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 官常典公辅部
官常典公辅部
宝其颁发在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等朝鲜各国敕谕用墨笔誊写黄纸用 宝颁发朝觐官员
敕谕俱刷印黄纸用
宝
凡给功臣世袭罔替
诰命分别世次
敕书由该衙门开载功绩移送内阁交中书科缮写 送阁用 宝仍行该衙门给发其子孙承袭时令该衙门将 原给诰敕送阁中书科填写承袭人名年月仍送阁用 宝至 大内收贮世袭官赏册遇有改写处该衙门先期 知会次日该衙门官同学士等诣 保和殿内监请出赏册改写毕仍请收贮
大内
凡封赠
诰敕文武官员五品以上者应给
诰命六品以下者应给
敕命顺治初俱由翰林院开列翰林官职名送内阁 具题撰拟文字十年题准自一品至九品官诰敕限定句数一品起六句中入事实十四句结六 句二品起六句中十二句结六句三品起六句 中十句结六句四五品起四句中八句结四句 六七品起四句中六句结四句八九品起二句 中四句结二句康熙十年题准一应诰敕于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内酌派一二人专司其 事若有应给诰敕官员该衙门将职衔开明送阁令该管官照式 发中书科缮写送阁用 宝仍交该衙门给发如有应另撰拟文字者仍令 翰林院撰拟二十四年议准各按官职撰定文 式颁给 凡督抚提镇等官
敕书顺治初由内院撰拟给发四年题准令吏兵二 部撰写给发八年题准仍归内院照该部移文 撰写用 宝后发该部给发如各官内有离任者将原敕缴部转送内院收销又题准将军督抚提镇并一 切钦差官员俱给坐名
敕书布政按察守巡各官副参游等官止给传敕不坐名其敕书内有题定者照该衙门开明管辖地方职掌事 宜写给如有应更改者具题更改康熙十三年 题准援剿副将等官亦有给坐名敕书者出自
上裁其督抚提镇等官
敕书俱交该衙门给发巡盐御史巡仓御史
敕书学士于
午门外给发
凡给各关监督精微批文由该科揭送内阁将 该差职名填注文簿挂号用 宝学士于
午门外同该科给事中给发
凡文
殿试大学士学士充读卷官侍读学士侍读典籍 中书充受卷弥封掌卷官 殿试前一日读卷大学士学士拟策问数事奏请钦定捧回撰合成题进 呈后中书缮写执事官监看刊刻刷印次典籍 捧题纸前行学士随后进 太和殿内学士捧置黄案上俟诸进士进
午门两傍排立学士举题纸授礼部堂官分给试 毕读卷大学士等公同阅定于传胪前一日拣 选上卷进呈御前奏读
钦定一甲三名其二甲以下名次读卷大学士等奏 请钦定是夕批定试卷名次中书写成大小金榜三传 折子次日典籍捧榜随不读卷学士至 干清门以小金榜交内侍进
呈大金榜用
宝毕典籍恭捧前行学士及执事官随后至 太和殿学士捧置黄案上典籍捧三传折子授鸿 胪寺官候上升殿不读卷大学士或学士捧金榜授礼部堂官 传胪详见
礼部
凡武
殿试事与文
殿试同
详见
兵部
凡
御屏顺治二年令御用监制造送至内院内院移文 吏兵二部开送内外大小文武官员职名填写 十三年照例移文吏兵二部造册送院十五年 复移文吏兵二部造册送院 凡
宫殿等处扁额对联及
敕赐一应牌扁俱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等奏请钦定中书缮写 凡撰写
坛
庙
陵寝神牌字样由工部制造牌式礼部送至内阁缮 写仍交该部刊刻填青礼部奏请遣内阁大臣 等行礼 凡
坛
庙祝版由太常寺缮写送阁学士恭填
御名授该寺官至一应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送 阁奏请钦定
凡
山陵封号内阁撰拟奏请
钦定
凡撰拟诸王贝勒及文武大臣谥号由宗人府 礼部题准移文内阁撰拟奏请钦定
凡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祭文碑文顺治间由内 阁撰定成式填名给发康熙十七年谕赐谥诸王大臣等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拟内阁 奏阅 凡大将军将军等印俱系内阁收贮如遇命将征讨大学士等酌拟将军名号奏请钦定如名号与存贮印文相符者取给如不相符移 文该部另行铸给师旋之日仍缴内阁 凡
御驾行幸大学士学士等承
旨扈从侍读学士以下官员由大学士等酌派随行 凡遣大将军将军出征各地方大学士等酌量 差遣内阁官员随征管理章奏文移 凡
诏内阁以应遣官员职名开送礼部具题差遣 凡册立册封有
钦命大学士学士充正副使者有用侍读学士等官 者俱由礼部照例题请 凡文会试大学士学士充正副主考官中书充 收掌试卷官武会试学士充主考官俱由各该 部移取职名题请钦定
凡直省文乡试主考官并顺天文乡试同考官 俱由各该部移取典籍中书职名题请钦点
凡遇
上升殿内阁该直官员陈设笔砚等项于礼部所设 黄案上如遇各官谢恩日期将鸿胪寺开送职名折帖陈列以备
御览
凡每年春秋祭祀
文庙
钦遣大学士一员行礼
凡祭告五岳四渎长白山及历代帝王陵孔子 阙里开列学士侍读学士职名送礼部题请钦点 凡
实录
圣训告成缮写三部一呈
御览一藏
皇史宬一贮内阁
凡发六科红本该科誊录底簿原本送阁存贮 其密封发部者该部仍密封送科由科缴阁亦 誊录底簿一并收贮以备编纂 凡部院衙门及直省督抚等奏销册籍奉旨留览者俱于年终自内发出付典籍贮库 凡各项书籍收藏内阁典籍记册以备查考 凡出师吉日俱由内阁选择 凡遇习射之期内阁官员每月二次于侍卫教 场内习射兵部官查点 凡内阁需用笔墨纸张本匣及银朱黄蜡木炭 白等项于户工二部及光禄寺支取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内阁大学士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 治十五年俱改为正二品兼各部尚书衔 康熙二年大清会典凡大学士员缺旧例将应升各官开列具 题康熙二年议准请旨会推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
国初各官品级满汉间有不同康熙九年改归画 一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正二品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康熙十年大清会典凡大学士员缺康熙十年议准请
旨开列
紫微垣公
辅诸星图
图考
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
按星经阙
按宋史天文志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东蕃近阊阖门第一星为左枢第二星为上宰三星曰少宰四星曰上弼一曰
上辅
五星为
少弼
一曰
少辅
六星为上卫七星为少卫八星为少丞(
或曰
上丞)
其西蕃近阊阖门第一星为右枢第二星为少尉第三星为上辅第四星为少辅第五星为上卫第六星为少卫第七星为上丞
注
石氏云东西两蕃总十六星西蕃亦八星一右 枢二上尉三少尉四上辅五少辅六上卫七少卫 八少丞上宰一星上辅二星三公也少宰一星少 辅二星三孤也此三公三孤在朝者也左右枢上 少丞疑丞辅弼四邻之谓也尉二星卫四星六军 大副尉四卫将军也按步天歌左枢右枢夹南门两面营卫一十五上宰少尉两相对少宰上辅次少辅上卫少卫次上丞后门东边大赞府门西唤作一少丞以次却向前门数 辅弼各一星按星经辅星像亲近大臣辅佐兴而相明
按宋史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闿阳七曰摇光又曰一至四为魁魁为璇玑五至七为杓杓为玉衡是为七政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第九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晋志辅星傅乎闿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按步天歌辅星近着开阳畔
四辅四星
按星经四辅四星抱北极枢星主君臣礼仪主政万机辅弼佐理万邦之象辅佐北辰而出入授政也按晋书天文志抱北极四星曰四辅所以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按宋史天文志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按步天歌抱枢四星是四辅
文昌六星
按星经文昌与三公摄提轩辕共为一体
按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三曰贵相太常理文绪按步天歌文昌斗上半月形希疏分明六个星 三公三星按星经三公星三在斗柄东和阴阳齐七政以教天下人按晋书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按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皆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按步天歌文昌之下曰三师太尊直向三公明天牢六星太尊边太阳守在四势前一个宰相太阳侧更有三公相东边 相一星
按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总领百司掌邦教以佐帝王安抚国家集众事冢宰之位按晋书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按宋史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第四星南总百司集众事掌邦典以佐帝王一曰在中斗文昌之南在朝少师行大宰者按步天歌一个宰相太阳侧
太微垣公
辅诸星图
图考
太微垣东西蕃上相次相各一星
按星经阙
按晋书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东曰左执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执法御史大夫之象也所以举刺凶奸者也左执法之东左掖门也右执法之西右掖门也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将其北西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将其北中华西门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西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相次亦曰四辅也按步天歌两面宫垣十星布
不言
将相
三公三星
按星经阙
按晋书天文志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谒者东北三星曰三公内坐朝会之所居也按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谒者东北内坐朝会之所居也干象新书在九卿南其占与紫微垣三公同按步天歌门左皂衣一谒者以次即是为三公 三台六星按星经阙
按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按步天歌北门西外接三台
天市垣七
公七星图
图考
七公七星
按星经七公七星在招摇东氐北为天相主三公七政善恶按晋书天文志摄提六星直斗杓之南北三星曰帝席北三星曰梗河其北一星曰招摇七公七星在招摇东天之相也三公之象也主七政按步天歌索口横者七公形
房宿
四星图
图考
按星经房为四表表三道日月五星常道也上第一星名为右服次将其名阳环上道二星名右骖上相其名中道三名左服次将其名下道四名左骖上相总四辅按晋书天文志东方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亦四辅也下第一星上将也次次将也次次相也上星上相也
斗宿
六星图
图考
按星经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云宰相爵禄之位按晋书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丞相太宰之位主褒贤进士禀授爵禄
天相
三星图
图考
按星经阙
按晋书天文志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旗南三星曰天相丞相之象也按步天歌平下三个名天相
轸宿
四星图
图考
按星经阙
按晋书天文志轸四星主冢宰辅臣也
公辅部总论
易经
谦卦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程
传
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 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 而持谦德者也故曰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 是也身当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谦恭自牧 夔夔如畏然可谓有劳而能谦矣既能劳谦又须 君子行之有终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虽使 知谦之善勉而为之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 久欲其有终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谦顺乃其常 行故久而不变乃所谓有终有终则吉也六四不利撝谦
程
传
四居上体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谦柔自处 九三又有大功德为上所任众所宗而己居其上 当恭畏以奉谦德之君卑巽以让劳谦之臣动作 施为所不利于撝谦也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 撝也动息进退必施其谦盖居多惧之地又在贤 臣之上故也象曰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本
义
言不为过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程
传
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岂一 人所能独任必当求天下之贤智与之协力得其 人则天下之治可不劳而致也用非其人则败国 家之事贻天下之患四下应于初初阴柔小人不 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胜任而败事犹鼎之折 足也鼎折足则倾覆公上之餗餗鼎实也居大臣 之位当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败乃不胜 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谓赧汗也其凶可知本
义
晁氏曰形渥诸本作形剭谓重刑也今从之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程
传
大臣当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则不误 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与己致身任道之志不 失所期乃所谓信也故曰信如何也 系辞上传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系辞下传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贾谊新书 辅佐
大相上承大义而启治道总百官之要以调天之宜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兼领而和一之以合治安故天下失宜国家不治则大相之任也上执政职大拂秉义立诚以翼上志直议正辞以持上行批天下之患匡诸侯之过令或郁而不通臣或盭而不义大拂之任也中执政职大辅闻善则以献知善则以献明号令正法则领度量论贤良次官职以时巡循使百吏敬率其业故经义不衷贤不肖失序大辅之任也抱朴子
臣节
抱朴子曰昔在唐虞稽古钦明犹俟群后之翼亮用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之载庶绩其凝四门穆穆百揆时序蛮夷无猾夏之变阿阁有鸣凤之巢喻之元首方之股肱虽有尊卑之殊邈实若一体之相赖也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夫如影如响俯伏惟命者偷容之尸素也违令犯颜蹇蹇匪躬者安上之屏翰也先意承指者佞谄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鲠也必将伏斧锧而正谏据鼎镬而尽言忠而见疑诤而不得者待放可也必死无补将增主过者去之可也其动也匪训典弗据焉其静也匪宪章弗循焉请托无所容申绳不顾私明刑而不滥乎所恨审赏而不加乎附己不专命以招权不含洿而谈洁进思尽言以攻谬退念推贤而不蔽夙兴夜寐戚庶事之不康也俭躬约志若策奔于薄冰也纳谋贡士不宣之于口非义之利不栖之乎心立朝则以砥矢为操居己则以羔羊为节当危值难则忘家而不顾命衡执铨则平怀而无彼此仪萧公之宇宙羡张陈之画奇追周全之尽规准二鲍之直视蹈婴弘之节俭执恬毅之守终甘此离纪炙身之分戒彼韩英失忠之祸出不辞劳入不数功归勋引过让以先下专诚祗栗恒天威之在颜也宵夙处竦有如汤镬之在侧也负荷寄托则以伊周为师表宣力四方则以吉召为轨仪送往事居则竭忠贞而不回搏噬干纪则若鹰鹯之鸷鸟雀蕃扞疆场则慕魏绛李牧之高踪莅众抚民则希文翁信臣之德化夫忠至者无以为国况怀智以迷上乎义督者灭祀而无惮况黜辱之敢辞乎故能保劳贵以显亲托良哉于舆歌昆吾彝器能者镌勋皋陶后稷亦何人哉册府元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