝诗山》亦载胡尔荣《破铁网》,云:“宋板《监省选编万宝诗山》三十八卷,季沧苇藏书。袖珍本,板心长约四寸,阔前后约六寸。首行大字所题即写此名目,次行即云‘书林叶氏广勤堂新刊’,有目无序。每叶共三十行,行十五字。诗俱分类,自‘太极’至‘虫鱼’类止,似今帖括之诗。每诗一首,连题三行,不著编次人姓名,并不详作诗者为谁氏。系吴门五柳居陶氏所藏,闻已归维扬鲍氏。”按此即绛云楼故物,展转归于日本岩崎氏,岛田翰所见即此。吾曾见景写本,诚如胡氏所云,盖当时坊估射利之所为,不足与于大雅之列。自来收藏家不知鉴别,以为真宋椠奇书,亦由其校刻甚精,可以乱玉也。吾藏有广勤堂刻李焘《通鉴宋元续编》残卷,(不知卷数多少。)字体圆活,有南宋刻本遗风。首叙,大题云“通鉴宋元续编”,叙云:“宋元一书乃李氏焘之所编也。其间治乱兴亡之道,靡不备录,诚万世史学之要法也。惜此书刊刻既多,差讹亦甚,爰取古本誊作大字,梓行于世。俾后之读史者,不惟无格之患,亦且无鲁鱼亥豕之疑矣。夫岂曰小补之哉。”末题“嘉靖丙午岁季夏月祥旦叶氏广勤堂谨识”,又末一行云“宋元叙毕”。此书宋以来官私志目均不著录。李焘,宋人,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固与此书无涉,且宋人安得编至元时。坊估无学,实形鄙陋,惟其板刻精美,为坊肆当行。故虽牧翁、沧苇诸人,在二百年前已不能分其真赝,又无论胡、陆两家之晚出矣。

  ●卷五○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明时官刻书,推南北京监本为最盛。南监多存宋监、元路学旧板。其无正德以后修补者,品不亚于宋、元。观《南雍经籍志》所载四部板片,真三朝文献之所系矣。北监多据南监本重刻,《十三经》、《二十一史》之外,罕见他书。据其时周弘祖《古今书刻》所录北国子监书仅四十一种,而经史并不著录。《书刻》漏略欤?抑弘祖时板已散逸欤?弘祖书世鲜传本。(吾已影写重刻。)其胪举内府部院及直省司府州学所刻书,乃知当时刻书成为一种例事。如北京都察院刻《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奇》及《万化玄机》、《悟真篇》之类。又如《太古遗音》,则宁藩所著曲套;《神奇秘谱》,则宁藩所著棋经。堂堂风宪有司,而刻书如此之轻诞,是无怪《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乃为司礼监专其事矣。司礼监所刻书见于《经厂书目》。世所传经厂大字本《五经》、《四书》,颇为藏书家所诋斥,非尽谓其校勘不精也。夫以一代文教之事,以奄人主之,明政不纲,即此可见。惟诸藩时有佳刻,以其时被赐之书,多有宋元善本,可以纟番雕,藩邸王孙又颇好学故也。今就所存之书录之。如:蜀府。洪武甲戌(二十七年。)刻《自警编》九卷,见《丁志》。刻刘向《说苑》二十卷,见《陆跋》。(楚府刻《说苑》下。并刻《新序》十卷,载《古今书刻》。)成化己亥(十五年。)刻《静修先生文集》三十卷,见《丁志》。(弘治刊本。)嘉靖乙未(十四年。)刻《史通》二十卷,见《缪续记》。(即陆深刻本,云为蜀藩刻。)万历丁丑(五年。)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见《天禄琳琅》九。

  宁藩。明初刻《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见《瞿目》。正统间刻《重编白玉蟾文集》六卷,《续集》二卷,见《阮外集》。(云南极遐龄老人翟仙重编。翟仙乃明太祖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之号。)

  代府。天顺间刻《谭子化书》六卷,见《瞿目》。

  崇府。成化丙申(十二年。)刻《贞观政要》十卷,见《丁志》。嘉靖癸卯(二十二年。)刻《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见《瞿目》。

  肃府。成化己亥(十五年。)刻《刘因静修先生集》三十卷,见《陆志》。(明弘治重刻本。德辉按:此与蜀府刻本年月同,疑《陆志》误。)

  唐府。成化丁未(二十三年。)刻元张伯颜本《文选》六十卷,见《瞿目》、(云有弘治元年唐世子跋。)《陆续跋》、《缪续记》。

  吉府。正德乙亥(十年。)刻贾谊《新书》十卷,见《张志》、《瞿目》、《陆志》。(云即正德九年陆氏刻本,板归吉府。)刻正统本《四书》二十六卷,见《丁志》。万历丁酉(二十五年。)刻《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见《缪记》。万历(缺年月。)刻老子《道德经》二卷,关尹子《文始真经》(九篇。)一卷,亢仓子《洞灵真经》(九篇。)一卷,文子《通玄真经》(十二篇。)一卷,《尸子》(二篇。)一卷,《子华子》二卷,《鬻子》(十四篇。)一卷,《墨子》(十四篇。)一卷,《公孙龙子》(六篇。)一卷,《鬼谷子》(十三篇。)一卷,列子《冲虚真经》二卷,庄子《南华经》二卷,《荀子》三卷,《扬子》(十三篇。)一卷,《文中子》(十篇。)一卷,《抱朴子》二卷,《刘子》(五十五篇。)一卷,黄石公《素书》(六篇。)一卷,《玄真子》(三篇。)一卷,《天隐子》(八篇。)一卷,《无能子》(三十四篇。)一卷。见《袁簿》。

  晋府宝贤堂,亦称志道堂,亦称虚益堂,又称养德书院。嘉靖乙酉(四年。)重刻元张伯颜本《文选注》六十卷,见《缪续记》。嘉靖丙戌(五年。)刻《宋文鉴》一百五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二十、《孙记》、《钱日记》、《丁志》、《陆志》、《莫录》。嘉靖己丑(八年。)刻《唐文粹》一百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十九。嘉靖甲午(十三年。)刻安国桂坡馆《初学记》三十卷,见《杨志》、《丁志》。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元文类》七十卷,见《丁志》、《缪记》。(德辉按:吾藏晋藩所刻书皆全,实非善本。)

  益府。嘉靖壬寅(二十一年。)刻张九韶《理学类编》八卷。万历初元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见《丁志》。崇祯庚辰(十三年。)刻宋陈敬《香谱》四卷。(据元至治壬戌刻本重雕。)《茶谱》十二卷,内分二十一种:唐陆羽《茶经》上中下三卷,(全卷之一二三。)唐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全卷之四。)宋蔡襄《茶录》一卷,(全卷之五。)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一卷,(全卷之六。)吴文锡《茶略》一卷,内有孙大绶《茶赋》上下卷,(全卷之七。末有“咸淳己巳五月夏至后五日审安老人书”一行,当是据宋本重刻。)明屠本《茗笈》上下篇一卷,(全卷之八。)《香水清供录》一卷,(全卷之九。)曹士谟《茶事拾遗》一卷,(全卷之十。)《续集古今茶谱》五种,内宋黄儒《品茶要录》一卷,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宋赵汝砺《北苑别录》一卷,宋沈括《本朝茶录》一卷,彰郡程百二《品茶要录补》一卷;(全卷之十一。)《续集古今茶谱》六种,内明许次纡《茶疏》一卷,明陆树声《茶寮记》七类一卷,明田崇衡《煮泉小品》一卷,明冯可宾《{山介}茶笺》一卷,明屠隆《茶笺》一卷,黄龙德《茶说》一卷,(全卷之十二。)见何厚甫培元《经眼书目》。

  秦府。嘉靖甲午(十三年。)刻黄善夫本《史记》一百三十卷,见《钱稿书跋》、《缪记》。嘉靖庚戌(二十九年。)刻《天原发微》五卷,见《陆志》、《丁志》。嘉靖丁巳(三十六年。)刻蔡沈《至书》一卷,见《张志》、《陆志》。隆庆六年刻《千金宝要》六卷,见《孙记》。

  周藩。洪武庚午(二十三年。)刻《新刊袖珍方大全》四卷,见《丁志》。(弘治翻本。)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宋董嗣杲《西湖百咏》一卷,见《陆志》。(钞本。)

  徽藩崇德书院。嘉靖乙未(十四年。)刻会通馆本《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见《缪续记》。无年号刻《素书》一卷,《鬻子》一卷,《公孙龙子》一卷,《亢仓子》一卷,《元真子》一卷,《天隐子》一卷,《无能子》一卷,见《陆志》。

  沈藩。嘉靖丙午(二十五年。)刻宋张景《医说》十卷,见《森志》、《丁志》。嘉靖辛酉(四十年。)刻《焦氏易林》二卷,见《丁志》。(云:前有沈藩西屏道人书于敕赐勉学书院之修业堂翻刊序,卷后有淳辛丑直斋题识。)

  伊府。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四书朱注》二十六卷,见《丁志》。

  鲁府敏学书院,亦称承训书院。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刻《诚斋易传》二十卷,见《缪记》。(云题敏学书院刊。)嘉靖乙丑(四十四年。)《刻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见《黄记》、《陆志》、(旧钞本。)《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