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述

  坎为水、为沟瀆、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於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於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於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於木也为坚多心。
  一阳在内而明、二阴在外而陷、故为水。沟瀆所以行水、水流而不盈。
  阳画为水、二阴夹之、故曰沟瀆。阳居中而无阴以蔽之、则见而不隐。阳在阴下得时、则起而不伏。坎、阳陷阴中而包之、故为隐伏。水势曲直方圆唯势之利、因人所导、故为矫輮、弓盖二十八、蔽车之上。轮辐三十六、运车以行。皆矫輮所成也。阳陷阴中、心危虑深、故加忧。心耳皆以虚为体。坎中实、故为病为痛。离火在身为气、坎水在身为血。血运於身、犹水之行於天地间也。得乾中画之阳、故为赤而不大也。坎中画阳故为马为美脊。刚在内而躁、故马亟心上柔、故首下而不昂。下柔、故蹄薄而不厚也。曳亦下之弱者。柔不任重、故在舆马多眚。坤舆行於平地则安。坎多险陷阻碍也。通者水之性、坎维心亨也。月者水之精。盗者隐伏而险。刚在中、故在木为坚多心也。
  按荀易又有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於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蠏、为蠃、为蚌、为龟。其於木也为科上槁。
  离者、丽也。火丽木而生、又内暗外明、故为火。日、火之精也。阴丽阳而明、又有火光、故为电。坤再交於乾、故为中女。刚画在外为甲胄。
  火锐於上为戈兵。中虚有容为大腹、又得坤之中爻也。火熯燥故为乾卦。
  外刚内柔、故为鳖蠏蠃蚌龟。又鳖性静、取中画之柔。蠏性躁、取上下二画之刚。蠃取善丽之象。蚌取中虚之象。龟取文明之象。科上槁、一作科空也。本中空、上必枯槁。一曰科非木。科、巢之附於木上者。科中虚有离象。上槁者、科上之木乾燥、如花鹊巢以木枝结构而成者。二说虽不同、皆於离象可通。按荀易有为牝牛。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於木也为坚多节。
  静以止者、山也。径者、路之小。艮为震之反体。高山之上成蹊、非如平地之大涂也。刚在坤土之上、象山顶高处之小石。若坎刚在坤土之中、则平地土中之大石矣。阙者、门之出入处。上画连亘、中二画双峙而虚、似门阙也。果、木实蓏、草实。乾纯刚为木果、艮一刚二柔故为果蓏。震为、草木之始。艮为果蓏、草木之终。果蓏能终又能始、故於果蓏为切。阍、掌王宫之中门之禁、止物之不应入者。寺、掌王之内人及宫女之戒令、止物之不得出者。手以止物、而用以止者在指。又诸物之末、骨之外见者也。鼠黔喙、皆前刚也。黔钳通。山居之兽、齿牙如铁能食生物。
  又鸟亦善以喙止物者也。紧多节、亦刚在外也。按荀易有为鼻、为虎、为狐。麻衣易亦以艮为鼻。朱子曰鼻者、面之山。管辂尝言之。
  兌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於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泽者水之聚。二阳沉於下、一阴见於上、坎壅成泽也。巫、以言语说神者。兌上折、口象、故为巫、为口舌。金气始杀、条枯实落、故为毁折。
  柔附於刚、刚乃决柔、故为附决。阴在上皆有决义。震阳动故躁、兌阴说故附决。躁者有所去、以达其怒。附决者始虽亲、而动不免於去也。阳在下为刚、阴在上为卤。刚卤之地不生物。卤者、水之死气也。坎水绝於下而泽见於上则为卤。卤暂熯而乾、乾而复润、天下之润者莫久焉。然不生物、以气之在外也。少女从娣故为妾。内狠外说故为羊。
  按荀易有为常、为辅颊。前章以八卦象八物、此章又推广以尽万物之情。其中有相对取象者。如乾天、坤地之类是也。上文乾为马、此则为良马老马瘠马驳马。良取其德、老取其知、瘠取其骨、驳取其力、皆取其健也。上文坤为牛、此则为子母牛。取其生生有继、兼取其顺也。乾为木果、结於上而圆。坤为大舆、载於下而方。震为决躁、巽为进退、为不果。刚柔之性也。震巽独以其究言刚柔之始也。坎内阳外阴、水与月则内明外暗。离内阴外阳、火与日则内暗外明。坎中实、故於人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离中虚、故於人为大腹。艮为阍寺为指、阳之止也。兌为巫为口舌、阴之说也。有相反取象者。震为大涂、反而艮则为径路。大涂、阳闢乎阴、无险阻也。径路、阳阻而下阴、不能闢也。巽为长为高、反而兌则为毁折。长且高者、阳之上达。毁而折者、阴之上穷也。有相因取象者。
  乾为马。震得乾之初之马、故於马为善鸣足作足的颡。震阳下而阴上也。
  坎得乾中爻之马、故马美瘠亟心下首薄蹄曳。坎阳中而阴外也。善鸣似乾马之良、美瘠似乾马之瘠。作足、阳下而健。薄蹄者、阴下而弱也。坤为大舆、坎为舆为多眚。坤中虚而力能载、坎中满而下无力也。巽为木、干阳而根阴也。坎中阳、故於木为坚多心。艮上阳、故於木为坚多节。离中虚、故於木为科上槁。震为。乾为木果、艮为果蓏。震之一阳花之敷。
  乾之三阳果之结。果蓏则阳上而阴下也。有一卦之中自相因取象者。坎为隐伏、因而为盗。巽为绳直。因而为工。艮为门阙、因而为阍寺。兌为口舌、因而为巫。有不言而互见者。乾为君以见坤之为臣。乾为圜以见坤之为方。吝啬者、阴之翕也、以见阴之闢。均者、地之平也、以见天之高。
  为文者、物生於地离而可见也、知其始於天者不可见矣。为柄者、有形之可执也、乾之气不可执矣。离为乾卦、以见坎之为湿。坎为血卦、以见离之为气。巽为臭、以见震之为声。巽离兌三女、震为长子而坎艮不言者。
  尊嫡也、於阳之长者尊之也。兌少女为妾而巽离不言者。少女从墒为娣、於阴之少者卑之也。乾为马、震坎得乾之阳皆言马而艮独不言者。艮、止也、止之性非马也。其大畧如此、他可触类而通。至於卦象之中有与卦爻相符者、如乾天坤地之类是也。有不与卦爻相符者、如乾坤称龙而不必在震、坤屯称马而不必在乾之类是也。有见於卦爻而此不载者、如渐之鸿中孚之豚鱼之类是也。有见於此而卦爻无之者、如为釜为布为蠃为蚌之类是也。若夫大琴谓之离、小罍谓之坎。此见於他书、而易与说卦又可以类推也。至若自坤而降、或曰其於地、其於人、其於马、於舆、於稼、於木、唯乾不言者、盖物不足以尽卦、则正言为天为地之类。卦不足以尽物、则言其於人、其於马之类。至乾之为物无不周遍、万物不足以尽之、故无所言焉。要之天地之物、大而天地山川、微而草木禽虫、君臣父子之伦、毛发爪甲之细、无一不备於卦。即无一不本於太极、无一不在於吾心。知此可与言八卦之象矣。
  右第十一章以上说卦传十一章备言卦象卦位。疑古者若八索之书、所载有此。夫子因笔削之、以为传也。
  序卦传
  按、序卦、韩康伯谓非圣人之蕴、沙随程氏谓非圣人之书、朱子辨其不然。谓此中事事夹杂、无所不有。虽非圣人之精、不可谓非圣人之蕴也。
  今从程传、分析其辞、见於六十四卦之首。则在此注释可畧、附诸儒别论於后。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序卦之意。有以相因为序、乾坤屯蒙是也。有以相反为序、泰否剥复是也。天地间不出相因相反二者。始则相因、极必相反也。
  右上篇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晉。晉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右下篇或问、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何也。曰。卦有正对、有反对。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八卦、正对也。正对不变、故反复观之止成八卦。其余五十六卦、反对也。反对者皆变、故反复观之共二十八卦。
  以正对卦合反对卦观之、总而为三十六卦。其在上经、不变卦凡六、乾坤坎离颐大过是也。自屯蒙而下二十四卦、反之则为十二卦。以十二而加六、则十八也。其在下经、不变卦凡二、中孚小过是也。自咸恒而下三十二、反之则为十六。以十六而加二、亦十八也。其多寡之数未尝不均也。
  双湖胡氏曰、文王序卦大抵本先天图。以东西南北四方正卦乾坤坎离、为上经之始终。以西北隅艮、东南隅兌合而为咸。西南隅巽、东北隅震合而为恒。四隅反卦为下经之始。而终之以既未济、则亦坎离之交不交也。
  故乾坤坎离四纯卦皆居上经。震巽艮兌四纯卦皆居下经、又以反对为次。
  离非伏羲之旧、而先天之图大旨则备见焉。夫子序卦、直以卦名发其次第之义、而他则未暇及耳。又按、吕氏要指曰、易、变易也。天下有可变之理、圣人有能变之道。反需为讼、泰为否、随为蛊、晉为明夷、家人为睽。
  此不善变者也。反剥为复、遯为壮、蹇为解、损为益、困为井。此善变者也。文王示人以可变之几、则危可安、乱可治。特一转移间耳。后天之学其以人事赞天地之妙欤。又尝合上下经始终而论之。乾坤、天地也。坎离、水火也。以体言也。咸恒、夫妇也。既未济、水火之交不交也。以用言也。
  上经以天道为主、具人道於其中。下经以人道为主、具天道於其内。三才之间、坎离最为切用。日月不运、寒暑不成矣。民非水火不生活矣。心火炎燥而不降、肾水涸竭而不升、百病侵陵矣。故上下经皆以坎离为终焉。
  按、沙随程氏谓序卦非圣人之书、韩康伯谓序卦非圣人之精蕴、朱子辨之曰、谓序卦非圣人之精则可、非圣人之蕴则不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此易之精也。序卦无所不有、此易之蕴也。今按、横图圆图方图之序、伏羲所由以画卦也。先天之学、不待语言文字者也。序卦所云、文王所由以作易也。后天之学、得语言文字而明者也。伏羲之后、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则六十四卦之序、在夏商已不一。文王忧患作易、曲尽天道人事之变。皆从卦之名义。或取相因、或取相反而为之序。故序卦所云、谓非先天之精蕴则可、谓非后天之精蕴则不可。后人或即麻衣反对之言以明序卦之伪、则尤一偏之论。夫屯之与蒙、需之与讼、其为综卦何疑。坤后继屯、蒙后次师、於卦画非有所据。自当如序卦所云、由卦名以思其义。
  程氏疑其非圣人之书、得无过乎。
  杂卦传
  序卦、所以言易道之常。杂卦、所以言易道变。杂卦但要取反对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