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艺藏
- 书法
- 书林清话
书林清话
建安詹。至正己丑(九年。)刻赵居信《蜀汉本末》三卷,见《瞿目》。(云卷末有“建安詹刊”一行。)
刘震卿。大德丙午(十年。)刻《汉书》一百二十卷,见《森志》。
龙山赵氏国宝。至大庚戌(三年。)刻《翰苑英华中州集》十卷,见《缪续记》。(德辉按:是年平水曹氏进德斋亦刻是书,附《中州乐府》一卷。不知一时两刻,抑以刻板转售,亦或同时翻刻,疑莫能明也。)以上各家多者刻数种,少者或一二种,皆极镂板之工,亚于宋椠一等。有阅两朝而犹存者,其一:刘君佐翠岩精舍。始元延至明成化。延甲寅(元年。)刻《周易传义》十卷,见《森志》。泰定丁卯(四年。)刻胡一桂《朱子诗集传附录纂疏》二十卷,见《钱日记》、《张志》、《瞿目》、《陈目》、《莫录》、《陆志》、《陆集》。(前序末称“盱江揭民从年父书于建东阳翠岩刘氏家塾”。)刻王应麟《三家诗考》六卷,见《杨录》。天历己巳(二年。)刻《新编古赋解题前集》十卷,《后集》八卷,见《天禄琳琅》六。至正甲午(十四年。)刻董鼎《尚书辑录纂注》六卷,见《陆志》、《陆续跋》。刻宋郎晔《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见《张志》、《阮外集》、《朱目》、《朱志》、《瞿目》、《丁志》、《陆志》。至正丙申(十六年。)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见《森志》。永乐戊戌(十六年。)刻宋陈元靓《纂图新增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新集》二卷,《外集》二卷,见《陆志》、《陆续跋》。成化己丑(五年。)刻《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三卷,《脉要秘括》二卷,见《森志》。其一:西园精舍。始元至正迄明永乐。至正甲辰(二十四年。)刻元仇舜臣《诗苑珠丛》三十卷,见《天禄琳琅》六。永乐丙申(十四年。)刻刘向《说苑》二十卷,见《森志》。其一:梅轩蔡氏。始元至元迄明弘治。至元戊寅(前至元戊寅为十五年,当宋帝祥兴元年;后至元戊寅则顺帝四年。未知是前是后。)刻《群书通要》七十三卷,见《阮外集》。(云不著撰人姓氏,有“至元戊寅菖节梅轩蔡氏刊行”图记。)至元庚辰(六年。)刻元严毅《增修诗学集成押韵渊海》二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十、《丁志》。弘治甲寅(七年。)刻《精选东莱先生左氏传博议句解》十六卷,见《丁志》。(云后有“弘治甲寅孟秋梅轩蔡氏新刊”十二字。)此其世业近者百年,久者百五六十年,子孙继守书香。比于宋之余氏勤有,元之叶氏广勤,(见下一则。)抑亦书林之耆献欤。
○元时书坊刻书之盛元时书坊所刻之书,较之宋刻尤夥。盖世愈近则传本多,利愈厚则业者众,理固然也。今举其见有传本者列之,如:刘锦文日新堂。后至元戊寅(四年。)刻俞皋《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见《森志》、《杨谱》。后至元庚辰(六年。)刻《揭曼硕诗》三卷,见《张志》。刻《伯生诗续编》三卷,见《莫录》。至正丙戌(六年。)刻《汉唐事笺对策机要前集》十二卷,《后集》八卷,见《张志》、《瞿目》。(云目录后有正书墨图记云“至正丙戌日新堂刊”。)至正丁亥(七年。)刻朱倬《诗经疑问》七卷,《附录》一卷,见《瞿目》、(云目录后有墨记云“至正丁亥菖节刻”。)《莫录》。(云建安书林刘锦文叔简刻。)至正戊子(八年。)刻汪克宽《春秋胡氏传纂疏》三十卷,见《陆续志》、《瞿目》、《莫录》。(云凡例后有墨图记云“建安刘叔简刊于日新堂”。)至正己丑(九年。)刻元赵麟《太平金镜策》八卷,见《浙录》。(云有刘锦文跋,署“至正己丑建安日新堂志”。)至正壬辰(十二年。)刻刘瑾《诗传通释》二十卷,见《天禄琳琅》五、(云书中诗传纲领叶于刘瑾署名次行,有“建安刘氏日新堂校刊”九字,卷一末又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刻梓”木记。)《张志》、《瞿目》、《丁志》、(日本翻刻。)《森志》、《陆志》、《陆续跋》、《缪续记》。至正丙申(十六年。)刻《新增说文韵府群玉》二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十、《杨谱》。至正癸丑(已入明洪武六年,盖犹奉元正朔。)刻《春秋金钥匙》一卷,见《丁志》。(影元刊本,卷末有“至正癸丑日新堂刊”八字。)无年号刻宋王宗传《童溪先生易传》三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二。(云自序后有墨印记曰“建安刘日新宅梓于三桂堂”。)无年号刻《新编方舆胜览》七十卷,见《杨谱》。
高氏日新堂。无元号丙午刻《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见《森志补遗》、《陆志》。(云目后有“建安丙午年高氏日新堂刊行”一行。)
平阳张存惠堂。至元初元刻《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卷,见《杨志》。
燕山窦氏活济堂。至大辛亥(四年。)《新刊黄帝明堂针灸经》一卷,《伤寒百证经络图》九卷,见《森志补遗》。《针灸四书》八卷:一、南唐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金阎明广注,合阎撰《子午流注针经》三卷;一、宋窦杰《针经指南》一卷;一、《黄帝明堂灸经》三卷;一、宋庄绰《灸膏肓腧穴法》一卷,见《张志》、《瞿目》。(云元窦桂芳编,序目后有墨图记二行曰:“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济堂刊。”活济,窦氏药室名,游达斋亲书以赠,见桂芳《自序》。)
建安陈氏馀庆堂。皇庆壬子(元年。)刻《宋季三朝政要》五卷,《附录》一卷,见《森志》、《丁志》、《陆续跋》。无年号刻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后集》十五卷,见《张志》、《瞿目》、《陆志》、《陆跋》、《陆续跋》、《丁志》、《学部馆目》。(云目录后有木记云“陈氏馀庆堂刊”一行。)刻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见《陆志》、《陆续跋》、(云《世系图表》后有木记云“建安陈氏馀庆堂刊”。)《森志》。(陈氏误作刘氏。)
建安朱氏与耕堂。无年号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见《吴记》、《陆志》。(云永乐初刻本,相传以为元刊者误。德辉按:此实元末刻本,非明永乐刻也。)刻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见《瞿目》、《丁志》、《陆续跋》。
建安同文堂。至正辛卯(十一年。)刻《四书经疑问对》八卷,见《吴记》。
建安万卷堂。无年号刻《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附《东坡纪年录》一卷,见《吴记》、《森志》。
麻沙万卷堂。延甲寅(元年。)刻《孟子集注》十四卷,见《森志》。
董氏万卷堂。无年号刻《唐国史补》三卷,见《天禄琳琅》五。(云目录后有“董氏万卷堂本”篆书木记。)刻《隆平集》二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四、(误作宋本。)《瞿目》、《陆志》。
云衢会文堂。无元号戊申孟冬(按戊申当是至大元年。)刻《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附录》一卷,见《森志》。
积庆堂。至正戊子(八年。)刻《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集》二十五卷,见《张续志》、《陆志》。(德辉按:此即潘屏山圭山书院本。)
德星堂。至正辛卯(十一年。)刻《重刊明本书集传附音释》六卷,见《张志》、《瞿目》。(云明本,即宋之明州本,凡例后有墨图记曰“至正辛卯孟夏德星堂重刊”。)
万玉堂。至元五年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廿五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十一。无年号刻《太玄经》十卷,见《缪续记》。(明翻宋本。)
胡氏古林书堂。至元己卯(十六年。)刻《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见《孙记》、《张志》、《瞿目》、《森志》。刻《新刊黄帝灵枢经》十二卷,见《张志》、《瞿目》、《森志》。刻《增广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图经本草》一卷,见《森志》。(云首叶木格内题“庐陵古林书堂”六字。)
日新书堂。至元辛巳(十八年。)刻《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见《森志》。至正元年辛巳刻《朱子成书》十卷,见《瞿目》、《学部馆目》。(云有木牌子云“至正元年辛巳日新书堂刊行”。)至正乙未(十五年。)刻《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见《森志》、《杨志》。至正丁酉(十七年。)刻《明州本排字九经直音》二卷,见《森志》。
梅隐书堂。至元丁亥(二十四年。)刻《明州本排字九经直音》二卷,见《四库书目提要》、《莫录》。(孙奕《九经直音》十五卷下,误以梅隐书堂为书隐堂。)
妃仙陈氏书堂。无元号岁次癸丑刻刘河间《伤寒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别集》一卷,见《瞿目》。(云癸丑,乃仁宗皇庆二年。)
叶曾南阜书堂。延庚申(七年。)刻《东坡乐府》二卷,见《黄记》、《杨录》。(按:此本光绪戊子桂林王鹏运四印斋已重刻,前有括苍叶曾序,云“识于南阜书堂”。)
敏德书堂。泰定丙寅(三年。)刻元朱祖义《直音傍训周易句解》十卷,见《森志》。至顺庚午(元年。)刻《广韵》五卷,见《森志》、《杨志》、□□、《陆续跋》。无年号刻《直音傍训尚书句解》□卷,见《杨谱》。
李氏建安书堂。后至元丙子(二年。)刻《皇元风雅前集》六卷,《后集》六卷,《前集》傅习撰,《后集》儒学学正孙存吾如山类编、奎章学士虞集校选,见《陆志》。(按此重刻益友书堂本。)
富沙碧湾吴氏德新书堂。后至元丁丑(三年。)刻《四书章图纂释》二十卷,见《森志》。(云亦称德新堂。)
桃居敬书堂。至正壬午(二年。)刻董楷《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十七卷,见《吴记》、《张续志》、《陈目》。(作十四卷。)
庐陵泰宇书堂。至正癸未(三年。)刻《增修妙选群英草堂诗馀前集》卷上、《后集》卷下。见仁和吴印臣钤辖昌绶藏书。(后有墨图记云“至正癸未新刊庐陵泰宇书堂”十二字。德辉按:即洪武遵正书堂本之祖。)
积德书堂。至正九年刻《伊川易解》六卷,《系辞精义》二卷,见《杨志》。(德辉按:光绪乙酉黎庶昌刻《古逸丛书》本即翻此本。)
双桂书堂。至正辛卯(十一年。)刻《诗集传音释》二十卷,见《张志》、《瞿目》。(德辉按:建安余氏双桂书堂刻有《广韵》五卷,见《陆续跋》、《杨谱》,已载前闽中余氏条。兹以不称余氏,故分别列此。)
一山书堂。至正壬辰(十二年。)刻《文场备用排字礼部韵注》五卷,见《钱日记》。
妃仙兴庆书堂。至正辛丑(二十一年。)刻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见《张志》、《瞿目》。(德辉藏本末有“至正辛丑妃仙兴庆书堂新刊”墨图记。)
秀岩书堂。无元号太岁丙午(按:有两丙午,前丙午为大德十年,后丙午为至正二十六年。)刻《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五卷,见□□、《杨谱》,戊申刻《韵府群玉》二十篇,见《杨志》。
云庄书堂。无年号刻《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见《森志》。
麻沙刘氏南涧书堂。无年号刻《书集传》六卷,见《森志》、《杨谱》。(序后有木记云“麻沙刘氏南涧书堂新刊”,亦称“建安刘氏南涧书堂”云。)刻《论语集注》十卷,见《森志》。
三衢石林叶敦。至正癸未(三年。)刻《新刊冷斋夜话》十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十、《陆志》、《陆续跋》。(云后有“三衢石林叶敦印”一行。)
书市刘衡甫。至正己丑(九年。)刻刘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三十卷,见《丁志》。
闻德坊周家书肆。元初刻李心传《丙子学易编》一卷,见《四库书目提要》。(云元初俞琰所钞。)
建阳刘氏书肆。至正癸卯(二十三年。)刻《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三十卷,《附录》一卷,见《丁志》、《陆续跋》。
建阳书林刘克常。无元号疆圉协洽(丁未。)刻《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见《杨录》、(云目录后碑牌题“疆圉协洽之岁”,年号二字为书估挖去。予旧藏至正甲午建阳翠岩精舍所刊《陆宣公奏议》卷一末碑牌中,有“近因回禄之变重新绣梓”云云,与此本所称“先因回禄”一语正吻合,由是推之,当是至正之丁未也。)《丁志》。(云目录后有“大德丁未建阳书林刘克常识”。与《杨录》碑牌异,未可据。)以上刻本传世,足供十驾之求,其间历元明两朝而世其业者,莫如:建安虞氏务本书堂。至元辛巳(十八年。)刻《赵子昂诗集》七卷,见《陆志》、《陆续跋》。泰定丁卯(四年。)刻元萧镒《新编四书待问》二十二卷,见《陆志》。(云目录后有“泰定丁卯仲春虞氏务本堂”一行。)至正丙戌(六年。)刻《周易程朱传义》十四卷,附吕祖谦《音训》,《毛诗朱氏集传》八卷,见北京厂肆韩氏翰文斋书肆。(序后有墨印记云“至正丙戌良月虞氏务本堂刊”。序十行,行二十一字;经文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无年号刻河间刘守贞《伤寒直格方》三卷,《后集》一卷。《续集》一卷。张子和《心镜》一卷,见《瞿目》、《陆志》、《陆续跋》。(云后有墨图记云“临川葛雍校正建宋虞氏刊行”。)又刻《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六、(误入宋版,云后有篆书条记“建安虞平斋务本书坊刊”。(案坊为堂之误))《杨录》。刻《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四卷,见《瞿目》。(目录后有“建安虞氏刊于家塾”一行。)洪武二十一年刻元董真卿《易传会通》十四卷,见《朱目》。(云建安务本堂刊。)此由元至元辛巳下至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凡百有余年矣。又有:建安郑天泽宗文书堂。至顺庚午(元年。)刻元刘因《静修集》二十二卷,《补遗》二卷,见《张志》、《瞿目》、《陆志》。(宋宾王钞本。)刻《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见《瞿目》、《森志》、《缪续记》。(云目录后有“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新刊”一行。)□□(当是至正元号。)丙戌(六年。)刻《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见《森志》。(云末有识云“□□丙戌孟冬之吉书林宗文堂乐斋郑希善刊”。)无年号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见《杨志》、《杨谱》。(云目录后有鼎形木记篆书“宗文”二字,下有“建安郑氏鼎新绣梓”方木记。)刻《鼎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见《孙记》。(云题“书林宗文堂绣梓”。)正德丙寅(元年。)刻明宣宗《五伦书》六十二卷,见《天禄琳琅后编》十六。(云“正德元年丙寅孟冬宗文书堂新刊”。)嘉靖甲申(三年。)刻《蔡中郎伯喈文集》十卷,《外集》一卷,《诗集》二卷,《独断》二卷,见《缪记》。(云后有木牌记云“嘉靖甲申孟冬月宗文堂郑氏新刻”。)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初学记》三十卷,见《森志》。(云后有木印记题“书林宗文堂刊行”,跋有书林郑逸叟姓名。)无年号刻《艺文类聚》一百卷,见《陆志》、《陆续跋》。(云后有无名氏跋,云:“今书坊宗文堂购得是书,即便命工刊行,溥传海宇,售播四方贤哲士夫,以广斯文,幸鉴。”德辉按:此必刻《初学记》同时所刻。明嘉靖七年有陆采刻本,行款字数与此同,每叶二十八行,每行二十八字,盖同出元刻本。宗文书堂虽为元时书林,而此书之刻,则后于陆采本。《陆续跋》以为元椠,非也。)此由元至顺庚午下至明嘉靖丁酉,凡二百余年,视虞氏世业倍之,亦书林所仅见者也。又有:杨氏清江书堂。刻书虽少,亦始元末迄明初,所刻《通鉴纲目大全》五十卷,合尹起莘《发明》、刘友益《书法》、王幼学《集览》、汪克宽《考异》、徐昭文《考证》五书刻之。徐昭文《考证自序》题至正己亥,(十九年。)则在元末矣。(序文后有小榜,云“杨氏清江书堂新刊”。)见《钱日记》。宣德辛亥(六年。)刻《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见《杨谱》。(云后有木牌记,云“宣德辛亥孟冬清江书堂新刊”。)此由元至正己亥至明宣德辛亥,虽仅七十余年,然时经鼎革,屹然与虞、郑二氏鼎足而存,固亦书林硕果矣。大抵有元一代,坊行所刻,无经史大部及诸子善本,惟医书及帖括经义浅陋之书传刻最多。由其时朝廷以道学笼络南人,士子进身儒学与杂流并进。百年国祚,简陋成风,观于所刻之书,可以觇一代之治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