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会元截江网

  轻车 楼船 横海 护军 渡辽 贰师 蒲类强弩 戈船 奋威 建威 积射 二十一将军后汉贼曹尚书 尚书侍郎三十六人【魏有尚书郎晋又有郎中隋初置三十六侍郎后置员外郎一人后又六曹各置侍郎唐改曹郎为郎中】秘书监 四中郎将都督 仪同三司魏五兵尚书 度支尚书 祠部
  曹尚书 殿中监 中卫 中领军 镇军 大冠军防骑 四平 镇北 虎威 抚军 凌江 寜朔
  等将军 行台晋三公尚书掌刑狱 起居尚书 国子祭酒 中军龙骧 寕逺宋殿中将军齐都官尚书梁太府卿 云麾 中武壮武 明威 定逺 宇宙等大将军 始以太常等名卿分为四时凡十二卿后魏柱国 天柱二大将军 诸少卿后周军器隋左右武府大将军 大緫管通守【佐太守】折冲府正议通议 朝议 朝请 朝散等大夫 左右骁卫府【大唐除府字】大唐太子賔客【汉之四皓非官】左右千牛卫 左右屯营【后改为羽林军尝改为卫】左右威卫【尝改左右豹韬卫】左右龙武将军 平章事 知政事 参知机务 同中书门下三品 平章军国重事 节度使 采访使 宣威【武散】懐化 归徳等将军【并通典】
  官数唐六十员虞六十员【郑云虞官六十唐官未闻见舜问道】夏百二十员【郑曰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员【郑曰百四十】周六万三千六百七十五员汉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万二百八十五员后汉七千五百六十七员晋六千八百三十六员宋六千一百七十二员齐二千一百三员后魏七千七百六十四员北齐二千三百二十二员【并内官】后周二千九百八十九员【并内官】隋一万二千五百七十六员大唐二万八千八百五员【并通典】
  官品周官九命汉自中二千至百石凡十六等后汉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三等魏因汉制更置九品晋宋齐并因之梁更置十八班班多为贵又置施外国将军二十四班凡一百九号陈并因之后魏置九品品各置从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阶凡三十阶北齐并因之后周制九命每命分为二以正为上凡十八命隋置九品品各有从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凡三十阶自太师始焉谓之流内流内自此始焉炀帝除上下附惟留正从各九品又置视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从自行台尚书令始焉谓之视流内自此始唐自流内以上并因隋制又置视正五品视从七品谓之视流内又置勲品九品自谓卫録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勲品自齐梁即有之本朝亦为九品品各有从
  偶句
  云龙鸟火各异其名
  天地四时各立其号
  尭分四子羲首钦天
  舜命九官禹先宅揆
  百揆时叙庶政惟和
  三公论道兆民是阜
  周召毛原布列卿相
  韩彭英卢分据侯王
  舜官所当慕不可因王莽废九官之名
  周制所当仿不可因后周废六典之制
  夏有六卿之置而百揆四岳则仍乎旧
  殷有六太之官而方伯州长各设其名
  既有三公又有九卿秦制也而汉因之
  既有省防又有寺监隋制也而唐因之
  太宗定制七百三十员以待天下之贤
  宪宗省吏一千四百员而减州县之费
  刀笔之吏不当并用汉人谓不可为公卿
  工商杂流不容滥进唐人令无得与士伍
  材能不择汉相虽一言而可致
  赏抜任情晋掾以三语而遽除
  皇朝事实
  太祖设官分职袭五代之制虽稍有增损而大体俱旧制也其唐制省部寺监之官备员而已无所职掌别领内外任使而省部寺监则设主判官员额惟其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此尚书循唐制也至干徳二年始置叅知政事为宰相副贰宰相所居者谓之中书门下因政所出也而兵政枢宻承五代之制有使有副尚书省置判尚书都省一员但掌百官赴省集议及大祀受誓戒之事六部各有判率以学士待制馆阁官领之翰林学士沿唐制以六员为额内年徳俱重者一员为承防兼门下封驳事即中书舍人之职也【详见两制门】御史防虽有大夫员数而不除以中丞为防长【详见防官门】谏官以别官兼领者即为知谏院同知谏院亦有正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者九寺即卿之任秘书省即昭文馆集贤院谓之三馆与秘阁同本省有直馆直院直阁校理馆阁校勘谓之馆职【详见馆阁门】国子监有判监资浅者为同知或同管即祭酒司业之任而博士转而为直谓将作少府军器三监之职并属三司而都水无常职员遇兴役即差官职掌官外有学士待诏等员惟观文殿大学士仁宗朝以贾昌朝辞使相特建此职仍诏非曾任宰相者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讲侍读学士龙圗天章寳文阁学士直学士枢宻直学士三阁侍制皆为侍从清望之选并无职掌多带职以领在内省府寺监在外藩方任使自资政以上多以授一时旧臣国家旧官制如此文臣则兼带勲阶即自武骑尉至上柱国十二转是也武臣则兼带勲阶宪御检校官四色宪衔自监察御史至御史大夫号为宪御检校
  元丰官制
  元丰之初始命置局详定官制大槩皆本唐六典为法稍损益之在内设尚者置左右仆射门下省置令已上为宰相而两令侍中不除人尚书左右丞门有中书各有侍郎枢宻院有知枢宻院事同知枢宻院上为执政官左右司郎官各一员通纠六部号都司专佐宰相理省事谓之宰属尚书六部【见六部门】翰林学士定以二员为额久次为丞相御火防官各如旧制而除知事杂及里行之名门下后省置左散骑常侍而不除人给事中一员起居郎一员而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属焉中书后省置右散骑常侍而不除人中书舍人六员起居舍人一员而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属焉号两省官秘书监少监丞郎校书郎正字而著作佐郎属焉号馆职罢直馆院校理等员阙惟存修撰直秘阁号贴职而别领在外任使九寺【见九卿门】四监将作少府军器监丞簿都水置使者丞簿南外西外丞以上为寺监官国子监有祭酒司业丞簿太学有博士正録已上为学官是谓职事官罢三司使副及诸主判官而其职分诸省部寺监羣牧司使名不除而不命官其职皆属太仆寺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皆论道之官无専领之职为宰相兼官以开府仪同三司易节度使诏中书门下平章事号为使相以唐文散阶换省部寺监官归厘本务号阶官寄禄官而食其俸以领内外任使以特进易左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易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易五曹尚书光禄大夫易左右丞正议大夫易列曹侍郎通议大夫易给舍大中大夫易左右谏议大夫中大夫易秘书监殿中监中散大夫易大卿监朝议大夫易少卿监朝请朝散朝奉郎易员外郎承议郎易太常国子博士奉议郎易太常秘书殿中丞通直郎易太子中允中舍左右賛善大夫宣徳郎易寺丞宣议郎易监丞承事郎易大理评事承奉郎易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承务郎易寺监主簿自承务至特进为寄禄官其大学士至侍制其名皆存以为二府罢政省部长贰给舍防谏补外之职集贤殿修撰直龙圗阁号贴职庶僚领在外烦剧任使者带之削去宪衔检校官留勲十二自通直郎以上带入衔此为元丰新制官名即循唐旧典职掌亦仿周礼六官之法也【并黄琮官制】徽宗政和间重条官制髙宗建炎元年诏省防寺监以烦简相兼学官馆职之类减半宰执及见任官观待阙未有差遣京朝以上俸钱并减二分之一绍兴间重修官制
  武官阶职
  本朝武臣以节度使留后观察使防御团练使刺史为正任以殿前马歩军副都指挥使三衙都虞候天武捧日龙武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为管军以内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阁门使副为横行以通事舍人阁门祗为阁馆以横行使及诸司使带防御团练使刺史为遥郡以诸司使副内殿承制崇班为入使臣供奉官侍禁殿直供奉职为小使臣
  权行守试
  唐有检校试摄判知之官【皆诏除非正命通典】本朝凡除尚书侍郎郎官以寄禄官之髙下为凖五品以上为行下一品为守下一品为试品同者否他职事官仿此崇寜中吏部授选人差遣亦用资属髙下分行守试三等焉【官制】
  本朝官数
  景徳官一万余员皇祐官二万余员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余员【南丰集】国初以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立都知行首以领之又有殿有承防班院端拱以后分东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防初三班吏员止于三百至天禧间乃总四千三百至于熈宁间乃总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宗室又八百七十【同上】
  本朝更置
  太祖干徳元年常参官知县自奚屿等始也开寳二年李昉卢多逊分直学士院直学士院自昉及多逊始也开寳八年王祐擢权知贡举扈蒙梁周翰雷徳骧并权同知贡举命权同知贡举始此开寳元年以张洎直舍人院直舍人院自洎始【通鉴长编】太平兴国二年初置文思院兴国四年签书枢宻院事自石熙载始初置皇子侍读以可法为之兴国七年以奚陟王明同判三司同判三司自陟明始雍熈三年始用士人为司理判官端拱元年置都转运使自樊知古始淳化二年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干当差遣院李沆同判吏部流内铨学士领外司自此始也淳化三年置理检院以钱若水领之复唐制也淳化五年窦神兴充庄宅使兼黄门左班都知内官领诸司使始此先是王继恩有平贼功议立宣政使名序在昭宣使上以授之至道元年始命诸王教授【同上】咸平元年改御带曰带御器械以授张旻等三人咸平二年置翰林侍读学士以杨徽之夏侯峤吕文仲为之翰林侍读学士以邴昺为之咸平三年始置群牧司于是内外廐之事自骐骥院而下悉听命于羣牧司也咸平四年审官院初引对京官于崇政殿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景徳二年资政殿置大学士自此始景徳四年复致诸路提防刑狱官又置龙图阁学士杜镐充职【同上】明道元年谏官置谏院自此始明道二年复置诸路提防刑狱官仍参用武臣景徳元年始置崇政殿説书贾昌杨安国等为之髙若纳为殿中侍御史里行殿中里行始此寳元元年市舶置使自任中师始也皇祐元年观文殿置大学士自此始任诏自今非尝为宰相母得除嘉祐五年置江南东西等十一路转运判官【长编】熈寜五年权发遣总管自燕达始熈宁八年诏减将作监冗官十六员后复増主簿一员【长编】
  文武九品
  国朝官制自文臣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至登仕为从九品武臣自骠骑大将军为从一品至陪戎校尉为从九品【防要】
  元丰九品
  元丰官制诸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侍中书令王为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至郡王国公为从一品金紫光禄大夫至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银青光禄大夫至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光禄大夫至上防军为正三品正议大夫至开国侯防军为从三品通议大夫至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太中大夫至轻车都尉为从四品中大夫至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中散大夫至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朝议大夫至骁骑尉为正六品朝请郎至云骑尉为正七品承议郎至武骑尉为从七品奉议郎至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宣徳郎至书令史为从八品承事郎至长史司马为正九品承务郎至文学参军为从九品
  偶句
  州县之官差减其员开寳三年之诏也
  寺监之官裁减其半建炎元年之诏也
  王化基言五事而冗官之省则居其四【太宗】
  宋公祁论三冗而限员之定则处其一【仁宗】
  富公弼上奏帝王辩大臣大臣辩百职【神宗】
  鲁周询进言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官【仁宗】
  魏徳仁教坊使太祖不允其上佐之求【类苑】
  陈舜封伶官子太宗不畀其清望之任【类苑】
  汉超守闗南者十七年此久任之法也【太祖】
  李允在河北者二十年亦久任之意也【太宗】
  神宗本唐六典而正其防省寺监之名【官制】
  徽宗以古三公而易其侍中仆射之号【官制】
  元丰三年之诏罢去省寺官空名之额【神宗】
  大观二年之诏厘正寄禄官左右之字【徽宗】
  熈寜中张公商英则有重正官制之语【神宗】
  绍圣间蒋公之竒则有脩饰官名之奏【哲宗】
  名臣奏议
  仲淹请委辅臣仁宗庆厯六年范仲淹奏周制三公外兼六官之职汉以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曹今中书古天官冡宰也枢宻院古夏官司马也四官散于羣有司无三公兼领之重而二府惟擢差除循资给议赏罚检用条例而已上不専三公论道之任下不専六卿佐王之职非治法也臣请仿前代以三司司农审官流内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羣牧殿前马歩军司各委辅臣兼判其事
  司马光请择人司马光上仁宗云窃见国家所以御羣臣之道累日月以进秩循资格而授任茍日月积久则不择其人之贤愚而寘高位资格相值则不问其人之能否而居重职所以然者其失在于采名而不采实诛文不诛意陛下诚能愽选在位之士不问其始所以进及资序所当为使有徳行者掌教化有文学者待顾问有政术者为守长有勇畧者为将帅明于礼者典礼明于法者主法下至医卜百工皆度材而授任则官无旷职矣
  宋祁请定员额国家郡县素有定官譬以十人为额则常以什二加之即廷代罪谪足以充之今则不然一官未缺十人兢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吏不可以茍法进官不可以滥除请诏三班审官院诸司流内铨明立定员以为定法其门廕之外真举之色实置选限稍务择人有阙官计员补吏则二冗去矣【仁宗朝】
  王甫请加判知臣闻名不正则言不顺盖名以出信初无内外小大之间臣窃见司官府长贰旧多谓之判知判国子监判太常寺之类是也元丰中官制既脩一切厘正惟太宗正司官尊有称判其次曰知曰同知而已今登闻鼔捡二院官宜如诸道进奏院官称监可也而乃曰判此百执之间其名不可以不正者也【徽宗朝】
  诸儒至论
  资格拘阂之今贤材之伏于下者资格阂之也职业之废于官者资格牵之也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民之困于虐政暴吏资格之人众也万事之所以玩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頽烂决溃而不之救者皆资格之失也虽然不无小利也小便也利之者蠢愚而废滞者也便之者耄老而昏庸者也提选部者亦以是法为易守不复铨叙人物而端覆功实一吏在前勘簿呼名而授之矣坐庙堂者亦以是法为易行可为太息也【孙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