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舆汇编
- 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鳌头堤 二长凡六百五十四丈
龙津头堤 三长凡四千七百七丈
河清堤 长一千三百八十丈
镇涌堤 长一千一百五十丈
九江堤 长九百九十九丈
海洲堤 长一千七百一十三丈
洗村堤 三长凡二千三百二十一丈
金瓯堤 三长凡一千一十丈
丹桂堤 长九百八十丈
伏隆堤 长一千二百五丈
登云堤 长五千九百丈
金紫堤 长四千八丈
白石堤 长二千余丈
大榄堤 长一千九百三丈五尺
小榄堤 长三百一十五丈
芦荻塘堤 长一千三丈
番禺县
下大田堡高塘堤 长三百五十丈
大朗堡龙湖村堤 长五百余丈
老鸦湖堡新塘 灌田七十余顷
李溪陂堡小陂塘 灌田一十余顷
流溪都小陂塘 灌田一顷三十余亩
何岭堡陂塘 灌田二十余顷
横沙堡莫山陂塘 灌田七百顷
罗江堡石井陂塘 灌田五十余亩
车陂堡大朗陂塘 灌田五十余顷
望冈堡磨刀坑陂 灌田一十余顷
东圃堡横冈陂 灌田一十二顷余
黄陂堡大坑陂 灌田八十余顷
黄沙堡大塘陂 灌田二百余亩
逻冈堡竹树陂 灌田二十余顷
黎村堤 灌田五十余顷
李溪陂堡白沙陂 灌田六十余顷
巴由都大潮陂 灌田一十余顷
流溪都小坑陂 灌田一顷余亩
赤径堡小陂 灌田三顷
竹料堡白泥陂 灌田一顷
罗江堡波浪陂 灌田一百余顷
黄冈陂 灌屯田二顷余亩
罗江堡洗马潭 灌田二十余顷
黄陂堡大坑陂 灌田五十余亩
沙园陂 蟠龙陂 白沙陂
蛇冈陂塘 灌屯田
黄婆洞坑陂塘 凡二
顺德县
登州堤 长二千余丈护田四十余顷
岳步堤 长三千四百余丈护田五十顷
鹭洲堤 长三千六百余丈护田二百一十余顷
葛岸堤 长三千八百余丈护田五十余顷
龙江堤 长八百余丈护田四百顷
龙山堤 一千三百余丈护田七十余顷
水藤堤 七百余丈护田三千余顷
平步堤 长一千八百余丈灌田百余顷
东莞县
东江堤 在邑境东长一万余丈护田九千八百余顷
咸潮堤 在咸西察步等处凡十有三长四千一百三十丈护田二万二千二十八顷
牛过蓈堤 在县东牛过蓈村长三百丈护田二百余顷
西湖堤 在西湖长一百八十五丈
水南石碣南埔三村堤 长七千余丈护田地三百余顷
罗家陂 在大蓝径边长二百余丈灌田数百顷
龙湖堤 长三百余丈护田二百余顷
从化县
白水塘 在县北三十里宋时凿广八十余亩
鱼江塘 县西二十五里洪武中凿广四十亩
圃心塘 在县南五十里广六十亩
扬州寨塘 在县东五十里正德中筑广八十亩
流溪水 在县北二百里源出黄龙硖灌田甚广
犁塘水 在县西三里源出龙潭山
井冈水 在县南十五里有双井涌出注于平田
沙溪水 在县北五十里源出新洞入犁塘水
石榴花带水 在县东北四十里南流于溪从化灌田之法用竹木茅柴横置江中中通一路以便舟楫往来待水满陂用筒车汲之不劳人力而水自运灌溉之利神而且溥
龙门县
林村陂 在县东三里
石陂 在县东七里
麟冈上下陂 在县东十里
陈峒下陂 在县西二十里
涧头陂 在县西五里
莲塘陂 在县北十里
石冲陂 在县北十里
鹅公陂 在县北十五里
九牛陂 在县西七十里
埔田陂 在县西七十里
新宁县
蓈尾堤 障田二十顷
浮石堤 障田八顷
那澹塘堤 障田一顷
古戎陂塘 灌田一十三顷
大陂塘 灌田一十一顷
增城县
张州堤 长二千余丈护田八十余顷
沙拗堤 长一千九百丈护田七十余顷
官陂 灌田一千余顷
百家陂 灌田四十余顷
社头陂 灌田二十余顷
罗陂 灌田三十余顷
燕江陂 灌田三顷
百姓陂 灌田五顷余
汤大山陂 灌田二顷
香山县
长江陂 竹径陂 澜泥陂 丸山陂
吊鬼南陂 丰阜湖 宫花水
新会县
越塘堤 在古劳都长三千六百五十丈障田五十三顷
斗南堤 在沙涌村长三十丈障田五顷余
坡亭大水堤 在古劳都长三千五十丈障田二百二十三顷 坡亭小水堤 长四百五十丈障田七顷六十五亩
麦村大水堤 在古劳都长六千一百丈障田二百一十顷
麦村小水堤 长八百一十丈障田六顷一十亩
招村堤 在古劳都长一千一百五丈障田一十八顷三十一亩
天河堤 在中乐都长三千七百三十三丈障田三百一顷八十亩
石门凹上下堤 北为上堤在古劳都南为下堤在中乐都
落鞋陂 在新化都长三丈灌田二十余顷
炭灶 在县南又名新开圳灌田一百余顷
水流坑 在怀仁都灌田一百余顷
三水县
镇南堤 在城南二十五里长六千八百四十丈
溪陵堤 在城南三十五里长二千七百五十六丈
白坭上堤 在城南三十里
高丰堤 在城东四十里
禄步堤 在永丰
沙江堤 在城东二十里
三江堤 在城东五十里
平田堤 在城南二十五里
大垄堤 在城南四十里
金西堤 在县西隔河三里
黄家塘堤 在城南四十里
银洲堤 在城南五十里
蚬塘堤 在城南五十里
良埇堤 在城南五十五里
清塘堤 在城南五十二里
新生堤 在城南五十三里
南岸堤 在城东十里
蔡坑堤 在城南五里
大蓈堤 在城东三十里
大良堤 在城东四十里
鹿峒堤 在城东七里
木绵堤 在城北十二里
榄冈堤 在城北十七里
灶冈围堤 在城西二十五里
良凿堤 在城东二十里
石板堤 在城东二十里
东园山堤 在城东五十里
榕塞堤 在城北
长冈堤 在城北
蔡坑堤 雄旗堤 山田堤
徐步堤 俱在城南
清远县
靖定乡上围堤 靖定乡中围堤
靖定乡下围堤 靖定乡象栏庙堤
大坋陂 高车陂 鼓楼陂
黄田陂 大陂 东塘潮陂
乐革湖陂 龙头圃陂 丹竹潭陂
良塘陂 琶颈陂 林塘石角陂
莲塘 在县东二里
芦塘 在县西五里
山湖峡塘 去县五里
柘步塘 在禾仓冈村
后塘 在县西二里
东门塘 在县东一里
三剪塘 在县西
鼓角塘 在太平乡
黎塘 在县东
新安县水利无考
花县
白沙陂 在李溪陂堡灌田六十余顷
小陂塘 在李溪陂堡灌田一顷三十余亩
陂塘 在何岭堡灌田二十余顷
大潮陂 在巴由都灌田一十余顷
连州
龙腹陂 邪陂 岳前陂
枫陂 清江陂 福济陂
长江陂 下泼陂 东江陂
龙塘陂 田心陂 上眼陂
大陂 桥陂 力木陂
太平陂 东陂 彩陂
阳山县
老虎陂 较剪陂 鹅毛陂
潮水陂 木塘 龙塘
岭背塘 碧莲塘
连山县
观陂 鹅冈陂 管陂
古渠 长百六十丈引山泉入城以备不虞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wave/msgview.php[复制地址]上一主题:风化的血泊-中国古代十场被遗忘的... 下一主题:【台湾文献丛刊·第 种】《陈... [楼主] [楼] 作者:kwanado 发表时间: // :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广州府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 [清] 蒋廷锡等 (下)
广州府部汇考六
广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 南海番禺二县附郭
广州府城池 周赧王初粤人公师隅为越相度南海筑城号曰南武任嚣赵佗相继增筑之是为越城周回十里以高固昔相楚时有五羊含穗遂称五羊城汉筑番禺城于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骘辟番山之北广故越城而筑之二十二年复徙治焉吴分交广州刺史仍治此而交州刺史徙治龙编唐天佑末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平禺山以益之规制宏大宋庆历四年经略使魏瓘加筑子城周环五里瓘以城壁弛坏方谋修治忽雨颓城角得古砖有铭云委于鬼工瓘以为己应由是大增修筑雉堞完固皇佑四年侬寇大通港遥望城壁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备除集贤院学士再知广州复环城浚池筑东西南瓮城门南曰镇安西曰朝天东南曰步云东曰行春西南曰素波后又改朝天为有年步云为冲霄熙宁初经略使吕居简转运使王靖重修东城居简得古越城遗址复谋筑之会移荥阳朝京师上其事诏转运使王靖成之袤四里壕其外为三门南曰迎熏北曰拱辰东曰震东与子城行春门相接是为东城合子城为一熙宁四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其周十有三里城广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为门七东南曰航海南曰朝宗曰善利曰阜财西曰金肃曰和丰北曰就日后方大琮改就日为朝天绍兴二十二年经略使方滋修三城是年秋章贡盗起将寇广州经略使方滋以三城雉堞圯剥乃加增缮并及井干烽橹亦各坚完盗遂宵遁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筑鴈趐城岘以州城之南为阛阓所处无所捍蔽创筑两翅以卫居民东长九十丈西长五十丈上建高楼东曰番禺都会西曰南海胜观登楼一览海山之胜悉入目睫联以敌台三城旧有楼橹共一千八百四十有一岁久不全岘重建敌台三百四十七其后摧剥绍定二年经略使方大琮仍于旧址创团楼七十五炮台四城门雉堞皆一新之端平二年经略使彭铉会僚属戎将以三城楼橹砖石倾剥闻于朝兴役八阅月修完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墙四千四百九十二丈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墙九百一十七新瓮城门十有四门屋敌楼九十有七嘉佑元年二月告成以余钱万五千缗附郡之赡军资库岁与郡分十二之息以备整葺开庆元年广右绎骚经略使谢子强大修城壁为豫备计城外筑羊马墙高六尺许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木栅翼而至海元至元十五年正月诏平广州城隍三十年修复之明洪武十二年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挥使许良吕源以旧城低隘上疏请乃连三城为一辟东北山麓广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计一十五万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为门七曰正北稍东曰小北曰正东曰正西曰正南稍东曰定海西曰归德城门楼七敌楼七警铺九十七雉堞一万七百城东西之外郭旧浚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倚岭峤乃于正北门外筑瓮城以蔽之于东门之北城下置小水关防以石柱以疏城渠之水北城上有粤秀山山左有楼五层名曰镇海登其巅则百粤形胜了然在目真岭海之雄观也北城之外有粤王台洪熙元年诏天下郡县修理城池给官钞不许扰民其坐视不修宪臣纠举于是大修广州城成化二年总督左副都御史韩雍谋于镇守太监陈瑄右副都御史陈濂左布政使张瑄按察使夏埙筑南城归德二门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俱建层楼下辟三门壁垒完固视旧有加弘治十六年三司以东西月城渐颓请于巡抚都御史潘蕃命广州知府袁邵指挥韩雄协同修之至正德初告成规制大备正德实录云城周围一千七百一十七丈五尺镇海楼二角楼四城楼九座窝铺七十七雉堞二千二百七十九为门七曰正南曰定海曰正东曰大北曰小北曰正西曰归德门内之左右为兵马司者一十有四其西北至东皆距壕堑长二千五百五十六丈壕之西东则各疏水关嘉靖十三年增筑定海门月城四十二年甲子都御史吴桂芳以拓林兵叛蹂践城外居民创筑自西南角楼以及五羊驿环遶至东南角楼新城以固防御万历二十七年于正南门迤东辟门一颜曰文明其池大中祥符中邵晔知广州始凿壕为池以通舟楫庆历中魏瓘再知广州环城浚池熙宁初王靖成东城复壕其外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重浚之长一千六百丈东西置闸岁久湮塞开庆元年经略使谢子强复拓之广二十丈深三丈东西坝头甃以石复自蒲涧太霞洞导泉水西入于韸韸水又西入于粤秀山之左筑堰潴之深二丈余以渰浸州后之平地南开小窦溢则泄之于壕近年决其堤纳之于壕遂田其故地属之官南壕在城楼下限以闸门与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间经略使高绅所辟纳城中诸渠水以达于海淳熙二年经略使周自强复浚之岁久复湮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重开自外通舟楫以达于市旁翼以石栏自粤楼至闸门长一百丈阔十丈自闸至海长七十五丈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又浚之宝佑元年经略使季迪复自擢甲巷开浚至闸口又加深焉清水壕在行春门穴城而达诸海古东澳也长二百有四丈广十丈东壕在郡东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上疏请建三城为一因旧浚壕周一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成化三年提督军务左副都御史韩雍巡抚右副都御史陈濂议欲连北山凿通之太监陈瑄考旧志以广地脉发迹在此壕之恐非宜遂寝其役惟浚东壕二百六十五丈深丈六尺地脉因瑄不断人服其识西壕在郡城西宋经略使陈岘浚壕通江建东西二闸及元至元中宣慰使张世杰始建木桥高跨西坝以通往来名曰太平桥明洪武以后屡修之成化八年都御史韩雍改砌以石壕自西流达江舟楫出入虽海风大发不能为患且巍科膴仕后先相望嘉靖五年巡按御史涂相从郡人彭泽议分东南展流径西直入于海建大观桥其上形家者谓水流煞方不利官民后何尚书维柏议复旧壕又凿荔枝湾接彩虹桥反伤左翼而二水合流其势驶急舟楫不便遂中辍焉后提督都御史戴耀巡按御史李时华广询众议复太平旧壕遶新城而南达于珠江实惟会省永利而署番禺通判冯运吉南海令王循学番禺令穆天颜咸有督理之功云古渠有六脉渠通于海所谓六脉者草行头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一净惠寺街至观堂巷擢甲巷新店街合同场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壕二光孝街至诗书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壕三大钧市至盐仓街及小市至盐步门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风桥水出桥下五子城城内出府学前泮池六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今宜疏浚之水闸在旧东西鴈翅城壕口嘉定三年经略使陈岘所创岁久圮坏绍定三年经略使方大琮因旧地增筑之两岸石甓各长二十余丈中为重闸阔丈余以通舟楫淳佑四年东闸摧剥方大琮筑而新之洪武十三年展筑城池改甃壕南旧水关广仅六尺关下铁石柱闸凡用两重以严防御按壕原广十丈有奇今多为壕畔之民所侵始为木栏继甃以石日积月累池日以狭比之初额不及其半惟当事者正之