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述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
  一人之信、以发上下孚信之志、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恐人心慢易、至于无备、故威不可无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大有唯六五一阴、而上下五阳从之。上九能下从六五、以阳从阴。处盛时、居高位、享自然之福、有自天祐之之象。曰天[祐曰吉曰无不利、其为福多矣。象及传皆不言所以致福之由、故繫辞谓履信思顺尚贤。盖五之交孚、信之也。上能履之。谦退不居、思顺也。志从于五、尚贤也。天助顺、人助信、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象。时解作人君信顺下贤以保有。
  照繫辞传大意而归重于君也。大全作功成身退之耆旧宾师。就六爻合论、对五而言之也。然皆不必拘。占者得之、亦随其所处之位以为占。大抵有刚明之德、居崇高之位、得天之祐者。而以人事言之、唯履信思顺尚贤则吉也。
  象曰。大有之吉、自天祐也。
  上居君上、有自天象。曰自天祐之、言其非倖致也。全卦为盛世至治之象。以六五之君为主。初之无交、盛世之逸民也。上之顺五、功成身退之耆旧、或在宾师之位者也。中爻三位为臣。二大臣、当大有之任者也。
  三外臣也、以公侯而受宠者也。以不中、故有戒辞。四近臣也、近于君而自抑损者也。以刚居柔、臣道之宜、故与初同无咎。五以中虚之信、孚乎上下。又一变纯乾、刚以济之。上下交应、刚柔並用。君明臣良、故能长保其大有之盛治也。
  谦谦卦、艮下坤上。内止外顺、为谦之意。山高地卑、屈而处其下、为谦之象。故曰谦也。谦次大有。按、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大则易于满盈、道在谦损、谦所以次大有也。全彖极言谦德之亨。六爻虽以九三一阳为主、然内三爻皆吉、外三爻皆利。盖静则多吉、顺则多利。
  六十四卦未有如谦之尽善者、君子可以知所处矣。
  谦。亨。君子有终。
  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山高而处乎地之下、皆有而不居者也。他卦或有待而亨、谦则即亨。他卦始亨而未易保其终、唯谦则始虽卑而终益尊、始虽晦而终益光。盖谦者人情所乐与、故必亨。始虽不居、终有成就、故有终。艮终万物、亦有有终之象。程传谓小人虽暂谦、未必能久。唯君子终身不易、是谓谦之有终也。本义谓先屈而后伸、是谓亨之有终也。然二意宜兼。盖君子唯始终能谦、所以始终能亨。若暂时勉为谦恭、偶然倖获通泰、皆非君子也。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气下降、以济万物、天之谦也。化育之功光明著见、则谦之亨也。
  地势卑顺、处物之下、地之谦也。其气上行以交于天、则谦之亨也。天地犹不敢以自满、况于人与鬼神乎。此以天地言谦之必亨。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亏盈益谦以气言、日中则昃、月满则缺是也。变盈流谦以形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也。害盈福谦以理言、满则招损、谦则受益是也。恶盈好谦以情言、满盈取忌、退巽见推是也。四者皆出于自然而非有心、故曰道也。盖太极之中、本无一物。事业功劳、于我何有。天地生万物而不言所利、此天地人鬼所以皆有取于谦也。然六爻皆以三为主。三居下卦之上、有尊象。光、艮体也。三居上卦之下、有卑象、不可踰、德莫之过也。盖人居尊而不光者有矣。谦者处尊而能下人。其德愈光。人处卑则皆得而踰之。谦者处卑、所谓我自卑而人莫我高、又孰得而踰之。君子之终、言此所以为君子有终也。不于其终观之、则争而得、谦而失者、盖有之矣。惟要于究竟、然后知谦之终必亨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不言山在地中而言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外卑下而内蕴崇高、谦之象也。山之在地、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一升一降、高卑适平矣。物之多者裒取而使之寡、犹降山之高使之卑也。寡者增益而使之多、犹升地之卑而使之高也。一裒一益、而多寡适平矣。称物平施、谓称物之多寡而损益之、然后所施均平、而多者不偏多、寡者不偏寡也。盖谦之为名、生于过也。物过然后知有谦。谦者使物不过、期得中而已。圣人即谦之名、使一切返于中、善用谦者也。凡大象皆於卦外教人用易之理。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俾小大长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谦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归于谦之象也。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处下、有谦而又谦之象。三四五互为震木、二三四互为坎水。木在水上、涉川之象。用涉与利涉稍殊。利涉者无往不利、用涉者涉川不可争先。用谦谦之道以涉则吉。人当险难之时、非深自屈折不足以济、故必用谦谦以涉也。全卦以三为主、故与彖同言君子。初亦得称君子者、盖三在下卦之上、有劳而谦、在上之君子、尊而光者也。初在下卦之下、谦而又谦、在下之君子、卑而不可踰者也。用以涉川、则虽济患难可矣、況平居乎。占者有其德、则常变皆吉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如牛羊使之驯服也。养德之地、未有不基于至卑者养者至、则愈卑而不可踰矣。
  六二。鸣谦。贞吉。
  阴阳唱和为鸣。卦以三为主。三互四五为震、善鸣者也。易凡与震相应者皆言鸣、豫初中孚二是也。故此卦二上皆言鸣谦。盖三以劳而能谦。
  故凡闻其风者皆相从于谦、和之而鸣。言论称述、皆自处于卑下、所谓鸣其谦也。二与三比、柔顺中正、谦出于性、故有贞吉之象。此爻本义谓以谦有闻。解鸣字亦可通。但此卦[文澜本“卦”以下有“之义当”三字]以三为主。诸爻所解与三无涉、于取象又未见确解、意义稍浅。今按、苏传解之、觉于三爻意义融贯。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二所居中正、谦本于中心所自得、非由勉强、正与上爻对。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一阳居下之上、刚而得正、上下所归、有劳而能谦者也。廉非难、劳而能谦为难。一阳为成卦之主、劳矣。乃不处上而处下、故有劳而能谦之象。上不疑而下不忌、自能保终而吉也。艮终万物。三居艮之终、得其正位、故以彖辞君子有终归之。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卦中五阴有民象。非服其劳、服其劳而能谦。所谓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万民服即有终也。
  六四。无不利。撝谦。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无不利矣。然功不及三而居其上、必当发挥其谦、以示不敢自安之意。盖劳谦者虽无忮害之心、而在四则亦有自尽之道也。
  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理之当然、非过于法则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阴柔、不富之象。以柔居尊五、谦皆为之用、不富而能以其邻之象。
  坤为众、五变互三为离为戈兵、又有行师之象。五君位。君德不必以谦见、且谦柔之过、或不能以自立矣、故不言谦。然不自用而用人、谦之大者。
  谦者不争。然居君位而使人有不服、非称物平施之谓矣。故为君、苟不自用而能用人、虽以之侵伐、亦无不利。盖无害于为谦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言其侵伐非得已、非外谦而内好胜也。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与三应、亦有鸣谦之象。坤为地为众、有国邑征伐之象。仅可征己之邑国、不能如五之无不利也。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二柔顺中正故贞吉。上所居不中、特以与三应、故亦鸣其谦、谦之实有不足矣。谦实不足、故己之邑国或叛之。然上鸣在于谦、则叛者不利。
  叛者不利、则征之者利矣。以谦得人心、故利用行师。非五之位、故不能无不利、非二之中、故不能贞吉。是以鸣谦虽与二同、而未得遂其志也。
  全卦以九三一阳爻为主。而五阴所处、虽有尊卑广狭常变之不同、而由艮体之静、皆得吉占。由坤德之顺、皆得利占。则甚矣、谦德之可贵也豫豫卦、下坤上震。九四一阳为卦之主、上下群阴应之。内顺外动、由顺以动。无不和悦、有豫之义。又雷闭地中、动而出地。通畅和豫、豫之象也。豫卦次谦。按、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大而能谦、则有豫乐、豫所以次谦也。然豫有三义、曰备豫曰和豫曰逸豫。知备豫、则和豫随之。然和豫之过、则逸豫生矣。繫辞传、重门击檄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此备豫之意。彖象所未及也。然建侯行师、虽主人心和豫、而建藩禦侮、备豫之意隐寓其中矣。六爻唯九四之豫以和乐言。他则皆有心求豫、失豫之正而流于逸豫也。唯二以中正不溺于豫、然有先几之识、则其知备豫可知。然则凡事宜豫而豫不可溺。此全卦之六爻之大旨也。
  豫。利建侯行师。
  豫兼三义。本义但以和乐言之。盖备豫者、所以致和乐之由。而逸豫者、又和乐之过。故正解专取和乐、盖彖意尚未他及也。震动坤上、长子主器、有建国治民象。坤顺震下、一阳统众阴、有行师动众象。屯有震无坤、故不及行师。谦有坤无震、故不及建侯。豫兼二卦、故有此象。建侯必百姓归心、行师必三军用命。人心和乐、则二者利矣。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九四一阳、上下应之、其志得行。此以卦体言其豫也。以坤遇震、为顺以动。此以卦德言其所以致豫也。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顺理以动、人心悦服、建侯天地而不悖可也。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
  日月之行、景长不过南陆、短不过北陆。故分至启闭、不差其序。以顺阴阳之气而动也。刑必当罪、顺乎民心。非一己喜怒之私、民所以服也。
  时义、此时之义也。此极言而赞其大。使人涵泳言中、而推其意于言外也。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阳闭地中、奋震出地、则通畅和豫矣。先王作乐、象雷之声、又取其和之义。殷、盛也。乐无所不用。荐上帝、配以祖考、盛之至也。周祀稷于南郊、配以祖也。祀文王于明堂、配以考也。
  初六。鸣豫。凶。
  阴柔在下、独与四应。四震善鸣、欲与倡和、有鸣象。然四大臣近君、其志大行之时。初位卑、所居不中正。小人在下、上得强援。当时用事、不胜其豫。夸大自张、故有凶象。卦以乐豫为义、取众心之乐也。六爻自四外皆自乐者、则逸豫之过矣、故有吉凶之異。初爻、谦上之反对。皆与震应、故皆以鸣言。然谦者卑下自处、以闻于人者、故犹有利。豫者妄自张大、因人为乐者、故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穷谓满极。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二三四互为艮、有石象。二变互三四为离、不终日而作之象。乐豫易以溺人、溺则忧矣。六爻独二中而得正、自守之安静、坚确如石。静之至、故其思虑明审、不俟终日而见事理之几微、是不溺于逸豫而知备豫者也。
  盖此卦当逸豫、以无所係应为善。初应四而三五比之、皆有係而溺于豫者、故为凶为悔为疾。二特立于众阴之中、而无迟恋之意。故静则如石之坚、动则有不终日之速、不失其正而得吉也。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中正者、处豫之道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盱、上视也。阴不中正而近于四。四为豫主。六三不中不正、希其逸乐而上视之、有盱豫致悔之象。故占者事当速悔。若悔之迟、必至于有悔也。三质柔而位刚、犹有能悔之象故戒之、恐其悔之迟也。盖盱豫者溺于逸豫、迟悔则又失于犹豫矣。圣人两言悔、始则示人以致悔之端、终则勉人以悔过之勇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言所处不中正、与六二反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卦所由以致豫者。众阴应之、有大有得之象。以阳居阴、不能无疑、故戒之。德阳而位阴、故五阴亦有朋象。盍、合也。簪以贯髪者。
  一阳贯五阴之中、有以簪贯髪之象。四、大臣以阳刚任上事、致君泽民、合天下以为豫。大有得矣。又必开诚布公。使朋类之贤俱进、合志和衷、则可常保其豫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由已致天下于豫、可谓大行其志矣。
  六五。贞疾。恒不死。
  贞疾犹言痼疾。不得言正、盖六五非正也。三四五互为坎为心病、贞疾之象。当豫之时、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刚、事权归四、众心不附、处势危矣。然以其得中、故又为恒不死之象。二五皆不言豫。六二贞吉、以中且正。当豫之时而不为豫者、所以吉也。六五贞疾、中而不正。当豫之时而不得豫者、虽未至于凶、亦仅矣。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以五之得中而仅得不死、则过中者、岂生道哉。以君象言之、周末之共主是也。使刚而不中、则魏之曹髦。柔而不中、则唐之僖昭矣。可不戒哉。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乘刚、故权下移。得中、故位号犹可保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