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述

  象曰。嘉遯贞吉、以正志也。
  九五嘉遯、无係无执无好。不事于外、正在我之志而已。二以阴应阳、其志当固。五以阳应阴、其志当正。
  上九。肥遯。无不利。
  肥者、宽裕自得之意。阳道常饶、或损者、阴剥之也。以阳刚居卦之外、去柔最远。高而能应刚而无決、无有疾惫、故称肥焉。而占无不利也。
  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刚健決去、无所复疑。有係者惫、无疑则肥矣。全卦虽主于遯。然下三爻艮体主止、故为不往为执为係。上三爻乾体主行、故为好遯为嘉为肥。
  盖四阳以遯为亨、二阴以不迫阳为贞。三虽阳而艮体、不免于係。故欲尽彖遯亨之义、唯乾之三爻用可言之。
  大壮大壮、乾下震上。四阳盛长、大者壮盛、故为大壮。乾刚震动、以刚而动、大壮之义。又雷之威震于天上、大壮之象。故为大壮。大壮次遯。
  按、序卦、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遯为违去、壮为壮盛。消而复长、违去之后仍复壮盛。遯则必壮、大壮所以次遯也。全彖以阳壮之时亨不待言、唯利于得正。天地之情、亦不过正大而已。六爻当阳壮之时、多以处阴位为美。九四乃壮之所以为壮者、以不极其刚许其決藩。二亦履柔能守者也、故贞吉。初三皆以刚居刚、躁进过暴、所以征凶而羸角也。若上之二阴、则五以柔中受阳之壮、故可以无悔。若上以柔居柔、则以不能壮者而用壮、所以有不能退不能遂之戒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大壮。利贞。
  大谓阳也。四阳盛长、大者壮盛、二月之卦也。阳壮则亨不待言、但利于正而已。六爻初三正而二四不正、而四为成卦之主。喜其震动得时、又恐以刚动而失其正也、故戒之。又大壮与遯相综之卦。阴之进不正、则小人得以凌君子、故遯言小者利于贞。阳之进不正、则君子不能胜小人、故大壮言大者利于贞也。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
  以卦体言、四阳盛长。大者壮也。以卦德言、乾刚震动。所以壮也。
  卦体则势壮、卦德则理壮。此皆以释卦之名义也。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所以大者、以其正也。阳正阴邪、阳大阴小。若不正则非大矣。天地无不覆载、无不生成、其情不过正大。大者正、大字指阳。下正大二字就理言。雷在地中、天地生物之机未露、有以见天地之心。雷在天上、天地生物之心已达、有以见天地之情。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人之克己、能如雷在天上、则威严果決、非礼在所必去矣。曰勿履、犹禁止之辞。弗、则自不为矣。雷在天上、声势之壮。非礼弗履、义理之壮。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初阳在下、当壮时而急于进、有壮于趾之象。征凶有孚、言进必取凶也。此以刚居刚、刚之过者也。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言必困穷。
  九二。贞吉。
  以阳居阴、非正也。然所处得中、不恃其刚。使因中求正、非礼弗履、则吉矣。王注谓居中得位[文澜本作“居得中位”)]以阳居阴、履谦不亢、是以贞吉。亦通。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中则不恃壮妄进也。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罔、宜如不思则罔之罔、冒昧而进也。过刚不中、当壮之时。在小人用之以为壮、君子用之为罔而已。血气之刚、无礼之勇、虽以九居三、正亦危矣。三四五为兌有羊象。三欲应上而隔于四。震为竹木、有藩象。阳刚欲进、有角象。为四所困、有羸象。此恃壮轻进而取困者也。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小人之壮、非真壮也。在小人以为壮、在君子则不过冒昧妄行而已。
  其困不待言矣。
  九四。贞吉悔亡。藩決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九四前二阴、震为大涂。附[文澜本“附”作“互”]兌为附決、有潘決之象。輹、车之中干也。輹壮则车强。四变坤、下乘三阳、有大舆壮輹之象。以阳居阴、疑於不正。所处非中、似乎有悔。然当壮之时、为壮之主。以刚居柔、行不违谦。不极其刚、不失其壮。故凡事得正则吉、悔可亡也。所以然者、前临二阴如藩之決、无阻隔之势。后乘三阳、如輹之壮、有大行之具也。贞吉悔咸九四同。但在咸为不得其正、故有憧憧往来之戒。
  在壮又为不极其刚、所以有藩決不羸之喜也。又大畜九二在三阳之中、为六五正应所畜、故有脱輹之象。壮则九四在三阳之上、六五阴势方衰、故有壮輹之象也。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九二但能自守而已、四则可以往矣。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全卦似兌、多取象于羊。羊性抵触、外柔内刚。五又互兌、有羊象。
  易、宜作疆场之场。卦以阳盛名大壮。而六五无阳、以柔居尊、不能抵触、或失其壮、有丧羊于易之象。然阳势方盛、阴柔不敌、理之宜也、故亦得无悔。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以阴居阳、又在尊位。过于畏缩、宜有所丧。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全卦有羊象。壮终动极、有触藩不能退之象。质柔非壮、有不能遂之象。犹幸不刚、不敢妄进、有艰难自守之象。一变为大有、有终得吉之象。
  盖以柔居刚、不能刚而强为刚、则无利。若能量己详审、犹可得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质本非刚、见刚之壮亦从之、不详审故也。艰难自守、久则变矣、故虽有咎不长也。临三变泰、大壮上变大有、故咎皆不长也。全卦当阳壮之时、必以正得吉、不正则虽壮不可恃也。六爻又皆以不恃壮者为吉、人未有违谦越礼能全其壮者也。故方壮之始、宜如二之贞吉、不宜如初之壮趾。
  方壮之盛、宜如四之決藩、不宜如三之羸角。居壮之位、无壮之才、因不免于有丧。处壮之极、有不敢恃壮之心、庶几其终得吉。君子但当以正大为心、不宜以用罔取困也。
  晉晉卦、下坤上离。日出地上、进而益明。以综卦言之、明夷之离在下。
  今则进而上行、故为晉。不言进而言晉者、进但有前进之义、无明之义。
  晉则进而光明故也。晉次大壮。按、序卦、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晉。
  晉者、进也。既壮无止、理必进、以至于极。晉所以次大壮也。全彖取方盛明之时、以坤顺之臣、上接离明之君。而君复以柔进居尊、是以有功臣受宠之象。六爻以五为主、专取柔进之义。五自下而升、已进者也、故往吉无不利。下三爻皆欲进者、九四以刚间之、故有鼫鼠之象。三与五近、下接二柔、志在上行、众莫能间、故悔亡。二去五渐远、忧不得进、故愁。
  初最远于五、应四反为所抑、故摧。上居卦之穷、无可进矣、故有吉而不免于吝。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晉。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晉、进也。康侯、能致一世於康宁之侯也。锡马蕃庶、言受赐之多。
  画日三接、言亲礼之至也。坤有土有民、有康侯象。坤为牝马为众、有锡马蕃庶象。离为日为中虚、坤为众为文、有画日三接之象。全卦明出地上、为盛明之时。坤顺附於离明、则君臣道合。六五柔中虚己之君。当明盛之时、臣以功进、君以恩接、故礼遇之隆如此。占者得之、有是德者、宜受是宠也。
  彖曰。晉、进也。
  释卦名义。
  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以卦象言之、以离乘坤、明出地上。此赏罚清明之时也。以卦德言之、坤顺丽乎离明。顺德之臣附於大明之君也。以卦综言之、明夷下卦之离、进而为上卦之离。柔中此虚己之君也。康侯遇是时、有是德、遇是君、是以有用锡马蕃庶画日三接之象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日本明也。然入地则晦、出地则明矣。人之德性本明也。物欲蔽之则昏、自强不息则昭矣。至健莫如天、君子以之自强。至明莫如日、君子以之自昭。程传专就去蔽致知言之、然兼力行言亦可。盖此即大学所谓明明德也。
  初六。晉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居初应四、欲进者也。但所居既不中正、所应又不中正。四互二三为艮为止、有在下始进而见摧抑之象。与四正应、贞吉之象。互坎为狐疑、罔字之象。坤土宽广、初在下、有宽裕无咎之象。盖当卑下之位、使以人之未信而戚戚不能自安、则有咎矣。故摧如在彼、吾不可以不贞。罔字在彼、而吾不可以不裕。盖初以阴居阳非正、故戒以唯贞则吉。才柔志刚非裕、故戒之以唯裕则无咎。此君子之受抑而守正、以俟时者也。
  象曰。晉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独行正、言虽摧不可失其正也。宽裕以处、何以无咎。以未受君命、无官守言责故也。若已受命而不见信、则一日不可居矣。安得宽裕以旷其官乎。初居最下、应四不应五、有未受命之象。
  六二。晉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二与五非正应、三四五互为坎为加忧、故有欲进而愁之象。然二居中得正、故许以贞吉。又五以阴居柔尊、有王母之象。上下同德、亦有受福之象。二不以应之有无为吉凶、而以在我不失其正为吉。故始虽若愁如、而终乃受福也。初与二、进身之始、皆言贞吉。初未有贞、言贞、勉之也。
  二本贞、因其贞而欲其固守之也。圣人欲人始进之必以正也如此。
  象曰。受之介福、以中正也。
  二本中正、与初不同、故得言受福也。
  六三。众允。悔亡。
  三不中正宜有悔。然居坤体之上、与下二阴皆欲上进、是以为众所允而悔亾也。坤为众、有众象。顺之极、有允象。居下之上、众阴之长、康侯之谓也。从此上进、则丽乎大明矣。故无摧愁之象、而不中正之悔可无也。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上附於大明之君也。
  九四。晉如鼫鼠。贞厉。
  九四互二三为艮、有鼠象。不中不正而居高位、三阴上进而己间之、贪位而忌能者。鼫鼠、田间食粟豆者、贪而畏人者也。其象如此、虽正亦危、況不正乎。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不中不正、以间柔进之三阴、皆不当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以阴居阳宜有悔矣。然以大明在上、下皆顺从、故悔可亡也。当进之时、易生得失之心。大明之中而才柔、易有得失之累。故戒以勿恤。言但当用其明于所当明、去其一切计功谋利之心。持此以往、自吉而无不利也。
  三阴为四所间、有失象。终与五合、有得象。离火无定体、或得或失之象。
  互坎加忧、恤之象。五变不成坎、勿恤之象。变乾健行、往吉之象。五柔疑于进、故勉以往吉。失得勿恤者、立心宜然。吉无不利、又理势之必然也。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心惟无私、乃自有庆。有纯王之心、乃有纯王之化也。
  上九。晉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角、刚而居上者也。上九刚进之极、有晉其角之象。应三坤为土、有邑象。离为戈兵、有伐之之象。刚躁之极、他无可用、惟以伐其私邑。过刚虽不无危厉、然以阳制阴、有必胜之势、故吉而无咎。但离明在上、所照不远。仅治小邑、则虽正亦吝矣。他卦皆取扶阳抑阴、此独不足于刚。
  四有鼫鼠之厉。上有贞吝之戒。所以然者、卦取柔进上行、离明以柔为主故也。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离体光明、今不能光被天下、而仅治一邑故也。全彖当明盛之时、有功德之臣、以柔顺受宠於离明之君、晉道之盛者也。君子难进易退、故六爻宜柔而不宜刚、遯尾厉、恶其后也。晉其角厉、恶其先也。晉角之躁、鼫鼠之贪、皆以刚而失者也。四阴爻。则在上者宜有得失勿恤之心、人自进附于我。在下者宜有宽裕贞正之守、我乃可进而受宠于君。故未受命则以裕而无咎、已受命者则以贞而受福。而居下之上者、亦必由信友而获上。
  凡以柔进上行、道宜如此也。又按、需卦九五一阳在位、三阳在下卦反为需。晉则以阴居五、三阴在下卦乃为晉。则君子宜以刚德自强、而进退之际、宜柔顺不宜刚躁。以可见矣。
  明夷明夷、下离上坤。是入地中、明伤而暗。以人事言之、则昏君在上、明者见伤之时也。故为明夷。明夷次晉。按、序卦、晉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进之不已、必有所伤、理自然也。明夷所以次晉也。
  全彖言处明夷之道、在艰难而不失其正。文王箕子、后世之法也。然以二体言之、则离明为坤暗所伤。以六爻言之、则上一爻为暗君、下五爻皆为所伤。初去上最远、垂翼而已。二伤股则害已深、而居中去上犹远、故犹可拯也。三与上应、则以明而能去其暗者矣。四已入暗而浅、犹有可去之道。五则迫逐受伤、惟有自晦而已。此处明夷、随其远近浅深不同如此。
  明夷。利艰贞。
  以全卦言、日入地中、明而见伤。以六爻言、下五皆为上六所伤。占者得此、在艰难委曲以守其正、亦以自晦其明也。不必专指六五一爻。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
  离日在坤地之下、此以卦象释卦名也。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离明坤顺、卦德如是。文王内有文明之德、不失其已。而外柔顺以事纣、得免於祸。故虽见囚於纣而终得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