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易藏
- 易经
- 周易浅述
周易浅述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亦者、对下二爻而言。二爻阴、躁其动固也。三以阳刚居止之极、乃不自安处而但随人。所守污下、不足言矣。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三阳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必正而固、乃得其理。九四以阳居阴、非其正也。而曰贞吉悔亡、戒之也。
憧憧往来、谓一心计我之所以感、又计彼之所以应。有明道计功之意。初与四为正应、有朋象。思者、心之用也。心不可见、故言心之用。九四心之象、咸之主。若能正而固、则虚中无我、无所不感[文澜本无“无所不感”四字]、无所不应而自然获吉、悔可亡矣。若此心一有计功谋利之私、则未免憧憧然於往来、不过其朋类从之。又安能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而无所不通哉。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未感害、当从程传、未为私感所害也。憧憧往来、以私心相感、则感之道狭矣、故曰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无悔脢、背肉。在心之上、而相背昧、无所知、不能感物者也。五在上卦之中、心之上、故以取象。然以其无私係也、故亦可以无悔。此卦诸爻皆动而无静、五则静而无动、皆非心之正也。仅以无私係而得无悔、非取之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孤孑绝物、所志已末。
上六。咸其辅颊舌。
兌为口舌。上六居卦之最上、故有辅颊舌之象。舌动则辅应而颊从之、三者相须、皆所用以言者。以阴居说之终、处咸之极、无其实而徒以口舌感人者也。人情喜谀说佞、口舌容有感人之时。然其事已不足道矣、故凶悔吝、皆可不言也。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滕、腾通。驰骋其辞辩、以取说於人也。全卦以相感为义。感之道莫大於男女、故彖以取女言之、而要於正则吉。感之用莫神於心、故六爻以四之心为主、而要於正则悔亡。心有动有静。静而无动则脢也、不能感者也。动而不静、腓也股也辅颊舌也、感之不以正者也。盖上卦虽主於说、下卦则取於止。必也未感之先、心本於虚。方感之时、一出於正。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庶得咸之义矣。又按、苏传、咸者以神交。夫神者将遗其心、況於身乎、身忘而后神存。心不遗则身不忘、身不忘则神忘。
故神与身非两存也、必有一忘。足不忘屦、则屦之累也甚於桎梏。要不忘带、则带之为虐也甚於缧絏。人之所以终日蹑屦束带而不知厌者、以其忘之也。道之可以名言者、皆非其至。而咸之可以分[文澜本“分”作“象”]别者、皆其粗也。是故在卦者、咸之全也。在爻者、咸之粗也。爻配一体、自拇而上至於口。当其处者有其德、德有优劣而吉凶生焉。合而用之、则拇履腓行心虑口言、六职并举而我不知。此其为卦也。离而观之、则拇能履而不能提、口能言而不能听。此其为爻也。方其为卦也、见为咸而不知其所以咸。犹其为人也、见其人而不见其体也。六体各见、非全人也。见其所以咸、非全德也。是故六爻未有不相应者、而皆病焉。不凶则吝、其善者免於悔而已。此说可叅。
恒恒卦、巽下震上。取有常能久之意。彖传取义有四。刚上柔下、一也。
雷动风应、二也。由顺而动、事乃可久、三也。刚柔相应、乃理之常、四也。故卦名恒。恒次於咸。按、序卦、夫妇之道不可以久也、故受之以恒。
恒、久也。咸、夫妇之道。夫妇之道、终身不变者也。故咸之后继以恒也。
咸少男在少女之下、以男下女、男女交感之义也。恒长男在长女之上、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也。论交感之情则少为亲切、论尊卑之序则长为谨严、故兌艮为咸而震巽为恒也。全彖以有常则亨、又贵於得正。以往兼不易不已二义、能尽乎恒之道者也。六爻虽上下相应、而皆於恒之义未尽。
初在下之下、四在上之下。皆未及乎恒者、故泥常而不知变。三在下之上、上在上之上。皆已过乎恒者、故好变而不知常。惟二五得上下体之中、似知恒之义者。而五位刚爻柔、以柔中为恒。故不能制义、而但为妇人之吉。
二位柔爻刚、以刚中为恒。而居位不当、亦不能尽守常之义、故但可悔亡亾而已。盖恒之道难言、必如彖所云而后可也。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恒、常久也。常有不易之义、久有不已之义。字从心从一日、立心如一日也。人能常久其道、则可以亨通而无咎。然必利於得正、乃得常久之道而利於有所往也。利贞、有不易之意。利有攸往、有不已之意。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以卦体言之、艮刚上而巽柔下。名分之常。以卦象言之、雷震则风从。
气化之常。以卦德言之、巽顺理而雷动有为。操行之常。又以卦体言之、六爻刚柔皆应。情理之常。此皆以释卦之名义也。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本义重贞字。按、文意宜重道字。道即贞也。言恒亨、无咎、而必曰利贞者。恒之义虽取於久、必久於其道也。天地之所以恒久不已者、道也。
若久而非道、则不得谓之贞矣、安得亨而无咎乎。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久於其道、终也。利有攸往、始也。盖一定不易之中、即有随时变易之理。天地昼之终即夜之始、寒之终即暑之始。循环无端、所以可常可久。
故居恒而利於往也。此二节释彖辞。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此极言恒久之道、见恒之利於贞也。日月阴阳之精。以得天之道、往来盈亏而能久照。四时阴阳之气。亦得天之道而变化之、故寒暑相禅以成岁功。圣人亦常久於道、皆出於正、故天下化之以成风俗。故恒有所以恒者、道也。即贞也。日月之久照、四时之久成、圣人之化成、皆以此也。
故曰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方、理之不可易者。巽性入而在内、雷性动而在外、雷风至变而不失其常。君子体之。常变经权皆不可易之理、非胶于一定之谓也。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初与四为正应、理之常也。然在下、未可深有所求。四震体、阳性动而不下、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意異乎常(文澜本“异乎常”作“甚微”)矣。初之柔暗不能度势、巽性善(文澜本“善”作“务”)入故深。以常理求之、为浚恒之象。如是则虽贞亦凶、而无所利矣、況爻象本不正乎。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交际之道、自有浅深。交始而遽以深望之、岂常理哉。
九二。悔亡以阳居阴、本当有悔。以久於中道、故悔可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过不及皆不能久。可久之道唯中而已。诸爻以不中故不能久。盖正者或未必中、中者可以兼正也。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位虽得正、然过则不中、志从于上而不能久。盖巽为不果、又为躁卦、故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承、进也。或者、不知谁何。人得而进之以羞也、如是则虽正亦吝矣。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过刚、又介二刚之间、进退无所容也。
九四。田无禽。
坤为众。四变坤有田象。应初巽为无禽象。师六五变坎中实、所应又刚、故为有禽。此变坤阴虚、所应又柔、故有无禽之象。以阳居阴、已非其位。所处不中、震体好动。曲学異端返之身心而无益、措之天下而无功者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以阳居阴、非所久而久也。九二亦非位而悔可亡、此则不然者。又中与不中之辩也。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以柔中而应刚中、阴柔之正、有恒其德贞之象。五变兌为少女、妇人之象。以柔为恒、妇人之道、非夫子所宜。故妇人得此爻则吉、在夫子则凶也。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妇人从一夫而终、无专制之义。夫子刚断、以义制事。乃柔顺而从妇道、则凶矣。
上六。振恒。凶。
以一卦之极言之、居恒之极、不能常矣。以上卦之极言之、处震之终、过於动矣。以上六之一爻言之、质阴柔不能固守居上、又非所安矣。故有震动其恒之象、而其占则凶也。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居上必有恒德、乃可有功。躁动如此、安能有所成乎。曰大无功、上无益於国家、下不利於生民也。恒卦象甚善、而六爻鲜有全吉。盖以爻配位、阴阳得失各有不同。大抵或守常而失之拘、或厌常而失之躁。皆不能中正以尽乎恒之义。初四皆守常而拘者也、而初之凶甚於四。三上皆厌常而躁者也、而上之凶甚於三。二五皆中而不正、故五有不能制义之凶、即二亦仅悔亡而已。尽恒之义、必如彖之所云乎。
遯遯卦、艮下乾上。二阴浸长、阳当退避。又乾阳外往而艮能止、有违遯之义。故为遯。不言退而言遯者、退但有退后之义、无避去之义故也。
遯卦次恒。按、序卦、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久则有退去之理、遯所以次恒也。全彖以君子能遯、则身退而道亨。小人则不可以阴之浸长、而遽迫於阳。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独二不言遯。盖全卦以二阴迫阳、二乃卦之所以为遯者、故[文澜本“故”作“故其”]遯之意至坚。而不言遯、恐其迫阳也。遯贵速而远。三近二、故有係。四应初、故有小人之戒。五得中、为嘉遯。上最远、为肥遯。独初与同体而在众阳之后、则又以不遯免災。故当遯之时、不可不见机远去也。
遯。亨、小利贞。
遯卦阴浸长而阳避、六月之卦也。亨指四阳而言。知时而遯、故身虽退而道亨。小利贞、程传谓不可大贞而尚利小贞。本义以小为小人言。小人当利於守正、不可以浸长而迫於阳也。今按、此句宜指二阴而言、本义为是。盖易虽为君子谋、未尝不望小人之为君子。小而能贞、则亦君子矣。
当遯之时、君子固以遯而亨、小人亦以正为利。讽君子而儆小人、亦扶阳抑阴之意。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五以阳刚中正与二之阴柔中正相应。二阴能顺五、可以不遯矣。然二阴浸长、时不可以不遯。有知时而遯之能、所以致亨。
小利贞、浸而长也。
二阴浸长、而利於贞。不以势之将盛而凌君子、小人之福也。
遁之时义大矣哉。
阴方长而处之甚难、时在天而义在我。不审时、不知遯。不断以义、不能遯。去就大节所关、非与时偕行者不能也。易中大矣哉有二。有赞其所係之大者、豫革之类是也。有叹其所处之难者、大过遯之类是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天不必远於山也。乃山势虽高、而天去之自远。君子不必示恶声厉色於小人也。乃小人虽近、君子远之自严。不恶者、待彼之礼。严者、守己之节。远小人、艮止之象。不恶而严、乾刚之象也。
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遯而在后、尾之象。其势已危、欲往不及。然在下无位、所居不正。
无德无位之凡民、遯亦无益。晦处静俟、庶可免耳。
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災也。
不往、即晦藏之意。初所居非贞、不往即其贞也。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二阴迫阳、卦之所由以遯者、而艮为手、有执之之象。二居中阴画、黄牛象。本义谓二以中顺自守、志在必遯、人莫能解、故有此象。然卦以阳遯阴、故阳爻皆言遯、二阴不必言遯。盖二、阴也。勿迫乎阳、必坚其交五之志而不可解。此说虽与本义悖、而与彖小利贞句相应。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旧说谓志之固、非外物所能移也。此爻卦之所以为[文澜本“为”作“谓”]遯而不言遯、盖未行而志之決、实由於此也。今作固其交五之志。
盖君子皆遯。小人岂能自存、小人得志能固留君子、小人之贞也。
九三。係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二阴迫阳、阳宜遯矣。然三与阴近、又艮体为止、故有遯而有所係之象。艮为阍寺、有臣妾象。君子不可有所係於小人。若臣妾之属、则抚之以恩以得其心亦可。然曰畜之、则亦不使侵逼於阳矣。
象曰。係遯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当遯而係、势必困惫矣。臣妾畜之则吉、非可使之干预大事也。一作臣妾最易係恋、畜养之则可。若出处去就之大事、则不可有所係也。此二意宜兼。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下应初六、有情好之象。而乾体刚健、能绝之以遯之象。惟以义制欲、刚克之君子能之、小人不能。故占者君子得之则吉、小人则否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小人有係恋之私、必不能自克也。
九五。嘉遁。贞吉。
阳刚中正、下应六二、亦柔顺而中正。然不以相应而有所係、遯之嘉美者也。占者能正则吉矣。五虽君位、而遯非人君之事、故不以君言。此君子未见疎於小人、而能与时偕行。超然远引、可不遯而遯者也。随六三言係而五曰孚於嘉、遯亦於三言係於五言嘉。盖非正应而相昵曰係、以中正而相应则曰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